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hemistry|理論結合實驗揭示Varkud衛星核酶的催化機理

2021-01-15 中大唯信

引言

Varkud衛星核酶(VS)是已知的最大自裂核酶,也是最大的內切核酶。它存在於自然分離的Neurospora線粒體中,能將多聚體與核糖核酸特異性地切割成線性單體。自從近三十年前被發現以來,VS核酶一直是眾多實驗研究的主題。作者採用實驗與計算相結合的方法,建立了VS催化動力學模型,擴展和統一了已有的實驗數據,明確了催化構型,揭示了過渡態穩定的模式。這些發現拓寬了我們對RNA催化策略多樣性的機制理解。

先睹為快

單位與作者

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Darrin M. York教授,

芝加哥大學Joseph A. Piccirilli教授

研究靶點

VS核酶突變體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PDB IDs:4R4P,4R4V,5V3I)

計算方法

分子動力學模擬(Molecular Dynamics (MD) Simulations)

3D-RISM溶劑化模型計算(3D-RISM calculations)

量子力學/分子力學自由能模擬(QM/MM free-energy simulations)

計算軟體

AMBER18,AmberTools 15

計算流程

首先將VS核酶突變體的晶體結構(PDB IDs:4R4P,4R4V,5V3I)修改為相應的野生型核酶。接下來,在AMBER18軟體對三個VS核酸結構進行5000ps的經典MD模擬。通過3D-RISM溶劑化模型計算,預測金屬Mg2+結合位點。最後用量子-經典力學組合方法計算了催化反應的自由能,闡述VS核酶的催化機制。

Varkud衛星核酶

Varkud衛星核酶(VS)是已知的最大的自裂核酶,裂解方式與其他自裂解核酶相似(圖1),通過內部緊靠剪切點的核苷酸上的2』-OH親核取代剪切位點上的磷酸二酯鍵的5』-O,得到兩個反應產物,分別為帶有2』-3』磷酸二酯鍵的RNA和一個游離的5』-OH。已有相關研究報導了對VS核酶的三級結構和活性至關重要的鹼基G638和A756,同時金屬Mg2+離子可以穩定VS核酶結構,但Mg2+在活性部位的催化作用尚未確定。在本文中,作者對VS核酶進行了一系列的計算和實驗研究,以表徵其功能活性狀態,確定其關鍵的催化過程。

圖1. VS核酶催化反應示意圖

圖片來源:Nature Chemistry

計算結果

作者利用目前三種可用的晶體結構作為出發點對WT核酶進行了MD模擬,以確保預測與起始狀態無關,模擬結果如圖2所示。圖2a以相互作用圖的形式描繪了沿著各種MD軌跡中的重要相互作用,根據圖2a,基於不同晶體結構的模擬描繪了核酶特定活性位點相互作用的概率,其中每個催化關鍵元素(α,β,γ,δ)要麼不存在,要麼不支持有效催化,因此反映不了溶液中的活性狀態。最令人關注的是模擬中缺乏催化活性狀態的形成,即無法滿足「in-line」的催化機制,α和γ催化僅佔所有構型的7%(圖2b)。總的來說,在沒有金屬Mg2+的情況下,基於現有核酶晶體結構出發的MD模擬無法反映核酶在溶液中的催化活性狀態。

圖2. VS核酶的MD模擬結果

圖片來源:Nature Chemistry

目前眾多實驗研究表明Mg2+離子不僅對VS核酶的整體摺疊很重要,更直接地參與了活性位點,影響催化過程。對MD軌跡的進一步分析發現,活性位點中有兩個位點被Na+離子高佔據(圖2c)。為了確定Mg2+的可能結合位點,作者對不同晶體結構和模擬得到的結構,進行了3D-RISM計算,計算結果預測活性位點A的Mg2+結合概率高(圖2d),並且與先前實驗發現一致。作者通過進一步的金屬離子解救實驗證實Mg2+與核酶活性部位的pro-SP-NPO有特異性配位作用。

