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aterials: 揭示路易斯酸對有機半導體的摻雜機理

2021-02-20 催化計

精確摻雜有機半導體可以控制這些材料的導電性,這是電子應用中的一個重要參數。儘管路易斯酸最近顯示出作為溶液加工聚合物的摻雜劑的前景,但它們的摻雜機理尚未完全了解。

近日,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Guillermo C. Bazan 和Thuc-Quyen Nguyen團隊發現了B(C6F5)3是研究的其他路易斯酸(BF3,BBr3和AlCl3)的優良摻雜劑。

本文要點

要點1. 實驗表明,與聚合物形成路易斯酸-鹼加合物抑制了摻雜過程。

要點2. 電子 -核共振和核磁共振實驗與DFT計算表明,通過產生具有大量布朗斯特酸性的水-路易斯酸絡合物,隨後聚合物主鏈的質子化和電子轉移從而發生p型摻雜。中性鏈段到帶正電荷的質子化鏈段。

要點3. 這項研究提供了質子酸摻雜的潛在途徑的見解,並顯示了痕量水可以將路易斯酸轉化為強布朗斯特酸。

Towards understanding the doping mechanism of organic semiconductors by Lewis acids,Nature Materials (2019)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19-0479-0為加強科研合作,我們為海內外科研人員專門開通了多個催化以及能源材料化學交叉學科的專業科研交流微信群。加群方式:添加編輯微信 15280275174,備註:姓名-單位-研究方向(無備註請恕不通過),由編輯審核後邀請入群。

