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基因組研究揭示失眠機理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日前,對人類基因組進行的兩項深入研究揭示,經常被歸咎於壓力或不良睡眠習慣的失眠症,可能與抑鬱症、心臟病以及其他生理疾病的關係更加密切。

  「這兩項研究都做得非常出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研究睡眠行為的心理學家Philip Gehrman表示。但是他強調,在將與失眠有關的基因聯繫轉化為針對患者的新療法之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根據一些預測數據,失眠每年給美國勞動力造成約630多億美元的生產力損失。這在世界上也非常普遍——全球有超過1/3的人口在任何時間都表現出與失眠相關的症狀。然而,人們對這種疾病仍知之甚少。

  在2月25日發表於《自然—遺傳學》雜誌的一篇新論文中,由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遺傳學家Danielle Posthuma領導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旨在尋找脫氧核糖核酸(DNA)共享序列與特定行為或臨床症狀之間的聯繫。

  該研究小組分析了100多萬人的基因組,作者稱這是迄今為止最大的一項GWAS。這些數據來自英國生物基因庫(該國一項長期的大型遺傳學研究)和私營基因公司23andMe。在這兩個資料庫所涵蓋的人群中,失眠症的患病率約為30%,這與對普通人群的估計相符。

  科學家最終發現了956個基因,這些基因可以預測一定程度的失眠風險。其中許多人之前都曾患有抑鬱症、神經過敏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但他們與其他睡眠特徵的聯繫卻很微弱,例如睡眠質量,以及早睡和晚睡的習慣等。研究小組還發現失眠與MEIS1基因有關,該基因之前被發現與不寧腿症候群有關。

  在2月25日發表於《自然—遺傳學》雜誌的另一項研究中,另一個研究團隊也對失眠進行了一項GWAS測試。由波士頓市麻薩諸塞州總醫院遺傳學家Richa Saxena領導的研究人員,分析了453379個基因組。他們發現有57個染色體位點包含了大約236個與失眠症狀相關的基因。MEIS1基因也是其中之一,並且失眠與抑鬱症、冠狀動脈疾病相關基因以及自我報告的較差生活質量之間似乎也有聯繫。此外,研究小組的分析表明,失眠會導致一些人出現抑鬱和心臟病的症狀。

  Saxena表示:「失眠是一種需要認真對待的嚴重睡眠障礙,它對生活質量以及未來的抑鬱症和心臟病都會產生影響。」

  Posthuma指出,識別這些基因目標可以讓研究人員更有效地定製藥物和治療方法。例如,製藥商可以尋找抑制其中一些基因活性的分子。Posthuma說,作為選擇,現有的抑鬱症治療方法,例如抗抑鬱藥物或認知行為療法,也可能有助於緩解失眠症狀。

  Gehrman說,從這些研究發現的數百種候選基因中找出正確的目標將是下一步工作的難點。他指出,科學家需要「找出哪些是『真正』的聯繫,而哪些只是隨機的聯繫」。

  失眠是指患者對睡眠時間和(或)質量不滿足並影響日間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其症狀包括入睡困難、睡眠質量下降和睡眠時間減少,記憶力、注意力下降等。

