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線粒體基因治療遺傳病有一手

2021-01-11 科學網

 

這些線粒體含有自己的DNA,但也會攜帶引發疾病的突變。

圖片來源:CNRI/SCIENCE SOURCE

被譽為潛在革命性醫學工具的基因組編輯器CRISPR並非萬能。為細胞供應能量的細胞器——線粒體擁有自己的線粒體DNA(mtDNA),並且那裡的突變會產生包括耳聾、癲癇和肌肉無力在內的破壞性後果。

兩項日前發表於《自然—醫學》雜誌的研究表明,兩個更老的基因組編輯工具能減少患有線粒體疾病的小鼠體內的缺陷性mtDNA,從而抵消突變的影響。該原理循證結果或為研發首個線粒體疾病療法開闢了道路。「這些發現不同凡響,甚至使在人類身上開展相關試驗成為可能。」未參與上述工作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療中心線粒體生物學家Martin Picard表示。

不過,將這些成果轉變成療法將非常困難。編碼該基因組編輯器的基因必須由病毒引入,而研究人員一直在為讓類似的基因療法奏效苦苦掙扎。同兩項研究均未有關聯的明尼蘇達州梅約診所分子遺傳學家Stephen Ekker表示,「最新研究成果可隨時在人類身上驗證」。事實上,兩個團隊已經在為啟動臨床試驗作準備。

作為在早期真核細胞內部「定居下來」的古細菌的後代,線粒體擁有自己的小型基因組以及一組未被細胞核中基因編碼的獨特蛋白質。每個細胞能包含上千個這樣的細胞器,而mtDNA中的突變會引發一系列疾病。「如果你把所有的線粒體疾病綜合在一起,會發現它們是人類遺傳性疾病最常見的起因之一。」領導其中一個研究團隊的英國劍橋大學分子生物學家Michal Minczuk表示。

頗具爭議的「三親嬰兒」方法能讓兒童免於遺傳線粒體疾病。它涉及將母親卵子中的缺陷性線粒體替換成健康捐贈者的線粒體。但研究人員並未發現任何針對遺傳了錯誤mtDNA患者的療法。「目前有大量的需求未得到滿足。」Ekker說。

剪斷突變DNA或能派上用場,因為線粒體會摧毀被切斷的分子。更重要的是,這種潛在療法可能無須消除無數線粒體中的所有缺陷性mtDNA。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線粒體生物學家Carlos Moraes介紹說,患有線粒體疾病的父母攜帶的mtDNA拷貝可能帶有有害突變,也可能沒有,而在症狀出現前,兩種突變的比例必須達到特定程度。「如果你能將這一比例降到閾值以下,臨床表現可能就會消失。」

不過,CRISPR不是一個選擇。它依賴於RNA鏈指引剪切DNA的蛋白質前往基因組中的正確位置,而大多數研究人員懷疑線粒體能佔用這些嚮導RNA。為此,兩個團隊將時鐘撥回前CRISPR時代,並且測試了另外兩種編輯方法——鋅指核酸酶(ZFNs)和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物核酸酶(TALENs)。兩種方法均包括被設計用於在沒有嚮導RNA的情況下導向目標追蹤DNA的DNA剪切蛋白質。雖然這些系統比CRISPR更加繁瑣且沒有那麼通用,但它們也能剪斷特定位置的DNA。

兩組研究人員利用被認為無害的類似病毒,把負責編輯DNA蛋白質的基因運送進突變小鼠的細胞中。在該菌株中,一些mtDNA拷貝在編碼一種幫助組裝線粒體蛋白質的轉移核糖核酸(tRNA)的基因中產生了突變。和正常小鼠相比,突變小鼠體內的這種tRNA較少,儘管它們僅表現出輕微的心臟異常。

Moraes和同事Sandra Bacman及其團隊成員將載有TALENs基因的病毒注射進每隻小鼠右側的腿部肌肉中。作為對照,他們將缺少TALENs基因的病毒注射進左側相同的肌肉中。6個月後,在接受TALENs基因注射的肌肉中,突變線粒體DNA的數量減少了一多半,同時受損DNA和正常DNA的比例降低通常產生症狀的50:50閾值。

Minczuk和博士後Payam Gammage及同事設計了對等的ZFNs並將攜帶它們的病毒注射進小鼠的尾靜脈中。一旦進入血流,這些病毒便會穿行至同樣含有缺陷性mtDNA的心臟中。當科學家在65天後分析這些動物的心臟組織時,他們發現突變線粒體DNA的比例降低了40%左右。

由於輕微心臟異常很難被記錄到,因此研究人員利用分子指標測量療法的成功性。兩個團隊均確定在突變小鼠體內稀缺的tRNA在實施基因療法後激增。Minczuk的團隊還測量了若干表明小鼠體內線粒體表現更好的代謝分子。