相關焦點

  • 異質結分子摻雜有機太陽能電池工作機理闡明
    記者27日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有機光電子材料及界面課題組提出了分子摻雜有機光伏器件中的活性層優化模型,揭示了摻雜劑在其中的作用機理並提出了一種可控的高效摻雜器件製備工藝。其相關研究成果以《異質結分子摻雜高效激子解離及長載流子壽命提升聚合物太陽能電池量子效率》為題,近日發表在美國化學會能源類旗艦期刊《美國化學會能源快報》上。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生電荷過程包括光子吸收、激子解離、電荷傳輸與電荷收集四個基本步驟。目前針對這一光電轉化過程仍然缺少有效、直接的電學性能優化手段。
  • 復旦大學等揭示有機薄膜電晶體穩定性機理—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仇志軍與教授劉冉領導的團隊,在揭示有機薄膜電晶體性能穩定性機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 Angew: N-雜環卡賓實現的有機半導體的熱激活n摻雜
    分子摻雜在改變有機半導體的載流子密度中起著重要作用,從而增強了它們的光電性能
  • 科學家揭示鐵甲蟲鞘翅的增韌機理
    科學家揭示鐵甲蟲鞘翅的增韌機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5 21:56:15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David Kisailus研究團隊發現鐵甲蟲鞘翅的增韌機理。
  • :有機半導體n-型摻雜的光活化突破熱力學極限
    使用分子摻雜劑的有機半導體的化學摻雜在製造高效的有機電子器件中起關鍵作用,分子摻雜劑在有機電子中的優先選用是考慮了與主體的兼容性
  • 我國學者在有機汙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持續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趙進才課題組在光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及其機理方面進行了十幾年的系統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低濃度、高毒性、難降解有機汙染物是一類普遍存在、具有長期危害性的環境汙染物,用傳統方法很難處理。
  • 分享Nature Materials兩篇
    一篇從分子層面揭示了甲醇制烴催化劑失活的機制,另一篇揭示了水敏性材料的驅動機制。下面進行分別介紹。MTO反應的不同階段及Kerr門控拉曼光譜的裝置示意圖● MTH烴池反應機理:沸石微孔中的有機分子為反應中心
  • Nature子刊:一道「分子門」,實現有機半導體的微圖案化
    與傳統的矽基器件相比,有機半導體器件輕、薄、價格便宜,加工方便,能很好地與柔性襯底兼容並製備可彎曲甚至可摺疊的電子產品,因此,在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有機光伏(OPV)、有機場效應電晶體(OFET)、有機發電機(OTEG)和有機傳感器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 錳離子摻雜鈣鈦礦單晶螢光動力學調控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發現錳離子摻雜鈣鈦礦單晶螢光動力學調控機理。 鈣鈦礦材料因其具有相對穩定的理化性質、較高的螢光量子產率和連續可調的半導體能帶結構等優點,在發光器件等領域表現出極大的發展潛力。此前,關於鈣鈦礦材料發光顏色調控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控制納米晶生長尺寸以及調整材料滷素離子的種類和相對比例上。
  • AEnM:醋酸根離子摻雜製備高開壓CsPbI2Br太陽電池
    研究發現鈣鈦礦前驅體溶液中引入醋酸根(Ac−)離子可以製備表面光滑且無針孔的無機-有機雜化鈣鈦礦薄膜,獲得具有較高開路電壓(Voc)的鈣鈦礦電池。然而,Ac−離子的摻雜是如何影響鈣鈦礦材料的光電性能,實現器件電壓提高的機理目前尚不清楚。
  • 基於聚合物-分子半導體全有機複合材料的高溫介電儲能薄膜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當前最有效的材料方法是通過向介電聚合物基體中摻雜無機絕緣納米粒子來改變基體與粒子界面微區的能級結構,從而產生電荷陷阱捕獲和散射載流子。這類方法引入的電荷陷阱主要來源於界面微區聚合物分子鏈凝聚態結構的變化(構象紊亂、局部空腔、鏈端缺陷等),陷阱能級較低,入陷電荷在高溫和高電場作用下獲得足夠能量易於脫陷。因此,這類聚合物-無機絕緣粒子複合材料在超過150攝氏度條件下儲能性能顯著下降。
  • 分子在Cu(111)表面上可自組裝實現高濃度高有序氮摻雜石墨烯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崔萍博士與李震宇教授、曾長淦教授等校內外同行合作,在氮摻雜石墨烯生長的原子尺度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通過理論計算預言了利用芳香性分子C5NCl5在Cu(111)表面上可自組裝實現高濃度、高有序的氮摻雜石墨烯。
  • 有機半導體的發展介紹|有機半導體|器件|電晶體|半導體
    有機半導體是由有機分子組成的材料,特殊的結構讓其具有導電性,其導電性能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材料。與金屬和絕緣體相比,半導體材料的發現是最晚的,直到20世紀30年代,當材料的提純技術改進以後,半導體的存在才真正被學術界認可。
  • 研究發現錳離子摻雜鈣鈦礦單晶螢光動力學調控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超快時間分辨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1110組)研究員金盛燁團隊在正二價錳離子(Mn2+)摻雜的單一CsPbCl3鈣鈦礦微晶中,通過改變激發條件,成功實現了連續、可逆、寬範圍、高穩定性的發光顏色調控,發現錳離子摻雜鈣鈦礦單晶螢光動力學調控機理。
  • 半導體納米晶摻雜能級及摻雜發光有效調控的新途徑
    因此,開發低溫、綠色的方法,實現半導體納米晶的深度取代摻雜而不是表面摻雜,避免「自清潔」問題,而且做到摻雜離子濃度的有效調控,尤其是異價金屬離子的取代摻雜(substitutional doping),實現納米晶的n-型(多數電子)或p-型(多數空穴)導電,是摻雜亟需解決的科學難題。
  • 李明教授、何榮幸教授團隊揭示電荷傳輸材料穩定性與溶解度平衡的機理
    >近日,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李明教授、何榮幸教授團隊在材料化學領域國際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eta-stable molecular configuration enables thermally stable and solution processable organic charge transporting materials
  • 張其春教授:有機電極材料在水系單價電池中的應用
    有機化合物是潛在的可再生材料,它們中許多可以從天然產物和生物中獲得。而且,有機化合物的性質可以通過結構的改性、摻雜以及引入不同的具有氧化還原活性的官能團來調節。更為重要的是,具有良好性能的水系有機電池對於研發未來安全,環保的儲能器件和設備至關重要。
  • 最高螢光量子產率達到44.6%,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合成新型摻雜發光材料
    集微網消息,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韓克利研究員團隊揭示了錳摻雜非鉛雙鈣鈦礦納米晶發光動力學機理。該團隊成功合成未摻雜及錳離子摻雜的非鉛雙鈣鈦礦納米晶,並詳細討論了其尺寸效應及發光動力學機理。研究證明,未摻雜錳離子的納米晶具有藍色螢光。
  • 《Nature Materials》雙管齊下,揭示晶界的電荷來源及變化!
    現在已經分析了晶界處高離子阻抗的幾種原因,包括(1)存在阻塞性雜質相;(2)收縮效應;(3)摻雜分凝;(4)晶界核心處有過量的正電荷,由晶界附近的空間電荷區平衡,其中正電荷的離子載體(即氧空位)被耗盡。儘管這些現象很少孤立發生,但空間電荷效應已被認為是高純度電解質中高晶界阻抗的主要起因。關於單個晶界的特性如何影響總體測量平均值的問題,以及單個多晶樣品中的特性範圍究竟有多大仍未得到解答。
  • 《Nature Materials》雙管齊下,揭示晶界的電荷來源及變化!
    現在已經分析了晶界處高離子阻抗的幾種原因,包括(1)存在阻塞性雜質相;(2)收縮效應;(3)摻雜分凝;(4)晶界核心處有過量的正電荷,由晶界附近的空間電荷區平衡,其中正電荷的離子載體(即氧空位)被耗盡。儘管這些現象很少孤立發生,但空間電荷效應已被認為是高純度電解質中高晶界阻抗的主要起因。關於單個晶界的特性如何影響總體測量平均值的問題,以及單個多晶樣品中的特性範圍究竟有多大仍未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