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綜述深度解讀!線粒體疾病療法開發的前景!

2020-11-22 生物谷

2020年4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線粒體疾病是由細胞核或線粒體基因組中廣泛的基因突變所誘發的一種異質性疾病,目前治療該病的療法主要集中於對症治療而並非改善由特定基因突變所引發的生化缺陷;日前,一篇發表在Cell雜誌上題為「Mitochondrial Diseases: Hope for the Future」的綜述文章中,來自紐卡斯爾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論述了線粒體疾病的療法進展(小分子和基因療法),以及有效預防線粒體疾病通過生殖細胞遺傳的方法的進展情況。

圖片來源:Oliver M. Russell, et al. Cell, doi:10.1016/j.cell.2020.02.051

線粒體疾病是一組複雜的代謝性障礙,其主要是由遺傳缺陷影響線粒體的氧化磷酸化所導致的,不管是從臨床還是從治療的角度來講,臨床研究人員治療這種疾病面臨著一定的挑戰,文章中,研究人員從以下方面對線粒體疾病的療法及預防手段進行了分析論述,包括當前線粒體疾病療法所面臨的挑戰、小分子藥物療法的開發、誘導線粒體翻轉、代謝重編程、調節活性氧和氧化性壓力的產生、恢復mtDNA(線粒體DNA)的動態平衡、控制線粒體的基因組、線粒體疾病傳播的預防,

線粒體疾病療法開發所面臨的挑戰

線粒體疾病是最常見的遺傳決定的代謝性疾病之一,氧化磷酸化(細胞中ATP產生的主要來源)一般發生在線粒體內膜上,在該過程中有5種複合體會發揮作用,其中3種複合體會將質子泵入線粒體膜間空間中(即複合體I、III和IV),而複合體V則能利用電化學梯度將ADP和Pi合成ATP,然而,氧化磷酸化依賴於多種其它通路來有效發揮作用,同時其也會受到多種遺傳缺陷的影響,線粒體疾病是人類唯一的由兩種基因組參與的疾病,mtDNA(線粒體DNA)是一種小型的環狀基因組,其能編碼13個線粒體蛋白(氧化磷酸化系統的所有組分)、22個mt-tRNAs和2個mt-rRNAs;然而,絕大多數線粒體蛋白(大約1200個胺基酸)都是核編碼後被運輸到線粒體中,並非所有核線粒體蛋白都會參與到氧化磷酸化過程中,但許多會參與到氧化磷酸化複合體的組裝、mtDNA的複製、表達和修復及其它的代謝通路過程中去。

mtDNA的遺傳特性是非常複雜的,因為每個細胞中都會有多個mtDNA的拷貝,mtDNA的突變可以是同質的(基本上所有的mtDNA都會受到影響),也可以是異質的(混合了突變和野生型的mtDNA)。mtDNA的突變在功能上是隱形的,因此即使存在突變的mtDNA,也只有在突變的mtDNA水平達到臨界閾值時才能夠觀察到生化表型。mtDNA存在大量的大規模缺失和點突變,而其生化缺陷的閾值因每個突變和細胞類型而異,甚至同一突變在不同患者中也可能會表現不同;然而有害的生化表型在單細胞水平表達之前,致病性突變通常需要達到較高的異質性(大約70%),在明顯相似的異質性水平下,在攜帶相同mtDNA突變的患者中也會發生顯著差異的臨床表型,這方面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m.3243A > G疾病,這是一種存在明顯表型變異的疾病,其可能會反映影響疾病表達核遺傳因素。

研究者表示,為許多病人建立一種遺傳診斷還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尤其是那些攜帶核基因突變的患者,然而,隨著新一代測序技術的出現,如今研究人員就會發現影響線粒體氧化磷酸化的新型遺傳缺陷,截至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已經在300多個基因中發現了致病性的突變,而識別特異性的缺陷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其不僅能幫助揭示特定患者機體發病的分子機制,還能凸顯出此前並未考慮的患者特殊樣本在開發新型治療方法上的潛在重要性。

由於線粒體疾病可變的臨床特徵、基因型-表型的異質性和轉診護理途徑的複雜特性,確定線粒體疾病的發病和流行一直以來對於研究人員而言都是一大挑戰;多項研究表明,核遺傳缺陷是兒童線粒體疾病的主要發病原因,即mtDNA的突變在成年人體內更為普遍一些;對於兒童中好發的線粒體疾病而言(小於16歲),估計每10萬人中有5-15個不等,而對於成年人而言,mtDNA突變的疾病的流行率則為每10萬人中9.6人,另外還有10.8人存在風險,因為一級親屬會受到影響,而在核遺傳原因方面,人群中的流行率大約為每10萬人中2.9人。

