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線粒體tRNA合成酶與核酶複合體的晶體結構

2020-12-06 生物谷

生物谷報導:地球上的生命據信是從一個「RNA世界」演化來的,在這個世界上,RNA分子既催化重要的化學反應,又攜帶遺傳信息。在現代生物學中,蛋白已經成為細胞中完成酶催化作用的主要角色,而核酸則仍舊扮演攜帶遺傳信息的角色。然而,在細胞內,仍然有RNA世界的遺蹟。其中一個遺蹟就是線粒體tyrosyl-tRNA合成酶CYT-18,它來自真菌鏈孢黴,也與一種group  I  intron核酶結合,並且幫助進行剪接。現在,這一蛋白/核酶複合體的晶體結構已被確定。它們的相互作用界面與CYT-18用來在其酶催化作用中與tRNATyr結合的界面是不同的。研究人員還發現了在非拼接tRNA合成酶中不存在的特定變化,它們可能是RNA-蛋白複合體從只有RNA的酶演化而來的方式。


生物谷推薦英文原文:

Nature 451, 94-97 (3 January 2008) | doi:10.1038/nature06413; Received 26 September 2007; Accepted 24 October 2007

Structure of a tyrosyl-tRNA synthetase splicing factor bound to a group I intron RNA

Paul J. Paukstelis1, Jui-Hui Chen2, Elaine Chase2, Alan M. Lambowitz1,3 & Barbara L. Golden2,3

  1. Institute for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and Section of Molecular Genetics and Microbiology,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Austin, Texas 78712, USA
  2.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Purdue University, West Lafayette, Indiana 47907, USA
  3.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Correspondence to: Alan M. Lambowitz1,3Barbara L. Golden2,3 Correspondence and requests for materials should be addressed to A.M.L. (Email: lambowitz@mail.utexas.edu) or B.L.G. (Email: barbgolden@purdue.edu).

The 'RNA world' hypothesis holds that during evolution the structural and enzymatic functions initially served by RNA were assumed by proteins, leading to the latter's domination of biological catalysis. This progression can still be seen in modern biology, where ribozymes, such as the ribosome and RNase P, have evolved into protein-dependent RNA catalysts ('RNPzymes'). Similarly, group I introns use RNA-catalysed splicing reactions, but many function as RNPzymes bound to proteins that stabilize their catalytically active RNA structure1, 2. One such protein, the Neurospora crassa mitochondrial tyrosyl-tRNA synthetase (TyrRS; CYT-18), is bifunctional and both aminoacylates mitochondrial tRNATyr and promotes the splicing of mitochondrial group I introns3. Here we determine a 4.5-Å co-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Twort orf142-I2 group I intron ribozyme bound to splicing-active, carboxy-terminally truncated CYT-18. The structure shows that the group I intron binds across the two subunits of the homodimeric protein with a newly evolved RNA-binding surface distinct from that which binds tRNATyr. This RNA binding surface provides an extended scaffold for the phosphodiester backbone of the conserved catalytic core of the intron RNA, allowing the protein to promote the splicing of a wide variety of group I introns. The group I intron-binding surface includes three small insertions and additional structural adaptations relative to non-splicing bacterial TyrRSs, indicating a multistep adaptation for splicing function. The co-crystal structure provides insight into how CYT-18 promotes group I intron splicing, how it evolved to have this function, and how proteins could have incrementally replaced RNA structures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an RNA world to an RNP world.

