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ome Biology |野生毛果楊基因組揭示了樹齡相關的體細胞遺傳和表觀遺傳變異

2021-01-20 植物生物技術Pbj


植物可以將體細胞突變和表觀突變傳遞給後代,與此同時會影響植物適應性。了解這些變異突變的速率對植物的發育和適應性進化的貢獻有重要意義,尤指長壽命的多年生植物。先前許多研究證明了野生擬南芥不同世代自然突變的速率,重建其野生植物進化歷史的基礎,然而,年齡伴隨的表觀突變特性並未探索。

毛果楊(Populus trichocarpa)是一種楊柳科的半常綠喬木,高達36m,長8~25cm,產於北美洲 ,其基因組序列已於2006年測出並公布,被作為木本轉基因植物中的模式植物,是林木樹種遺傳轉化研究中的典型代表種。

近日,國際知名雜誌Genome Biology發表了美國喬治亞大學生物信息學研究所Robert J. Schmitz課題組聯合多家單位 「A genome assembly and the somatic genetic and epigenetic mutation rate in a wild long-lived perennial Populus trichocarpa」研究論文。作者利用組裝了一個330年前獨立演化分支--野生毛果楊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序列,通過多重抽樣和多組學方法來量化與年齡相關的體細胞遺傳水平、表觀水平、轉錄水平變異速率。該研究為長壽命多年生植物中核苷酸和功能的變異起源提供了新的見解。

圖1. 13齡和14齡毛楊樹。

利用PacBio和Illumina數據組裝了330年前的毛果楊(Populus trichocarpa var. Stettler),其基因組大小為392.3 Mb,包含34,700基因, N50為7.5 Mb,99.8%序列可以掛載到染色體。作者開發了一個基於系統發育的推理方法和樹的年齡分支拓撲軟體--mutSOMA,用於評估SNP數據中體細胞突變率。研究表明楊樹每年體細胞突變率在1.33 × 10−10,這一估計略低於最近橡膠樹評估的體細胞突變率(4.2× 10−10),其56%發生在轉座子區域,10% 的發生在啟動子區域。

為了研究不同年齡的分支體細胞表觀遺傳變異和突變速率的影響,對不同年齡的分支進行多重取樣和DNA甲基化分析(圖1B)。作者建立了AlphaBeta的方法估計種系自身突變積累速率,其中CG和CHG的每年獲得速率在1.8 × 10−6和 3.3 × 10−7,而CG和CHG丟失在分別為5.8×10−6和4.1×10−6,CHH甲基化類型並沒有顯著的突變。作者基於這些數據評估了楊樹每代epimutation突變大約在10−5,年齡的突變在10−4,這表明年齡比率本身受到強烈的進化,該結果擬南芥中也觀察到類似非常相似的每代突變和表觀突變率。基因組特徵分析表明在mRNA上突變epimutation突變丟失(圖2)。在體細胞發育過程中依賴於年齡依賴的分化模式伴隨著epimutation改變,可能指向一個共享的分生組織的起源。進一步分析了差異的DNA甲基化區域(DMR)的突變的速率的和基因表達的評估。分析表明,樹木老化過程中DMR獨立於轉錄差異,可能是由於基因表達和適應當前環境的反應,並不是由突變引發。該研究還表明可遺傳的表觀變異(heritable epimutations)主要來源於DNA甲基化維持錯誤導致,進一步解釋在每個分支時間尺度上遺傳的表觀突變比率基本相似。

圖2. 在每個位點體細胞突變速率和基因組特徵。

原文連接: 

https://genomebi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59-020-02162-5


植物生物技術Pbj 交流群


為了能更有效地幫助廣大的科研工作者獲取相關信息,植物生物技術Pbj特建立微信群,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投稿以及文獻相關問題、公眾號發布內容及公眾號投稿問題都會集中在群內進行解答,同時鼓勵在群內交流學術、碰撞思維。為了保證群內良好的討論環境,請先添加小編微信,掃描二維碼添加,之後我們會及時邀請您進群。小提示:添加小編微信時及進群後請務必備註學校或單位+姓名,PI在結尾註明,我們會邀請您進入PI群