臨床挑戰

目前線粒體疾病治療方面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就是在線粒體疾病患者中所發現的表型-基因型關係存在差異(不一致),這不僅反應在不同的器官中,還反應在疾病嚴重性上;兒童可能會受到諸如萊氏綜合症(Leigh’s syndrome)等嚴重神經變性疾病的影響,但即使是這種疾病,其預後也會因背後遺傳缺陷不同而存在明顯的差異;成年人發病一般並不是很嚴重,比如慢性進行性眼外肌麻痺(chronic progressive external ophthalmoplegia)等疾病。

儘管這篇綜述重點分析了特定療法的開發,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認識到,線粒體疾病患者需要對症治療,這或許才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並可能增加其預期壽命,這些療法通常是器官特異性的,比如治療線粒體癲癇的抗驚厥藥、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或降糖藥、或使用心臟起搏器或植入式電子設備治療心臟傳導障礙等,目前有一些研究人員提出的指導方針,但在尋求更好治療手段的同時,對患者進行對症治療也是至關重要的。

圖片來源:Oliver M. Russell, et al. Cell, doi:10.1016/j.cell.2020.02.051

小分子藥物療法的開發

小分子藥物的尋找是開發線粒體疾病療法的關鍵步驟,近來,多家生物技術公司就致力於發現或改進線粒體疾病的療法,這主要得到了監管和財政激勵措施的推動,旨在刺激孤兒藥的開發以用來治療諸如線粒體疾病等多種疾病。雖然與其它神經性疾病相比而言,線粒體疾病較為罕見,但調節線粒體的功能在降低其它疾病的發病上也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比如阿爾茲海默病、帕金森疾病等;的確,諸如肥胖、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謝症候群或許就能夠展現出線粒體疾病修飾劑的靶點;儘管研究人員討論的小分子的設計是用來改善原發性線粒體疾病的,但其應用或許並不會局限於這些疾病,其應該更廣泛用於治療線粒體所參與的多種疾病的發生。

迄今為止,線粒體疾病的治療策略主要是以症狀為基礎,主要側重於因患者機體生理性壓力(比如脫水、發燒、手術和敗血症等)引起的急性代謝失常症發作期間的恢復期或預防性策略;雖然目前已經列出了超過50項臨床試驗,其目的主要是針對治療線粒體疾病的藥物,但大多數的藥理性策略的證據仍然主要是道聽途說的,目前僅有一種名為艾地苯(Idebenone)的藥物能夠提供充足的科學證據,而且其也是FDA/EMA批准的用於治療線粒體疾病的藥物,主要是用來治療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變患者的急性視覺損失。

在過去10年裡,研究人員在線粒體疾病研究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無論是我們對線粒體生物學特性的基本理解上,還是我們識別大部分患者機體遺傳缺陷上;目前治療線粒體疾病患者的臨床需求並未得到滿足,這就激起了學術界和商業上對開發新型療法的興趣,同時也讓科學家們意識到,線粒體或許參與到了多種疾病的發病過程中,而利用患者或遺傳修飾細胞系來進行分子和遺傳篩查或許就有望幫助研究人員識別出更多藥物靶點。比如,並沒有人會預料到相對缺氧狀況在治療氧化磷酸化障礙上具有一定的潛在價值,而新藥物的開發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利用能對線粒體功能產生積極影響的重新定向藥物或許在治療線粒體疾病患者上能發揮一定的治療潛力。

近25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考慮利用某種形式的基因療法來糾正異質性的mtDNA障礙,如今這種策略越來越接近於臨床試驗了,日前研究人員就利用兩種不同的技術改變mt-tRNAAla小鼠模型機體中的異質性水平;儘管科學家們還要面臨更多障礙,但當前的研究結果讓人非常受鼓舞,而在其它領域中基因療法的進展或許也能夠糾正誘發疾病的基因缺陷,當與諸如IVF等技術聯合使用時或許就有望預防mtDNA突變傳播給下一代,從而給後代疾病的治療帶來一定的希望。

在新型療法的開發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進行有意義臨床試驗的能力,此前研究人員缺乏線粒體治療的臨床試驗數據,部分是因為原發性線粒體疾病的罕見特性,這或許也會影響臨床試驗成功進行、設計和基金支持,關於自然歷史(疾病症狀、異質性和發展)和潛在的疾病機制缺乏科學證據,除了缺乏有臨床和監管機構意義的、標準化的評估結果的措施外,在臨床試驗設計中,缺乏有意義的臨床和監管機構的標準化措施,已被公認為是指導臨床試驗設計的關鍵缺點。研究力量的缺乏(受樣本尺寸有限和治療效果小的影響)、可變終點的選擇(單一主要的、多重或綜合性的)、統計學顯著性和臨床有意義的結果之間的二分法,以及缺乏成熟的生物標誌物來替代臨床有效性終點,也會影響高質量臨床試驗的能力,而針對上述幾個缺點的變革性方法,目前正在試驗中進行實施。

