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線粒體基因缺陷改造新策略

2020-12-06 生物谷

 

2015年8月14日/生物谷BIOON/--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通過氧化磷酸化,能量物質在線粒體內被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並生成高能磷酸類物質,驅動著整個細胞的持續生存。線粒體中有13種氧化相關的酶都是由線粒體自身攜帶的DNA轉錄翻譯得到的,其他的則是由細胞核中的DNA轉錄翻譯得到。針對線粒體DNA(mtDNA)的突變往往會引起線粒體酶的功能異常,進一步導致細胞能量供應出現障礙,體現在生物整體上則是,線粒體缺陷相關的疾病。比如在人類中,這些疾病往往會導致多種系統的功能異常,例如發育遲緩、神經系統問題、肌肉協調性差等等。使問題更麻煩的是,這些線粒體疾病往往並沒有很好的治療策略。

一項由美國加州基因表達實驗室的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領導的課題組在《Nature》發文稱,線粒體mtDNA突變可以通過遺傳方式獲得的方式來糾正,正常代謝功能可以利用通過多能幹細胞來恢復。利用線粒體DNA突變患者皮膚中的成纖維細胞,通過細胞因子介導的重編程(iPS 細胞)和體細胞核轉移(SCNT)這兩種方法,科學家可以獲得相關的多能幹細胞,最後可以恢復這些細胞線粒體的正常代謝功能。

在獲得來自線粒體DNA突變疾病患者的皮膚樣品後,研究人員們使用不同的方法試圖「修復」這些皮膚細胞中的線粒體,並使這些細胞得到多能幹細胞,未來可能可以利用這些細胞作為線粒體疾病的治療工具。對於異質性突變引起的最廣泛的線粒體疾病類型,通過利用這些攜帶突變的細胞,產生多個株系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能夠得到野生無線粒體突變的單克隆細胞系。使用體細胞核轉移技術可以通過替換細胞核,使得來自線粒體突變細胞的細胞核獲得無突變線粒體的細胞質環境,從而可以解決同質性線粒體突變的細胞的「修復」,並可以獲得無線粒體突變的多能幹細胞株系,這個株系的細胞具有與胚胎細胞類似的轉錄、表觀遺傳環境。儘管這個雜合的細胞線粒體和細胞核來自不同的個體,但是似乎它們能夠協調完成正常的代謝功能,這可能意味著細胞核-線粒體相關的代謝有很高的保守性。

這個研究利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使用來自患者的細胞,最終可以得到無突變的多能幹細胞或誘導多能幹細胞。利用這些細胞株系,可能最終能夠改變線粒體突變疾病的治療現狀。這種針對攜帶線粒體突變細胞,得到多能幹細胞或者誘導多能幹細胞,可能可以用於針對下一代的基因改造,使得女性患者的後代免遭這種線粒體突變帶來的疾病的困擾。(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資訊APP

 

doi:10.1038/nature14546

PMC:

PMID:

Metabolic rescue in pluripotent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mtDNA disease

Mitochondria have a major role in energy production via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1, which is dependent on the expression of critical genes encoded by mitochondrial (mt)DNA. Mutations in mtDNA can cause fatal or severely debilitating disorders with limited treatment options2.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vary based on mutation type and heteroplasmy (that is, the relative levels of mutant and wild-type mtDNA within each cell)3, 4. Here we generated genetically correct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PSCs) from patients with mtDNA disease. Multipl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iPS) cell lines were derived from patients with common heteroplasmic mutations including 3243A>G, causing 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and stroke-like episodes (MELAS)5, and 8993T>G and 13513G>A, implicated in Leigh syndrome. Isogenic MELAS and Leigh syndrome iPS cell lines were generated containing exclusively wild-type or mutant mtDNA through spontaneous segregation of heteroplasmic mtDNA in proliferating fibroblasts. Furthermore,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SCNT) enabled replacement of mutant mtDNA from homoplasmic 8993T>G fibroblasts to generate corrected Leigh-NT1 PSCs. Although Leigh-NT1 PSCs contained donor oocyte wild-type mtDNA (human haplotype D4a) that differed from Leigh syndrome patient haplotype (F1a) at a total of 47 nucleotide sites, Leigh-NT1 cells displayed transcriptomic profiles similar to those in embryo-derived PSCs carrying wild-type mtDNA, indicative of normal nuclear-to-mitochondrial interactions. Moreover, genetically rescued patient PSCs displayed normal metabolic function compared to impaired oxygen consumption and ATP production observed in mutant cells. We conclude that both reprogramming approaches offer complementary strategies for derivation of PSCs containing exclusively wild-type mtDNA, through spontaneous segregation of heteroplasmic mtDNA in individual iPS cell lines or mitochondrial replacement by SCNT in homoplasmic mtDNA-based disease.

