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遺傳病和癌症,靶向測序還有哪些用途?

2021-01-09 騰訊網

二代測序(NGS)的快速發展加速了遺傳病、癌症等領域的研究,其本身也作為一種更為先進的基因檢測手段逐步走進臨床。在NGS的眾多技術中,靶向測序正在成為新時代的「寵兒」。遺傳病診斷(WES/Panel)、腫瘤伴隨診斷(腫瘤多基因Panel)、免疫治療療效預測(WES/Panel),這些NGS應用熱點都是靶向測序打下的「江山」。

外顯子測序被廣泛應用於遺傳病和癌症研究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靶向測序的其他用途。

一、無創產前單基因遺傳病診斷

目前,基於NGS的NIPT技術已被應用於檢測非整倍體(唐氏症候群等)的臨床篩查。

在科研中,單基因遺傳病的無創產前檢測(NIPD)在近年也獲得了較大進展,其中最具代表性案列,是對可及時治療的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的診斷。該技術以相對單倍型劑量(Relative Haplotype Dosage,RHDO)為原理,通過靶向測序實現。NIPD的檢測難點主要是在母親作為攜帶者的情況,在孕婦的游離DNA中,母體基因型片段佔據絕大部分,只通過變異位點本身的頻率很難準確評估胎兒的基因型。

RHDO通過成百上千個「等位基因關聯的SNP」來提高準確性,並將胎兒基因型預測簡化為判斷胎兒遺傳了父母雙方的某種單倍型。此外,由於RHDO並不是直接檢測突變本身,所以,無論致病變異是點突變還是大片段缺失,RHDO均可勝任。

如下圖所示,在α和β地貧的無創產前診斷研究中,先獲得父母雙方的單倍型信息,並對等位基因關聯的單倍型區域設計探針(Roche SeqCap EZ Choice),然後對相應區域的cfDNA進行捕獲測序,富集單倍型區域,統計關聯SNP的頻率,評估整個單倍型區域的相對劑量,最後以此預測胎兒基因型。

相對單倍型劑量的檢測原理以及應用於地中海貧血的無創產前診斷

二、病原體基因組研究和臨床檢測

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以蜱為主要傳播媒介,感染人體後會引起以神經系統損傷為主的萊姆病,據說紅極一時的搖滾歌手艾薇兒就因患此病退出歌壇多年。從宿主中快速而準確地檢測人類病原體的全基因組序列,將有助於對病原體的流行病學和進化動力學進行精細解析研究。

但是,在提取DNA之前較難事先分離宿主細胞和病原體,宿主基因組將造成大量的數據浪費。以伯氏疏螺旋體為例,它的基因組大小約為0.0015 Gb,而其宿主蜱蟲的基因組長約2.1Gb,如果採用WGS進行研究,伯氏疏螺旋體的有效數據可能只有可憐的千分之一(基因拷貝:1:1)。2015年,有研究利用基於雜交捕獲的靶向測序技術富集蜱蟲體內的伯氏疏螺旋體基因組,數據有效率在70%以上(Roche SeqCap EZ Choice)。

傳染病的病原體鑑定,細菌耐藥譜分析是NGS在臨床中的重要應用方向。2013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一篇報導中,應用全基因組測序,可以將結核分枝桿菌耐藥譜檢測時間從幾個星期縮短到幾天,但昂貴的成本和檢測靈敏度限制了該方法的廣泛應用。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來看看捕獲測序的表現。

VirCapSeq-VERT技術是針對病毒基因的NGS靶向檢測方法,它包含約200萬條長度為100nt的探針(Roche SeqCap EZ Choice),可在血清、血液和組織等複雜的樣本背景下,檢測207種已知脊椎動物病毒。

相對於傳統的NGS技術,VirCapSeq-VERT得到的Reads深度可提高100~10000倍。此外,還有前段時間報導的BacCapSeq技術,可靶向檢測細菌基因組。該系統包括420萬條長約75nt的探針(Roche SeqCap EZ Choice),能夠一次性檢測307種細菌,包括所有已知致病菌,抗生素耐藥基因和毒力因子,其準確性與針對性細菌篩查相當,而且檢測範圍更廣。

要知道,多重PCR一次最多檢測19種致病菌。此外,BacCapSeq技術還更加靈敏(富集1000倍),並且可以在70小時內完成抗生素耐藥性檢測。除應用於病毒和細菌外,靶向測序技術也適用於線粒體DNA的突變檢測。

