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的變異現象可能屬遺傳變異,也可能屬表型變異

2020-12-05 睩睩娛樂圈

細菌的變異現象可能屬遺傳變異,也可能屬表型變異。判斷究竟是何種型別的變異必須通過對遺傳物質的分析以及傳代後才能區別。一般如屬表型變異,培養環境條件改變後也會發生改變;如屬基因型變異則不易隨環境變化而變化。

細菌作為原核型微生物,雖沒有完整的核結構,但卻有核區(或核質)。在電鏡下觀察,核區有盤旋堆積的DNA纖維。自大腸桿菌提取的DNA是一條完整的DNA鏈,分子量為2.4×109daltons,僅為人體胞DNA量的0.1%。細胞的DNA含量決定存在的基因數。如按每個基因由平均為1000個鹼基對估計,大腸桿菌的DNA約為4×106個鹼基對,因此約有4000個基因,可編碼幾千種多肽。細菌染色體DNA與其他生物相同,由互補的雙鏈核苷酸組成。細菌的染色體與生物細胞染色體不同,前者不含有組蛋白,基因是連續的,無內含子。由於細菌核區DNA的功能與真核細胞染色體的功能相同,因此又稱其為細菌染色體。

細菌的DNA除大部分集中於核質(染色體)內,尚有少部分(約1~2%)存在於染色體外,稱為質粒。質粒與染色體的相似處為:質粒亦為雙鏈環形DNA,不過其分子量遠比染色體為小,僅為細菌染色體DNA的0.5~3%。質粒亦可攜帶遺傳信息,可決定細菌的一些生物學特性。然而質粒卻有一些與染色體DNA不同的特性。

1.質粒並非細菌生存所必不可少的遺傳物質。細菌如失去染色體,則不能生存;然而細菌失去質粒後仍能生存。這是由於染色體DNA攜帶的基因所編碼的產物,在細菌新陳代謝中是生存所必須者;而質粒攜帶的基因所編碼的產物並非細菌的生存所必須者。因此質粒可以在細菌間傳遞與丟失。

2.質粒的傳遞(轉移)是細菌遺傳物質轉移的一個重要方式。有些質粒本身即具有轉移裝置,如耐藥性質粒(R質粒);而有些質粒本身無轉移裝置,需要通過媒介(如噬菌體)轉移或隨有轉移裝置的質粒一起轉移。獲得質粒的細菌可隨之而獲得一些生物學特性,如耐藥性或產生細菌素的能力等。

3.質粒可自行失去或經人工處理而消失。在細菌培養傳代過程中,有些質粒可自行從宿主細菌中失去。這種丟失不像染色體突變發生率很低,而是較易發生。用紫外線、吖啶類染料及其他可以作用於DNA的物理、化學因子處理後,可以使一部分質粒消失,稱為消除。目前學者們感興趣的是如何通過人工處理消除耐藥質粒或與致病性有關的質粒。