相關焦點

  • 近期線粒體疾病突破性進展一覽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線粒體相關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質的飛越,研究者們不斷開發出診斷以及治療線粒體疾病的新方法,比如最近一項刊登於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雜誌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就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基因測試方法,該方法能夠快速診斷線粒體疾病。
  • 劉如謙團隊再作創舉:首次開發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 ​
    ,沒得到改造的人類可能無法競爭,逐漸絕跡,或者變得不重要,人類會展開自我設計的競爭。」  而後,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宣布將基因編輯技術用於人類受精卵並植入母親子宮,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健康誕生。而這對雙胞胎,因利用CRISPER技術修改過體內一個基因CCR5,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且不論道德方面,這樣的技術確實可以為人類的遺傳性疾病打開一扇窗。
  • 英國批准「3人基因寶寶」 基因改造打開潘多拉魔盒
    英國國會下院通過了一項歷史性決議,允許用基因技術創造「3人基因寶寶」,這是歷史上首次有立法機關通過此類決議。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當地時間2月3日,英國國會下院以382票支持128票反對的多數,批准了「3人基因寶寶」:用一男兩女的基因製造健康的胚胎。這將大大降低出現有基因缺陷嬰兒的機率。
  • 遺傳所管敏鑫課題組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在線發表線粒體轉錄不對稱剪切缺陷致聾的新機制
    2020年10月12日,浙江大學遺傳學研究所管敏鑫教授課題組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線發表了線粒體轉錄後不對稱剪切加工導致母系遺傳性耳聾的最新研究成果(原文連結:https://academic.oup.com/na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ar/gkaa860/5921305),該研究為線粒體基因組轉錄後加工缺陷引起聽力損傷的機制提出了新的見解
  • Nature 重磅,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橫空出世! 劉如謙繼續革新鹼基編輯器
    線粒體基因組由 37 個基因構成,編碼 13 種蛋白。 數十年間,人類發現線粒體 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變與多種人類疾病相關。目前,線粒體疾病的治療主要集中在對症治療上,尚無糾正 mtDNA 突變的技術手段。
  • Nature:腹瀉病原體隱孢子蟲的基因改造
    美國喬治亞大學的一個課題組近期在《Nature》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一種實驗體系,可以通過基因改造這種重要病原體,使得今後針對隱孢子蟲的研究更容易進行。他們建立並優化了小球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 parvum)轉染組織培養的細胞方法。為了獲得穩定的轉基因隱孢子蟲,他們建立了小鼠模型能夠被這種隱孢子蟲穩定感染。
  • Nature子刊:衰老相關線粒體基因突變導致代謝重塑,加速腸道腫瘤
    這項研究表明,年齡相關的線粒體DNA突變使得線粒體氧化磷酸化(OXPHOS)功能發生缺陷,導致細胞代謝改變,進而加速腸道腫瘤的發生。實際上,科學家們發現,在腫瘤細胞中,線粒體的OXPHOS功能在許多類型的腫瘤中均處於一種被下調的狀態。與此同時,OXPHOS系統中的缺陷也是許多人類衰老組織中的一個共同特徵。
  • 基因改造人帶來的黑色恐怖
    2009年,美國科學家利用一項新技術對不孕婦女進行治療,他們通過顯微針將年輕健康婦女捐獻卵子中的少量細胞質注射進不孕婦女的卵子內,並進行受精。2012年6月底,科學家們宣布,參與實驗的30個「轉基因寶寶」都健康誕生。這些寶寶體內遺傳信息,比如眼睛顏色和智力等特徵仍舊是來自自己的父母,但是細胞中製造能量的線粒體卻有一部分來自卵子捐贈者。
  • 破譯上帝之手基因編輯系統的神奇毒物 | 喵咖
    因為我們遺傳父母基因並不均勻,細胞核染色體裡邊的DNA確實基本是雙親各出一半,包含著大約兩萬個基因。然而,每個細胞內,除了染色體外,線粒體也包含37個基因。雖然數量稀少,但是十分關鍵,因為線粒體是細胞的發動機,提供生命最基本的能量。然而就是這麼重要的線粒體DNA,偏偏只從母親遺傳。所以考察運動員苗子,需要看看她/他的母親和外婆。
  • 癌症研究探秘:線粒體與癌症
    研究者David Kashatus說道,或許同其它抑制劑相結合我們才可以對線粒體的分裂進行靶向作用,而如今我們希望這可以在抑制癌症的療法上帶來一點幫助。這項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對由Ras基因突變引發的腫瘤進行研究,Ras突變在大約30%的癌症中都存在,Ras可以激活一種名為MAP的激酶通路,而該通路在很多年前研究者就已經發現了。
  • 線粒體疾病療法開發的前景!
