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微世界-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2020-07-28 一米小草根

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研究微生物的重要領域,微生物遺傳學更是作為遺傳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發展十分迅速,通過對微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來認識遺傳學的特點,特別是大量的微生物的基因組全序列完成測定,人們在基因的水平上更有針對性的研究了遺傳的規律和特點,為進一步揭示生命的奧秘做出貢獻。

微生物的生長旺盛、繁殖快,適應性強、易變異,分布廣、種類多等特點決定了利用微生物作為研究材料,具有天然的優勢,它極大的縮短了研究的周期。接下來本文將重點和大家分享微生物遺傳和變異的基礎知識。首先我們先來了解幾個概念:

遺傳(heredity ): 上一代生物將自身的一整套遺傳基因穩定地傳遞給下一代的特性 。

變異(variation):生物體在某種外因或內因的作用下,發生遺傳物質結構或數量的改變,而且這種改變穩定,具有可遺傳性 。

遺傳保證了微生物種的相對穩定性、種的存在和延續,而變異則推動了種的進化和發展。

表型( phenotype ) 某一生物體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徵及內在特性的總和。

表型的實現是由生物體的遺傳型和環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

遺傳型(genotype)某一生物體個體所含有的全部遺傳因子,即基因的總和 ,又稱為基因型。

一、微生物遺傳的基礎

蛋白質在生物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無論是代謝調控還是結構組成等,在發現核酸存在之前,人們一度將蛋白質作為遺傳物質的基礎。我們現在都知道了,DNA和RNA是生物的遺傳物質,為了得到這個結論,科學家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證明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三個經驗實驗:

1、經典轉化實驗--證明DNA是遺傳變異的基礎

經典轉化實驗是由英國細菌學家F.Griffith設計完成的。實驗選擇兩種菌株,S型注入小鼠體內後,小鼠致死,R型注入小鼠體內後,小鼠不致死,R型是由S型突變而來。將S型菌株加熱殺死,並注入小鼠體內後,小鼠不死,也不能從小鼠體內重新分離到致病菌;將加熱殺死、已無致病性的S型菌株和小量活的非致病的R型菌株一起注入小鼠體內,小鼠死亡,從小鼠中分離到活的S型致病菌株。

結論:活的、非致病性的R型菌株從已被殺死的S型菌株中獲得遺傳物質,使其產生致病性的S型菌株,Griffith將這種現象稱為轉化,並將引起轉化的遺傳物質稱為轉化因子。Griffith是第一個發現轉化現象,雖然還不了解轉化因子的本質,但為進一步揭示轉化因子實質,確立DNA為遺傳物質奠定了基礎。

走進微世界-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經典轉化實驗

2、噬菌體感染實驗(1952年,A.D.Hershey 和 M.Chase)

首先把E.coli培養在以放射性同位素35S或32P的培養基中,用35S標記蛋白質,32P標記蛋DNA。具體實驗過程可以參考下圖步驟。實驗的結果表明,在噬菌體感染過程中,蛋白質外殼未能進入宿主細胞,進入宿主細胞的雖只有DNA,但卻能在細胞體內完成增殖,產生大量具有DNA核心又有蛋白質外殼的完整子代噬菌體,從而證明,在其DNA中,存在著包含合成蛋白質外殼在內的整套遺傳信息,DNA為遺傳物質。

走進微世界-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噬菌體感染實驗

3、植物病毒重建實驗

為進一步證明核酸是遺傳物質,H.Fraenkel-Conrat在1956年利用含RNA的菸草花葉病毒(TMV)和霍氏車前花葉病毒,進行了植物病毒重建實驗,具體過程參見下圖。

結論:在RNA病毒中,遺傳物質的基礎也是核酸,只不過是RNA而非RNA。

走進微世界-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二、基因突變

1. 基因突變的類型

突變指細胞內遺傳物質的分子結構或數量發生變化的現象。包括基因突變(又稱點突變)和染色體畸變。

基因突變(gene mutation): 是指一個基因內部遺傳結構或DNA序列的任何改變,涉及一對或少數幾對鹼基的置換、缺失或插入,因其發生的範圍很小,所以又稱點突變(point mutation)。