相關焦點

  • 遺傳與遺傳變異
    不同品種(即雜合子)配種其結果除了鴿友們了解的出現在競翔中表現的雜交優勢外,(當然也不排除它的劣勢)同時也產生了改變其親鴿基因遺傳內在比例的新物種。 動物則分為奇蹄目和偶蹄目。馬、斑馬、驢均屬奇蹄目(蹄不分叉),馬科,馬屬。鳥類中的鴿子(屬鳩鴿科鴿屬、鳥類統稱),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歐洲。
  • 可遺傳變異與可遺傳的變異有區別嗎?
    觀點1:皮膚癌是由於紫外線照射導致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變造成的,基因突變屬於可遺傳變異,所以這一說法是正確的。觀點2:皮膚癌是基因突變引起的,但因為發生在體細胞中,不能遺傳給後代,不屬於可遺傳的變異。觀點3:可遺傳變異與可遺傳的變異不同,只要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變異,都屬於可遺傳變異,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
  • 群體水平揭示玉米DNA甲基化變異對表型的貢獻 | Genome Biology
    論文標題:Population-level analysis reveals the widespread occurrence and phenotypic consequence of DNA
  • 遺傳變異——染色體變異
    一、染色體變異概念 在真核生物的體內,染色體是遺傳物質DNA的載體。當染色體的數目發生改變時(缺少,增多)或者染色體的結構發生改變時,遺傳信息就隨之改變,帶來的就是生物體的後代性狀的改變,這就是染色體變異,它是一種可遺傳變異。
  • 初中生物練習題之遺傳和變異現象
    第20章第1節遺傳和變異現象同步練習     1."龍生龍,鳳生鳳"所包含的生物現象是()     A.遺傳B.變異C.性狀D.遺傳與變異     2.水毛茛是一種水生植物,伸出水面的葉片呈扁平狀,而長期浸沒在水中的葉片分裂成絲狀,這表明()。
  • 走進微世界-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研究微生物的重要領域,微生物遺傳學更是作為遺傳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發展十分迅速,通過對微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來認識遺傳學的特點,特別是大量的微生物的基因組全序列完成測定,人們在基因的水平上更有針對性的研究了遺傳的規律和特點,為進一步揭示生命的奧秘做出貢獻。
  • 新冠病毒發生變異,你了解其中原理嗎?—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研究微生物的重要領域,微生物遺傳學更是作為遺傳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發展十分迅速,通過對微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來認識遺傳學的特點,特別是大量的微生物的基因組全序列完成測定,人們在基因的水平上更有針對性的研究了遺傳的規律和特點,為進一步揭示生命的奧秘做出貢獻。
  • 前沿文獻|聚焦中國人群單純型甲基丙二酸血症遺傳變異圖譜
    早前一則「罕見病患兒被『困』武漢」的新聞牽動著不少人的心,因疫情影響,他賴以生存的藥物和特殊配方奶粉所剩無幾,而他得的便是MMA,且其曾有過一個姐姐,僅出生5天就不幸夭折,後經醫生推斷,可能也是因為甲基丙二酸血症……MMA作為常見的遺傳代謝病,行業內對其的研究從未停止過,目前已被納入國家衛健委第一批罕見病目錄。
  • 針對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尋找與常見疾病有關的罕見遺傳變異的...
    2020年8月24日, 《
  • 新冠病毒變異成三大類型,大馬屬哪類?
    這其實也是打從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科學家一直努力想要找出的答案,那前幾天的英國劍橋大學跟德國學者組成的一支研究團隊,共同在美國社科院院報就發布了一份最新研究,他們分析,從全球採樣回來的160個病毒基因組的數據,發現新聞病毒不是單一類型而已,而是早已經通過變異而產生了三個不同類型,那分別是a型b型還有c型。
  • 鱷蜥屬的多樣表型,其實是大自然選育的結果!
    #@Vojtěch Víta蛇蜥科(Anguidae)的鱷蜥屬(Abronia)擁有許多形態各異的物種,並且它們中的很多物種還具有高度的多態特性。我所知道的紅唇樹鱷蜥(Abronia lythroilla),就擁有著多變的特徵和豐富的表型。
  • 美國權威機構發布遺傳變異的分類指南_遺傳變異_分類指南_基因檢驗...
    對於那些想要確定患者中鑑定出的遺傳變異是否與疾病相關的實驗室和遺傳學家而言,這些是很好的指南和資源。在鑑定孟德爾遺傳病檢測所發現的變異時,這份報告還列舉了標準術語 – 「致病」、「可能致病」、「意義不明確」、「可能良性」和「良性」。用戶可採用論文中介紹的流程將變異分成這五類。工作組表示,醫生應當結合患者的其他證據來解釋基因檢測的結果。
  • 可能是這個基因變異了
    一項新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表明,人們對魚腥味的敏感程度可能受到其攜帶的嗅覺受體基因變異的影響。為了探索嗅覺的遺傳基礎,冰島 DeCode Genetics 公司的研究人員對 9,000 多名個體開展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這些人同時參與氣味測試,嗅聞六種不同氣味的樣本。
  • 遺傳變異知識匯總
    無絲分裂沒有發生基因突變,有絲分裂只發生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不發生基因重組;減數分裂三種變異都有。1、在雜種體內,等位基因雖然共同存在於一個細胞中,但是它們分別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上,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而分離,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 多國科學家聯合發現草莓果實色澤變異的遺傳機制
    Plant Cell | 轉錄因子MYB10自然變異引起草莓果實色澤變異的遺傳機制撰文 | MX二倍體野生草莓和八倍體栽培草莓由於具有完全不同的花色素苷積累和分布模式,因此在果實顏色上表現出明顯的自然變異【3】。
  • Science特刊從轉錄組角度專注於人體遺傳變異
    人類表型的全貌源自常見和罕見的遺傳變異的混合,其中的一些遺傳變異會影響基因在體內的表達和剪接方式。十多年前,科學家們為了更好地了解遺傳多樣性對健康人體的影響,發起了基因型-組織表達(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 GTEx)聯盟。在此,Science期刊公布了這個項目的第三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的成果:共計5篇論文,展示了第8版(v8)GTEx的分析結果。
  • 初中生物知識點: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3、遺傳的概念:指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在性狀上的相似性。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   4、概述染色體、DNA、基因的概念,存在部位和功能:   (1)染色體:   ①概念:在細胞核中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叫做染色體。染色體在人的體細胞中是成對存在,而在生殖細胞中則是成單存在。
  • 大型人類基因組甲基化分析研究揭示表觀遺傳變異普遍存在
    但關於人類基因組中罕見的表觀遺傳變異存在和分布的相關研究仍較少。為了解相關問題,西奈山伊坎醫學院遺傳與基因組科學副教授Andrew Sharp領導進行了一項大規模表觀遺傳研究。研究團隊共分析了超過23000人的DNA甲基化譜,首次對人類基因組中的罕見表觀遺傳變異進行了大規模人群調查。
  • 初中生物練習題之遺傳和變異
    禮樂中學中考專題複習14: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一、畫龍點睛     1.人們對遺傳和變異的認識,最初是從開始的,以後隨著科學的發展,逐漸深入到水平。     2.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和而實現的。
  • Science:與SNP相媲美的另一遺傳變異指標——CNV
    此報導首次在基因組範圍內,觀測了個體獨特的遺傳變異導致獨特的基因活動形態的機制。這項研究是由Sanger研究所有關HapMap計劃的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探究變異和疾病的一大挑戰是大多數突變是沒有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