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四鏈體/hemin脫氧核酶結構設計和催化活性提升研究獲進展

2021-01-08 生物谷



G-四鏈體是由一段或幾段富G序列通過分子內或分子間Hoogsteen氫鍵連接成具有四股核苷酸鏈的DNA二級結構,特定的陽離子(K+、Na+、NH4+等)位於結構中心進一步穩定結構。相對於雙鏈DNA來說,G-四鏈體結構具有離子依賴性,並根據富G序列的不同特點呈現出不同的結構形態,因此為許多生物有機小分子提供不同的識別位點。這些小分子配體不僅可以識別特定構型的G-四鏈體,形成複合物結構後還能顯示出特別的生物活性。其中,G-四鏈體與高鐵血紅素(hemin)形成的複合物顯示出過氧化物酶催化活性,因此被稱為G-四鏈體/hemin脫氧核酶(G4/hemin DNAzyme),又叫G-四鏈體過氧化物酶。目前,作為一種人工酶或催化劑,G-四鏈體過氧化物酶被應用在生物分析、分子機器和DNA傳感器等多個領域。相較於傳統的催化酶,它具有低成本、易操作和高穩定性等優勢,這使得探究其催化的內在機理、提升催化活性的研究變得愈加重要。然而,已有研究僅給出一些經驗式結論,如hemin更傾向於與平行或混雜型的G-四鏈體結合,hemin主要與平行G-四鏈體的3′末端的G-平面作用等。

為探究G-四鏈體過氧化物酶催化的內在機理、一般規律以及建立高效的催化體系,中國科學院蘇州

納米

技術與

納米

仿生研究所研究員裴仁軍課題組展開系列工作。項目團隊研究在d(G3TG3TG3TG3)序列(簡寫為TTT,它主要形成分子內平行G-四鏈體)的不同位置處引入極性轉折位點,即設計3′G5′-5′GGTG3TG3TG3-3′(G55TTT)、3′G3TG35′-5′TG3TG3-3′(TG55TT)、5′G3TG3TG3TGG3′-3′G5′(TTTG33)和5′G3TG3T3′-3′G3TG3-5′(TTG33T)四條序列,探究不同序列修飾對於結構形成和穩定性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以上修飾不會改變結構的平行構型,然而不同極性轉折位點的引入對G-四鏈體結構穩定性和結構末端堆積具有重要影響:如當序列中末端一個G鹼基發生轉置時,G-四鏈體結構的穩定性和分子間末端堆積相應增強,因此修飾後富G序列形成的G-四鏈體與卟啉分子(如NMM和hemin)的相互作用增強,有利於提升G-四鏈體過氧化物酶的催化活性;相反,如果在序列的中間位置(靠近中間T鹼基處)引入轉折位點,G-四鏈體結構的穩定性和分子間末端堆積相應減弱,不利於四鏈DNA結構與hemin的結合(圖1)。該研究發表在Wiley旗下雜誌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上。

項目團隊選取較短的d(AGGGGA)序列為初始研究對象,該序列主要形成四分子平行G-四鏈體,末端的A鹼基作為酸鹼催化劑有利於進一步提升體系的催化活性。實驗中,對d(AGGGGA)序列中的G鹼基的8號位點進行選擇性溴代修飾,改變鳥嘌呤核苷的順反異構,獲得不同構型的末端G-平面。設計d(AGBrGBrGGA)(F12)、d(AGBrGGGBrA)(F14)和d(AGBrGGBrGA)(F13)三條序列,形成四鏈結構(圖2A-2D)。圖2E-2F顯示,它們與卟啉分子NMM和hemin結合後螢光性能和催化活性大小順序為:AG4A ≈F12>F14>F13。hemin親和力測試實驗與上述結果保持一致,由此可以得出平行G-四鏈體催化活性大於反平行G-四鏈體主要是由於結構中含有3′-末端G-平面,且末端G-平面中反式的鳥嘌呤核苷更有利於與hemin結合發揮催化性能。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對d(AGGGGA)序列進一步修飾——在序列的不同位置處引入極性轉折位點,設計3'AG5'-5'GGGA3'(AGS55)、3'AGG5'-5'GGA3'(AG55)、5'A3'-3'GG5'-5'GG3'-3'A5'(A33G55)、3'A5'-5'GG3'-3'GG5'-5'A3'(A55G33)和5'AGG3'-3'GGA5'(AG33)五條序列,形成四鏈結構(圖3)。對比後發現,它們的催化活性大小順序為:AG55>AGS55>A33G55>A55G33>AG4A>>AG33(圖4)。結合hemin親和力實驗結果可以得出,增加3′-末端G-平面和3′A鹼基的個數均可以提升G-四鏈體過氧化物酶的催化活性。該研究成果發表在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旗下雜誌Chemical Science上。

