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可以將體細胞突變和表觀突變傳遞給後代,與此同時會影響植物適應性。了解這些變異突變的速率對植物的發育和適應性進化的貢獻有重要意義,尤指長壽命的多年生植物。先前許多研究證明了野生擬南芥不同世代自然突變的速率,重建其野生植物進化歷史的基礎,然而,年齡伴隨的表觀突變特性並未探索。
毛果楊(Populus trichocarpa)是一種楊柳科的半常綠喬木,高達36m,長8~25cm,產於北美洲 ,其基因組序列已於2006年測出並公布,被作為木本轉基因植物中的模式植物,是林木樹種遺傳轉化研究中的典型代表種。
近日,國際知名雜誌Genome Biology發表了美國喬治亞大學生物信息學研究所Robert J. Schmitz課題組聯合多家單位 「A genome assembly and the somatic genetic and epigenetic mutation rate in a wild long-lived perennial Populus trichocarpa」研究論文。作者利用組裝了一個330年前獨立演化分支--野生毛果楊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序列,通過多重抽樣和多組學方法來量化與年齡相關的體細胞遺傳水平、表觀水平、轉錄水平變異速率。該研究為長壽命多年生植物中核苷酸和功能的變異起源提供了新的見解。
圖1. 13齡和14齡毛楊樹。
利用PacBio和Illumina數據組裝了330年前的毛果楊(Populus trichocarpa var. Stettler),其基因組大小為392.3 Mb,包含34,700基因, N50為7.5 Mb,99.8%序列可以掛載到染色體。作者開發了一個基於系統發育的推理方法和樹的年齡分支拓撲軟體--mutSOMA,用於評估SNP數據中體細胞突變率。研究表明楊樹每年體細胞突變率在1.33 × 10−10,這一估計略低於最近橡膠樹評估的體細胞突變率(4.2× 10−10),其56%發生在轉座子區域,10% 的發生在啟動子區域。
圖2. 在每個位點體細胞突變速率和基因組特徵。
原文連接:
https://genomebi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59-020-02162-5
植物生物技術Pbj 交流群
為了能更有效地幫助廣大的科研工作者獲取相關信息,植物生物技術Pbj特建立微信群,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投稿以及文獻相關問題、公眾號發布內容及公眾號投稿問題都會集中在群內進行解答,同時鼓勵在群內交流學術、碰撞思維。為了保證群內良好的討論環境,請先添加小編微信,掃描二維碼添加,之後我們會及時邀請您進群。小提示:添加小編微信時及進群後請務必備註學校或單位+姓名,PI在結尾註明,我們會邀請您進入PI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