基於金屬離子拯救實驗的結果,作者試圖研究Mg2+離子對核酶活性位點動力學的影響。作者重新複製了MD軌跡, 每個結構中Mg2+與A621的pro-SP-NPO結合,並且與上述A622的pro-RP-NPO和G623的N7接近(圖2c-e)。這些模擬的結果總結在圖2f,g中。有趣的是,如相互作用圖(圖2f)所示,這些獨立的軌跡都收斂到與實驗數據一致的活性位點,並展示了所有關鍵的催化過程。在活性位點A結合Mg2+的模擬中,大多數構型(77%)顯示出催化活性狀態(同時顯示α和γ催化),而在沒有Mg2+的模擬中,只有7%的構型顯示出催化活性狀態。在MD模擬中觀察到的活性構型在A位Mg2+存在下增加了11倍,這表明活性位點金屬離子的存在增強了催化作用。進一步的突變實驗也驗證了Mg2+結合模型(圖2e)。

目前對VS核酶催化的一致觀點認為G638和A756分別作為廣義鹼和酸發揮作用,儘管有證據支持這些假設,但仍有很多疑惑存在,此外,我們對於從廣義酸到廣義鹼的質子轉移程度,及過渡態的性質一無所知。為了闡明VS核酶催化過程,作者測量了一系列帶有腺嘌呤(A)和鳥嘌呤(G)類似物的核酶的Brnsted係數,並得到了A類似物和G的線性關係(圖3a,b)。LFERs結果表明,在過渡態中,廣義鹼的質子轉移幾乎完全完成,而廣義酸的質子轉移部分完成。

圖3. VS核酶的催化機理研究

圖片來源:Nature Chemistry

作者利用QM/MM的方法對催化反應的化學步驟進行了更詳細的研究,獲得了催化反應的自由能面(圖3d)。QM/MM模擬表明G638作為從2』-OH接受一個質子,活化後的2』氧負離子作為親核試劑進攻切割位點的磷酸,其中2』羥基的脫質子活化過程是單獨發生的,P-O2』/P-O5』鍵的形成/裂解和廣義酸的質子轉移以協同方式發生,並且是催化過程的決速步鄹,反應的自由能壘為~10 kcal /mol。模擬得到的過渡態(圖3c)是一個「後」過渡態,其中P–O2′鍵幾乎完全形成,P–O5′鍵大部分斷裂,A756的質子部分轉移到5′O離開基團,這也與LFER數據一致,進一步表明G638的質子轉移可能發生在達到速率控制過渡態之前的預平衡階段。

總結

核酶的催化作用主要由兩部分組成:金屬離子和鹼基。從近三十年的研究來看,普遍認為VS核酶催化機制完全依賴於核鹼催化。本文中,作者綜合計算和實驗的結果,發現二價金屬離子與磷化氫的pro-SP氧相互作用(圖4),並通過與下遊磷酸鹽(A622),G623:N7的pro-RP氧和G638:O6的配位作用來維持VS核酶的活性結構。

作者分析了小型核酶的結構,發現這些核酶有一個活性位點核苷酸,稱為L錨(圖5),可能有助於其定位親核活化。在錘頭狀核酶中,保守的腺嘌呤(A21)充當L-錨,而在髮夾狀核酶中,尿嘧啶(U+2)起著這個作用。在目前可用的結構數據中,VS核酶缺乏一個可能起到L錨作用的核鹼基,然而,對本研究中定義的VS核酶模型的檢驗表明,新鑑定的Mg2+可能作為L-錨,揭示了VS核酶活性位點結構先前未知的一面。Mg2+在VS中的作用既是作為錨定結構的組織作用,又是靜電作用,在調節總鹼基的pKa和通過與切割位點的磷酸相互作用來穩定過渡態。與VS核酶一樣,錘頭狀核酶使用鳥嘌呤作為總鹼,需要保守的腺嘌呤和Mg2+進行催化。然而,腺嘌呤和Mg2+在這兩種核酶中的作用是相反的:在VS核酶,A756作為廣義酸起作用, Mg2+充當L-錨;而在錘頭狀核酶中,Mg2+協助酸催化,A9充當L-錨。綜上所述,這些觀察揭示了錘頭、髮夾和VS核酶共有的新功能特徵。

圖4. VS核酶過渡態結構的二維示意圖

圖片來源:Nature Chemistry

圖5. 三種小核苷水解核酶的L-錨結構示意圖

圖片來源:Nature Chemistry

參考文獻

Ganguly, A., Weissman, B.P., Giese, T.J. et al. Confluence of theory and experiment reveals the catalytic mechanism of the Varkud satellite ribozyme. Nat. Chem. 12, 193–201 (2020). DOI: 10.1038/s41557-019-0391-x