研究團隊設計出具有酸性依賴性的G-四鏈體過氧化物酶。目前報導的大部分G-四鏈體過氧化物酶都顯示在pH為弱鹼性的溶液條件下呈現較好的催化活性,上述實驗結果顯示,當G-四鏈體序列中含有多個末端A鹼基時,在ABTS-H2O2體系下,弱酸性溶液中的催化活性較好。為進一步設計出具有酸性依賴性的G-四鏈體過氧化物酶,該團隊在d(AG4A)序列的3'末端引入-CCCCCCC(-C7)片段,即d(AG4AC7),該序列在特定的酸性溶液中可以組裝為「G-四鏈體+I-motif」交替連接的超分子DNA結構,在中性或鹼性溶液中則主要以單鏈或不完全互補的雙鏈形式存在。因此,d(AG4AC7)若且唯若體系在弱酸條件下(pH 4.5-6.0)顯示出較強的催化活性。相同原理,d(AGBrGGBrGAC7)(F13C7)、3'AG5'-5'GGGACCCCCCC3'(AGS55C7)兩條序列與hemin形成的複合物結構顯示出類似的特性。3'AGG5'-5'GGACCCCCCC3'(AG55C7)序列中,3'AGG5'-5'GGA3'片段形成的四分子G-四鏈體具有非常強的熱穩定性(Tm>95℃),因此AG55C7在酸性條件下組裝超分子結構,在非酸性條件下以四分子G-四鏈體單體形式存在,使該序列的催化活性受pH影響有限(圖5)。該研究成果發表在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旗下雜誌Chemical Communications(DOI:10.1039/D0CC03082A)上。(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分析】L-Cys-hemin/G-四分體構建新型電化學自催化平臺用於高靈敏生物分析檢測
    然而,人工酶對底物缺乏結合位點,導致其對底物的親和力相對較低,限制了催化效率的提高。因此,人們迫切需要一種簡便的新方法來增強hemin/G-四分體與其底物結合的親和力。最近,為了提高人工酶的催化效率,研究人員試圖通過控制酶和底物在一定空間區域內的距離,以提高親和力,從而縮短酶與底物的距離。但酶的封裝具有隨機性,其無序分布引起空間效應,仍然抑制了催化效率的提高。
  • Nature Chemistry|理論結合實驗揭示Varkud衛星核酶的催化機理
    已有相關研究報導了對VS核酶的三級結構和活性至關重要的鹼基G638和A756,同時金屬Mg2+離子可以穩定VS核酶結構,但Mg2+在活性部位的催化作用尚未確定。在本文中,作者對VS核酶進行了一系列的計算和實驗研究,以表徵其功能活性狀態,確定其關鍵的催化過程。圖1.
  • Nature亮點 | 能催化RNA甲基化的核酶
    在以DNA和蛋白為基礎的現代生命體出現之前,RNA被認為既可以充當遺傳物質,又具有催化酶的活性【5】核酶(Ribozymes)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類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可催化RNA的斷裂和連接等反應。
  • Nature: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核酶 或有望幫助研究RNA甲基化、結構...
    2020年11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酶類能夠催化自身無法發生的生化反應,在自然界中,大部分的蛋白質都能發揮酶類的作用,然而其它分子或許也能夠發揮酶類反應,比如核糖核酸分子(RNAs分子),這些分子被稱之為核酶;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維爾茨堡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核酶,其能在目標
  • 中國科大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二氧化氮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工作展示了金屬原子在位於特定的排列方法和氧化價態時,可能具有更高的催化轉化活性,即超薄二維結構和金屬氧化物的存在提高了催化還原CO2的能力。    文章連結中國科大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二氧化氮研究獲進展
  • Molecular Cell:RNA核酶突破性進展
    Molecular Cell:RNA核酶突破性進展 來源:本站原創 2006-11-08 18:12   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系,以及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化學與生物化學系的研究人員通
  • 地球環境所光催化材料表面修飾及催化性能增強機制研究獲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環境汙染控制小組研究員黃宇團隊聚焦NO光催化降解過程中的吸附熱力學吸/脫附、能帶調控光吸收及高效光生電子-空穴分離等行為,開展納米材料表面的空位調控研究,設計和發展出一系列高效納米光催化材料,並有效將其應用於大氣中低濃度NO的降解研究。
  • 上海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在中鏈脂肪酸合成硫酯酶的定向設計方面...