研究人員認為,為將該策略應用到人類身上,他們不得不確保針對TALENs和ZFNs的基因以合適的數量到達正確的組織。無論如何,Moraes表示,他和同事正試圖組織一場在患有mtDNA突變的病人身上開展針對其方法的安全性試驗。這最早將在明年開始。Minczuk表示,他的團隊也希望啟動臨床試驗,但目前並沒有時間表。(宗華)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126/science.aav5152

《中國科學報》 (2018-10-09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聚焦「眼科罕見病」研發基因治療藥物,「紐福斯」想讓千萬眼遺傳病...
    有數據顯示,全球僅因此類遺傳病致盲的人數就有1500萬,佔總人口0.02%左右。遺憾的是,醫學界對此類疾病一直束手無策,直到基因療法的誕生和成熟。,以Leber’s遺傳性視神經病變(LHON,線粒體相關疾病)作為突破口,並於2011年啟動人體試驗——首例患者視力從0.06提高到0.8,並將其發表在Nature子刊上;到2016年7月正式將成果轉化——註冊成立紐福斯開展眼科遺傳疾病的基因治療研究和藥物開發;次年,該公司獲得了華大奇蹟之光的戰略融資,作為基因檢測的「預後方案」與華大形成產業協同。
  • 粵成立遺傳病基因檢測及治療院士工作站 主攻「地貧」難題
    原標題:粵成立遺傳病基因檢測及治療院士工作站 主攻「地貧」難題  中新網廣州5月27日電 (蔡敏婕 張金菊)遺傳病早期診斷及預防對提高總體人口素質具有一定的作用。廣東27日揭牌成立遺傳病基因檢測及治療院士工作站。該院士工作站將利用中國工程院院士曾溢滔的院士團隊人才以及相關技術平臺優勢,開展內地人群遺傳病的研究,建立內地人群遺傳病資料庫並用於疾病診斷。
  • 科學網—治療遺傳病從子宮開始
    圖片來源:MedicalRF/Getty 本報訊 對於生來便患有遺傳性疾病的嬰兒來說,一生的治療會隨之而來不過,在小鼠中開展的研究顯示,針對血友病以及其他遺傳病的治療可以從子宮裡開始,從而提高嬰兒出生後的治療成功率。 人體的免疫系統非常善於確認並摧毀外來物質。一旦人體遭遇某個特定的入侵者,如果它再次出現的話,免疫細胞便會發起更加快速的反應。這就是疫苗背後的基本原理。 不過,當人體想讓身體接受外來物質比如捐贈的器官時,這種機制會產生問題。然而,情況並非總是如此。
  • 科學網—小小的線粒體與強大的基因測序技術
    ,存在於大多數真核生物的細胞中,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除了為細胞提供能量,線粒體還參與細胞分化、細胞周期、細胞信息傳遞和細胞凋亡等過程。線粒體功能異常會引起多種線粒體病,通常使大腦、肌肉和心臟等耗能較多的器官受到影響。近年的研究還發現線粒體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氏症和早老性痴呆症)、耳聾、糖尿病、衰老和腫瘤的發生有密切關係。因此,研究線粒體的結構、代謝和功能,可以幫助人類了解和治療線粒體變異引起的疾病。
  • 多基因遺傳病
    大家對多基因遺傳病一定並不陌生,但是大家對多基因遺傳病有多少了解呢?這裡小編就來普及下有關多基因遺傳病的相關知識。  與單基因遺傳病相比,多基因遺傳病不是只由遺傳因素決定,而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共同起作用。多基因遺傳病一般有家族性傾向,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近親中發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出數倍,與患者血緣關係越近,患病率越高。
  • 基因編輯技術幫助治療「母系」遺傳病
    線粒體是細胞內產生能量的場所,這種細胞器含有自身的DNA,與細胞核內的大部分遺傳物質相互隔離,但這並不是它們唯一的奇特之處。由於受精卵中的線粒體只能來自於卵子而非精子,所以線粒體是從母親遺傳下來的細胞器。然而,不幸的是沒200個女性中就有一個攜帶缺陷型的線粒體DNA,她們的子女從而會得一系列致死性的疾病,比如周期性嘔吐症候群、Leigh症候群等。
  • 遺傳病幹預不等於基因編輯
    遺傳病的基因治療已經起航遺傳性疾病的病因是遺傳物質發生改變,可分為因染色體數目或結構遺傳導致的染色體疾病,以及由基因突變引起的單基因/多基因遺傳病。目前已發現的單基因遺傳病有7000多種,涉及基因3000多個,如脊肌萎縮症、亨廷頓舞蹈病、杜氏肌營養不良等。
  • Nature 重磅,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橫空出世! 劉如謙繼續革新鹼基編輯器
    線粒體基因組由 37 個基因構成,編碼 13 種蛋白。 數十年間,人類發現線粒體 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變與多種人類疾病相關。目前,線粒體疾病的治療主要集中在對症治療上,尚無糾正 mtDNA 突變的技術手段。
  • 基因編輯胚胎「治癒」遺傳病?
    如果在生命最初始階段的胚胎就進行基因編輯,將錯誤的基因片段加以修復,是否意味著可以糾正這些疾病?父母攜帶的遺傳病能夠得以阻斷呢?近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劉見橋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對蠶豆病、地貧基因兩種遺傳病的研究,在胚胎階段就對明確缺失、錯漏的基因加以修復後,均得到了不含這些疾病遺傳信息的胚胎。
