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病幹預不等於基因編輯

2021-01-09 健康中國

近日,基因編輯事件引起廣泛關注。很多人不明白,基因編輯跟遺傳病治療有什麼區別?目前的胚胎診斷是不是基因編輯?對此,本報特別邀請生殖醫學專家解惑答疑。

人類基因是長期進化、不斷演變的產物,目前人類還不完全具備辨別好基因、壞基因的能力。基因編輯事件是利用CRISPR技術對人類受精卵的CCR5基因進行了敲除,並將胚胎移入子宮、產生一對基因編輯的嬰兒。他們取出卵子和精子,精液經過洗滌後,人為在顯微鏡下挑選一個精子同時包含能進行基因編輯的材料(Cas9 蛋白和sgRNA)一同注入卵子中,完成受精過程的同時對精子和卵子的基因組進行編輯。為防止基因編輯不完全造成嵌合發生(即同一個胚胎中,或同一個個體的不同細胞基因型不同,有的細胞完成編輯,有的沒有),在受精卵分裂成二細胞期底,第二次注射了基因編輯的物質,以提高完成基因編輯細胞的比例。這項研究是對沒有已知基因缺陷的正常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按照實驗者的設計對其基因組進行改造成預想的個體,即抵抗愛滋病感染的特殊個體。這種在基因編輯的脫靶現象和嵌合體現象沒有得到全面評估和改善的情況下對人的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因為對正常的生殖細胞進行基因編輯,這將會遺傳給所生育孩子的後代乃至世代,關乎人類的生命健康,所以目前該技術在生殖細胞上的應用僅限於科學研究。

遺傳病的基因治療已經起航

遺傳性疾病的病因是遺傳物質發生改變,可分為因染色體數目或結構遺傳導致的染色體疾病,以及由基因突變引起的單基因/多基因遺傳病。目前已發現的單基因遺傳病有7000多種,涉及基因3000多個,如脊肌萎縮症、亨廷頓舞蹈病、杜氏肌營養不良等。

對於已經出生的遺傳病患者,針對不同的疾病,研究者們正在積極努力研發新的藥物以控制病情,但絕大部分遺傳病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和方法。目前基因編輯技術已經開始應用於嚴重遺傳疾病的治療,為遺傳病患者帶來了希望。但是,該技術處於剛剛起步階段,有效性及遠期安全性有待進一步評估。

用基因技術治療遺傳病患者,主要是針對有死亡風險或嚴重生活障礙且沒有其他療法的人群。歐美多個國家已經或即將利用基因編輯開展成人體細胞基因治療臨床研究。

2015年,德國和義大利研究人員從患有交界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的患兒身上,取下部分完好皮膚的細胞,培養成表皮幹細胞,對幹細胞進行了基因改造,糾正突變。然後將基因改造後的幹細胞培養成「轉基因」皮膚移植物,再移植給患兒,轉基因的皮膚能形成新的健康表皮。2017年,美國開展了II型粘多糖貯積症及先天性黑朦病患者的基因編輯治療臨床試驗。我國有多家研究單位也已經開展了基因編輯治療遺傳病的相關研究及臨床試驗。

上面所講的基因改造,針對的都是體細胞,影響的僅僅是患者本人而不會遺傳給後代。但是,如果對人類生殖細胞進行基因治療,那麼不僅關乎一代人的生命健康,同時被改變的基因還會穩定地遺傳到下一代,涉及世代健康問題,所以目前該技術在生殖細胞上的應用僅限於科學研究,絕不能用於「生殖」。

胚胎診斷就是挑選正常胚胎

目前對遺傳病的另一種幹預,就是防止有遺傳病的患兒出生。也就是說,通過產前診斷或胚胎在子宮「定居」之前的診斷,如發現有問題即進行幹預。

遺傳病分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和隱性遺傳病。顯性遺傳,父母中有一位患有遺傳病,寶寶有50%的機會患病;隱性遺傳,只有當父母雙方都有異常基因時才會出現異常,如果父母雙方都是攜帶者,那麼寶寶患這種疾病的概率為25%。

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是在胚胎植入子宮前,對體外培養的胚胎進行活檢取材和遺傳分析,挑選胚胎移植,幫助可能會生育某些已知遺傳病患兒的夫婦挑選出不患病的胚胎,既避免終止妊娠,又阻斷了致病基因的傳遞。

