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線粒體融合過程新機制

2021-01-18 生物谷

來自中科院生物膜與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南開大學,北京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線粒體融合過程中的一種新機制,這對於深入解析線粒體融合,以及相關的細胞凋亡,神經退行性疾病等具有重要意義。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這一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中國科學院陳佺研究員,其早年畢業於湖北大學,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分析線粒體在細胞凋亡調控中的分子機制,探索細胞凋亡和腫瘤幹細胞在腫瘤發生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分析線粒體動態變化(分裂、融合和線粒體自吞噬及線粒體運動)的分子調節及其在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綜合症發生中的作用。

研究發現如果線粒體融合過程出錯,錯誤的細胞就會死亡,進而導致疾病的發生,這其中就包括兩種神經退行性疾病——dominant optic atrophy(顯性視神經萎縮,導致失明的最常見遺傳病因)和腓骨肌萎縮症(CMT,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因此一些研究人員開始分析這些疾病與線粒體融合之間的關係,但是由於線粒體的結構組成比較複雜,線粒體內外膜有所區別,所以對於對於這一方面了解不多。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一種重要的線粒體融合調控因子:Mitofusins (Mfns)與G-protein β2(Gβ2)亞基能共同調控線粒體融合過程,這揭示了線粒體融合的一種新機制,即Gβ2能通過與Mfn1相互作用,參與線粒體融合調控。

研究人員發現Gβ2在線粒體表面富集,然後特異性的與Mfn1作用,這樣Gβ2調控線粒體膜表面Mfn1的流動性,從而影響線粒體融合,並且研究人員還通過實驗去除了內源性Gβ2,結果發現線粒體發生碎裂,這種情況在加入外源性Gβ2後得到緩解。這些發現對於深入解析線粒體融合,以及相關的細胞凋亡,神經退行性疾病等具有重要意義。

之前的研究曾發現線粒體融合與程序性細胞死亡即細胞凋亡密切相關,細胞凋亡是健康個體中的一個正常過程,研究發現線粒體跨膜電位與線粒體通透性改變在細胞凋亡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並且還有人提出了線粒體通透性改變孔道複合物的假說。細胞凋亡是生命的一個基礎過程,而線粒體融合與細胞凋亡以及一些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因此在這方面的持續研究將有利於更多相關疾病的治療或預防。(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10.1038/ncomms1099

G-protein β2 subunit interacts with mitofusin 1 to regulate mitochondrial fusion

Juan Zhang,Weihua Liu,Jianchao Liu,Weiming Xiao,Lei Liu,Chunsun Jiang,Xin Sun,Pingsheng Liu,Yushan Zhu,Chuanmao Zhang& Quan Chen

Mitofusins (Mfns) mediate the fusion of mitochondrial membran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Mfns are regulated to control mitochondrial fusion, which is a multistep process requiring tethering and docking of the outer membranes of two mitochondria.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that guanine nucleotide binding protein-β subunit 2 (Gβ2), a WD40 repeats protein and a member of the β-subunits of the heterotrimeric G proteins, has a crucial function in mitochondrial fusion. Gβ2 was found to be enriched on the surface of mitochondria and interacted with mitofusin 1 (Mfn1) specifically. Gβ2 also regulated the mobility of Mfn1 on the surface of the mitochondrial membrane and affected the mitochondrial fusion. Depletion of endogenous Gβ2 resulted in mitochondrial fragmentation, which could be rescued by exogenous Gβ2. These findings have thus uncovered a novel role of Gβ2 in regulating mitochondrial fusion through its interaction with Mfn1.

