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葉丹組揭示SIRT5調控細胞氧化應激能力新機制

2020-11-30 騰訊網

SIRT5是Sirtuins中的一員,與家族其他成員不同,它具有極低的去乙醯化酶活性,主要調控三種新的賴氨酸修飾——琥珀醯化、丙二醯化和戊二醯化。以往研究報導,SIRT5蛋白廣泛分布於細胞核、細胞質和線粒體【1,2,3】。利用質譜分析技術,人們已鑑定了上千個SIRT5的潛在底物,而SIRT5對其底物蛋白的調節機制及其生物學功能卻知之甚少。2016年,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員葉丹餘紅秀團隊曾報導SIRT5在細胞抵抗氧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4】。首次發現SIRT5通過去琥珀醯化和去戊二醯化修飾,分別激活NADPH產生相關代謝酶IDH2和G6PD的活性,進而調控細胞氧化應激能力,相關成果發表在EMBO Reports。然而,SIRT5蛋白除了定位於細胞核、細胞質和線粒體發揮功能外是否還調控其它亞細胞結構中的蛋白發揮重要生物學功能呢?

日前,復旦生物醫學研究院葉丹教授課題組再次在EMBO Report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SIRT5 inhibits peroxisomal ACOX1 to prevent oxidative damage and is downregulated in liver cancer」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SIRT5蛋白除了定位於細胞核、細胞質和線粒體,還通過其N端過氧化物酶體定位信號PTS2定位於過氧化物酶體,調控H2O2產生相關代謝酶ACOX1活性,降低胞內H2O2生成,為解析SIRT5如何在細胞抗氧化過程中發揮作用提供了新機制

在這項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員根據過去發表的相關組學鑑定的SIRT5底物數據,聚焦到了一個存在於過氧化物酶體中的蛋白ACOX1(acyl-coenzyme A oxidase 1,脂肪酸β-氧化途徑的第一限速酶,它催化酯醯輔酶A至2-順式烯醯輔酶A)。

研究發現,在SIRT5敲低細胞系中,細胞核、線粒體、過氧化物酶體亞細胞水平的過氧化氫(H2O2)產生顯著上升,這與SIRT5敲低導致過氧化物酶體中H2O2產生關鍵代謝酶ACOX1的琥珀醯化增加,促進具高活性的ACOX1二聚體形成相關。換言之,SIRT5通過去琥珀醯化修飾抑制H2O2產生相關代謝酶ACOX1活性,降低胞內H2O2生成。

SIRT5通過去琥珀醯化調控ACOX1機制模式圖

2011年全球最新統計,肝癌發病率在常見癌症中排行第5,而死亡率則排第2位。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肝癌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其中55%的病例在中國。眾所周知,肝臟是機體物質合成代謝最主要場所,氧化損傷是肝癌發生發展的主要誘因之一。葉丹教授團隊還發現,與Sirtuins家族其他成員相比,SIRT5表達在肝癌組織中下調尤為顯著。通過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和華山醫院臨床團隊合作,他們還發現SIRT5蛋白在肝癌中顯著下調,伴隨著組織中內源ACOX1蛋白琥珀醯化水平上升和酶活性上調、DNA氧化損傷加劇

總的來說,該研究揭示了SIRT5在過氧化物酶體中的重要功能,闡明了SIRT5通過去琥珀醯化修飾抑制H2O2產生相關代謝酶ACOX1活性降低胞內H2O2生成的分子機制。此外,還發現了上述調控機制在肝臟保護以及肝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據悉,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陳修斐,葉丹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附葉丹教授簡介:

葉丹教授早年本科和碩士均畢業於浙江大學,2008年在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獲生物製藥博士學位,2008-2010年在萊頓大學阿姆斯特丹/萊頓藥物研發中心做博士後,從事脂類代謝和心血管疾病發病機理方面的研究。2011年初受聘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全職回國工作,現為國家「優青」和青年「長江學者」,研究方向主要圍繞」代謝與人類疾病」開展」乙醯化調控代謝酶分子機制」和」代謝中間物參與表觀遺傳調控分子機制」兩方面研究,近年來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在包括Cancer Cell, Cell Metabolism, Mol Cell, Genes & Development,Cell Research, EMBO J, Plos Biology等雜誌上發表多篇研究論文,2018年還在Trends In Cancer雜誌上發表了題為「Metabolism, Activity, and Targeting of Dand L-2-Hydroxyglutarates」的特邀綜述。