  • 劉如謙團隊再作創舉:首次開發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 ​
    作為全球基因編輯領域的頂尖學者,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布羅德研究所的化學生物學家劉如謙(David R. Liu)表示,目前至少有6000-10000種已知的遺傳疾病與基因突變相關,為了真正解決致病原因,需要開發出糾正或改善基因突變的方法。基因編輯剪刀,CRISPER可以通過剪切DNA破壞致病基因。但很多情況下,研究人員並不想破壞致病基因,因此劉如謙開發了「單鹼基編輯法」。
  • 第四節 遺傳病與腫瘤的基因診斷
    第四節 遺傳病與腫瘤的基因診斷   從DNA水平上尋找確診遺傳病的指標或探討遺傳病和腫瘤的病因等方面,已取得很大成績,這對產前診斷,早期確診和突變基因攜帶者的檢出等都有重要意義。所用的方法大體有以下幾種。
  • 這種活不過30歲的遺傳病,即將被基因治療攻克,已開啟臨床試驗
    但該疾病至今尚無有效治療方法,國外有報導通過心臟移植維持生命的治療手段。然而,達農病危及器官並非只有心臟,且心臟移植難度大,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並不現實。達農病屬於遺傳病,基因治療才是徹底攻克達農病的終極方法。
  • 近期線粒體疾病突破性進展一覽
    近日,來自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著名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在利用全新的基因和幹細胞療法治療線粒體疾病方面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在美國,每年有1000~4000名新生兒患有線粒體DNA疾病,線粒體DNA突變會引起許多嚴重疾病的發生,其中包括糖尿病、耳聾、眼病、胃腸道疾病、心臟病、痴呆以及其他一些神經相關疾病。但到目前為止仍沒有有效的方法能夠對線粒體DNA相關疾病進行有效治療。
  • 線粒體捐贈有望治療遺傳性線粒體疾病 但其應用是否合規?
    就基因貢獻率而言(機體和性格特徵),將線粒體捐贈稱之為「2.002-親本體外受精」或許更為準確。線粒體捐贈技術2015年在英國實現合法化,如今澳大利亞正在考慮引進這種技術;如果母親患有線粒體DNA疾病家族病史,這對夫婦將會採用這種技術生育後代,線粒體DNA疾病每年在澳大利亞大約會影響60名新生兒的健康。
  • 範勇教授: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胚胎水平治療遺傳病的應用
    本次大會邀請到國內相關企業的專家和眾多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基因編輯在臨床應用中的重大突破,大會期間設有主題討論環節,針對基因編輯技術實現規模化的臨床應用面臨的困難、基因編輯技術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應用、未來會不會有更好的基因編輯技術出現, 特別是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等問題進行探討。
  • 基因療法首次治癒常見遺傳病
    原標題:基因療法首次治癒常見遺傳病   科技日報北京3月2日電 (記者聶翠蓉)法國研究人員在2日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利用基因療法成功治癒身患鐮狀細胞貧血的15歲男孩,該療法在其他7位患者身上也顯示出驚人療效。這是基因療法首次用於治療常見遺傳病。
  • 美找到抵禦母系遺傳病方法 新生健康小猴有一爹倆媽
    ,根據這種原理,科研人員希望最快在兩年內「製造」出不受母系遺傳病困擾的人類下一代。目前人們已經發現,許多母系遺傳病是由線粒體的DNA變異導致的。線粒體是存在於大多數真核生物(包括植物、動物、真菌和原生生物)中的細胞器,是細胞的「能量工廠」,它最大的特點是具有自己的DNA。精子和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的時候,受精卵的細胞質主要由卵細胞提供,而線粒體主要存在於細胞質中,所以受精卵的線粒體主要來自卵細胞。
  • 孕前檢查能查出遺傳病嗎 遺傳病有哪些類型?
    孕前檢查能查出遺傳病嗎 遺傳病有哪些類型?時間:2018-10-23 20: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孕前檢查能查出遺傳病嗎 遺傳病有哪些類型? 現在的孕前檢查還是很完善的,不過有一些特殊病情可能大家還不是很了解,比如,孕前檢查能查出遺傳病嗎?
  • 遺傳性疾病的基因療法:在子宮中治療胎兒的遺傳病
    遺傳性疾病的基因療法:在子宮中治療胎兒的遺傳病  Frieza77 • 2018-07-31 17:55:17
  • 不止遺傳病和癌症,靶向測序還有哪些用途?
    遺傳病診斷(WES/Panel)、腫瘤伴隨診斷(腫瘤多基因Panel)、免疫治療療效預測(WES/Panel),這些NGS應用熱點都是靶向測序打下的「江山」。外顯子測序被廣泛應用於遺傳病和癌症研究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靶向測序的其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