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重離子束致腫瘤細胞凋亡機理—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中科院近代物理所
研究發現重離子束致腫瘤細胞凋亡機理

 

本報訊(記者劉曉倩)在腫瘤細胞中,p73基因被譽為腫瘤生死存亡的「開關」。中科院近代物理所輻射醫學室科研人員利用蘭州重離子研究裝置提供的碳離子束研究發現,高LET射線可以誘發p73基因發揮作用,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研究還發現,大蒜的天然活性產物二烯丙基二硫(俗稱大蒜素)可提高腫瘤細胞的輻射敏感性。相關成果日前先後發表於《細胞周期》和《科學報告》。

據介紹,p53是基因組的安全衛士,一旦其發生基因缺失和突變,就會誘發癌症。細胞凋亡是電離輻射導致細胞死亡的主要形式。腫瘤細胞中具有抗拒輻射的基因,常規射線很難殺死它們。在p53突變的腫瘤細胞中,重離子束可以激活另外一條通路,誘導p73發揮作用,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誘導其凋亡。因此,p73對腫瘤生死存亡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研究人員還發現,大蒜素不但能夠提高腫瘤細胞的輻射敏感性,促使其凋亡,而且對正常細胞具有輻射保護作用。

這些發現首次揭示了高LET射線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新的分子機理,可能為提高重離子放療效果及闡明其安全性機理提供新思路。

