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人類基因組甲基化分析研究揭示表觀遺傳變異普遍存在

2020-09-17 測序中國

近年來,測序技術的進步為遺傳病研究推向了新高度。但目前,基因測序在診斷孟德爾遺傳病等等方面仍存不足。一方面,某些遺傳變異在技術水平上很難被檢測到;另一方面,很多遺傳病與表觀遺傳變異有關,但臨床醫生目前還無法對這些變異進行充分的解讀,也無法確定它們是否與某種疾病直接相關。隨著研究的深入,表觀變異通常被認為是導致基因沉默的啟動子超甲基化事件,與許多人類疾病有關。但關於人類基因組中罕見的表觀遺傳變異存在和分布的相關研究仍較少。

為了解相關問題,西奈山伊坎醫學院遺傳與基因組科學副教授Andrew Sharp領導進行了一項大規模表觀遺傳研究。研究團隊共分析了超過23000人的DNA甲基化譜,首次對人類基因組中的罕見表觀遺傳變異進行了大規模人群調查。該研究首次表明,人類基因組中的表觀遺傳變異是廣泛存在的,並部分位於已知引起遺傳病的數百個基因上。近日,該研究成果以「A Survey of Rare Epigenetic Variation in 23,116 Human Genomes Identifies Disease-Relevant Epivariations and CGG Expansions」為題,發表在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

研究團隊利用Illumina 450k晶片對23,116個個體的甲基化譜進行了分析。最終確定了4452個獨特的常染色體表觀變異,包括384個人類疾病相關基因上的潛在啟動子甲基化失活事件。研究發現的數千個表觀變異,表明這些變異在人類基因組中是相對普遍的事件。

同時,該研究還證明了許多表觀變異通常與基因表達異常有關,並且預測其中許多會影響已知為孟德爾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顯示錶觀變異可能在許多不同類型的遺傳疾病中佔很大比例。

該研究為了解表觀變異的分子機制和生物學現象提供了許多新穎的見解。基於同卵雙胞胎和變異數據的分析表明,大約三分之二的表觀變異繼發於人群的潛在序列突變,其餘三分之一可能是在合子後發生的零星事件。研究人員表示,雖然部分表觀變異是由罕見的序列變異引起的,這些序列變異破壞了調控元件,但仍有部分表觀變異是通過體細胞發生的。因此,某些表位變異可能是可遺傳的事件,但其他可能不會遺傳給後代。

此外,研究團隊對數據的進一步分析還確定了部分表觀變異背後許多新的CGG重複序列擴展。研究確定了25個基因位點,其中罕見的超甲基化與不穩定的CGG串聯重複序列的存在相一致。同時,研究人員驗證了幾個基因位點上CGG擴展的存在,並確定了基因組中大多數已知的葉酸敏感易碎位點(folate-sensitive fragile sites)的潛在分子缺陷。

分析顯示,BRCA1LDLR的啟動子超甲基化的人口頻率分別為1/3000和1/6000,顯示錶觀變異可能是人類疾病的一小部分基礎,但此前被基於DNA序列的檢測方法所忽略。

Andrew Sharp表示:「該研究鑑定出的表觀遺傳變異不會被基因組測序檢測到,但可能導致已知與遺傳性疾病有關的基因失調和沉默。該研究結果表明,只檢測DNA序列的標準遺傳基因檢測會遺漏某些類型的致病突變。」

在已有的研究報導中,導致遺傳性疾病(包括遺傳性乳腺癌和結腸癌)的表觀遺傳變異被認為是非常罕見的事件。在這項最新成果中,研究團隊確定了該突變類型在人類基因組中的普遍性,提供了人類基因組中罕見的表觀遺傳學變化目錄,並鑑定了許多超甲基化的CGG重複序列。為研究表觀變異對孟德爾遺傳病的潛在影響,以及了解了表觀變異的分子機制和生物學特性奠定了基礎。

參考資料:

