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線粒體融合關鍵蛋白Mfn1結構被破解,揭開數十年謎題

2020-11-27 生物谷

線粒體是高度動態變化的細胞器,其在細胞內不斷分裂、融合併形成網狀結構。線粒體的分裂和融合是由多種蛋白質精確調控完成的。Drp1/Dnm1p,Fis1/Fis1p,Caf4p和Mdv1p參與線粒體分裂的調控;Mfn1/2/Fzo1p控制線粒體外膜的融合,而Mgm1p/OPA1則參與線粒體內膜的融合。在細胞凋亡過程中線粒體片段化,網狀結構被破壞,線粒體嵴發生重構,抑制這一過程可以部分抑制細胞色素c的釋放和細胞凋亡。線粒體形態對於細胞維持正常生理代謝和機體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現障礙會導致嚴重的疾病。在鼠中刪除Mfn1和Mfn2的任意一個可引起胚胎致死和線粒體片段化。人體中Mfn2上的突變可導致一種經典的軸突末梢感覺運動神經病變——CMT2A (Charcot-Marie-Tooth type 2A )。另外,Mfn1和Mfn2的突變與許多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有關,如神經病,肥胖症以及血管疾病等。特別是Mfn2作為一種新的腫瘤相關基因,被發現在多種腫瘤及其細胞系中具有抑制增殖的作用。

Mfn1和Mfn2具有相同的拓撲學結構,帶有兩個空間上緊密相連的跨膜區,N末端和C末端部分均朝向細胞溶質。N端部分含有GTP酶結構域,後面緊跟著一個七肽重複膜序(HR1),C端含有HR2。現在的線粒體外膜融合模型一般認為位於線粒體表面的Mfn發生順式二聚化(cis-dimerization),進而促使毗鄰的線粒體外膜發生反式栓連(trans-association)。Mfn栓連線粒體外膜的見解最先來自於Mfn1 C末端HR2的晶體結構。結構顯示這一區域與另一個HR2二聚化形成一個反平行的兩股螺旋(coiled coil)。所以,HR2對於膜融合之前的線粒體栓連是必需的。儘管如此,Mfn介導外膜融合的具體機制仍然不是很清楚,只是知道融合過程依賴於Mfn GTP酶結構域對GTP酶的水解過程。其中,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缺少Mfn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

中山大學青年**學者,80後高嵩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精心設計了一個用於結構解析的Mfn1,含有GTP酶(G)結構域和HR1的前半部分和HR2的後半部分。在此基礎上,該研究團隊成功解析了處於不同GTP酶水解階段的Mfn1的晶體結構。結構由GTP酶結構域和一個四股螺旋束組成(稱為HD1)。因而,整體上Mfn1具有典型的動力蛋白(dymamin)超家族成員拓撲結構。除了G結構域之外,HD1尤其與被認為介導細菌膜融合的細菌動力蛋白樣蛋白BDNP(bacterial dynamin-like protein)的頸部一致。通過分析,Mfn1結構中缺少的截短部分很可能摺疊成類似於BDNL對應部分的螺旋結構,因而將此部分稱為HD2。

與處於其它狀態的結構不同,在過渡態類似物GDP?AlF4-存在的情況下,Mfn1是一個二聚化的結構。這一些列結構揭示了Mfn1催化機制的獨特的特色和在過渡態下GTP的結合是如何有道構像的變化進而促進了G結構域的二聚化。基於結構的突變分析揭示了擾亂了G結構域二聚化的擾亂廢除了Mfn1的融合活性。而且,研究發現Mfn1中的一個保守的天冬氨酸trigger(Asp189)很可能是通過依賴於GTP-load的結構域重排機制來影響線粒體的延長。高教授研究團隊據此提出了Mfn1介導線粒體栓連的機制性模型,進而為線粒體外膜融合機制的分子基礎提供了新的見解。


原始出處:

Cao YL, Meng S, Chen Y, Feng JX, Gu DD, Yu B, Li YJ, Yang JY, Liao S, Chan DC, Gao S. MFN1 structures reveal nucleotide-triggered dimerization critical for mitochondrial fusion. Nature. 2017 Jan 23. doi: 10.1038/nature21077


關於高嵩教授


高嵩,男,國家**計劃」創人才,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院,博士生導師


高嵩研究員2005年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2011年獲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從事dynamin家族蛋白及人類免疫相關蛋白的結構和功能研究。先後獨立並與他人合作解析多個dynamin家族成員如MXA蛋白等的晶體結構,該領域研究成果處於國際前沿。以共同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在Nature,Immunity,PLoS Biology等國際著名雜誌上發表多篇論文,並分別被國際著名雜誌Developmental Cell,Immunity,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等和其他媒體作為相關領域的重大發現進行了報導。