《中國科學報》 (2015-12-24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破解CAR-T細胞治療引發炎症風暴之謎—新聞—科學網
    「T細胞是機體殺異常細胞最重要的『戰士』,但是體內識別腫瘤細胞的T細胞數量並不多,導致腫瘤不能被機體控制。而CAR-T細胞療法就是等於給這些『戰士』鑲嵌了『慧眼』。」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黃波教授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 CAR-T細胞治療重新點燃一些癌症患者的生命之光。
  • 【中國科學報】細胞凋亡研究取得新進展
    濃度依賴的Bak 活化機制及其與抗腫瘤藥物敏感性關係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質院醫學物理與技術中心分子病理研究室研究員戴海明與美國梅奧醫學院、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合作,首次發現蛋白質Bak除了可以被僅含BH3結構域的蛋白質活化外,還可以在細胞內發生濃度依賴的自發活化過程,稱為Bak組成性活化。
  • 引爆腫瘤「小炸彈」 擴大免疫殺傷力—新聞—科學網
    細胞焦亡是機體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抗感染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2014年至2017年間,細胞焦亡的研究發生重大進展,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邵峰課題組的研究重新定義了焦亡的概念。2018年細胞死亡命名委員會將焦亡修正為:一種依賴於Gasdermin(GSDM)家族蛋白形成質膜膜孔的可調控的細胞壞死,細胞焦亡有時但並不總因炎症性Caspase的活化而完成。
  • 邵峰:GSDME誘導細胞凋亡向細胞焦亡轉變—新聞—科學網
    隨著對化療毒性深入了解,科學家最新聚焦 gasdermin,它是一種通常見於上皮細胞、造血細胞和許多其他具有免疫防禦功能的組織中的蛋白質家族。已發現一些 gasdermin 家族成員(包括知之甚少的 gasdermin E (GSDME))直接參與了癌症和腫瘤抑制。 根據最近的研究,GSDME 具有可誘導細胞焦亡的激活形式,這種形式是細胞死亡固有的炎症形式。
  • Current Biology: 凋亡細胞促進腫瘤生長
    2015年3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正常機體的細胞,保持著增值與凋亡的平衡。而腫瘤的發生正是由於這種平衡被打破,腫瘤細胞變成了永生的細胞。誘導腫瘤細胞凋亡一直被認為是治療癌症的一個思路,但最新的研究表明,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 蕃茄成熟衰老的細胞凋亡機理
    那麼,在植物果實中,特別是肉質果實衰老過程中是否存在細胞程序性死亡過程?這一過程是如何調控的?細胞程序性死亡在番茄果實衰老過程中和乙烯調控的關係是怎樣的?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曲桂芹的課題組對「番茄果實成熟衰老的程序性死亡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
  • 解讀近期細胞凋亡研究領域重磅級成果!
    除此之外,胞葬作用還會增強免疫抑制性細胞因子的釋放和白細胞的聚集,可以限制組織損傷,促進對凋亡細胞來源抗原的耐受性,維持正常的組織穩態。但是也有研究發現在對腫瘤進行毒性治療之後,對腫瘤細胞的胞葬作用會對腫瘤殘留病(tumor residual disease)產生惡劣結果。
  • 王曉東院士團隊發現生物鹼小分子誘導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
    1999年,研究發現Cilostazol抑制了結腸癌細胞的移動,具有抗腫瘤轉移的潛力,這是早期關於PDE3抑制劑有潛力用於癌症治療的記載。2001年,Taku等人發現PDE3的抑制劑能夠抑制下頜下腺腫瘤細胞HSG細胞的增殖。雖然並不清楚其抑制機理,但是作者提出PDE3抑制劑可以用於癌症治療的觀點。
  • 研究發現酸環境中識別凋亡細胞的受體
    ,他們發現了能夠在酸性環境中特異性識別凋亡及壞死細胞的免疫受體,並揭示了相關分子機制。 生物體每天都會產生大量凋亡壞死細胞,清理這些細胞對維持機體穩態和正常的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否則會導致自免疫疾病等一系列問題。凋亡壞死細胞的清理是免疫系統的重要功能之一,通常由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等吞噬細胞參與完成。吞噬細胞對凋亡壞死細胞的識別需要通過其表面受體分子來實現。
  • 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新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營養所尹慧勇研究組發現線粒體特有的磷脂—心磷脂調節肝細胞癌(HCC)凋亡的新機制。
  • DNA損傷與細胞凋亡研究取得進展
    當DNA損傷發生後,細胞通過一系列的應答反應,包括細胞周期停滯,DNA修復以及細胞凋亡等,使基因組的穩定性得以維持。這些應答反應需要多種調控因子的參與。蛋白質精氨酸甲基轉移酶(PRMT)通過甲基化修飾不同的蛋白質底物而參與調控細胞的多種重要生命活動,其中包括DNA修復等。但PRMT在細胞對DNA損傷的其它應激反應如細胞凋亡過程中是否發揮作用,目前尚知之甚少。
  • 《植物學》:曲桂芹小組弄清蕃茄成熟衰老的細胞凋亡機理
  • 研究發現果膠裂解酶對棉花黃萎病防治效果好—新聞—科學網
    利用拮抗微生物進行病害防治,符合綠色農業發展的戰略需求,最具發展前景,也是農作物病害防治領域的研究熱點。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唐燦明、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朱荷琴團隊合作開展了棉花黃萎病生物防治機制研究,發現解澱粉芽孢桿菌中果膠裂解酶具有抑菌和誘導免疫雙重活性,對棉花黃萎病防治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危險材料雜誌》。
  • 肥大細胞增生、表型分化與凋亡研究報告
    肥大細胞的表型主要受局部微環境中的細胞因子調節,幹細胞生長因子可阻止白介素-3撤退後引起的凋亡。通過研究肥大細胞凋亡,可能為治療肥大細胞增生症及一些炎症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療措施。該項實驗說明SCF可促進肥大細胞增生,從而第一次使人們認識到肥大細胞增生可能是一種反應性的增生,而並不一定向腫瘤或新生物方向發展。另外一些肥大細胞增生症具有與上述不同但相關的病理發生機制。Nagata等於1995年對4例具有惡性增生傾向的肥大細胞增生症患者進行了研究,結果在c-KIT的mRNA上發現一點突變A→T,這種鹼基置換導致產物中的天門冬氨酸被纈氨酸代替。
  • 科學家發現靶向TRADD可以同時恢復細胞穩態並抑制細胞凋亡
    科學家發現靶向TRADD可以同時恢復細胞穩態並抑制細胞凋亡   神經退行性疾病是影響人類身體健康的重大疾病,但目前還沒有有效的幹預措施。 目前針對ND的幹預研究主要包括抑制神經炎症和細胞死亡,課題組過去20年的工作建立了RIPK1在細胞死亡和炎症反應中的關鍵作用,並開發了RIPK1的抑制劑。比如之前發現在衰老引起的伴TBK1突變導致的漸凍症(ALS),蛋白激酶RIPK1介導的小膠質細胞炎症和少突膠質細胞死亡是造成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Xu, et al., 2018, Cell)。
  • Cancer Res:凋亡和壞死細胞藉助胞葬作用促進腫瘤進展
    除此之外,胞葬作用還會增強免疫抑制性細胞因子的釋放和白細胞的聚集,可以限制組織損傷,促進對凋亡細胞來源抗原的耐受性,維持正常的組織穩態。但是也有研究發現在對腫瘤進行毒性治療之後,對腫瘤細胞的胞葬作用會對腫瘤殘留病(tumor residual disease)產生惡劣結果。
  • 清華大學:施一公研究團隊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
    細胞凋亡(程序性細胞死亡)與人的生長、發育、衰老以及死亡息息相關。臨床數據表明細胞凋亡的異常會導致嚴重病變,比如癌症、老年痴呆症等等。因此揭示細胞凋亡的分子機理不僅可以加深我們對這一基本生命過程的了解,還可以對開發新型抗癌、預防老年痴呆的藥物提供重要線索。
  • 南大團隊展望光催化腫瘤治療前景—新聞—科學網
    、紫外可見光和X射線波段的作用機理和研究進展,討論了當前的局限性,並展望了其發展趨勢。基於光催化材料的治療方法近年來已成為腫瘤治療研究的新趨勢,一些光敏藥物已開始應用於臨床治療。光催化治療以腫瘤微環境為目標,輸入光子能量,進而發生光催化反應,破壞腫瘤區域氧化還原平衡,如同阿波羅之箭射向腫瘤的阿喀琉斯之踵,給腫瘤細胞以致命一擊。光催化治療有望成為未來能夠真正治癒癌症的治療方法之一。 然而,光催化治療目前仍面臨著難題與挑戰。
  • 新研究揭示黑磷光免疫療法可增強抗腫瘤療效—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 據悉,光熱治療是腫瘤治療的一種新型療法,對於化療或放療失敗以及不適合手術的患者是一種潛在的替代療法。光免疫療法指光熱材料可以引起腫瘤組織局部溫度升高,導致腫瘤免疫原性細胞死亡,釋放出內源性危險信號,從而提高腫瘤免疫原性。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個機理可能是基因調控快速響應環境刺激的分子基礎。 應激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徵,響應外界刺激的基因表達調控在細胞水平決定了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和死亡,在器官和生物體水平決定了發育、免疫應答和神經可塑性,其調控異常可能會導致腫瘤。細胞及時響應外界刺激的一個策略是形成轉錄工廠,即將應答刺激的多個基因和多個RNA聚合酶拉到一起進行高效、協同的轉錄表達,但是這一過程如何發生和調控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