亞硝酸鹽:腸道病原菌逃避宿主天然免疫增強致病力的重要信號分子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網

在腸道病原菌感染過程中炎性細胞因子合成釋放增加,有利於清除腸道感染。同時炎性細胞因子的上調能促進腸上皮細胞內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的表達上調。一氧化氮合酶催化L-精氨酸(L-Arginine)生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一氧化氮分子在腸道二氧化碳的作用下與炎性條件下產生的過氧化物(superoxide)作用生成硝酸鹽分子(Nitrate)。2013年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Bumler團隊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指出在感染過程中腸道病原菌能夠和腸道正常菌群競爭生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腸道病原菌能夠表達硝酸鹽還原酶(Nitrate Reductase)。硝酸鹽還原酶把炎症過程中宿主細胞產生的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從而為病原菌在腸道厭氧環境下提供生長必須的能源。而腸道正常菌群一般不表達硝酸鹽還原酶因而在炎性腸道中在和病原菌競爭生長過程中處於劣勢。這也是病原菌能夠突破正常腸道菌群屏障而引進感染性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亞硝酸鹽作為信號分子在腸道病原菌感染過程中調控毒力基因的表達及其致病力的作用相對知之甚少。

近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來自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周曉輝團隊的題為S-nitrosylation-mediated activation of a histidine kinase represses the type 3 secretion system and promotes virulence of an enteric pathogen研究論文,揭示了腸道病原菌-副溶血弧菌如何利用宿主在炎性過程產生的亞硝酸鹽作為信號分子調控其致炎因子表達的分子機制。

研究者們利用動物實驗發現在感染的早期階段副溶血弧菌的三型分泌系統(三型分泌系統是革蘭氏陰性菌的一個主要致病因子,能刺激宿主產生炎症反應)表達上調並刺激腸道上皮細胞合成和分泌炎性細胞因子(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這些炎性細胞因子可激活腸上皮細胞一氧化氮合酶的表達。一氧化氮合酶催化L-精氨酸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迅速轉化為硝酸鹽(圖2)。副溶血弧菌利用其硝酸鹽還原酶將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非常驚人的發現是亞硝酸鹽在這裡並不是如前所述的作為能量分子為副溶血弧菌提供能源從而獲得在和正常菌群競爭過程中的生長優勢。相反,亞硝酸鹽在這裡作為信號分子被副溶血弧菌的受體組氨酸激酶VbrK識別。研究者們在體外利用細胞和生物化學實驗發現亞硝酸鹽可以誘導VbrK發生亞硝基化(S-nitrosylation),亞硝基化的VbrK進一步導致其磷酸化從而被激活(圖2)。激活的VbrK將其磷酸基團進一步轉移給其下遊的調控因子VbrR。VbrR與三型分泌系統調控因子ExsC的啟動子結合,從而使三型分泌系統的基因表達下調。因為三型分泌系統能上調炎性細胞因子的表達,因而通過亞硝酸鹽使三型分泌系統基因表達下調可導致炎性細胞因子表達的下降。炎性細胞因子表達的下降可使副溶血弧菌逃避宿主的天然免疫從而增強其在腸道內的定植和致病能力(圖3)

研究者們進一步通過蛋白質質譜研究發現VbrK蛋白第86位的半胱氨酸(cysteine)可以被亞硝酸鹽硝基化。當VbrK第86位的半胱氨酸被替換為絲氨酸(serine)後VbrK不被硝基化,也不能導致其進一步磷酸化激活。基於上述結果,研究者們用VbrK第86位被替換為絲氨酸的點突變體副溶血弧菌感染動物,結果發現感染過程中三型分泌系統基因表達大量上調,炎性細胞因子大量表達。大量表達的炎性細胞因子可以清除腸道內的病原菌因而在感染的後期細菌在腸道內的定植下降,致病能力也減弱(圖1)。這也解釋了之前團隊與哈佛大學Waldor課題組合作發現的三型分泌系統負調控子缺失可使副溶血弧菌定植能力下降的原因。