研究人員相信,在未來10年內,線粒體疾病療法的開發將會取得重大突破,研究人員將會通過基因療法的進一步進展和篩選方法的開發來發現能改善細胞線粒體功能的新型小分子物質;這些進展與創新性的臨床試驗設計方法(包括開發可穿戴的技術及虛擬控制技術)聯合使用或將預示著未來線粒體疾病患者創新性的個體化療法時代的真正到來。(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Oliver M. Russell, Gráinne S. Gorman, Robert N. Lightowlers, et al. Mitochondrial Diseases: Hope for the Future, Cell, 2 April 2020, Pages 168-188, doi:10.1016/j.cell.2020.02.051

相關焦點

  • Cell綜述深度解讀!開發自身免疫性疾病療法所面臨的挑戰、進展及...
    ,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Developing Therapies to Treat Autoimmune Diseases」的綜述文章中,來自牛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論述了目前研究人員開發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療法所面臨的挑戰、進展及未來的展望。
  • Nature、Cell 數篇深度好文!2016/2017 癌症免疫療法綜述 TOP25
    同年 10 月,許琛琦研究員在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雜誌上發表了題為 「Regulation of T cell signalling by membrane lipids」 的綜述文章,詳細解讀了這一新型免疫療法。小編曾在《1 篇 Nature、1 篇 Nature 綜述!中國科學家提出新型免疫療法》一文中介紹過這篇綜述。
  • Cell綜述深度解讀HIV療法研究進展:從尋求治療靶點到清除持續性感染
    2020年4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題為「Curing HIV: Seeking to Target and Clear Persistent Infection」的綜述文章中,來自北卡羅來納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分析了當前研究人員開發靶向並消除HIV感染病毒庫新型療法的進展情況,同時他們也從如何尋找靶點及有效清除病毒持續性感染進行了分析討論
  • 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綜述:多能幹細胞療法的未來與挑戰!
    隨著全球科研人員在幹細胞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基於多能幹細胞的細胞療法在人類的疾病幹預、美容抗衰、組織工程等多個領域展現出了巨大潛力,為生物醫學界帶來了顛覆性改變。基於多能幹細胞的細胞療法極具前景幹細胞是人體內一類具有無限自我更新複製以及多向分化潛能的原始細胞群體。
  • 最新綜述:幹細胞有望成為神經系統疾病的新一代療法
    近期,《幹細胞轉化醫學》雜誌上的新綜述指出[1],使用多種成人多能幹細胞治療可以改善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的預後,如外傷性腦損傷(TBI)和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SNHL)。這篇綜述還對多能幹細胞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優勢進行了闡述,幫助人們更加直觀地認識到幹細胞療法治療神經系統損傷廣闊的應用前景!
  • 最新綜述:幹細胞有望成為神經系統疾病的新一代療法
    近期,《幹細胞轉化醫學》雜誌上的新綜述指出[1],使用多種成人多能幹細胞治療可以改善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的預後,如外傷性腦損傷(TBI)和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SNHL)。這篇綜述還對多能幹細胞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優勢進行了闡述,幫助人們更加直觀地認識到幹細胞療法治療神經系統損傷廣闊的應用前景!
  • Cancer Cell綜述文章解讀!如何對CAR-T細胞工程化修飾開發新一代的...
    經過工程化修飾能表達具有腫瘤特異性的嵌合抗原受體(CARs)的T細胞在治療惡性血液腫瘤患者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同時還給過繼細胞療法(adoptive cell therapy)研究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然而實現CAR-T細胞更廣泛的治療性應用還需要多層次的工程化方法來提高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尤其是由於實體瘤微環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生物複雜性常常會給其治療帶來獨特的挑戰性
  • 【Nature、Cell】2016、2017癌症免疫療法綜述TOP25!
    T細胞免疫療法現狀、趨勢以及前景等方面的問題。在對先前研究進行系統回顧的同時,也對目前領域內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很好的梳理,包括如何解決CAR-T療法的安全性問題、如何克服這類療法治療實體瘤存在的挑戰、如何更好地開發聯合免疫療法、如何克服耐藥性等。此外,一些文章還對免疫療法的機理、靶點等內容進行了系統的匯總。
  • Cell:Fat蛋白可調節細胞線粒體的功能及代謝性疾病的發生
    2014年9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Lunenfeld Tanenbaum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人類機體的一種不尋常的生化連接,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著名雜誌Cell上,該研究或為開發和線粒體相關疾病的療法提供幫助
