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新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2021-01-18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營養所尹慧勇研究組發現線粒體特有的磷脂—心磷脂調節肝細胞癌(HCC)凋亡的新機制。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由基生物學與醫學》。

肝癌位列全球腫瘤疾病致死率第二位。HCC作為原發性肝癌中最主要的一種亞型,其比例佔全球肝癌的70%~85%,其中新增肝癌病人的55%在中國。HCC癌細胞具有區別於一般正常肝細胞的特有屬性,如抗細胞凋亡、生長信號自給自足及顯著激活的增殖、侵襲和轉移能力等。近來研究表明肝癌細胞的這些特徵與其代謝重構密切相關,其中糖酵解異常和線粒體功能異常相關的分子機制研究較多,而脂代謝重構在HCC發生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還亟待研究。

研究人員發現,線粒體特有的心磷脂代謝變化在HCC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發現,癌組織中含量最豐富的心磷脂—四亞油醯心磷脂(TLCL)及其氧化產物均顯著下降,同時證明TLCL氧化產生大量的活性脂質親電體包括4-羥基-壬烯醛(4-HNE)等。通過體外細胞實驗證明心磷脂氧化、活性脂質親電體的形成與細胞凋亡密切相關。

《中國科學報》 (2016-11-21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11-17   今日/總瀏覽:1/2831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劉興國課題組發現OPA1的外顯子之一4b不依賴於線粒體之間的融合,直接調控線粒體呼吸而恢復自我能量供給。機制研究表明,OPA1外顯子4b調控線粒體DNA類核的結構,特異結合線粒體DNA的D—loop區來調控其轉錄,修復電子傳遞鏈,最終恢復線粒體呼吸功能。
  • 科學網—哺乳動物細胞線粒體自噬分子調控現新機制
    本報訊 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陳佺研究組在《自然》子刊《細胞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報導了新的哺乳動物細胞線粒體自噬的分子調控機制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該研究揭示了去泛素化酶USP33在調控線粒體自噬方面的新機制,解析了泛素化和去泛素化動態平衡對線粒體自穩態維持的關鍵作用,相關研究為闡明線粒體自噬發生的分子機制和生物學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據,為相關神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點。
  • Nature Communications:線粒體融合過程新機制
    來自中科院生物膜與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南開大學,北京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線粒體融合過程中的一種新機制,這對於深入解析線粒體融合,以及相關的細胞凋亡,神經退行性疾病等具有重要意義。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PINK1-Parkin介導的線粒體自噬在線粒體質量控制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其調控異常與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相關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 復旦葉丹組揭示SIRT5調控細胞氧化應激能力新機制
    SIRT5是Sirtuins中的一員,與家族其他成員不同,它具有極低的去乙醯化酶活性,主要調控三種新的賴氨酸修飾——琥珀醯化、丙二醯化和戊二醯化。以往研究報導,SIRT5蛋白廣泛分布於細胞核、細胞質和線粒體【1,2,3】。利用質譜分析技術,人們已鑑定了上千個SIRT5的潛在底物,而SIRT5對其底物蛋白的調節機制及其生物學功能卻知之甚少。
  • 揭示腫瘤細胞胺基酸代謝異常新機制
    原標題:揭示腫瘤細胞胺基酸代謝異常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華鳳課題組、高平課題組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宋立兵課題組以及中科院武漢物數所唐慧儒課題組等合作發現,在營養匱乏條件下,癌基因cMyc誘發的絲氨酸生物合成途徑的激活對於癌症的發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細胞研究》。
  • Sox2/Ddx5與R-loop協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Sox2/Ddx5與R-loop協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機制獲揭示相關研究6月10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基因表達調控是決定細胞命運的重要因素,通過改變基因的表達模式即可實現對細胞命運的精準調控。」姚紅傑表示,在基因轉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由單鏈DNA和DNA:RNA雜合鏈組成的三鏈核酸結構,稱為R-loop。已有研究報導R-loop相關蛋白很多都是RBP,然而RBP如何協同R-loop在細胞命運決定中發揮作用尚不清楚。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肥胖性心肌病線粒體自噬調控新機制