相關焦點

  • 大型基因組研究揭示失眠機理—新聞—科學網
    大型基因組研究揭示失眠機理 圖片來源:DIMABERLIN 本報訊 日前,對人類基因組進行的兩項深入研究揭示,經常被歸咎於壓力或不良睡眠習慣的失眠症,可能與抑鬱症、心臟病以及其他生理疾病的關係更加密切。
  • 大型基因組(Large Genome Size)研究策略與思路
    的研究可謂「雨後春筍,勢如破竹」,其研究成果發表於眾多知名期刊;於此同時,由於三代測序技術(PacBio)成本的大幅度下降,通量>10000倍增加,讀長>100倍提升(圖1),針對大型基因組(5 Gb≤Genome Size<10 Gb)或超大型基因組(Genome Size≥10 Gb)的組裝策略日臻完善,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開展了超大基因組的動植物的研究工作,如裸子植物,兩棲爬行動物等
  • 科學家揭示去甲基化酶在腫瘤中的致病機理—新聞—科學網
    11月21日,腫瘤學研究領域的國際權威雜誌《癌症研究》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李楓教授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呂雪梅研究員最新合作研究成果。
  • 研究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繼榮課題組在2016年5月出版的最新一期《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發表了題為DELLA proteins promote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through sequestering MYBL2 and JAZ repressors of the MYB/bHLH/WD40 complex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的研究論文
  • 研究揭示生物質殘炭燃燒機理
    殘炭熾燃機理的研究對生物質的高效清潔燃燒,以及森林火災、木質建築火災的預警和撲救有指導意義。近年來,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熱能工程研究組與澳大利亞西澳大學能源研究中心、日本豐橋技術科學大學能源工程實驗室合作,針對上述問題開展系列研究工作。
  • 一項遺傳學新研究揭示了人類基因組中隱藏著「暗物質」
    一項遺傳學新研究揭示了人類基因組中隱藏著「暗物質」  Emma Chou • 2020-03-12 14:02:05
  • 【盤點】Nature多篇亮點研究揭示膀胱腫瘤基因組突變中DNA修復及...
    發表在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研究者Getz及其同事報導了他們對大約300個尿路上皮腫瘤的深度分析結果,尿路上皮腫瘤是一種膀胱癌,其每年影響著全球接近15萬人的健康;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一種已知DNA修復過程—核苷切除修復的新型角色,同時研究者還首次闡明了菸草在癌症發生中的基因組證據。
  • 科學家研究揭示復甦植物旋蒴苣苔的耐旱機理
    4月20日,國際學術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健康和首都師範大學教授何奕騉及密蘇裡大學合作研究的研究論文
  • 上海交大瑞金醫院揭示NKTCL的基因組和轉錄組學表徵
    上海交大瑞金醫院揭示NKTCL的基因組和轉錄組學表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8 20:57:43 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趙維蒞、陳賽娟以及黃金豔課題組合作取得一項新成果。
  • 全基因組CRISPR篩選揭示SARS-CoV-2感染的關鍵宿主因子
    全基因組CRISPR篩選揭示SARS-CoV-2感染的關鍵宿主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4 21:47:50 美國耶魯大學Craig B. Wilen、博德研究所John G.
  • 研究揭示全固態合金金屬電池的微觀機理
    研究揭示全固態合金金屬電池的微觀機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3:26:20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文銳團隊從調節均勻鋰沉澱和柔性固體電解質界面演變方面揭示了全固態合金金屬電池的微觀機理。
  • 大型人類基因組甲基化分析研究揭示表觀遺傳變異普遍存在
    隨著研究的深入,表觀變異通常被認為是導致基因沉默的啟動子超甲基化事件,與許多人類疾病有關。但關於人類基因組中罕見的表觀遺傳變異存在和分布的相關研究仍較少。為了解相關問題,西奈山伊坎醫學院遺傳與基因組科學副教授Andrew Sharp領導進行了一項大規模表觀遺傳研究。
  • 研究發現重離子束致腫瘤細胞凋亡機理—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近代物理所
  • 頡偉組發表合子基因組激活過程中RNA聚合酶參與的調控機理
    之前的研究表明,幾乎所有已研究的物種的成熟卵母細胞均處於轉錄沉默狀態。後來的研究表明基因組中還大範圍存在微弱的轉錄活性,並產生一些沒有正常PolyA加尾和剪切的低水平轉錄本。主要ZGA則發生在二細胞晚期,表徵為大量基因的正常激活。有趣的是,通過藥物抑制初級ZGA的發生,會引起合子基因不能正常激活,以及胚胎發育阻滯在二細胞階段。ZGA為什麼不在受精後立即開始,而需要等待一段時間?初級ZGA為什麼對胚胎發育重要?合子基因組激活是如何發生的?
  • 科學家揭示棉花基因組進化歷程
    因此,提高棉花品質,是我國棉花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課題。」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朱玉賢告訴《中國科學報》。   近日,朱玉賢團隊解析了世界上首個高精度的草棉參考基因組,解決了困擾已久的棉花A基因組進化起源問題,為棉花遺傳改良提供了寶貴的基因組資源,將加快培育高產優質的棉花新品種的進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遺傳學》。
  • 超級稻粒寬粒重基因調控產量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水稻所供圖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基因組模塊創製創新團隊在《新植物學家》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水稻粒寬粒重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高產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此前,科學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QTL,但水稻粒形和粒重調控的分子機理仍不清楚。
  • 研究揭示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反應微觀機理
    銳鈦礦結構的二氧化鈦(TiO2)表面催化活性和微觀反應機理,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研究團隊揭示,論文發表在近日出版的
  • 中科院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的周剛助理研究員、王皞副研究員與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Li Dongsheng教授、宋淼博士以及密西根大學的魯寧博士等人合作,採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鏡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兩種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相關研究成果於1月3日在《科學》在線發表。
  • 非洲首個大型人類基因組學研究揭示高水平遺傳多樣性
    南非科技部資助的「南部非洲人類基因組計劃(SAHGP)」,順利完成了對24名來自不同民族語言個體的全基因組測序,證實非洲人群存在高水平的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該計劃是非洲首個由政府資助開展的人類基因組學研究,旨在揭示南部非洲人群的獨特遺傳特徵,全方位發掘各類人群的多樣性。研究由南非金山大學實施,來自4個省份、講4種民族語言的24名南非人作為樣本採集對象,包括16名黑人以及8名混血或有色人種。
  • Nature解讀:人類ENCODE計劃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人類和小鼠基因組...
    同時一個新的「註冊表」也將會將一部分DNA開關分配到遊泳的生物類別中去,該研究計劃還提供了新的可視化的工具來幫助利用ENCODE計劃的大型資料庫。,來自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完成了另外13項深度的研究,研究者Eric Green博士表示,ENCODE 3計劃的一個主要優先任務就是尋找方法來與更廣泛的研究群體共享數千個ENCODE實驗數據,從而幫助擴展科學家們對基因組功能的理解,ENCODE 3計劃中搜索和可視化的工具就能適當這些數據能被訪問,從而就能推動科學家們在開放科學上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