非常有意思的是團隊之前在PNAS發表的論文中顯示VbrK同時也是青黴素類抗生素的受體。青黴素等抗生素可使VbrK發生磷酸化並使其激活,從而使三型分泌系統基因表達下降。因此這也提供了使用抗生素可使腸道病原菌致病力提高的一種潛在的分子機制。團隊將在亞硝基化引起VbrK活化的分子機制以及聯合使用青黴素類抗生素對副溶血弧菌致病力影響等方面進一步深入研究。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506-1

來源:BioArt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揭示一種病原菌—宿主互作分子機理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方瑋)華南農業大學群體微生物研究中心教授張煉輝課題組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揭示了一種全新的病原菌
  • 病原菌效應蛋白阻斷宿主炎症信號通路
    >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Cysteine methylation disrupts ubiquitin-chain sensing in NF-κB activation」的文章,報導了病原細菌效應蛋白通過半胱氨酸甲基化修飾宿主NF-κB通路中的TAB2/3分子從而使其失去感受上遊泛素鏈信號的活性,進而有效抑制細菌感染過程中NF-κB炎症反應信號通路的激活。
  • 前沿研究丨植物病原菌致病策略:利用效應子挾持寄主內質網
    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植物病原菌致病策略——利用效應子挾持寄主內質網》,概述了目前病原菌利用效應子挾持寄主內質網抑制植物免疫反應的這一新型致病策略。植物內質網結構也會響應病原菌的侵染信號進行重排,同時大量報導證實植物內質網傳感器(ER sensor)和眾多內質網蛋白參與了植物防衛相關反應(表1)。其中,一些內質網蛋白被病原菌效應子所挾持來抑制內質網應激介導的植物免疫反應和相關的植物防衛反應而促進侵染,研究闡明這些過程將有助於理解和明確植物內質網在植物與病原菌互作中的角色以及病原菌挾持和克服寄主內質網應激的分子機制。
  • 科學家揭示一種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理—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群體微生物研究中心教授張煉輝課題組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揭示了一種全新的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理。
  • 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
  • 我國科學家在瘧原蟲致病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圖)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81130033, 81171592)等項目資助下,吉林大學陳啟軍教授團隊針對惡性瘧原蟲逃避宿主天然免疫機理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與此對應,病原微生物可以通過分泌DNA酶降解NETs結構的骨架分子DNA,從而逃脫其清除作用。多年來,有關瘧原蟲逃避人體先天性免疫的機制尚未明確。陳啟軍教授團隊研究發現,所有瘧原蟲的基因組中都含有編碼類似大腸桿菌TatD的基因。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矛與盾之爭---病原菌通過抑制組蛋白乙醯化而調控宿主先天免疫反應
    景傑編者按: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統可以識別病原菌並啟動抗病基因的表達,但是在進化過程中,病原菌會演化出新的機制來逃避寄主免疫系統的監控。病原菌侵染常常會導致作物絕收,會造成非常大的經濟損失。最近,中國科學家在Current Biology上發表關於大豆疫黴菌致病的分子機理的研究成果。這項工作由南京農業大學王源超和董莎萌課題組合作完成,他們發現大豆疫黴菌入侵大豆後,釋放的效應子PsAvh23和乙醯化酶複合體SAGA的ADA2亞基結合後,通過幹擾GCN5催化亞基乙醯化組蛋白H3K9而抑制抗病基因的表達,最終導致大豆被該菌感染。
  • CHOM|用CRISPRi-seq研究病原菌致病機理
    責編 | 兮毒力因子鑑定是病原菌致病機理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病原菌致病機理研究中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感染過程中的瓶頸問題。細菌要成功侵染宿主需要一定的劑量,這是因為它們在侵染宿主的過程中需要突破一層層的屏障,在通過屏障時會不斷有細菌被清除。這些屏障主要來自宿主方面的壓力,比如營養限制,免疫響應等。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則宿主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而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則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