    線粒體自噬蛋白FUNDC1是一種調控線粒體自噬的關鍵受體,既往研究表明FUNDC1是線粒體質量控制的關鍵線粒體膜蛋白。其功能改變與多種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密切相關。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張英梅教授、任駿教授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題為「FUNDC1 Interacts with FBXL2 to Govern Mitochondrial Integrity and Cardiac Function through an IP3R3-Dependent Manner in Obesity」的研究,報導了線粒體自噬蛋白FUNDC1在調節肥胖性心肌病的新機制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翻譯因子調控腫瘤細胞能量代謝的新機制
    6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秦燕課題組與楊福愉課題組的合作研究成果:Human Elongation Factor 4 Regulates Cancer Bioenergetics by Acting as a Mitochondrial Translation Switch,揭示了線粒體翻譯因子調控
  • 【學術前沿】張雷組揭示Hippo信號通路維持細胞增殖和凋亡平衡以...
    【學術前沿】張雷組揭示Hippo信號通路維持細胞增殖和凋亡平衡以控制器官大小的全新機制 2020-10-22 16: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揭示ARID2調控肝癌轉移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ARID2調控肝癌細胞發生上皮間充質轉化,影響肝癌轉移的作用和機制,為靶向幹預肝癌轉移提供了新思路。肝癌是目前致死率排名第三的腫瘤,很容易發生肝內和肝外轉移,這是肝癌預後差的主要原因。上皮間充質(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轉化增強了腫瘤細胞的運動、侵潤及耐藥能力。因此,鑑定EMT抑制分子並且揭示其作用機制將有助於肝癌的治療。
  • JCI:王紅豔研究組揭示免疫細胞調控慢性炎症相關肝癌發生的新機制
    該工作揭示巨噬細胞利用激酶STK4抑制Toll-樣受體(TLR)介導的炎症反應,降低慢性炎症導致肝癌的發生發展;並創新性提出巨噬細胞內STK4作為炎性肝癌的診斷標誌物,相關工作已經申請中國專利。肝癌是世界上發病高、嚴重影響生存質量的一類癌症。其中,慢性遷延性炎症和抑癌基因的缺失是導致肝癌發生的重要原因。前期鑑定的眾多抑癌基因調控肝癌細胞增殖或凋亡的機理已經明確。
  • 科學網—揭示腫瘤細胞胺基酸代謝異常新機制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華鳳課題組、高平課題組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宋立兵課題組以及中科院武漢物數所唐慧儒課題組等合作發現,在營養匱乏條件下,癌基因cMyc誘發的絲氨酸生物合成途徑的激活對於癌症的發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細胞研究
  • BBAMCR:張雲等揭示腫瘤細胞分子病理新機制
    目前研究表明PAR1信號通路激活的失調與慢性炎症以及腫瘤的發生和腫瘤轉移密切相關,其在腫瘤細胞的高表達和持續激活是導致腫瘤生長和轉移的重要原因之一。抑素蛋白(prohibitin)在脊椎動物中高度保守,具有調控細胞增殖和凋亡以及線粒體功能等作用。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揭示腫瘤代謝新機制
    進一步在代謝水平及通過核磁共振等技術手段檢測表明,cMyc及其調控的磷酸絲氨酸磷酸化酶——這一絲氨酸代謝的限速酶,可以通過調控氧化還原平衡、細胞周期以及核苷酸的合成來支持腫瘤細胞在營養匱乏條件下的存活。
  • 動物所發現線粒體調控細胞中蛋白質穩態的新機制
    生物體中蛋白質和線粒體的質量控制對細胞基本活力的維持至關重要。細胞中的蛋白質穩態主要通過分子伴侶蛋白系統與兩個蛋白水解系統,即泛素-蛋白酶體系統和自噬-溶酶體系統的協調運作來維持。作為細胞的能量和代謝中心,線粒體具有相對獨立的質量控制系統,包括分子水平的氧自由基清除系統、分子伴侶蛋白系統和蛋白酶系統以及細胞器水平的融合/分裂機制和線粒體自噬機制等。
  • 細胞凋亡調節的分子機制與抗癌先導物的篩選項目獲獎
    由動物所陳佺研究員主持的「細胞凋亡調節的分子機制與抗癌先導物的篩選」中科院創新方向性項目的研究目標包括:深入研究細胞凋亡與能量代謝的網絡調節機理,闡明線粒體解偶聯蛋白UCP2在調控細胞凋亡和能量代謝中的關鍵作用;研究Bcl-2家族蛋白成員的相互作用,以及其與線粒體大分子離子通道的重要成員VDAC的相互作用,以期進一步揭示細胞凋亡的調控模式;分析篩選出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誘導細胞凋亡的作用機制和分子靶點
  • 研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的全新機制
    該成果展示了一種OPA1外顯子4b介導的不依賴於線粒體融合的全新線粒體功能修復機制,並進一步發現這一類剪接體在肝癌中有助於線粒體代謝轉變。 細胞內的線粒體如同群居互助的小精靈,當個別線粒體出現損傷發生能量異常時,可以與其他功能正常的線粒體進行融合得到恢復。而融合的模式:短暫的「kiss-and-run」,抑或完全融合為一體,是由在內膜上的蛋白OPA1來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