相關文章

ChemSci | 理論計算結合實驗解析細胞色素氧化酶的質子通道激活機制DDT | 藥物機制與安全的多尺度模擬案例 | 納米藥物自組裝的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ACS Catalysis | 馬爾科夫模型在糖基轉移酶模擬中的應用ACS Infectious Diseases | 理論計算結合實驗研究HIV-1 RNH活性位點與抑制劑相互作用JMC | 黃金搭檔!分子動力學結合點突變實驗揭示GPCR家族A3腺苷受體與激動劑的結合特徵Nature Catalysis | 量化計算結合實驗揭示RNA 聚合酶II催化機理量子化學計算在天然產物結構確證中的應用量子化學計算揭示PeT螢光探針的發光原理

相關焦點

  • Nature亮點 | 能催化RNA甲基化的核酶
    核酶(Ribozymes)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類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可催化RNA的斷裂和連接等反應。在實驗室中建立的自烷基化核酶可利用碘,氯乙醯基衍生物或親電的環氧化物進行反應,而早期的實驗設計阻止了能夠轉移的單碳單元的催化者的出現,因此,是否具有可以催化RNA甲基化的核酶仍是未知的。
  • Nature Catalysis|量化計算結合實驗揭示RNA 聚合酶II催化機理
    而計算與實驗相結合,往往能更加深入探究複雜的酶催化機制。在這分享香港理工大學黃旭輝教授在2019 Nature Catalysis上一篇關於RNA聚合酶II 催化內裂過程的理論模擬與實驗驗證相結合的文章。
  • 科學家揭示核糖核酸酶P原子解析度結構及工作機理
    新華網瀋陽10月9日電(記者王瑩)核糖核酸酶P(RNaseP)是一類古老的核酸內切酶,它是除了核糖體之外目前存於所有生命體中的兩類核酶之一。然而,核糖核酸酶P原子級結構一直都沒有得到解析,其催化剪接的分子機理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謎題。
  • 研究揭示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反應微觀機理
    銳鈦礦結構的二氧化鈦(TiO2)表面催化活性和微觀反應機理,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研究團隊揭示,論文發表在近日出版的
  • 中國科大採用脈衝雷射沉積技術揭示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反應微觀機理
    銳鈦礦結構的二氧化鈦(TiO2)表面催化活性和微觀反應機理,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研究團隊揭示。  二氧化鈦作為一種氧化物半導體,是太陽能轉化研究中的重要材料體系。
  • Nature:線粒體tRNA合成酶與核酶複合體的晶體結構
    生物谷報導:地球上的生命據信是從一個「RNA世界」演化來的,在這個世界上,RNA分子既催化重要的化學反應,又攜帶遺傳信息。在現代生物學中,蛋白已經成為細胞中完成酶催化作用的主要角色,而核酸則仍舊扮演攜帶遺傳信息的角色。然而,在細胞內,仍然有RNA世界的遺蹟。
  • JACS|量子化學計算揭示D-A環加成酶PyrI4的催化機制
    )量子-分子力學組合計算(QM/MM MD calculations)計算軟體XTB程序,Gaussian 09,Autodock Vina,Amber 16計算流程作者首先通過DFT計算了非酶參與的不同底物質子化狀態D-A反應,發現了PyrI4的酸催化效應,並通過前線軌道理論揭示其本質是降低了反應的能級差;接著,作者通過docking
  • 近期催化領域有何重大突破?且看這8篇Nature Chemistry
    5)研究人員基於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論揭示了Ir1/CN的性質來源於銥中心的空間隔離和銥相對於傳統納米顆粒催化劑的電子結構的修飾。此外,作者通過控制性實驗發現,在反應中加入2(rose bengal)或3(tetraphenylporphyrin),光催化組裝過程的速率明顯提高。
  • 有機矽單體合成反應催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另一方面催化機理到迄今為止尚不明確,致使高性能Cu基催化劑的研製仍主要依靠工業經驗。 日前,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蘇發兵研究員團隊和華東理工大學龔學慶教授團隊合作,以暴露特定晶面的亞微米級Cu2O晶體作為模型催化體系,採用實驗和理論計算相結合的方法在分子原子水平初步揭示了羅喬反應中銅催化劑的催化機理。