  • 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揭示病原菌致病新機制
    目前已經發現的疫病菌有160多種,能侵染上千種植物,是全球糧食和生態安全的重要威脅。在我國,由疫黴菌引起的農作物病害每年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上百億元。但是,由於這類病害具有發病快、變異快、流行快等特點,生產上的防控一直比較困難。  質外體是植物細胞原生質體的外圍空間,也是植物與微生物相互作用及信號傳導,對環境脅迫作出適應性反應的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關鍵細胞場所。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徐凱進 李蘭娟【摘 要】人體腸道內存在數量龐大、結構複雜的正常菌群,而腸壁內存在為數眾多、功能強大的淋巴細胞,以腸黏膜為界,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處於動態平衡狀態。正常腸道菌群在促進免疫系統發育,維持正常免疫功能,協同拮抗病原菌入侵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酵母細胞壁多糖——天然、高效的免疫功能增效劑!
    在特殊應激條件下,部分添加劑和天然的營養物質可以維持免疫系統的高效運轉。 隨著多糖類免疫增效劑免疫增強效應的分子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酵母細胞壁多糖對免疫功能的作用機制。 吸附排出病原菌酵母細胞壁中的甘露寡糖,可競爭性的與病原菌結合,阻礙病原菌在腸壁上的黏附,吸附並排出體外。
  • 研究發現C型肝炎病毒逃逸天然免疫反應的新機制
    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慢性肝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它能夠通過逃逸宿主的免疫防禦系統來建立持續性感染,最終導致肝硬化和肝癌。HCV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可以被RLR(RIG-I樣受體)和TLR3(Toll 樣受體3)識別,HCV阻斷RLR信號通路已有較多研究,其NS3/4A蛋白酶切割MAVS/VISA以及NS4B蛋白作用於STING來逃逸RLR信號通路。但是HCV對TLR3信號通路的作用研究較少。
  • 武漢病毒所揭示人腸道病毒抑制NF-kB信號通路新機制
    ,是清除入侵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NF-kB信號通路作為一種經典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在此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中,許多病毒已進化出多種抑制NF-kB信號通路活化的策略,以此逃逸宿主的天然免疫識別。
  • 郭惠珊研究組揭示土傳病原真菌逃避寄主免疫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土傳維管束病原真菌逃避幾丁質寡糖誘發免疫的分子機制。幾丁質是真菌細胞壁的重要組分之一,病原真菌在侵染寄主過程中釋放的幾丁質寡糖作為一種病菌分子模式PAMP(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被寄主具有LysM 結構域的膜受體CERK(receptor chitin elicitor receptor kinase )識別,從而誘發寄主先天免疫。
  • New Phytologist:發現大麗輪枝菌核定位效應分子跨界調節植物免疫...
    與絕大多數病原微生物一樣,該真菌依賴於其分泌的效應分子(effector,或效應蛋白)克服植物先天免疫,從而定殖寄主。而抗性植物往往能夠識別效應分子、激活更加強烈的植物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或ETI),抑制病原菌的成功定殖。目前大麗輪枝菌中已發現能夠被植物識別、引起ETI的效應分子極少,並且尚未發現能夠直接進入植物細胞核調控免疫反應的效應因子。
  • 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可從腸道菌群入手!
    研究發現人體微生物確實會表達產生一些與宿主蛋白類似的同源蛋白,而這些蛋白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引起宿主免疫失衡,造成自身免疫疾病。 那麼,我們是否可能通過調控微生物來治療自身免疫疾病呢?是否只需要消除這些致病的微生物就可以了呢? 今天我們特別關注腸道微生物與自身免疫疾病。希望該文能夠為產業人士和相關讀者帶來一些啟發與幫助。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1.5 揭示了多種防衛相關激素參與免疫調控的分子機理 植物激素在植物免疫應答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茉莉素是關鍵的防衛激素之一, 對植物抵禦咬食性昆蟲和死體營養型病原菌尤其重要. 我國學者在茉莉酸生物合成和信號傳遞調控機制方向在國際上發揮了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