    2020年4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線粒體疾病是由細胞核或線粒體基因組中廣泛的基因突變所誘發的一種異質性疾病,目前治療該病的療法主要集中於對症治療而並非改善由特定基因突變所引發的生化缺陷;日前,一篇發表在Cell雜誌上題為「Mitochondrial Diseases: Hope for the Future」的綜述文章中,來自紐卡斯爾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論述了線粒體疾病的療法進展
  • 科學網—小小的線粒體與強大的基因測序技術
    線粒體基因組攜帶的基因數量並不多,迄今已知,它編碼2種線粒體核糖體RNA(rRNA,12S及16S)、22種線粒體轉運RNA(tRNA)和13種呼吸作用相關酶的亞基(每種約含50個胺基酸殘基)。 隱藏的變異 值得注意的是,每個線粒體中常有2~10個基因組備份,而每個細胞中又含有幾個(如酵母)至上千個(如在肝臟等代謝旺盛的器官中)線粒體不等。所以,每個細胞中就含有線粒體幾十至幾千個線粒體基因組。線粒體基因組在自身更新複製過程中,即使出現複製錯誤或者變異,也會因為細胞中其他多個備份而在表型和功能上表現不出來。
  • Nature 中文摘要|14 April 2016
    因此在南美洲,人類特有的能力通過改造自然而顯著提高承載力是意外地只是近代的現象。這種基因明確路徑的發現,讓新的針對大腦中顏色處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研究發現小神經膠質細胞中Mer和Axl缺陷的成年小鼠,在神經系統中神經元新生區域有大量凋亡細胞累積。在成熟的神經發生期間,凋亡細胞被小神經膠質細胞吞噬是正常的。這是由TAM受體Gas6配體和蛋白質S誘導的。利用動態雙光子圖像,我們鑑定了小神經膠質細胞對腦損傷反應也是由TAM調控的,TAM缺陷的小神經膠質細胞表現出過程能動性的降低和損傷位點聚集的延遲。
  • Nature:揭示ATP13A2基因缺陷導致帕金森病機制
    2020年2月2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ATP13A2基因缺陷通過破壞多胺的細胞運輸導致細胞死亡。當這種情形發生在控制身體運動的大腦部分中時,這會導致帕金森病。
  • Nature:基因編輯新技術有望治癒基因缺陷病
    最近,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篇文章闡述了Salk研究所(Salk Institute)研發的一種利用CRISPR/Cas9系統的創新型基因編輯技術,可以高效地對不分裂細胞進行基因編輯,為基因缺陷疾病治療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位點特異性的基因整合一般是通過同源定向修復途徑(homology-directed repair, HDR),不過它在不分裂細胞中並不適用。
  • 線粒體DNA或成三陰性乳腺癌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新靶點
    但是近期有研究表明,線粒體DNA或是三陰性乳腺癌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新靶點。曾有研究表明,線粒體缺陷與乳腺癌的發生存在著一定關聯,但科學家們依舊無法確定線粒體DNA改變與TNBC轉移和化療拮抗的關係。我們對缺陷的線粒體DNA進行了相關分析,發現了新的分子標誌物,從而確定了TNBCs的侵襲性亞群,指出了更準確的風險評估方式,有助於為TNBC患者提供個性化治療方案。」
  • Nature 中文摘要 27 August 2015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4/n7566/full/nature14963.html真核生物在進化流的兩個時期(即線粒體起源和質體起源的兩個時期)獲得原核基因,此後便會發生大範圍的差異性基因缺失,這揭示了複雜細胞的核基因組中大量的內共生印跡。
  • 神奇的線粒體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線粒體或能改變機體的代謝和基因表達!線粒體擁有自身的DNA,人類細胞的線粒體有13個基因,相比人類細胞核中的2萬個基因而言顯得有些黯然失色,儘管如此,這些微型線粒體也會明顯影響細胞的代謝以及機體對多種代謝性疾病的易感性,比如心力衰竭和肥胖等。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bio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阿拉巴馬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線粒體或能改變機體的代謝和基因表達。
  • 2017線粒體相關疾病研討會圓滿閉幕
    ,第三軍醫大學史春夢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康建勝研究員,南京師範大學黃鷹教授進行主題討論,本次大會主要圍線粒體的基因突變、呼吸鏈缺陷、線粒體膜的改變等因素均會影響整個細胞的正常功能,從而導致病變,包括退行性疾病、代謝性疾病、遺傳性疾病、
  • 科學網—線粒體基因治療遺傳病有一手
    未參與上述工作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療中心線粒體生物學家Martin Picard表示。 不過,將這些成果轉變成療法將非常困難。編碼該基因組編輯器的基因必須由病毒引入,而研究人員一直在為讓類似的基因療法奏效苦苦掙扎。同兩項研究均未有關聯的明尼蘇達州梅約診所分子遺傳學家Stephen Ekker表示,「最新研究成果可隨時在人類身上驗證」。事實上,兩個團隊已經在為啟動臨床試驗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