相關焦點

  • 大型人類基因組甲基化分析研究揭示表觀遺傳變異普遍存在
    一方面,某些遺傳變異在技術水平上很難被檢測到;另一方面,很多遺傳病與表觀遺傳變異有關,但臨床醫生目前還無法對這些變異進行充分的解讀,也無法確定它們是否與某種疾病直接相關。隨著研究的深入,表觀變異通常被認為是導致基因沉默的啟動子超甲基化事件,與許多人類疾病有關。
  • 新技術揭示影響CRISPR-Cas9全基因組活性的遺傳和表觀遺傳因素
    新技術揭示影響CRISPR-Cas9全基因組活性的遺傳和表觀遺傳因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7 22:27:49 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Shengdar Q.
  • 科學家揭示人類表觀遺傳多樣性模式
    研究人員對來自世界五個不同種群 DNA 甲基化、基因型和基因表達的數據進了分析。研究發現,在人群範圍內的表觀遺傳變化比 DNA 序列的變化快得多。相關研究於今日發表在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 期刊,這可能揭示了人類如何通過表觀遺傳學反應來應對環境壓力。
  • Genome Biology|近期內容更新
    KNOT是擬南芥中的3D染色質結構,包含10個相互作用的基因組區域,稱為KNOT ENGAGED ELEMENTs(KEEs),其富含轉座因子和相關的小RNA,暗示了KEEs在轉座生物學中的作用。來自蘇黎世大學的Grob和Grossniklaus研究揭示了KNOT連鎖沉默是不依賴於擬南芥轉基因的經典沉默機制的並且是優先於其發揮作用的,這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加深對染色體摺疊作用的理解以及為機體基因組如何抵禦入侵DNA帶來新的見解。
  • Genome Biology | 七月內容更新
    頻繁的種內和種間基因滲入形成了麵包小麥遺傳變異的格局 DOI:10.1186/s13059-019-1744-x Hong Cheng, Jing Liu et al. 來自中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Jiang 等人對世界範圍內93份的麵包小麥種群進行了重測序,揭示了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於與野生小麥的種內及與更遠緣野草的種間頻繁雜交。為了解小麥起源、進化和馴化歷史,克服小麥遺傳資源同質化、促進小麥遺傳改良提供了重要的數據資源。
  • 揭示先鋒轉錄因子在細胞凋亡表觀遺傳中的關鍵作用 | Cell Research
    fate 期刊:Cell Research 作者:Rui Gao, Xingqun Liang, Sirisha Cheedipudi, Julio Cordero, Xue Jiang, Qingquan Zhang, Luca Caputo, Stefan Günther, Carsten Kuenne, Yonggang
  • 南農多倍體團隊揭示表觀遺傳在小麥「愛恨情仇」故事中的作用
    表觀遺傳調控參與植物的器官發育和環境應答,但是人們對於表觀遺傳在小麥「結婚」、「離婚」和「復婚」中的作用了解較少。changes induced by genome separation and merger of polyploid wheat和Histone H3K27 dimethylation landscapes contribute to genome stability and genetic recombination during wheat
  • 辯論之外的故事:新型組蛋白修飾與表觀遺傳調控(一)
    李海濤教授認為,饒毅教授使用了很多的例子和言論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但是忽略了一個現狀,那就是轉錄因子和表觀遺傳二者的發展階段不同:轉錄因子的調節理論已經非常成熟和完善,而表觀遺傳的調節理論尚在蓬勃發展之中。從現在的基礎來看,固然可以找到更多的轉錄因子起主導作用的例子,但是隨著表觀遺傳研究的不斷開展,則可能會湧現出更多的表觀遺傳起重要作用的例子。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 遺傳發育所揭示DNA甲基化在大豆馴化改良中的變異機制