參考文獻:

1、Park J, Chen Y, Tishkoff DX, Peng C, Tan M, Dai L, Xie Z, Zhang Y, Zwaans BM, Skinner ME et al (2013) SIRT5‐mediated lysine desuccinylation impacts diverse metabolic pathways.Mol Cell50: 919–930

2、Rardin MJ, He W, Nishida Y, Newman JC, Carrico C, Danielson SR, Guo A, Gut P, Sahu AK, Li B et al (2013) SIRT5 regulates the mitochondrial lysine succinylome and metabolic networks.Cell Metab18: 920–933

3、Weinert BT, Scholz C, Wagner SA, Iesmantavicius V, Su D, Daniel JA, Choudhary C (2013) Lysine succinylation is a frequently occurring modification in prokaryotes and eukaryotes and extensively overlaps with acetylation.Cell Rep4: 842–851

4、Zhou L, Wang F, Sun R, Chen X, Zhang M, Xu Q, Wang Y, Wang S, Xiong Y, Guan KL et al (2016) SIRT5 promotes IDH2 desuccinylation and G6PD deglutarylation to enhance cellular antioxidant defense.EMBO Rep17: 811–822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 2020-07-08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州健康院揭示造血幹細胞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近日,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王金勇課題組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程輝/程濤課題組合作攻關,在造血幹細胞穩態調控領域研究取得新突破,最近在Haematologica(血液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Loss of Nupr1 promotes engraftment by tuning the quiescence threshold of hematopoietic
  • 復旦團隊合作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復旦團隊合作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2019-03-14 14:34:00來源:央廣網
  • 復旦大學研究團隊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人民網上海3月15日電 (記者 姜泓冰)近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孟丹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張書寧副主任醫師合作揭示了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3月13日,研究成果以《Bach1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並抑制幹細胞向中胚層和內胚層的分化》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種關鍵的轉錄因子Bach1在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中的重要作用及作用機制,可能為開發幹細胞治療人類疾病的新療法提供新思路。
  • 王志珍院士課題組揭示磷酸化修飾調控內質網應激早期應答的新機制
    當ER的蛋白質摺疊負擔超過摺疊能力時就會造成ER應激,此時ER膜上的三個跨膜「傳感器」蛋白(IRE1、PERK和ATF6)可啟動一系列從ER到核的信號轉導途徑,從而增強ER蛋白質摺疊能力、停滯大多數蛋白質翻譯過程或加速蛋白質的降解等,這些細胞事件被統稱為未摺疊蛋白質響應(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UPR是從轉錄和翻譯水平來調節ER摺疊能力,具有天然的延遲性。
  •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9-01-02  瀏覽:
  • 營養所研究發現內質網應激介導血糖紊亂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肝臟中內質網應激IRE1通路介導血糖調節發生紊亂的新機制。細胞應激在營養失衡導致肥胖與2型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發生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內質網(Endoplasmic Reticulum, ER)作為真核細胞中蛋白質摺疊加工與質量監控、脂類合成與分泌的重要細胞器,其穩態平衡對於維持細胞功能至關重要。
  • 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肥胖性心肌病線粒體自噬調控新機制