1.A Survey of Rare Epigenetic Variation in 23,116 Human Genomes Identifies Disease-Relevant Epivariations and CGG Expansions, AJHG, 2020, DOI: https://doi.org/10.1016/j.ajhg.2020.08.019

https://www.cell.com/ajhg/fulltext/S0002-9297(20)30288-3#secsectitle0010

2.Mount Sinai study shows widespread epigenetic defects in the human genome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9/tmsh-mss090920.php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人類表觀遺傳多樣性模式
    研究人員對來自世界五個不同種群 DNA 甲基化、基因型和基因表達的數據進了分析。研究發現,在人群範圍內的表觀遺傳變化比 DNA 序列的變化快得多。相關研究於今日發表在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 期刊,這可能揭示了人類如何通過表觀遺傳學反應來應對環境壓力。
  • 遺傳發育所揭示DNA甲基化在大豆馴化改良中的變異機制
    通過對野生作物的不斷馴化改良,人類才得以獲得符合生產生活需要的現代作物。馴化改良過程就是對作物群體基因組多樣性進行選擇的過程。目前對作物馴化改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遺傳變異的選擇,在DNA水平鑑定到了大量的馴化選擇區間。然而,除了遺傳變異,表觀遺傳也在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迄今,關於表觀遺傳變異在作物馴化改良中的作用還鮮有報導。
  • 基因組所等RNA甲基化表觀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原標題:基因組所等RNA甲基化表觀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2014年1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變異與精準生物醫學實驗室「百人計劃」研究員楊運桂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百人計劃」研究員劉峰研究組合作開展的「m6A甲基轉移酶複合物鑑定」研究,發現了WTAP(wilms'tumour 1-associating protein
  • 群體水平揭示玉米DNA甲基化變異對表型的貢獻 | Genome Biology
    論文標題:Population-level analysis reveals
  • Nature:發表野生擬南芥表觀基因組圖譜
    基因組中表觀遺傳變化是能遺傳的,近期來自Salk生物學研究所等處的一組研究人員完成了一項野生植物表觀基因組學全範圍內的研究分析,從中發現了這種修飾與遺傳信息相互作用的共同模式。這一成果公布在3月7日Nature雜誌在線版上。
  • Genome Biology |野生毛果楊基因組揭示了樹齡相關的體細胞遺傳和表觀遺傳變異
    了解這些變異突變的速率對植物的發育和適應性進化的貢獻有重要意義,尤指長壽命的多年生植物。先前許多研究證明了野生擬南芥不同世代自然突變的速率,重建其野生植物進化歷史的基礎,然而,年齡伴隨的表觀突變特性並未探索。
  • Molecular Cell:基因組所RNA甲基化表觀遺傳新機制研究獲重要進展
    11月21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重大疾病基因組與個體化醫療實驗室 「百人計劃」研究員楊運桂研究組,與美國芝加哥大學何川教授實驗室和奧斯陸大學Arne Klungland教授合作完成的「RNA甲基化表觀遺傳新機制研究項目」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學術論文在Cell子刊 Molecular Cell 雜誌以 ALKBH5 is a Mammalian RNA
  • 當DNA甲基化遇上RNA甲基化:果實成熟的表觀遺傳調控
    然而,這兩種核酸修飾之間是否存在內在關聯性卻不清楚。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秦國政研究組和田世平研究組合作,揭示了DNA甲基化可通過調節m6A去甲基化酶基因表達的方式影響番茄果實m6A修飾,而m6A去甲基化酶反饋調節DNA甲基化,從而共同調控果實成熟。該研究發表在Genome Biology 上。果實成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受內外因素的影響。
  • 當DNA甲基化遇上RNA甲基化:果實成熟的表觀遺傳調控 | Genome...
    論文標題:RNA methylomes reveal the m6A-mediated
  • 表觀遺傳大牛張元豪繼Cell、Science後,在表觀遺傳領域取得新成果(系統總結!)
    1Nature communications:表觀遺傳學大牛張元豪揭示表觀基因組異質性環境調節方式細胞間變異是影響正常發育和人類疾病的普遍特徵。雖然最近單細胞研究的進展提高了我們記錄細胞表型變異的能力,但是從相同DNA序列產生變異性的基本機制仍然是難以捉摸的。