研究方向:腫瘤相關蛋白的結構生物學研究

相關焦點

  • 解開數十年謎團,科學家首次發現人類細胞中的線粒體關鍵蛋白
    科學家們首次在人類細胞中鑑定出了線粒體NAD+轉運蛋白。這一發現不僅解開了困擾科學界數十年的謎團,也為治療與衰老相關的諸多疾病打開了新的大門。而在線粒體介導的能量生產和細胞功能中,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中是必不可缺的關鍵分子。低水平的NAD+還是衰老的標誌,並與肌肉萎縮症、心力衰竭等疾病有關。  儘管百年來對NAD+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線粒體內發生的過程,然而NAD+究竟是怎麼跑到線粒體裡面去的,卻是長久以來的不解之謎。
  • 《自然》解開數十年謎團,科學家首次發現細胞中的線粒體關鍵蛋白
    科學家們首次在人類細胞中鑑定出了線粒體NAD+轉運蛋白。這一發現不僅解開了困擾科學界數十年的謎團,也為治療與衰老相關的諸多疾病打開了新的大門。而在線粒體介導的能量生產和細胞功能中,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中是必不可缺的關鍵分子。低水平的NAD+還是衰老的標誌,並與肌肉萎縮症、心力衰竭等疾病有關。儘管百年來對NAD+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線粒體內發生的過程,然而NAD+究竟是怎麼跑到線粒體裡面去的,卻是長久以來的不解之謎。
  • 揭開細胞能量工廠之謎 微觀探索腫瘤發病成因
    線粒體是一種存在於大多數真核細胞中的半自主細胞器,它又是細胞的「能量工廠」,人們吸入的氧氣分子最終會被逐級運輸到線粒體上,通過一系列化學反應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 《自然》:解開數十年謎團,科學家首次發現人類細胞中的線粒體關鍵...
    科學家們首次在人類細胞中鑑定出了線粒體NAD+轉運蛋白。這一發現不僅解開了困擾科學界數十年的謎團,也為治療與衰老相關的諸多疾病打開了新的大門。線粒體被稱為細胞的「發電廠」,將營養物質轉化為細胞的化學能。而在線粒體介導的能量生產和細胞功能中,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中是必不可缺的關鍵分子。低水平的NAD+還是衰老的標誌,並與肌肉萎縮症、心力衰竭等疾病有關。
  • 愛滋病毒關鍵蛋白「真相」被揭開
    原標題:愛滋病毒關鍵蛋白「真相」被揭開  據新華社華盛頓10月8日電(記者 林小春)愛滋病病毒表面有一些突起,這是它感染人體細胞的關鍵。美國科學家8日說,他們已經完全弄清楚了這些突起的結構以及其與人體細胞融合前後的動態變化。這一成果為設計有效的愛滋病疫苗奠定基礎。
  • Nature Communications:線粒體融合過程新機制
    來自中科院生物膜與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南開大學,北京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線粒體融合過程中的一種新機制,這對於深入解析線粒體融合,以及相關的細胞凋亡,神經退行性疾病等具有重要意義。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高嵩和胡俊傑總結線粒體融合機制的最新研究進展
    線粒體的融合包含兩個步驟,即由MFN介導的外膜融合和由OPA1介導的內膜融合。由於相關蛋白質機器結構信息的缺乏,線粒體融合的機制一直不甚明確。此前唯一的進展出現在2004年,線粒體外膜融合蛋白C端的一小段螺旋在變復性後形成了反向的螺旋捲曲【1】。這一同源性相互作用被看作線粒體外膜融合前的拴連機制,並風靡線粒體領域多年。
  • 線粒體可能成為破解「焦慮情緒」與「心理健康」問題的關鍵
    作為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行為神經科學家,她一直有種預感,即關鍵神經迴路內部的活動可能正是產生焦慮情緒的關鍵,而這明顯超出了大腦細胞及其之間突觸聯繫的範圍。她於2013年開始的相關實驗表明,參與焦慮相關行為的神經元確實會表現出異常:其線粒體(常被描述為細胞能量發電廠的細胞器)狀態不正常,其能量生產能力遠低於健康水平。
  • 我國科學家Nature揭開生物固氮的世紀謎題,化學氮肥或將被取代
    132年的世紀謎題。  王二濤研究員。  人們已經發現很多種能夠固氮、生產氮肥的細菌,但只有定植到大豆等作物的根部,並住到膨大的、粉紅色的宮殿樣的囊狀結構——根瘤裡,它們才可以高效率地生產氮肥。  什麼東西促成了粉紅色宮殿的建成?
  • Nature 重磅,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橫空出世! 劉如謙繼續革新鹼基編輯器
    線粒體基因組由 37 個基因構成,編碼 13 種蛋白。 數十年間,人類發現線粒體 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變與多種人類疾病相關。目前,線粒體疾病的治療主要集中在對症治療上,尚無糾正 mtDNA 突變的技術手段。