  • 近期線粒體疾病突破性進展一覽
    【2】PNAS:高脂飲食或可減緩人類線粒體代謝疾病doi:10.1073/pnas.1509930112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索爾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一種長壽激素如何幫助出生時線粒體發生多種突變的小鼠在其年輕時候維持機體代謝的自我平衡,相關研究或為開發治療人類線粒體及代謝疾病相關的新型療法提供幫助
  • Cell綜述深度解讀白介素-17:一種神秘的社會細胞因子!
    2020年5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題為「Interleukin-17: A Social Cytokine」的綜述文章中,來自美國基因泰克公司的科學家們對名為白介素-17(Interleukin-17)的社會細胞因子進行了論述;一些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兒童在出現炎症伴隨的發熱時會表現出機體行為的改善
  • Cell:揭示細胞破壞受損線粒體機制
    論文通信作者、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自噬研究中心主任Beth Levine博士說,理解這個過程如何發揮作用可能潛在地導致人們開發出阻止某些疾病和甚至衰老的一些方面的新療法。該自噬研究中心研究一種被稱作自噬的過程---細胞自我處理受損的或不需要的組分。線粒體經常被稱為細胞的能量工廠:在細胞內將糖等化合物轉化為細胞能夠使用的能量。
  • Cell Stem Cell解讀!基於多能幹細胞的細胞療法的未來與挑戰!
    2020年11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諸如胚胎幹細胞(ESCs)和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s)等人類多能幹細胞或能為科學家們開發治療難治性疾病和損傷的細胞療法提供前所未有的機會,如今ESCs和ipsCs都已經用於臨床試驗中;然而研究人員仍然遭遇到了限制這些幹細胞使用的實際問題,包括其固有的致瘤特性、免疫原性和異質性等。
  • 《Cell》:免疫細胞療法的機遇與挑戰
    本綜述文章論述了免疫細胞治療在癌症,傳染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的當前狀況,並討論細胞工程技術方面的進展,從而克服障礙。 01免疫細胞療法概述 細胞療法代表了藥物開發的一種全新範式,其中,免疫細胞療法是最先進的療法之一,已經證明對癌症和傳染病有效。
  • Mol Cell:線粒體中發現遺傳疾病根源
    2017年1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紐約大學Langone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了引起一系列相關疾病的基因變異背後的機制。與基因常見缺失有關的疾病包括皮爾森症候群,會導致血細胞缺乏;卡恩斯-塞爾症候群,會導致耳聾;慢性進行性外眼肌麻痺,會引起眼部肌肉無力。此外還與一些癌症的發生有關,隨著衰老這種情況在細胞內發生的頻率會越來越高。有趣的是,研究人員指出,常見缺失並不會發生在細胞核內的基因,根據他們的最新研究,這種情況會發生在線粒體DNA上。
  • 綜述|呂志民團隊總結代謝酶在癌症等疾病發生發展中的非經典功能
    責編 | 兮代謝異常是腫瘤和其他疾病的重要特徵之一。腫瘤細胞不僅可以調節代謝酶的經典功能來滿足自身快速增殖的需要;同時還能通過代謝酶非經典/非代謝(Moonlighting)功能調控多種複雜的細胞活動和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
  • Cell解讀!識別腫瘤新抗原靶點用作開發新型的抗癌免疫療法!
    Target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的綜述文章中,來自Lyell Immunopharma公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描述了一種新型方法,其能優化生物信息學通道,利用新一代的測序數據來敏感且準確地預測具有免疫原性的新抗原。
  • Nature子刊深度剖析!如何靶向作用髓系細胞開發廣譜型抗癌療法!
    2020年6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ancer上題為「Rel-ating myeloid cells to cancer therapy」的綜述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論述了髓系細胞如何與癌症療法之間存在密切關聯。
  • 【重磅綜述】衰老細胞對壽命和疾病的影響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清除衰老細胞可能是最具前景的延緩衰老的幹預手段之一。(3)依據不同的衰老細胞機制,可以從藥理學上開發新的治療靶點。術語表年齡相關疾病(Age-associated diseases):發病率與年齡呈正相關的疾病,其中大多數具有炎性發病機制,並且與細胞衰老水平的增加相關。
  • 綜述:「三父母」技術是否放行在美國再引討論
    新華社華盛頓4月18日電綜述:「三父母」技術是否放行在美國再引討論新華社記者周舟本月初在希臘的一家醫院中,又一名「三父母」嬰兒藉助線粒體替代療法誕生,這種可以克服遺傳疾病的新技術再次引發關注。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艾·科恩17日組織了一場論壇,邀請業內專家展望這項技術的應用前景,旨在推動美國為這種存在爭議的技術放行。每個人都從父母那裡繼承三份遺傳物質,分別是父親精子的細胞核DNA(脫氧核糖核酸)、母親卵子的細胞核DNA以及母親卵子中獨立於細胞核的線粒體DNA。線粒體DNA有缺陷就會導致線粒體遺傳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