植入前胚胎遺傳診斷是遺傳與輔助生殖相結合的技術,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其主要流程是女方通過超促排卵獲得多枚卵子,通過單精子注射將一枚精子送到卵子中完成受精,繼而在體外培養5~7天,胚胎發育到100~200個細胞,在顯微鏡下分離5~10個細胞用於遺傳分析,胚胎對應編號、凍存起來。通過遺傳分析,診斷出正常的胚胎,根據編號將正常胚胎解凍移植,而異常的胚胎則根據患者的意願丟棄或捐贈用於遺傳病致病機制及防治策略的科學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挑選不等於改變。胚胎診斷是遺傳挑選正常胚胎,不用刪除或修改基因就可以得到健康的孩子。目前胚胎植入前診斷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臨床,隨著方法的不斷完善,只要已知致病基因,就可以通過產前或植入前診斷得到健康後代。

撰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研究員 閆麗盈

相關焦點

  • 媒體探訪實驗室:試管嬰兒可阻斷遺傳病基因,不需基因編輯
    媒體探訪實驗室:試管嬰兒可阻斷遺傳病基因,不需基因編輯 範麗芳 屈麗霞/中新網 2018-12-03 21:15
  • 基因編輯胚胎「治癒」遺傳病?
    如果在生命最初始階段的胚胎就進行基因編輯,將錯誤的基因片段加以修復,是否意味著可以糾正這些疾病?父母攜帶的遺傳病能夠得以阻斷呢?近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劉見橋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對蠶豆病、地貧基因兩種遺傳病的研究,在胚胎階段就對明確缺失、錯漏的基因加以修復後,均得到了不含這些疾病遺傳信息的胚胎。
  • 範勇教授: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胚胎水平治療遺傳病的應用
    基因編輯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可以對基因組完成精確修飾的一種技術,包括基因敲除、敲入、定點突變、小片段的缺失、甚至大片段的替換等等。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三院產科重大疾病重點實驗室的範勇教授分享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胚胎水平治療遺傳病的應用」議題,生物谷小編整理了範勇教授重點演講內容,與大家分享。
  • 基因編輯技術治癒三名遺傳病患者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6月15日電 (記者劉霞)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近日報導,在歐洲血液學協會召開的一次視頻會議上,美國研究人員宣布,他們用CRISPR技術對患者的骨髓幹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後,兩名β地中海貧血患者和一名鐮狀細胞疾病患者不再需要輸血
  • 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這些實驗結果無一不指向基因編輯從技術上可能帶來的風險之大,而人類是否又做好了萬全的準備?事實上,由於基因編輯技術尚不成熟,進行技術應用可能會面臨「脫靶效應」、「鑲嵌現象」、「多代效應」等潛在的技術風險,可能引發技術異化等倫理問題。當Cas9的酶被用於對DNA進行切割時,研究人員可以提供一段RNA來引導Cas9到基因組的特定位置。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這些實驗結果無一不指向基因編輯從技術上可能帶來的風險之大,而人類是否又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其最直接的風險和倫理問題就是對自然進化規律的嚴峻挑戰,表現為「技術人」研究對生物「進化論」的倫理挑戰,編輯「完整超人」對人類「自決權」的強行幹預,「自定義基因」對人類「基因庫」的隨意操縱。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這些實驗結果無一不指向基因編輯從技術上可能帶來的風險之大,而人類是否又做好了萬全的準備?事實上,由於基因編輯技術尚不成熟,進行技術應用可能會面臨「脫靶效應」、「鑲嵌現象」、「多代效應」等潛在的技術風險,可能引發技術異化等倫理問題。
  • 基因編輯大牛劉如謙、張鋒聯合創立的單鹼基編輯公司衝刺IPO
    我們的遺傳信息是由DNA上的一個個鹼基對構成,即使僅僅一個鹼基對出現錯誤(也就是點突變),也可能導致患上嚴重的遺傳病。單鹼基編輯技術可以只重寫DNA上的一個鹼基,從而在最基礎的水平上進行幹預以治療多種疾病。
  • 廈門建染色體遺傳病基因晶片開放式檢測研究平臺
    新華社廈門5月29日電(記者項開來)廈門市婦幼保健院日前建成染色體遺傳病基因晶片開放式檢測研究平臺。今後只需取10毫升羊水或2毫升臍血,就能進行全基因掃描,一次性檢測出90多種遺傳病,幾乎囊括了人類目前已發現的所有遺傳病。
  • 人類首次進行體內基因編輯實驗 遺傳病將有望治癒
