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P/ATP轉位酶可促進線粒體自噬

2020-11-27 科學網

ADP/ATP轉位酶可促進線粒體自噬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7 14:10:48

近日,美國賓州大學Zoltan Arany及其研究小組發現ADP/ATP轉位酶促進線粒體自噬但不依賴於其酶活。相關論文2019年10月16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多維度的CRISPR / Cas9遺傳篩選,使用了多個線粒體報告系統和促線粒體自噬觸發器,並揭示了Parkin蛋白依賴性線粒體自噬的許多新成分。出乎意料的是,研究人員確定了多種細胞類型線粒體自噬所必需的腺嘌呤核苷酸轉運蛋白(ANT)複合體。ANT介導的ADP/ATP交換的藥理抑制作用促進了線粒體自噬,而ANT的遺傳敲除卻自相矛盾地抑制了線粒體吞噬。重要的是,ANT不需要其核苷酸的轉位酶催化活性來促進線粒體自噬。取而代之的是,需要ANT複合物來抑制前序列轉位酶TIM23,從而響應生物能崩潰,並導致PINK1穩定。ANT通過與TIM44相互作用而間接調節TIM23,已知其調控通過TIM232的多肽導入。

缺少ANT1的小鼠表現出線粒體自噬減少和隨之而來的線粒體異常積累。人類ANT1的致病性突變消除了與TIM44和TIM23的結合併抑制線粒體自噬。這些數據一起確定了ANT作為健康和疾病中線粒體自噬的基本介導者的新穎和關鍵功能。

據了解,線粒體穩態主要取決於線粒體自噬,即線粒體的程序性降解。已知參與線粒體自噬的蛋白質仍然很少。

附:英文原文

Title: The ADP/ATP translocase drives mitophagy independent of nucleotide exchange

Author: Atsushi Hoshino, Wei-jia Wang, Shogo Wada, Chris McDermott-Roe, Chantell S. Evans, Bridget Gosis, Michael P. Morley, Komal S. Rathi, Jian Li, Kristina Li, Steven Yang, Meagen J. McMannus, Caitlyn Bowman, Prasanth Potluri, Michael Levin, Scott Damrauer, Douglas C. Wallace, Erika L. F. Holzbaur, Zoltan Arany

Issue&Volume: 2019-10-16

Abstract: 

Mitochondrial homeostasis vitally depends on mitophagy, the programmed degradation of mitochondria. The roster of proteins known to participate in mitophagy remains small. We devised here a multidimensional CRISPR/Cas9 genetic screen, using multiple mitophagy reporter systems and pro-mitophagy triggers, and uncover numerous new components of Parkin-dependent mitophagy1. Unexpectedly, we identify the 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tor (ANT) complex as required for mitophagy in multiple cell types. While pharmacological inhibition of ANT-mediated ADP/ATP exchange promotes mitophagy, genetic ablation of ANT paradoxically suppresses mitophagy. Importantly, ANT promotes mitophagy independently of its nucleotide translocase catalytic activity. Instead, the ANT complex is required for inhibition of the presequence translocase TIM23, leading to PINK1 stabilization, in response to bioenergetic collapse. ANT modulates TIM23 indirectly via interaction with TIM44, known to regulate peptide import through TIM232. Mice lacking ANT1 reveal blunted mitophagy and consequent profound accumulation of aberrant mitochondria. Disease-causing human mutations in ANT1 abrogate binding to TIM44 and TIM23 and inhibit mitophagy. Together, these data identify a novel and essential function for ANT as a fundamental mediator of mitophagy in health and disease.

