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研究揭示彈性蛋白原結構,或成破解遺傳病「金鑰匙」

2020-12-06 DeepTech深科技

生物組織能夠終生保持可擴張、縮小、伸長、彎曲的延展性,都要歸功於一種名為彈性蛋白原(tropoelastin)的蛋白質分子。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分子可以伸長到自身長度的 8 倍,並且一直保有恢復到原本大小的能力。

如今,研究人員第一次破解了這個複雜分子的分子結構,同時獲知了各種遺傳疾病中這種蛋白可能發生的各種細微結構錯誤。

圖丨彈性蛋白原複雜的分子結構

彈性蛋白原是彈性蛋白(elastin)的前體分子它與微原纖維(microfibril)組成的結構,是皮膚、肺和血管等組織具有彈性的關鍵。但這種分子結構複雜,由 698 個胺基酸組成,有非常多的無序區域,因此,解開它的結構是科學界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如今這一挑戰已經由一支研究團隊解決,他們結合分子建模和實驗觀察構建了具體到每一個原子的分子結構圖像。這一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了本周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作者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工程學 Jerry McAfee 教授 Markus Buehler、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 Anna Tarakanova,以及其他三名來自雪梨大學及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

「彈性蛋白原的結構一直難以搞清楚,」Tarakanova 說。傳統的表徵方法不足以破解這個分子的結構,「因為它很大、無序,並且會動態變化。」但是,這個研究團隊使用的計算機建模和實驗觀察結合的方法「讓我們能夠預測出分子的完全原子化結構,」她說。

圖丨參與本次研究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 Anna Tarakanova

這項研究同時表明,控制彈性蛋白原形成的單個基因中特定的致病突變是如何改變分子的剛性和動態反應的這最終將有助於設計治療或應對這些疾病的方案。其他一些由研究人員誘導的、不與任何已知的自然發生的突變相對應生物「人工」突變,可以用來更好地理解受該突變影響的基因具體部分的功能

「我們對探測分子的某個特定區域以及了解該區域的功能非常感興趣,」Tarakanova 說。「除了使組織具有彈性外,這種分子在細胞信號、細胞粘附中起著關鍵作用,並能影響由該分子內部的特定序列相互作用所驅動的細胞程序。」

這項研究還考察了與已知疾病相關的突變引起的彈性蛋白原分子的具體變化,如症狀為皮膚鬆散、缺乏彈性的皮膚鬆弛症。「我們發現,與這種疾病相關的點突變會導致這種已證實相關的分子發生變化——這種疾病的發病機制實際上源自分子尺度上(的變化),」她說。

「了解這種分子的結構不僅對於相關疾病而言很重要,」Buehler 說,「還能使我們將從這種生物材料中得到的知識轉化為聚合物合成,設計得到的聚合物或許能滿足某些工程需求。針對某些期望的屬性若能夠實現設計出有序和無序的平衡可能會打開一扇新材料設計領域的大門。」

他們用來破解彈性蛋白原分子結構的方法基於分子動力學建模和仿真。雖然這種方法已經被用於研究更簡單的分子結構,但她說,「這是第一次證明這種方法可以用於高度無序、如彈性蛋白原尺寸大小的分子,並且根據實驗數據對結果進行了充分驗證。

這種方法同時也結合了檢測「分子的全局結構,考慮滿足分子結構必須適應的大致結構」。隨後,他們仔細地觀察了分子局部的二級結構,這些結構是科學文獻中大量實驗數據中挑選出來的。「局部結構和全局結構的關係給我們提供了實驗中的一個對照角度,」能夠驗證他們的發現,她說。

他們使用的技術可以應用於研究其他大的、複雜的分子,她補充道。「大致而言,我認為這種方法適用於高度混亂的大分子——據估計,你體內一半的蛋白質含有高度無序的區域。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理論框架,可以用來研究許多種(生物)系統。」

圖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膠體和界面研究所的主管 Peter Fratzl 教授

內部結構無序的蛋白質在許多生物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生物礦化到組織彈性,」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膠體和界面研究所的主管 Peter Fratzl 教授說,他未參與這項研究。「無序的蛋白質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時發生的相應結構變化僅能維持很短時間。這樣的結構在實驗和數字建模上都很難進行研究,因為實現這麼大的目標,計算次數是令人望而卻步的。」Fratzl 對這項研究補充評價道:「這項研究表明,加速採樣分子動力學算法標誌著一種用來描述這些分子行為實際方法。對彈力蛋白這種細胞外基質重要成分及其幾種突變的研究,作為這種算法概念的證據,給出了具有說服力的結論。」