    11月13日,患有亨特氏症候群的馬德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貝尼奧夫兒童醫院接受了一次大膽的治療:體內基因編輯。這是世界上首次通過體內基因編輯,治療遺傳疾病。據外媒報導,和CAR-T等將患者細胞取出改造後回輸、或是用AAV導入cDNA進行體內功能性蛋白表達的基因治療不同,馬德這一次的治療更為徹底,他的基因組信息將永久性改變。
  • 最頂級的造型師,名叫Cas9……|基因編輯|基因|地中海貧血|遺傳
    我們知道,有很多遺傳病是從受精卵產生的一刻就註定有沒有辦法與悲催的命運抗爭廣醫三院的劉見橋團隊做了努力他們希望能夠通過基因編輯在遺傳病的治療上找到一線曙光……近日,《自然》發布了2019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其中有一位被稱為「CRISPR轉化者」的鄧宏魁,他的研究是通過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
  • 基因編輯的是與非
    楊輝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眼睛失明、先天性耳聾這些大部分是由單基因遺傳病導致,如果在小孩出生時介入,通過基因編輯糾正,這個小孩出生後就和正常人一樣。對於基因編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肺癌防治中心主任陳海泉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基因編輯的好處是可以改造DNA,成為一種研究工具,或者優化DNA,使其編碼的基因具有更好的性能。壞處是,人類對DNA的信息解讀其實不夠透徹,所以所謂的『優化』過程不一定是產生更好的DNA。」
  • 多基因遺傳病
    大家對多基因遺傳病一定並不陌生,但是大家對多基因遺傳病有多少了解呢?這裡小編就來普及下有關多基因遺傳病的相關知識。  與單基因遺傳病相比,多基因遺傳病不是只由遺傳因素決定,而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共同起作用。多基因遺傳病一般有家族性傾向,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近親中發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出數倍,與患者血緣關係越近,患病率越高。
  • 「家族史」裡的遺傳病
    「我既不抽菸也不喝酒,飲食也很正常,身體一向很健康,怎麼會有高血壓?」當我們找不到什麼原因解釋的這種現象的時候,遺傳可能是唯一令人信服的理由。  地中海貧血、蠶豆病等單基因突變的疾病多由患病親代傳來,而大多數先天性心臟病、癌症、高血壓、冠心病、痛風、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及糖尿病等都是由多個基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屬於多因素遺傳病。
  • 基因診斷讓遺傳病患兒救治提速
    國內首個快速高精度醫學外顯基因診斷方案近日落地上海市兒童醫院,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NGS)對疑難重症遺傳病患兒進行快速輔助基因診斷,7個自然天即可出報告,相較於常規基因診斷報告45-60天的診斷周期,為遺傳病患兒的救治贏得寶貴時間。
  • 華大基因遺傳病篩查檢測助力精準醫療
    華大基因遺傳病篩查檢測助力精準醫療 2019年06月03日 14:39作者:網絡編輯:宏偉   近日,華大基因與百餘位來自國內致力於出生缺陷防控的臨床工作者,圍繞孕/產前篩查、遺傳病臨床科研進展與發展、實驗室建設與規範等方向展開了專題討論和案例交流,希望通過學術交流的平臺,促進臨床篩診水平的提高和新技術的發展,讓千萬家庭遠離出生缺陷,為人民健康保駕護航。
  • 「逆天改命」的基因剪刀,真的能解決遺傳病問題嗎?
    據報導,在2020年頒發的諾貝爾化學獎中,兩位女科學家因為改寫了生命的密碼,而獲此殊榮,同時,也讓「基因剪刀」一夜間成為了熱門詞彙,那麼,基因剪刀真的可以做到「逆天改命」,幫助人類徹底和遺傳病說再見嗎?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
  • 粵成立遺傳病基因檢測及治療院士工作站 主攻「地貧」難題
    原標題:粵成立遺傳病基因檢測及治療院士工作站 主攻「地貧」難題  中新網廣州5月27日電 (蔡敏婕 張金菊)遺傳病早期診斷及預防對提高總體人口素質具有一定的作用。廣東27日揭牌成立遺傳病基因檢測及治療院士工作站。該院士工作站將利用中國工程院院士曾溢滔的院士團隊人才以及相關技術平臺優勢,開展內地人群遺傳病的研究,建立內地人群遺傳病資料庫並用於疾病診斷。
  • 第四節 遺傳病與腫瘤的基因診斷
    第四節 遺傳病與腫瘤的基因診斷   從DNA水平上尋找確診遺傳病的指標或探討遺傳病和腫瘤的病因等方面,已取得很大成績,這對產前診斷,早期確診和突變基因攜帶者的檢出等都有重要意義。所用的方法大體有以下幾種。
  • 我市可孕前診斷單基因遺傳病 孩子告別地中海貧血等遺傳病
    原標題:我市可孕前診斷單基因遺傳病 孩子告別地中海貧血等遺傳病本報訊 (記者 石亨)昨天,重慶晨報記者從第十八屆重慶輔助生殖醫學會議上獲悉,就在今年,重慶已經成為西南地區首個在胚胎植入母親子宮前就能進行單基因遺傳病篩查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