靶向測序技術用於病原體基因檢測

三、HPV整合位點檢測

HPV感染是宮頸癌的重要致病因素。在全世界範圍內,每年有近50萬宮頸癌新發病例,我國佔了近三成。此前研究表明,99%的宮頸癌患者都存在HPV感染,備受關注的HPV疫苗正是針對了這個靶點。但絕大多數HPV感染都是一過性的,極少一部分感染者會最終發展成為宮頸癌。

研究人員發現,從HPV感染到癌變的過程中,有些HPV病毒基因會「嵌入」(整合)到人體細胞的基因組中,整合事件的發生和癌變結局有著一定的相關性,可以進一步作為分子標誌區分高危人群。

如何檢測這些入侵人類基因組的HPV呢?2015年,我國學者創造性地藉助靶向測序來探究人類基因組上HPV的整合熱點和可能的整合機制。該研究發表在《自然-遺傳學》上,堪稱靶向測序應用的經典之作。

捕獲測序用以探究HPV整合位點的原理示意圖

如上圖所示,根據HPV基因組序列設計探針,從感染細胞中捕獲HPV基因組,如果有整合發生,測序Reads中將同時存在HPV和人類基因組的序列,與參考基因組比對,便可獲得整合位置的信息。在利用細胞系樣品進行的性能驗證中,靶向測序較WGS更加靈敏,不但可以鑑定到WGS發現的絕大部分整合位點(10/11),還額外檢測到135個WGS沒有檢出的位點。HPV的整合熱點可以作為宮頸癌患者早期個性化治療和進展評估的重要分子標誌物。

四、CNV和線粒體DNA分析

拷貝數變異(CNV)是一種重要的人類基因組變異,它會導致常見的遺傳疾病,如自閉症、智力障礙和精神分裂症等。CMA(CNV)配合WES(SNV、InDel)被認為是遺傳病分子診斷中性價比最高的組合。如果外顯子測序也具備檢測CNV的能力,將進一步拓展靶向測序的應用場景。

現在,研究人員已經開發了大量的方法來利用外顯子測序數據分析CNV,例如,通過外顯子區域的深度或Off-target Reads進行,但還是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分析區域受限、假陽性高、靈敏度低等。近年來,相關的改進都是基於算法的優化,今年已經有研究從技術層面入手,通過在WES 探針集中摻入均勻分布於基因組的探針,嘗試從數據源頭解決這些問題,該方法的具體表現如何我們日後再和大家分享。

其他

1. GWAS 2.0

基於晶片的GWAS可以發現複雜疾病顯著關聯的變異位點,但多在非編碼區,很難真正確定致病根源。基於外顯子測序的GWAS則可以將關聯變異位點鎖定在編碼區內,能夠為致病機制的闡明,疾病的治療提供更豐富的線索。

2. 多基因高通量檢測的「金標準」

WES被認為是遺傳病致病基因發現的重要武器之一,Sanger測序則是作為確認WES結果的金標準。而現在,這種情況在悄然轉變。有研究表明,對某些基因的測序結果中,高質量的靶向測序結果與金標準Sanger的準確性已經旗鼓相當。

在一些研究中,利用Panel或Sanger測序找到了候選致病基因後,WES(Roche SeqCap EZ Exome V2.0)被用於排除其他基因突變致病的可能性(下圖)。時至今日,外顯子測序不再單單作為鑑定新致病基因的篩選方法,而是逐步向多區域、多基因高通量檢測的「金標準」邁進,腫瘤多基因Panel的接連獲批也正印證了這一點。

WES被用於排除候選基因外的其他基因突變致病的可能性

3. 腫瘤新抗原預測

去年,繼PD-1/PD-L1抗體、CAR-T細胞治療之後,「個性化腫瘤疫苗」在臨床治療上也取得的重大突破。通過對腫瘤細胞進行WES和RNA-seq,篩選腫瘤細胞特異表達的突變基因,可以為「個性化腫瘤疫苗」的腫瘤新抗原預測提供藍圖,所以,準確的鑑定腫瘤基因突變是「個性化腫瘤疫苗」成功的基礎。

結語

靶向測序的核心優勢在於性價比高,但不論是低頻突變檢測還是病原體鑑定,靶向測序所展現出的高靈敏性,更多的是成本優勢的間接反映,這些任務WGS都可以完成,只不過成本過高。值得注意的是,靶向測序的性價比仍有提升空間。

一方面,在完成概念驗證或數據積累後,可以進一步精簡靶向測序的目標區間,壓縮測序成本;例如,在檢測TMB方面,腫瘤多基因Panel已經被證明與WES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在遺傳病基因診斷方面,耳聾、癲癇等多基因Panel也有很高的診斷率。