匹茲堡大學的人類遺傳學副教授 Zsolt Urban 同樣未參與這項工作,他說:「彈性蛋白對於血管、心臟瓣膜和肺等有彈性的器官是必需的。」然而到目前為止,彈性蛋白原的完整結構還不為人知。Tarakanova 和她的同事們現在已經解決了在原子的解析度下的彈性蛋白原的結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壯舉因為彈性蛋白原由超過 8000 個原子組成。」

Urban 說:「彈性蛋白可以在人一生中一直存活,大約 75 年,並且能夠承受數十億次的拉伸和回彈。」有關彈性蛋白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它的非凡材料特性,如延展性、超長壽命和耐久性。這項研究為回答這個有趣的問題提供了一個起點。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破解藻類水下光合作用的蛋白結構和功能
    光合作用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能量和氧氣,為利用不同環境下的光能,光合生物進化出了不同的色素分子和色素結合蛋白。硅藻是一種豐富和重要的水生光合真核生物,佔地球總原初生產力的20%。
  • 研究揭示導致阿爾茨海默症發展的β-澱粉樣蛋白聚合體結構
    賓漢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和科羅拉多丹佛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繪製了一種導致阿爾茨海默症加速發展的侵略性蛋白質聚合體的分子結構。賓漢頓大學生物物理化學助理教授Wei Qiang說:"大約10%的老年痴呆症病例是由家族突變引起的。
  • 研究揭示糖轉運蛋白結構與機理
    ,報導了人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4在大腸桿菌中的同源蛋白XylE的晶體結構,並且運用生化手段對其工作機理進行了研究。這類葡萄糖轉運蛋白家族包含多個成員,其中科學家對GLUT1、GLUT2、GLUT3、GLUT4這四個蛋白研究最為深入,且證實與多種人類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如嬰兒癲癇發作、Fanconi-Bickel綜合症、糖尿病、肥胖等。但是目前對於這一類重要蛋白的結構信息知之甚少。 顏寧教授領導的研究組一直將人體葡萄糖轉運蛋白及其在各物種中同源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作為主要方向。
  • 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三維結構揭示
    原標題: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三維結構揭示  科技日報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林莉君)繼在國際上獲得第一個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結構後,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再次解析出GLUT3的三維結構,清晰完整地展現了葡萄糖轉運蛋白工作的分子機理,為研製小分子腫瘤靶向藥物提供了直接結構依據。
  • 中環美健玫瑰燕窩肽-彈性蛋白魚膠原低聚肽:小分子膠原蛋白低聚肽...
    中環美健玫瑰燕窩肽-彈性蛋白魚膠原低聚肽,讓肌膚擁有少女感。據了解,中環美健玫瑰燕窩肽-彈性蛋白魚膠原低聚肽甄選8重滋養成分,可以幫助肌膚維持彈性、飽滿細膩、水嫩透亮,煥發年輕光彩。中環美健玫瑰燕窩肽-彈性蛋白魚膠原低聚肽八重滋養成分,每一種都很珍貴!
  • 研究揭示內質網膜複合物結構
    研究揭示內質網膜複合物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5 9:26:52 近日,美國Van Andel研究所Huilin Li及其研究團隊報導了內質網膜複合物的結構。
  • 中環美健玫瑰燕窩肽-彈性蛋白魚膠原低聚肽,小分子膠原蛋白低聚肽...
    中環美健玫瑰燕窩肽-彈性蛋白魚膠原低聚肽,讓肌膚擁有少女感。據了解,中環美健玫瑰燕窩肽-彈性蛋白魚膠原低聚肽甄選8重滋養成分,可以幫助肌膚維持彈性、飽滿細膩、水嫩透亮,煥發年輕光彩。中環美健玫瑰燕窩肽-彈性蛋白魚膠原低聚肽八重滋養成分,每一種都很珍貴!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該研究通過冷凍電鏡Cryo-EM 技術,解析出新冠病毒S蛋白三聚體3.5埃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並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從生物物理及結構生物學的角度為冠狀病毒的識別和感染的分子基礎提供了重要的見識。
  • ...磷酸化密碼被破解-阻遏,蛋白,複合物,徐華強,通路,相互作用...
    原標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成果刊發《細胞》雜誌 磷酸化密碼被破解  目前,40%左右的上市藥物以G蛋白偶聯受體(簡稱GPCR)為靶點。2015年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領銜國際上28個實驗室,利用世界最強的X射線雷射成功解析了一個經典的GPCR視紫紅質與阻遏蛋白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揭示了GPCR如何激活阻遏蛋白信號通路。時隔兩年,徐華強合作團隊繼續發現了磷酸化視紫紅質與阻遏蛋白相互作用的「密碼」,而這一「密碼」對整個GPCR蛋白組具有普遍性,將有助於研發高效低毒藥物。