    通過對野生作物的不斷馴化改良,人類才得以獲得符合生產生活需要的現代作物。馴化改良過程就是對作物群體基因組多樣性進行選擇的過程。目前對作物馴化改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遺傳變異的選擇,在DNA水平鑑定到了大量的馴化選擇區間。然而,除了遺傳變異,表觀遺傳也在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迄今,關於表觀遺傳變異在作物馴化改良中的作用還鮮有報導。
  • ...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的遺傳變異
    對新組裝的15個六倍體小麥在全球小麥資源中的分布進行分析,發現其遺傳距離與系譜、地理位置、生長習性 (春小麥冬小麥) 等相一致 【4】 ,且大部分組裝小麥品種與「中國春」的遺傳距離有明顯偏離,表明其包含了不同於「中國春」基因組的遺傳變異。
  • Science特刊從轉錄組角度專注於人體遺傳變異
    GTEx項目為闡明遺傳變異如何影響人類的基因調控和數量性狀奠定了基礎。這類對遺傳變異和組織特異性的研究為基因組的特性提供了信息---包括非編碼元件和染色體末端的端粒,並幫助我們了解遺傳變異如何影響衰老和疾病。這些研究工作為未來探索構成全人類的常見和罕見變異的影響奠定了基礎。
  • 頡偉組發表綜述總結哺乳動物早期發育中的表觀遺傳重編程
    在這個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生物學問題是表觀遺傳記憶是如何進行遺傳和重編程以完成親本到合子的發育轉變。近年來,微量細胞表觀遺傳和表觀基因組分析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在分子層面揭示這一過程的動態調控和功能成為可能。
  • Science:表觀遺傳信息也可以遺傳給下一代
    長時間以來在科學界一直存在著的爭論是在生物體一生中積累的表觀遺傳性狀會不會遺傳給下一代。日前,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Immunobiology and Epigenetics) 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果蠅的研究發現,不僅DNA遺傳信息可以傳給後代,用於調控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信息也可以遺傳給後代。
  • 群體水平揭示玉米DNA甲基化變異對表型的貢獻 | Genome Biology
    論文標題:Population-level analysis reveals
  • 全基因組及轉錄組研究揭示開心果的環境適應以及馴化機制 | Genome...
    然而,一些作物依然能夠在極端環境的沙漠地區種植和生長。深入了解這些物種對乾旱環境的適應性以及其經濟性狀,將可能會有助於促進這些物種在沙漠地區的種植和繁育,緩解世界糧食危機。 開心果(Pistacia vera L.)起源於伊朗, 是沙漠地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
  • Sci Adv|周慶華團隊揭示表觀遺傳修飾調控熱應激跨代遺傳
    責編 | 酶美當環境因素影響到生物體的體徵【1】、代謝【2】、行為【3】和壽命【4】等生理和行為特徵後,機體會以非遺傳信息的形式將這種影響因素傳遞給後代,即為表觀遺傳。由於所觀察到的熱壓力誘導的生存優勢會在有限世代內恢復到正常水平,作者猜測這一現象可能是受到表觀遺傳的調控。通過對參與表觀遺傳調控的部分基因突變株進行檢測,發現組蛋白H3K9me3修飾參與該跨代遺傳效應。H3K9me3甲基轉移酶的set-25和set-32基因的缺失【10】,消除了這種熱激誘導存活優勢的記憶效應。
  • 表觀遺傳大牛張元豪繼Cell、Science後,在表觀遺傳領域取得新成果(系統總結!)
    1Nature communications:表觀遺傳學大牛張元豪揭示表觀基因組異質性環境調節方式細胞間變異是影響正常發育和人類疾病的普遍特徵。雖然最近單細胞研究的進展提高了我們記錄細胞表型變異的能力,但是從相同DNA序列產生變異性的基本機制仍然是難以捉摸的。
  • Nature:發表野生擬南芥表觀基因組圖譜
    基因組中表觀遺傳變化是能遺傳的,近期來自Salk生物學研究所等處的一組研究人員完成了一項野生植物表觀基因組學全範圍內的研究分析,從中發現了這種修飾與遺傳信息相互作用的共同模式。這一成果公布在3月7日Nature雜誌在線版上。
  • 研究揭示人癌基因組體細胞結構變異模式
    研究揭示人癌基因組體細胞結構變異模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2 14:17:51 英國劍橋大學Peter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