相關焦點

  • 薛定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報導父本線粒體清除研究新成果
    在絕大多數真核細胞中,線粒體都是由母系遺傳的,來自於精子的父本線粒體會在受精後被選擇性清除掉。在秀麗隱杆線蟲,細胞自噬過程對於這種有選擇性地降解父本線粒體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對自噬過程是如何特異性地促進父本線粒體清除這個關鍵問題,科學界還知之甚少。該研究表明無論是在精子還是卵子中,線粒體動態對於父本線粒體清除都具有顯著的影響。
  • Nature:線粒體融合關鍵蛋白Mfn1結構被破解,揭開數十年謎題
    線粒體是高度動態變化的細胞器,其在細胞內不斷分裂、融合併形成網狀結構。線粒體的分裂和融合是由多種蛋白質精確調控完成的。Drp1/Dnm1p,Fis1/Fis1p,Caf4p和Mdv1p參與線粒體分裂的調控;Mfn1/2/Fzo1p控制線粒體外膜的融合,而Mgm1p/OPA1則參與線粒體內膜的融合。
  • 動物所發現線粒體調控細胞中蛋白質穩態的新機制
    生物體中蛋白質和線粒體的質量控制對細胞基本活力的維持至關重要。細胞中的蛋白質穩態主要通過分子伴侶蛋白系統與兩個蛋白水解系統,即泛素-蛋白酶體系統和自噬-溶酶體系統的協調運作來維持。作為細胞的能量和代謝中心,線粒體具有相對獨立的質量控制系統,包括分子水平的氧自由基清除系統、分子伴侶蛋白系統和蛋白酶系統以及細胞器水平的融合/分裂機制和線粒體自噬機制等。
  •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11-17   今日/總瀏覽:1/2831
  • 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新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營養所尹慧勇研究組發現線粒體特有的磷脂—心磷脂調節肝細胞癌(HCC)凋亡的新機制。
  • 發nature communications了不起嗎
    剛才某上海地區的粉絲突然發信「責問」我為什麼沒有發他們課題組成果的宣傳稿,我表示「一臉懵逼」,想起來原來是前些天他也是這樣「隨意」委託過我,說課題組剛剛發了一篇nature
  • 邵振華研究員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揭示GPCR識別藥物新機制
    近日,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邵振華研究員團隊在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影響因子12.1)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the human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GnRH1R reveals an unusual ligand binding mode」的研究論文,揭示GPCR識別藥物新機制。
  • 中國科大等發現肝臟腫瘤逃脫自然殺傷細胞免疫監視新機制
    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 cells)是一種效應性淋巴細胞,在人體抗腫瘤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仍然有一些腫瘤細胞能夠逃避機體NK細胞的攻擊,逐步發生發展,侵襲轉移,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其機理有待進一步探討。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肥胖性心肌病線粒體自噬調控新機制
    線粒體自噬蛋白FUNDC1是一種調控線粒體自噬的關鍵受體,既往研究表明FUNDC1是線粒體質量控制的關鍵線粒體膜蛋白。其功能改變與多種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密切相關。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張英梅教授、任駿教授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題為「FUNDC1 Interacts with FBXL2 to Govern Mitochondrial Integrity and Cardiac Function through an IP3R3-Dependent Manner in Obesity」的研究,報導了線粒體自噬蛋白FUNDC1在調節肥胖性心肌病的新機制
  • Nature:線粒體在炎症反應中的作用
    現在,Jürg Tschopp等人報告了線粒體在這個過程中所起的一個出乎意料的中心作用。NLRP3炎性體是被由受損線粒體分泌的活性氧激發的。這項工作表明,線粒體不僅是細胞凋亡所必需的,而且是炎症反應所必需的。
  • 高嵩和胡俊傑總結線粒體融合機制的最新研究進展
    線粒體的融合包含兩個步驟,即由MFN介導的外膜融合和由OPA1介導的內膜融合。由於相關蛋白質機器結構信息的缺乏,線粒體融合的機制一直不甚明確。介導線粒體融合的蛋白質機器線粒體融合會提升細胞氧化磷酸化的水平,並有助於線粒體DNA的損傷修復。
  • 同行評審的演變和編輯的角色:來自Nature Communications主編的...
    最近的趨勢旨在使其更加透明:傳統的同行評審(由編輯來協調匿名審稿人的評論)往往被視為黑匣子,其有效性受到質疑。透明度帶來可信度,因此最近關注的焦點是透明或公開的同行評審,審稿人的報告和/或他們的身份,以及編輯的說明和作者的反駁都會被發表。
  • 線粒體融合介導氧化磷酸化,促使癌細胞永生化
    線粒體融合介導氧化磷酸化,促使癌細胞永生化 2020-09-15 0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解決「線粒體起源世紀之爭」,我國學者證實線粒體起源於α變形菌
    目前的廣為接受的觀點認為,真核細胞是在約20-18億年前一個細菌融合進一個古菌細胞產生的;被融合的細菌與古菌宿主形成了內共生關係,並逐漸進化成了現代真核生物中最重要的細胞器——線粒體(Mitochondrion)。線粒體不但是有氧呼吸生物的能量工廠,更是與人類的疾病和衰老密切相關。
  • 遺傳所管敏鑫課題組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在線發表線粒體轉錄不對稱剪切缺陷致聾的新機制
    線粒體功能缺陷導致耳聾的研究始於1993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N.Fischel-Ghodsian教授,在以色列和中國的兩個大家系中發現了導致藥物性和母系遺傳性耳聾的線粒體12SrRNA 1555A>G 突變。
  • Nature:線粒體基因缺陷改造新策略
    2015年8月14日/生物谷BIOON/--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通過氧化磷酸化,能量物質在線粒體內被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並生成高能磷酸類物質,驅動著整個細胞的持續生存。線粒體中有13種氧化相關的酶都是由線粒體自身攜帶的DNA轉錄翻譯得到的,其他的則是由細胞核中的DNA轉錄翻譯得到。
  • Nature Communications|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沈錫輝教授團隊揭示原核生物實現異種細胞間對話新機制
    >10月23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生命學院沈錫輝教授團隊張磊副教授完成的題為「Sensing of autoinducer-2 by functionally distinct receptors in prokaryotes」的文章,揭示了原核生物(包括細菌和古菌)通過一類功能多樣的跨膜信號轉導蛋白感知通用型群體感應信號分子AI-2實現異種細胞間對話的新機制
  • 夏宏光團隊發現靶向MCL-1誘導線粒體自噬來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2020年11月1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夏宏光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Pharmacological前期的研究表明,阿爾茲海默症的病人腦細胞中存在大量的損傷線粒體;進一步文獻調研發現,線粒體的功能異常與AD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基於此,他們提出科學假說,恢復線粒體的正常功能是否可以治療AD?線粒體自噬是細胞中線粒體功能維持和質量控制主要途徑之一,於是他們把研究重點放在了誘導線粒體自噬這個點上。
  • 科研新發現:線粒體疾病最新研究進展!
    近年來,線粒體研究已經成為生命科學及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線粒體的基因突變、呼吸鏈缺陷、線粒體膜的改變等因素均會影響整個細胞的正常功能,從而導致病變,包括退行性疾病、代謝性疾病、遺傳性疾病、腫瘤等。線粒體是細胞主要的能量來演。線粒體的融合與分裂維持著線粒體正常的形態、分布和功能。
  • 國內同一天發表四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PKM2主要在糖酵解途徑中發揮關鍵作用,而這項研究獎PKM2的功能拓展到了非代謝依賴的功能中去,日前中科院上海生化細胞所的楊巍維課題組在Cell Res上報導了PKM2抑制細胞凋亡的新機制,PKM2可以在應激的情況下在分子伴侶的介導下進去線粒體從而磷酸化Bcl2發揮功能。儘管PKM2是非常常見的激酶,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也會有更多新的功能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