  • 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被獲取 餓死癌細胞或成可能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6月5日,清華大學宣布: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機制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該研究成果被國際學術界譽為「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科學成就。
  • 研究解析肌動蛋白7a晶體結構
    7a與Sans蛋白複合物晶體結構 上海光源用戶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張明傑及他的研究團隊在2011年2月11日《科學》(Science 2011, 331, 757)雜誌上發表了題為 「Structure of MyTH4-FERM Domains in Myosin VIIa Tail Bound to Cargo」的論文,該論文研究了肌動蛋白
  • 楊俊等膜蛋白的結構研究或進展
    該研究組應用魔角旋轉固體NMR技術揭示了磷脂膜對膜蛋白的結構以及澱粉樣蛋白聚集機制的影響。固體NMR是一種強有力的結構分析手段,它能夠提供原子分辨的蛋白質分子的三維結構和分子間相互作用的位點,以及大時間尺度的動態過程等極為豐富的信息,在結構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固體NMR不受樣品狀態和分子量上限的制約,是研究膜蛋白和澱粉樣蛋白質纖維的重要工具。
  • 研究揭示自噬SNARE蛋白Syntaxin17介導自噬體
    為題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研究論文。該項工作對自噬SNARE蛋白Syntaxin17及其與ATG8家族蛋白、SNAP29和VAMP8的相互作用做了詳盡的生化和結構表徵,揭示了Syntaxin17在介導自噬體和溶酶體融合過程中三種不同的狀態,為進一步理解自噬體和溶酶體的融合過程提供了結構基礎。細胞自噬是真核細胞內一種高度保守的溶酶體依賴的分解代謝過程。
  • PNAS | 復旦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
    PNAS | 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來源 | 復旦大學,揭示了組蛋白分子伴侶NRP1以多種方式識別組蛋白H2A-H2B的分子機制。為了探索NRP1移除核小體的分子機制,本研究解析了NRP1與組蛋白H2A-H2B的複合物晶體結構(3.0 Å),發現NRP1的N端結構域可以直接結合H2A-H2B,這是NAP1家族蛋白沒有被發現過的一種新的組蛋白結合方式。
  • 中國科學家揭示抗凍蛋白對冰晶成核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化學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健君與中科院上海應物所副研究員王春雷、研究員方海平和新疆大學教授馬紀合作,揭示了抗凍蛋白的不同面對冰核形成分子層面的機制。這一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上海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人工無膜細胞器研究方面取得...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首次在原核生物構建了人工無膜細胞區室,揭示了類蛛絲蛋白、節肢彈性蛋白等固有無序蛋白液-液相分離區室化的生物大分子機制,建立了螢光蛋白、酶等蛋白融合共定位至區室的功能化平臺。
  • Science:光合膜蛋白結構研究獲突破
    光合作用是自然界光能高效轉換的典範,光合作用研究的核心問題是揭示光能的高效吸收、傳遞和轉化的微觀機理。光合作用光能的吸收、傳遞和轉化是由位於光合膜上具有一定分子排列和空間構象的色素蛋白複合物光系統II(PSII)和光系統I(PSI)所推動的。  PSI是一個具有極高效率的太陽能轉化系統,其中捕光色素吸收的能量傳遞到反應中心發生電荷分離,幾乎每一個吸收的光子都能產生一個電子。
  • 研究揭示SETD3蛋白作為β-actin組氨酸甲基化酶的結構與功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許超課題組與波蘭華沙大學Jakub Drozak實驗室合作,解析了SETD3與β-actin多肽的高分辨複合物晶體結構,並結合酶活實驗揭示了肌動蛋白(Actin)第73位組氨酸(His73)的N3位甲基化的作用機制,相關成果於2月20日以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SETD3-mediated
  • PNAS:研究揭示β-澱粉樣蛋白聚集體結構,揭秘阿爾茲海默症發生發展...
    2019年8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賓漢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和科羅拉多丹佛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繪製了一種導致阿爾茨海默症加速發展的侵略性蛋白質聚合體的分子結構。
  • Nature:破解保守性細菌細胞壁構建蛋白RodA的結構
    2016年,該研究小組發現,一個調節細胞分裂和細胞形狀的蛋白家族(即SEDS)有一種構建細菌細胞壁的技能。不過,由於科學家們對它們的分子結構知之甚少,因此一直沒有任何攻擊這類蛋白的方法。現在,這項新發現預示著SEDS在灰色地帶享受的保護可能很快就會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