  • 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線粒體結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線粒體結構,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膜間隙   線粒體膜間隙是線粒體外膜與線粒體內膜之間的空隙,寬約6-8nm,其中充滿無定形液體。
  • PLoS ONE:癌蛋白能夠短暫控制線粒體的結構、功能及動力學變化
    近日,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c-Myc能夠短暫的控制線粒體的結構、功能及動力學變化,相關研究成果於之前的研究就已經發現,c-Myc (Myc)癌蛋白能夠控制粒線體的生物合成以及多種與氧化磷酸化(OXPHOS)有關的酶的功能,但是,這些事件的潛在調節機制目前還不明確。J. Anthony Graves等人發現,在myc-/-纖維母細胞重表達Myc以後,線粒體的數量會表現出逐漸累積的現象,而且,膜極化以及線粒體融合也出現增加。
  • 薛定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報導父本線粒體清除研究新成果
    在絕大多數真核細胞中,線粒體都是由母系遺傳的,來自於精子的父本線粒體會在受精後被選擇性清除掉。在秀麗隱杆線蟲,細胞自噬過程對於這種有選擇性地降解父本線粒體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對自噬過程是如何特異性地促進父本線粒體清除這個關鍵問題,科學界還知之甚少。該研究表明無論是在精子還是卵子中,線粒體動態對於父本線粒體清除都具有顯著的影響。
  • MIT 研究揭示彈性蛋白原結構,或成破解遺傳病「金鑰匙」
    如今,研究人員第一次破解了這個複雜分子的分子結構,同時獲知了各種遺傳疾病中這種蛋白可能發生的各種細微結構錯誤。圖丨彈性蛋白原複雜的分子結構彈性蛋白原是彈性蛋白(elastin)的前體分子,它與微原纖維(microfibril)組成的結構,是皮膚、肺和血管等組織具有彈性的關鍵。
  • Nature:線粒體tRNA合成酶與核酶複合體的晶體結構
    在現代生物學中,蛋白已經成為細胞中完成酶催化作用的主要角色,而核酸則仍舊扮演攜帶遺傳信息的角色。然而,在細胞內,仍然有RNA世界的遺蹟。其中一個遺蹟就是線粒體tyrosyl-tRNA合成酶CYT-18,它來自真菌鏈孢黴,也與一種group  I  intron核酶結合,並且幫助進行剪接。現在,這一蛋白/核酶複合體的晶體結構已被確定。
  •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然而,線粒體常常受到細胞內和細胞外的脅迫刺激。線粒體未摺疊蛋白反應(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mt)是細胞中保護線粒體、維持線粒體內穩態和正常功能的主要途徑。該途徑通過傳遞線粒體受損信號至細胞核,促進核編碼的線粒體應激基因的高表達,從而保護和修復受損線粒體。
  • 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結構揭開
    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結構揭開 2019-10-30 03:48:1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張一凡 責任編輯:張一凡
  • 研究揭示S-OPA1介導線粒體內膜融合的關鍵分子機制
    該項工作研究了人源線粒體內膜融合蛋白S-OPA1(Dynamin家族短型視神經萎縮蛋白)與線粒體內膜結合組裝的模式,發現了核苷酸結合所引起的S-OPA1構象和組裝的變化,提出了核苷酸結合所觸發的膜形變的分子機理。線粒體作為高度動態的細胞器,在細胞內呈現複雜動態的網絡形式。
  • 美揭開愛滋病毒關鍵蛋白的「真相」
    愛滋病病毒表面有一些突起,這是它感染人體細胞的關鍵。美國科學家近日說,他們已經完全弄清楚了這些突起的結構以及其與人體細胞融合前後的動態變化。這一成果為設計有效的愛滋病疫苗奠定基礎。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耶魯大學和韋爾·康奈爾醫學院研究人員當天在美國《科學》和英國《自然》上發表兩篇相關論文。
  • 科學家揭開愛滋病毒關鍵蛋白的「真相」
    愛滋病病毒表面有一些突起,這是它感染人體細胞的關鍵。美國科學家8日說,他們已經完全弄清楚了這些突起的結構以及其與人體細胞融合前後的動態變化。這一成果為設計有效的愛滋病疫苗奠定基礎。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耶魯大學和韋爾·康奈爾醫學院研究人員當天在美國《科學》和英國《自然》上發表兩篇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