  • 新技術揭示影響CRISPR-Cas9全基因組活性的遺傳和表觀遺傳因素
    新技術揭示影響CRISPR-Cas9全基因組活性的遺傳和表觀遺傳因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7 22:27:49 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Shengdar Q.
  • 2013諾獎大熱門之DNA甲基化亮點薈萃研究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哈佛幹細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揭示了其研究領域的一個新的裡程碑,他們開展了人類的表觀基因組學計劃研究,這項計劃是揭示人類機體中200種人類細胞如何實現相同的基因互補功能而又執行不同的表達功能,機體細胞包括皮膚細胞、神經細胞以及幹細胞等;文中研究者將組成人類DNA的三十億個核苷酸會支撐了將近2800萬個胞嘧啶-鳥嘌呤對,隨後研究者想研究這
  • 基因組印記與人類生殖:病因,臨床特徵與PGT阻斷
    眾所周知,人類生殖問題由多種原因引起,DNA變異被認為是影響母胎健康的主要因素。近些年有研究顯示哺乳動物的繁衍也受一些基因組印記因素的影響。基因組印記(Genomic imprinting),又稱遺傳印記,是一種表觀遺傳(Epigenetics)現象。這類印記基因約佔基因組基因的1%,它不同於經典的孟德爾遺傳,它的表達是由染色體親本來源所決定的,且為單等位基因表達。
  • 水稻全基因組DNA腺嘌呤甲基化圖譜被繪製
    DNA腺嘌呤甲基化是近年來逐漸在多細胞生物中揭示的一類新表觀遺傳修飾,在多個方面起著關鍵的調控作用,而目前在植物尤其是農作物上的研究及了解很少。「在決定水稻綜合性狀的因素中,表觀遺傳修飾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鑑定全基因組表觀修飾位點和調控網絡是培育優良品種的基礎。」谷曉峰向《中國科學報》介紹。近年來,谷曉峰課題組和合作者經過持續深入的研究,建立了系統的表觀遺傳技術體系和平臺,揭示了DNA 腺嘌呤甲基化重要位點和調控基因等多個創新性成果。
  • 生物物理所合作揭示DNA甲基化穩定且可塑性遺傳的機制研究
    在細胞分裂複製的過程中,基因組信息會傳遞給子代細胞,同時表觀遺傳修飾信息會傳遞給子代細胞以維持細胞的狀態。與基因組不同的是,表觀遺傳在代間的傳遞是不精確卻穩定的(Cell Research丨衰老或腫瘤中為何DNA甲基化異常?
  • 頡偉組發表綜述總結哺乳動物早期發育中的表觀遺傳重編程
    在這個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生物學問題是表觀遺傳記憶是如何進行遺傳和重編程以完成親本到合子的發育轉變。近年來,微量細胞表觀遺傳和表觀基因組分析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在分子層面揭示這一過程的動態調控和功能成為可能。
  • 單細胞中3D基因組結構和DNA甲基化的同步分析
    單細胞中3D基因組結構和DNA甲基化的同步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0 15:16:34 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Joseph R. Ecker和Jesse R.
  •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線蟲基因組存在DNA甲基化現象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線蟲基因組存在DNA甲基化現象   中新社深圳10月18日電(記者 鄭小紅)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首次證實線蟲基因組中存在DNA甲基化現象,從而改寫了傳統觀念中線蟲中沒有該表觀遺傳修飾的歷史,同時也使以DNA甲基化序列做靶標進行抗寄生蟲藥物研發成為可能,為抗旋毛形線蟲病的藥物開發提供了全新思路。
  • 【學術前沿】頡偉組發表綜述總結哺乳動物早期發育中的表觀遺傳重...
    在這個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生物學問題是表觀遺傳記憶是如何進行遺傳和重編程以完成親本到合子的發育轉變。近年來,微量細胞表觀遺傳和表觀基因組分析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在分子層面揭示這一過程的動態調控和功能成為可能。
  • Nature:清華大學參與表觀遺傳學DNA甲基化的突破研究
    ,Gadd45a)的蛋白在活性DNA去甲基化(active  DNA  demethylation)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是表觀遺傳學DNA甲基化研究的一大突破。     DNA甲基化是一種在植物和許多動物不同組織中轉錄基因沉默的穩定表觀遺傳標記,它是由DNA甲基轉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  Dnmt)催化S-腺苷甲硫氨酸作為甲基供體,將胞嘧啶轉變為5-甲基胞嘧啶(mC)的一種反應,在真核生物DNA中,5-甲基胞嘧啶是唯一存在的化學性修飾鹼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