相關焦點

  • Nature突破!中國農科院研究人員解析葉綠素合成關鍵酶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的三維晶體結構!
    該研究首次解析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LPOR)的三維晶體結構,揭開了光合作用終極能量來源的生物學轉化「閥門」真實結構,闡明了光碟機動酶的結構學基礎和光依賴型還原酶的動力學機制。
  • Nature:重大突破!史上最詳細人DNA轉錄前起始複合體結構出爐!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西北大學等多家機構的研究人員將低溫電鏡技術(Cryo-EM)和最新的計算建模方法結合在一起,史無前例地詳細解析出近原子解析度下的人轉錄前起始複合體(transcription pre-initiation complex, PIC)的分子結構。人PIC是一個蛋白組裝體,將RNA聚合酶安排在合適的位置從而確保能夠啟動轉錄。
  • Nature Chemistry|理論結合實驗揭示Varkud衛星核酶的催化機理
    引言Varkud衛星核酶(VS)是已知的最大自裂核酶,也是最大的內切核酶。它存在於自然分離的Neurospora線粒體中,能將多聚體與核糖核酸特異性地切割成線性單體。自從近三十年前被發現以來,VS核酶一直是眾多實驗研究的主題。作者採用實驗與計算相結合的方法,建立了VS催化動力學模型,擴展和統一了已有的實驗數據,明確了催化構型,揭示了過渡態穩定的模式。
  • 葉綠素合成關鍵酶晶體結構首次揭示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10月30日,記者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博士程奇帶領的課題組首次揭示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三維晶體結構,對認識蛋白質結構如何控制重要光碟機動酶的催化作用產生重大突破。
  • 打開植物光合作用大門 葉綠素合成關鍵酶三維結構被解析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10月30日,記者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葉綠素合成關鍵酶的三維結構首次被解析,這一成果由中國農科院、上海交通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相關研究機構共同完成,並於近日發表於《自然》雜誌。
  • 突破歷史 | 上海九院首次以第一單位在Sciecne發文,揭示核糖核酸酶P高解析度結構
    核糖核酸酶P(RNase P)是一種通用核酶,負責處理前tRNA的5'前導序列。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解析葉綠素合成關鍵酶三維結構
    本報訊(記者黃哲雯)記者獲悉,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微生物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聯合國內外相關單位,首次解析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LPOR)的三維晶體結構,揭開了光合作用終極能量來源的生物學轉化「閥門」真實結構,闡明了光碟機動酶的結構學基礎和光依賴型還原酶的動力學機制
  • Nature:線粒體融合關鍵蛋白Mfn1結構被破解,揭開數十年謎題
    在細胞凋亡過程中線粒體片段化,網狀結構被破壞,線粒體嵴發生重構,抑制這一過程可以部分抑制細胞色素c的釋放和細胞凋亡。線粒體形態對於細胞維持正常生理代謝和機體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現障礙會導致嚴重的疾病。在鼠中刪除Mfn1和Mfn2的任意一個可引起胚胎致死和線粒體片段化。
  • Nature:逆轉錄病毒整合酶的晶體結構
    逆轉錄病毒的整合酶蛋白如HIV-1催化病毒基因組向宿主基因組中的插入,在那裡病毒能夠在一個細胞中無限期地長久存在。因為整合是病毒複製的關鍵,所以整合酶一直是藥物開發的一個目標,而幾種抑制藥物(包括raltegravir 和 elvitegravir)則被用於治療或進行臨床試驗。尋找新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的工作一直受阻於缺乏在基質DNA上的整合酶複合物(或稱整合體)的結構。現在,來自非致病逆轉錄病毒(被稱為「泡沫病毒原型」)的全長度逆轉錄病毒整合酶的晶體結構,已在與其同類病毒DNA形成的複合物中被確定。
  • 科學家揭示核糖核酸酶P原子解析度結構及工作機理
    新華網瀋陽10月9日電(記者王瑩)核糖核酸酶P(RNaseP)是一類古老的核酸內切酶,它是除了核糖體之外目前存於所有生命體中的兩類核酶之一。然而,核糖核酸酶P原子級結構一直都沒有得到解析,其催化剪接的分子機理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謎題。
  • Nature亮點 | 能催化RNA甲基化的核酶
    這些帶有修飾的核苷酸可以調節非編碼的rRNA,tRNA和snRNA的結構和功能,也可以通過調控mRNA的命運影響基因的表達。在實驗室中建立的自烷基化核酶可利用碘,氯乙醯基衍生物或親電的環氧化物進行反應,而早期的實驗設計阻止了能夠轉移的單碳單元的催化者的出現,因此,是否具有可以催化RNA甲基化的核酶仍是未知的。
  • 科學家首次解析葉綠素合成關鍵酶3D結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30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微生物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聯合國內外相關單位,首次解析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英文簡稱LPOR)的三維晶體結構,揭開了光合作用終極能量來源
  • PNAS:首次解析出一種致命性酶FDTS的晶體結構
    2012年9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一項於近期在線刊登在PNAS期刊上的新研究中,一個研究小組利用來自斯坦福同步輻射實驗室(Stanford Synchrotron Radiation Laboratory, SSRL)的明亮X射線解析出一種酶複合體的晶體結構
  • 突破歷史 | 重大進展,上海九院首次以第一單位在Science發文,揭示核糖核酸酶P高解析度結構
    核糖核酸酶P(RNase P)是一種通用核酶,負責處理前tRNA的5'前導序列
  • ADP/ATP轉位酶可促進線粒體自噬
    ADP/ATP轉位酶可促進線粒體自噬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7 14:10:48 近日,美國賓州大學Zoltan Arany及其研究小組發現ADP/ATP轉位酶促進線粒體自噬但不依賴於其酶活。
  • Science:癌症重要酶複合體結構
    2015年10月26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美國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成功解析了一種在多種癌症特別是血液癌症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酶複合體的原子結構。
  • 線粒體生物學團隊研發出RNA幹擾在線粒體中的應用(mitoRNAi)
    由於很難將sgRNA跨越線粒體雙層膜轉運到線粒體基質中。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CRISPR系統在線粒體中很難實現基因編輯。另一方面,為了克服sgRNA轉運問題而開發出來的線粒體靶向的TALE核酶(mitoTALENs)以及線粒體靶向的鋅指核酶(mtZFNs)系統利用依賴於蛋白重複結構域識別鹼基序列來編輯線粒體基因組。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結構生物學領域有一條不成文的觀點:結構決定功能。只有知道生物分子的原子排布,科學家們才能了解這個蛋白的功能。幾十年來,分析蛋白結構有一個無冕之王——X射線晶體衍射。在X射線晶體衍射中,科學家們讓蛋白結晶,然後利用X射線照射,隨後根據X射線的衍射來重建蛋白的結構。
  • Nature Plants |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所王剛剛課題組解析第一個植物漆酶的晶體結構
    該研究解析了第一個植物漆酶的晶體結構。 漆酶於1883年最早發現於日本漆樹中, 隨後發現在真菌、細菌和昆蟲中也存在漆酶。雖然植物漆酶在木質纖維素合成以及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等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植物漆酶的結構和作用機理一直未知。
  • Nature:RNA聚合酶Pol II/TFIIB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專題:Nature報導RNA聚合酶-II(Pol II)是在基因轉錄中起中心作用的酶,在真核細胞中製造所有的信使RNA。蛋白編碼基因的轉錄是由Pol II和包括TFIIB在內的一般性轉錄因子所形成的一個複合物啟動的。Kostrewa等人確定了Pol II/TFIIB複合物的完整晶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