DOI: 10.1038/s41586-019-1667-4

Source: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667-4

 

相關焦點

  • Nature:線粒體自噬對帕金森氏症的影響
    影響在受損線粒體的清除(線粒體自噬)中所涉及的兩種酶(泛素連接酶parkin和蛋白激酶PINK1)的「功能喪失突變」與家族性帕金森氏症有關。這項研究表明,USP30 (一種局限於線粒體的去泛素酶)通過去除由parkin放置的泛素標籤來對抗線粒體自噬。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在線粒體解偶聯劑CCCP處理下,敲低USP33會促進Parkin轉位到線粒體,從而增強線粒體自噬並有效清除損傷的線粒體。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PINK1-Parkin介導的線粒體自噬在線粒體質量控制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其調控異常與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相關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 2014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討會圓滿閉幕!
    為促進自噬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傳播,推動轉化醫學的發展,12月18-19日,在生物谷的主辦下,國內細胞生物學、免疫學、腫瘤學、神經科學等方面的知名專家、教授共聚一堂,針對當前自噬研究的熱點及問題進行了精彩演講與討論。大量研究表明,自噬與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如心血管病、腫瘤、炎症和免疫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等。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肥胖性心肌病線粒體自噬調控新機制
    線粒體自噬蛋白FUNDC1是一種調控線粒體自噬的關鍵受體,既往研究表明FUNDC1是線粒體質量控制的關鍵線粒體膜蛋白。其功能改變與多種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密切相關。近日,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張英梅教授、任駿教授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題為「FUNDC1 Interacts with FBXL2 to Govern Mitochondrial Integrity and Cardiac Function through an IP3R3-Dependent Manner in Obesity」的研究,報導了線粒體自噬蛋白FUNDC1在調節肥胖性心肌病的新機制
  • 科學網—細菌通過誘導線粒體自噬求存活
    本報訊(記者陸琦 見習記者谷雙雙)線粒體自噬與感染類疾病有關。
  • 線粒體母系遺傳或源於細胞「自噬」
    線粒體是存在於大多數真核生物細胞中的細胞器,其基因只能母系遺傳而與細胞的基因組不同。
  • 夏宏光團隊發現靶向MCL-1誘導線粒體自噬來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該研究發現,MCL-1蛋白的特異性抑制劑UMI-77可以在模型小鼠中顯著緩解阿爾茲海默症的病理特徵,促進小鼠認知改善;首次揭示了MCL-1作為線粒體自噬受體蛋白介導線粒體自噬的新機制;提出靶向MCL-1蛋白誘導線粒體自噬是一種有巨大前景的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策略。
  • 發展線粒體自噬過程的新探針和幹預自噬過程的新策略
    作為細胞應激響應的保護機制,自噬在腫瘤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自噬降解細胞內物質可為腫瘤細胞快速增殖提供營養,同時自噬的活化還會促進腫瘤的轉移。以自噬為靶點設計化學幹預分子,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不僅可以克服常規癌症治療時腫瘤細胞產生的抗藥性和抗凋亡性,而且可以招募免疫因子,從而進一步增強腫瘤治療效果,因此近年來備受關注。
  • 浙大學者揭示腦卒中神經元線粒體自噬新規律
    人體中最長的軸突可長達1米。軸突就如同信息的高速公路,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信息傳遞,實現「指揮官」對機體的控制。而能量工廠線粒體,就為這條高速公路上的信息交流提供「燃料」。可想而知,線粒體的功能異常將導致軸突乃至整個神經元的功能失常。
  • 科學網—哺乳動物細胞線粒體自噬分子調控現新機制