  • 科學網—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反應微觀機理闡明
    本報訊(通訊員曾皓)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銳鈦礦結構的二氧化鈦表面催化活性和微觀反應機理
  • 模態組合探測揭示電催化表面無序化演變機理
    區別於傳統的熱催化,通過引入電化學勢來加速電極上的催化反應的電化學催化為此提供了新的途徑。在水基電解質中,氧氣析出反應(OER)是完成氫氣,氨及碳氫化合物等化學原料生成的關鍵給電子反應,其催化劑主要為金屬氧化物。金屬氧化物催化原理最初脫胎於金屬表面的氧氣析出機理 – 依靠過渡金屬的氧化還原對,反應物與中間產物在催化劑表面的脫附與吸附,而催化劑自身結構在整個催化過程中不發生任何變化。
  • 80篇Nature/Science帶你走進大牛的催化世界!
    Ru–Pt core–shellnanoparticles for preferential oxidation of carbon monoxide in hydrogennature materials VOL 7APRIL 2008 Daniel R.
  • 李平衛、劉文設等揭示細胞核內cGAS和核小體結合併抑制其催化活性...
    2020年9月9日,美國德克薩斯A & M大學化學系劉文設教授和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系李平衛教授團隊在 Nature 期刊上發表文章:The molecular basis of tight nuclear tethering and inactivation of cGAS,揭示了細胞核內cGAS和核小體結合併抑制其催化活性的分子機理。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揭示真核生物tRNA加工成熟分子機制研究方面...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揭示真核生物tRNA
  • 合成氨催化再登《Nature》
    該催化劑通過雙活化(dual-site)作用從而超越了常規的催化規律。通過動力學實驗、同位素標記實驗、密度泛函理論研究等方法驗證了LaN材料中的氮缺陷在活化N2中的催化活性;界面上負載的Ni金屬活化H2。這種分工明確的雙位點催化劑通過協同作用實現了接近Ru-基貴金屬催化劑的活性。要點1.
  • ACS Catalysis|基於兩種冠狀病毒主蛋白酶3CL的催化機制提出藥物...
    兩種新冠病毒主蛋白酶的底物結合與催化研究人員報導了MERS-CoV 3CLPro和SARS-CoV 3CLPro的全面分子催化機制(結合和催化)。對於底物結合,蛋白酶採用殘基對(Glu-His)和由保守的His和底物Gln形成的穩定氫鍵,以識別底物P1位置的保守Gln。
  • Nature Materials: 揭示路易斯酸對有機半導體的摻雜機理
    儘管路易斯酸最近顯示出作為溶液加工聚合物的摻雜劑的前景,但它們的摻雜機理尚未完全了解。近日,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Guillermo C. Bazan 和Thuc-Quyen Nguyen團隊發現了B(C6F5)3是研究的其他路易斯酸(BF3,BBr3和AlCl3)的優良摻雜劑。
  • 趙惠民團隊Nature:可見光,照亮酶催化不對稱合成的新徵程
    理論上,γ-手性羰基化合物可以通過羰基α-滷代物與非活化烯烴在光作用下發生分子間自由基氫烷基化反應得到,但該反應即使對於酶催化來說也極具挑戰,原因有四:(一)產生的親電自由基中間體需要有足夠長的壽命以保證其選擇性地發生交叉偶聯反應而不是脫滷;(二)這種雙分子轉化要求羰基化合物和烯烴都要結合在酶催化中心並相互靠近;(三)新生成的C(sp3)-C(sp3)鍵可自由旋轉且兩個前手性的自由基中間體具有高度的柔性
  • G-四鏈體/hemin脫氧核酶結構設計和催化活性提升研究獲進展
    其中,G-四鏈體與高鐵血紅素(hemin)形成的複合物顯示出過氧化物酶催化活性,因此被稱為G-四鏈體/hemin脫氧核酶(G4/hemin DNAzyme),又叫G-四鏈體過氧化物酶。目前,作為一種人工酶或催化劑,G-四鏈體過氧化物酶被應用在生物分析、分子機器和DNA傳感器等多個領域。
  • 工程熱物理所在CO在CuO(111)表面催化氧化機理和反應動力學研究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新技術實驗室研究員田振玉研究團隊初步揭示CO在CuO(111)表面的催化氧化機理及催化劑表面缺陷位在催化過程中所起作用,結合研究團隊前期提出的CO在Cu2O(111)表面的氧化機理計算工作及實驗工作,深入揭示CO在銅基氧化物表面的反應機制,並提出對應的反應動力學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