當然,Panel和WES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也有各自的應用場景,Panel更加靈活,可以根據不斷更新的資料庫,及時添加相關位點,例如一些內含子區域;WES多為商業化試劑盒,往往很難做快速更新換代,所以將「與時俱進」的Panel和商業化WES一起比較並不十分客觀。而在應用於表型複雜的疑似遺傳病診斷,發現新基因以及重分析時,WES更具優勢。

另一個方面,進一步豐富靶向測序的突變檢測範圍,使之能夠同時檢測基因組SNV、InDel、CNV並覆蓋線粒體DNA,將有助於提升其成本效益。

轉載自測序中國。

——本期完——

我們(醫世象,微信ID:medhealife)

致力於癌症、慢病、婦幼等領域的科研成果報導,以及科普知識的傳播;

關注於腫瘤、婦幼、病理、檢驗、內科等科室的最新資訊及政策指導;

為醫生、患者以及相關科研機構人員提供最新的實訊;

為醫學惠民貢獻一份力量。

相關焦點

  • 下一代測序技術,掀開遺傳病診斷的新篇章
    全外顯子組測序:遺傳病診斷的新秀測序中國:在 NGS 技術的應用及研究中,全基因組測序、基因包 panel 和全外顯子組測序是最常見的三種策略,您是如何看待這幾種策略的?王劍教授:NGS 按測序目標序列的大小可分為全基因組測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和靶向重測序(Targeted resequencing)。
  • 更高效——微液滴數字PCR在靶向測序建庫中的應用
    二代測序技術,也稱為高通量測序技術,一次可對幾十萬到幾百萬條DNA分子進行序列測定。靶向捕獲測序技術是二代測序技術衍生出來的一個重要分支,只對感興趣的目標基因進行擴增測序,能夠更高效經濟地測定DNA序列。
  • ArcherDX會議邀約:癌症靶向融合基因檢測-NGS在精準醫學中的應用
    其臨床診斷和靶向治療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腫瘤組織中融合基因的腫瘤特異性事件及其在癌變過程中的致癌功能也使其成為抗癌的有前途的工具。基於對BCR-ABL癌基因的研究,開發了一種靶向治療劑伊馬替尼,該藥物除少數其他激酶外,可直接靶向ABL激酶。現在,已經開展了預測測試並且創建了治療反應的指標。
  • 下一代測序技術臨床應用現狀和發展趨勢
    NGS技術廣泛應用於常規臨床實踐,應用領域包括無創產前檢測(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NIPT)和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篩查(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PGD/PGS)、遺傳病、腫瘤、藥物基因組等。
  • NEJM綜述告訴你,如何在癌症治療中應用基因組測序
    從癌症基因組研究獲得的知識 對患者癌症進行的測序使我們獲得了多方面的腫瘤生物學知識。其中包括因癌症克隆的體細胞改變所獲得的特徵,如驅動突變、大規模染色體異常和免疫系統可識別的突變(新抗原)。此外也可評估遺傳因素,如家族性癌症風險和影響癌症治療藥物代謝的變異體。
  • 解碼生命,精準基石—基因測序行業報告-下
    按照應用終端來劃分:個人用戶(個人DNA信息諮詢,包括親子鑑定、親緣分析或個人疾病風險評估)、醫院臨床(以醫院為終端,為患者提供針對生育健康、遺傳病、腫瘤、血液病、病原微生物等相關的臨床診斷和治療)、藥企或CRO(藥物基因組學的試驗對象篩選、靶向藥物研發)、科研機構(為生物、醫藥、農業等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工作提供產品或技術服務)。
  • 超2萬個單細胞RNA測序,揭示靶向療法誘導癌細胞進化
    超2萬個單細胞RNA測序,揭示靶向療法誘導癌細胞進化 2020-08-24 11: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家利用CRISPR/Cas9技術使癌症突變失活
    ,「基因魔剪」CRISPR/Cas9或將完全打開癌症研究領域的大門;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 (Dresd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扮演癌症驅動子的突變或許能夠被靶向作用並且修復,而且這些相關的突變也可以被快速診斷
  • Nat Biotechnol:將CRISPR/Cas9與納米孔測序相結合實現靶向測序
    外切酶測序示意圖,圖片來自Frontiers in Genetics, 2015, doi:10.3389/fgene.2014.00449。這些研究人員表示,將CRISPR與對人類癌症組織的DNA成分進行測序的工具相結合有朝一日可能能夠實現對患者腫瘤的快速、相對便宜的測序,從而簡化針對高度特異性的個人基因改變的治療方法的選擇和使用。