    線粒體自噬蛋白FUNDC1是一種調控線粒體自噬的關鍵受體,既往研究表明FUNDC1是線粒體質量控制的關鍵線粒體膜蛋白。其功能改變與多種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密切相關。近日,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張英梅教授、任駿教授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題為「FUNDC1 Interacts with FBXL2 to Govern Mitochondrial Integrity and Cardiac Function through an IP3R3-Dependent Manner in Obesity」的研究,報導了線粒體自噬蛋白FUNDC1在調節肥胖性心肌病的新機制
  • 我國科學家發現膠質瘤棕櫚醯化修飾調控新機制
    該團隊揭示棕櫚醯修飾調控內質網應激早期應答新機制及其調控膠質瘤惡性化進展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以Protein Palmitoylation Regulates Cell Survival by Modulating XBP1 Activity in Glioblastoma Multiforme為題,發表在Mol Ther-Oncolytics上。
  • 中科院學者 Haematologica 發文造血幹細胞穩態調控新機制
    造血幹細胞(HSC)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並能分化為各種血液細胞。生理狀態下,造血幹細胞大部分處於休眠狀態,僅有少量細胞增殖以維持造血穩態。 而在一些應激狀態下(如失血過多、輻射損傷、化療等),HSC 能夠迅速從休眠態中激活進行造血,當機體再次恢復正常穩態後,HSC 會重新進入休眠狀態。
  • ...代謝科羅飛宏團隊合作揭示環狀RNA在兒童1型糖尿病中的調控新機制
    我院兒科研究院周玉峰團隊與內分泌遺傳代謝科羅飛宏團隊合作揭示環狀RNA在兒童1型糖尿病中的調控新機制 2020-11-14 2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揭示穀胱甘肽化修飾調控Hsp70功能的機制
    深入挖掘 Hsp70的氧化還原修飾機制,對幫助揭示蛋白質穩態的氧化還原調控機制及拓展對 Hsp70功能的認識具有意義。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柯莎研究組、陳暢研究組合作,發現人源應激型 Hsp70的C末端底物結合域的α螺旋蓋子上的兩個半胱氨酸發生穀胱甘肽化修飾後,導致其C末端α螺旋蓋子發生去摺疊,從而暴露 Leu542,該殘基與底物結合域的相互作用導致了 Hsp70底物結合部位的封閉,而不能結合其底物,這一過程隨去穀胱甘肽化的發生而完全可逆。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2019-03-08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 語音播報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永秀團隊同德國馬普植物育種所、弗萊堡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的新機制
  • 植物株型發育新機制 揭示如何調控基因表達
    研究發現黃瓜卷鬚發育的身份基因TCP家族的轉錄因子—TEN調控黃瓜卷鬚發育和運動的分子機制,揭示了基因內部結合的轉錄因子如何調控基因表達,為深入認識株型發育的基因調控網絡提供了重要的突破。  TEN基因調控卷鬚形態和運動  設施栽培上,黃瓜需要吊蔓生長,不需要卷鬚的攀緣能力
  • 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中新網·湖北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發布時間:2020年11月17日 10:21 來源:湖北日報今日熱點:湖北省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成果不斷提升國家再評專精特新「小巨人」國家統計局:10月份國民經濟運行延續穩定恢復態勢福島核燃料取出作業前景不明 機械研發因疫情停滯秘魯總統梅裡諾上任未滿一周辭職 前總統關注局勢武大科研團隊《自然》雜誌發表論文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但是當沒有受到轉錄信號刺激時,這些液-液相分離的轉錄因子與其他轉錄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如何被調控的尚未被闡明。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種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由溶酶體介導的降解途徑,對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自噬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部分細胞質,如受損傷的細胞器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等,並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
  • 水生所肖武漢組揭示SIRT5和琥珀醯化在抗病毒先天免疫中的功能
    在既往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質譜技術鑑定了成百上千個SIRT5的潛在底物,揭示了SIRT5可通過琥珀醯化、丙二醯化等調控免疫代謝、心臟代謝、腫瘤代謝中的諸多生物學功能,其生理和病理功能依然有很多未知尚待挖掘。
  • 【學術前沿】周軍團隊揭示血管新生調控的新機制
    【學術前沿】周軍團隊揭示血管新生調控的新機制 2020-11-24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生科院揭示光合碳代謝效率調控新機制---中國科學院
    上海生科院揭示光合碳代謝效率調控新機制 2016-06-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但由於Rubisco酶本身的特性,它的活力調控機制還存在許多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