    本報訊 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陳佺研究組在《自然》子刊《細胞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報導了新的哺乳動物細胞線粒體自噬的分子調控機制
  • 線粒體自噬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與醫學技術研究所基礎醫學研究中心戴海明團隊在線粒體自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揭示線粒體自噬受體Bcl-rambo線粒體自噬通過自噬降解胞內受損或多餘的線粒體,是維持細胞穩態的關鍵機制之一。該途徑異常會導致一系列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等。在線粒體自噬發生過程中的關鍵步驟是自噬小體識別待降解線粒體的過程,該過程一般認為由自噬受體和LC3/ GABARAP家族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實現。目前仍有很多線粒體自噬受體的選擇性識別機制尚不明確。
  • 綜述|呂志民團隊總結代謝酶在癌症等疾病發生發展中的非經典功能
    研究表明,多種位於細胞質或線粒體的代謝酶可以轉位至細胞核中,並參與包括甲基化,乙醯化,琥珀醯化,巴豆醯化,磷酸化以及糖基化等在內的組蛋白和DNA的修飾,進而改變染色質結構並調控基因轉錄。此外,代謝酶還可以通過調節轉錄因子的功能及其輔助激活因子和mRNA的穩定性來調控基因表達。
  • 「AbMole科研」ATP/ADP水平與自噬之間動態相互作用
    本期與您分享的是:自噬被調節對神經元遷移的作用。細胞遷移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大量的蛋白質合成和再循環,結構重塑以及相當大的生物能需求。 自噬是維持細胞穩態的途徑之一。小鼠眼部遷徙流中遷移細胞中自噬體和ATP / ADP水平的延時成像顯示,ATP含量的降低迫使細胞進入固定相併誘導自噬。使用可誘導條件小鼠或CRISPR / Cas9基因編輯的神經母細胞自噬的遺傳損傷由於固定期的持續時間延長而減少了細胞遷移。
  • 自噬與腫瘤幹細胞代謝調控的交互作用
    CSCs中的自噬 自噬參與腫瘤起始、腫瘤與微環境中鄰近細胞的相互作用以及腫瘤治療所需正常細胞的功能。自噬在腫瘤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通過提供代謝產物促進腫瘤細胞存活、通過線粒體(線粒體的選擇性降解)調節線粒體功能、通過控制促遷移分泌(細胞因子和粘著斑轉換)而在腫瘤細胞遷移和侵襲中起作用。
  • 科普--沒想到硒元素對線粒體有這麼多的作用!
    線粒體自噬、ROS(活性氧自由基)產生和線粒體狀態改變是影響細胞是否正常的核心因素。ROS的主要來源之一是線粒體內膜的呼吸鏈底物端,在線粒體中的電子傳遞鏈複合物將電子傳遞給O2的過程中,有一部分O2被還原,形成O2-或H2O2。其中,最為重要的是O2-,它是大部分的ROS的前體,主要由線粒體內膜呼吸鏈中的蛋白酶複合體Ⅰ、Ⅲ產生。
  • 自噬抑制線粒體DNA對輻射的反應
    自噬抑制線粒體DNA對輻射的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4 21:21:13 美國桑德拉和愛德華·邁耶癌症中心Lorenzo Galluzzi研究團隊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江蘇南通2021屆第一學期期中學情檢測高三生物——線粒體
    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自噬體與溶酶體融合依賴膜的流動性B.運動可以促進大鼠細胞的線粒體自噬C.線粒體自噬不利於細胞內部穩態的維持D.溶酶體內的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線粒體變式訓練細胞自噬是指細胞內衰老、損傷的細胞器,過量儲存的糖原等,可被內質網膜包裹形成自噬體;當自噬體與溶酶體融合後,形成白噬溶酶體,將包裹的內容物降解。
  • ADP是異檸檬酸脫氫酶的激活劑,而ATP,NADH是此酶的抑制劑
    此反應是不可逆的,是三羧酸循環中的限速步驟,ADP是異檸檬酸脫氫酶的激活劑,而ATP,NADH是此酶的抑制劑。α-酮戊二酸脫氫酶系也由三個酶(α-酮戊二酸脫羧酶、硫辛酸琥珀醯基轉移酶、二氫硫辛酸脫氫酶)和五個輔酶(TPP、硫辛酸、HSCoA、NAD+、FAD)組成。此反應也是不可逆的。α-酮戊二酸脫氫酶複合體受ATP、GTP、NAPH和琥珀醯CoA抑制,但其不受磷酸化/去磷酸化的調控。
  • 夏宏光組發現靶向MCL-1蛋白誘導線粒體自噬有望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該研究發現,MCL-1蛋白的特異性抑制劑UMI-77可以在模型小鼠中顯著緩解阿爾茲海默症的病理特徵,促進小鼠認知改善;首次揭示了MCL-1作為線粒體自噬受體蛋白介導線粒體自噬的新機制;提出靶向MCL-1蛋白誘導線粒體自噬是一種有巨大前景的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策略。夏宏光團隊長期致力於選擇性自噬調控人類重大疾病的機制研究和藥物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