  • 新一代基因測序:在腫瘤和遺傳學領域的應用正在造福人類健康
    二代測序技術能實現多基因平行檢測,更真實地還原腫瘤變異全景。因此腫瘤的NGS伴隨診斷使醫生可以根據患者自身基因變異情況以及相對應的臨床狀況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最大程度地發現潛在可用的靶向藥物及提高抗癌藥物的治療效率。
  • 哪些轉移性癌症需要檢測基因突變?首部二代測序指南來啦
    原創 啊咧 醫學界腫瘤頻道 收錄於話題#指南時間到12個ESMO最新發布轉移性癌症二代測序指南。早在2018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發布了分子靶點臨床可行性量表(ESCAT),根據對患者管理的影響將分子靶點分為6個等級,針對導致全球死亡最多的8種癌症中所發生的基因組改變,ESCAT量表評估了其證據等級和臨床意義。近日,ESMO在旗下期刊Annals of Oncology正式發布了轉移性癌症患者NGS指南。
  • 孕前檢查能查出遺傳病嗎 遺傳病有哪些類型?
    孕前檢查能查出遺傳病嗎 遺傳病有哪些類型?時間:2018-10-23 20: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孕前檢查能查出遺傳病嗎 遺傳病有哪些類型? 現在的孕前檢查還是很完善的,不過有一些特殊病情可能大家還不是很了解,比如,孕前檢查能查出遺傳病嗎?
  • 外顯子測序、SNP和RNA測序,哪一種才是最好的檢測手段?也許你都想錯了!
    ,可以為多數患有實體瘤的成年人患者提供個性化腫瘤治療或預測信息。文章通訊作者,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基因信息學主任Rong Chen表示:「我們進行這個項目,是希望對於每一種腫瘤的變異信息有更加全面的認識,並對病人的治療產生作用。但令我們驚訝的是,只用現有的單個檢測技術可能會丟失大量信息。」該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個性化癌症治療項目潛在的臨床效用。作為試驗的一部分,研究小組徵集了一批正在接受治療的癌症患者。
  • 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原理和應用——第二代測序技術
    技術平臺經過科研人員的不斷開發和改進,目前成熟的第二代測序技術共有3種,分別為Roche公司的454技術、ABI公司的SOLiD技術和Illumina公司的Solexa技術。SOLiD以四色螢光標記寡核苷酸的連續連接合成為基礎,取代了傳統的聚合酶連接反應,可對單拷貝DNA片段進行大規模擴增和高通量並行測序。
  • 基因測序行業深度研究:前景廣闊 相關公司發展不確定性高
    已知的單基因病的致病基因及遺傳方式大部分已經明確,早起單基因遺傳病大部分通過染色體核型分析進行檢測,染色體和性分析不可避免的缺點是解析度低,對技術人員的經驗依賴度高,對於微小缺失或者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病不能進行檢測。
  • 癌症靶向療法研發與交易「前浪」未息,「後浪」又襲
    使得資本可以通過踏足一波又一波的靶向腫瘤治療研發和商業化浪潮,不斷獲得增長。2018年,美國FDA發布了兩份關於開發和驗證下一代基因測序的指導文件。FDA局長Scott Gottlieb博士聲明,這些指南是為了給開發者提供支持新技術的新工具。
  • 2015年基因測序領域產業格局分析
    已知的單基因病的致病基因及遺傳方式大部分已經明確,早起單基因遺傳病大部分通過染色體核型分析進行檢測,染色體和性分析不可避免的缺點是解析度低,對技術人員的經驗依賴度高,對於微小缺失或者基因突變導至的遺傳病不能進行檢測。
  • 靶向外顯子組測序成功鑑定SMARCA4突變體功能特徵
    外顯子組測序技術對131,668名癌症患者的實體瘤進行檢測,繪製了基因組圖譜。和其他泛癌分析中描述的突變譜一致。對於某些癌症,例如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原發灶不明轉移癌(CUP),SMARCA4純合突變的發生率很高,這可能是由於在NSCLC(77%)和CUP(68%)患者中發現了很高的SMARCA4雜合性缺失(LOH)造成的。
  • RNA+DNA同時測序 可檢測癌症組織中的基因融合和鹼基突變
    靶向二代測序是一種能夠綜合鑑定癌症生物標誌的方法,根據不同的變化情況,起始的檢測材料可為DNA或 RNA,但分別進行兩次檢測會增加工作負擔且常常不可實現,進而延誤或完全沒有檢測到關鍵變異事件,特別是那些有效的可靶向治療的融合事件。故單次檢測中通過精簡的程序即可同時分析兩種模板(DNA和RNA)是實際工作中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