    近年來脂肪酸的微生物合成取得了許多進展,但產物中應用價值更高的中鏈脂肪酸含量仍然較低。硫酯酶是脂肪酸合成過程中鏈長控制的關鍵酶,對硫酯酶進行底物選擇性的定向設計是提高中鏈脂肪酸合成能力的關鍵。研究小組聚焦『TesA醯基結合口袋,預測與底物結合密切相關的熱點殘基;採用半理性設計(定點飽和突變和活性中心飽和測試)策略,利用酯酶底物acyl-pNP進行突變庫的高通量篩選、脂肪酸合成途徑真實底物acyl-ACP對優異突變體進行底物選擇性表徵,獲得的最優突變體RD-2(M141L/E142D/Y145G/L146K)對中鏈底物C8-ACP的活性和選擇性比野生型分別提高了8倍和133倍。
  • 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獲重要進展...
    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獲重要進展,成果發表於「Nature Catalysis」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 生物化學:核酸的結構和功能
    脫氧核糖和磷酸位於螺旋的內側題目解析DNA 雙螺旋結構是 DNA 的二級結構,Watson 和 Crick 提出的 B 型 DNA 的雙螺旋結構具有以下特徵:1. 雙鏈結構,反相平行,右手螺旋,直徑 2.37 nm,螺距 3.54 nm。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本文介紹了ECR的最新進展、機遇和挑戰,著重總結和討論了有機-無機雜化電催化劑對CO2初始活化及產物選擇性的結構優勢,針對有機-無機雜化電催化劑的不足提出改進策略,並展望了其未來研究前景。隨後系統地綜述了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的設計與合成以提升CO2還原性能的研究進展,主要涉及分子催化劑/碳材料複合物、有機配體功能化的金屬催化劑、金屬有機框架(MOFs)、以及基於共價有機框架(COFs)、金屬硫化物和g-C3N4的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等。最後總結了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在ECR中的前景與挑戰。
  • 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限制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
  • 上海藥物所手性季碳二芳基胺基酸催化不對稱合成研究獲進展
    手性非天然胺基酸結構廣泛存在於天然產物、藥物分子和多功能材料中,作為重要合成砌塊在有機合成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其中,手性季碳胺基酸因其在藥物化學、蛋白結構組學等方面顯示出的獨特性質而備受化學家們的關注。
  • 東華大學在光催化 分解水產氫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在可見光下,C-TiO2/g-C3N4異質結光催化劑的光催化產氫活性高達1409 μmol/h/g,分別是C-TiO2和g-C3N4活性的24倍和8倍,且明顯高於非碳摻雜的TiO2/g-C3N4異質結光催化劑的產氫活性(810 μmol/h/g)。而且,C-TiO2/g-C3N4異質結光催化劑還顯示出了良好的光催化穩定性。
  • 中科院金屬所:碳基材料催化一級醇高值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能源催化材料課題組致力於研究金屬催化材料的高效利用與替代,尤其是在納米碳催化反應機理和過程及新穎碳催化反應體系中開展了深入研究。近期,科研團隊在納米碳基材料高效催化一級醇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 科學網—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能夠激活核酶
    > 《生物化學》2008年47卷13期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能夠激活核酶
  • 福建物構所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限制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
  • 合肥研究院解析出DNA分子間V-形G-四鏈體複合物NMR結構
    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doi:10.1093/nar/gky1167)。  端粒DNA形成G-四鏈體結構與抑制癌症密切相關,是優良抗癌靶點。G-四鏈體中除了經典的連接環區域外,還存在獨特的V-形支架結構域,其不包含任何中間殘基,卻可以跨越三個G-四分體平面。
  • 高精度單鹼基基因編輯工具研究獲進展
    高精度單鹼基基因編輯工具研究獲進展 2020-05-19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該研究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脫氨酶ssDNA結合的重要胺基酸,在不影響催化活性的情況下,突變相應的胺基酸(APOBEC1上的ssDNA結構域相應胺基酸),從而得到了顯著降低DNA脫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