基因突變(gene mutation): 是指一個基因內部遺傳結構或DNA序列的任何改變,涉及一對或少數幾對鹼基的置換、缺失或插入,因其發生的範圍很小,所以又稱點突變(point mutation)。

染色體畸變(chromosomal aberration): 是指染色體較大範圍內結構的變化,如缺失、重複、倒位、易位等以及染色體數目的變化。

走進微世界-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基因突變的類型

2. 基因突變的類型

突變的類型很多,從篩選菌株的實用目的出發,凡是能夠利用選擇培養基或其他選擇性培養條件快速選擇出來的突變株恆為選擇性突變株,反之稱為非選擇性突變株,具體參加下圖表解。

走進微世界-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基因突變的類型

3. 基因突變的特點

整個的生物界,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微生物,因其遺傳物質本質上都是核酸,其遺傳變異特點都遵循著共同的規律,具體可以概括為7個共同特點,下圖對7個共同點做了具體說明:

走進微世界-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基因突變的特點

微生物基因突變具有自發性和不對應性,這兩個特點很多人無法理解的,許多人受一些科幻讀物影響,認為基因的突變是通過對某種特定環境(如高溫、高壓、化學物質、抗生素等)的適應而產生的,這種環境是基因突變產生的原因,所產生的的突變和與該特定環境條件相對應的,並認為環境對生物體具有「馴化」、「馴養」或「定向變異」的作用,這一理論被大量的群體所接受,特別是一些初學者在這一點最容易產生混亂。科學為證明這一結論,設計了一系列的實驗,其中3個實驗的設計最為經典,後續將為大家進一步介紹。

微生物的遺傳變異涉及的知識點很多,我將選擇性的介紹部分大家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的內容進行分享。選擇這個題目的重要原因還在於,新冠病毒屬於微生物的範疇,當前疫情仍未結束,病毒是否會進一步變異,怎麼進行變異,病毒又是和如何進行遺傳的,許多人會有不同的疑問,希望本文能給大家帶來一定的幫助。

如果你有有關微生物的疑問,歡迎留言,我將及時回復。

我是@一米小草根,關注我,持續和你分享生物、製藥、學生創新創業知識,偶爾也探討一些教育、時政趣事。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發生變異,你了解其中原理嗎?—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研究微生物的重要領域,微生物遺傳學更是作為遺傳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發展十分迅速,通過對微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來認識遺傳學的特點,特別是大量的微生物的基因組全序列完成測定,人們在基因的水平上更有針對性的研究了遺傳的規律和特點,為進一步揭示生命的奧秘做出貢獻。
  • 可遺傳變異與可遺傳的變異有區別嗎?
    觀點1:皮膚癌是由於紫外線照射導致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變造成的,基因突變屬於可遺傳變異,所以這一說法是正確的。觀點2:皮膚癌是基因突變引起的,但因為發生在體細胞中,不能遺傳給後代,不屬於可遺傳的變異。觀點3:可遺傳變異與可遺傳的變異不同,只要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變異,都屬於可遺傳變異,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
  • 遺傳與遺傳變異
    大凡動物和鳥類的繁衍,都與遺傳基因的傳遞有著密切的關聯。遺傳通俗說,又分「純合子」和「雜合子」遺傳,諸如信鴿的同品種配對和兩個不同的品種配對,將會產生不同的子裔。同品種配對偶爾也會發生遺傳變異,其形態遺傳性狀表現不類似親鴿,一般又都表現在羽色上較多。
  • 細菌的變異現象可能屬遺傳變異,也可能屬表型變異
    細菌的變異現象可能屬遺傳變異,也可能屬表型變異。判斷究竟是何種型別的變異必須通過對遺傳物質的分析以及傳代後才能區別。一般如屬表型變異,培養環境條件改變後也會發生改變;如屬基因型變異則不易隨環境變化而變化。
  • 遺傳變異——染色體變異
    一、染色體變異概念 在真核生物的體內,染色體是遺傳物質DNA的載體。當染色體的數目發生改變時(缺少,增多)或者染色體的結構發生改變時,遺傳信息就隨之改變,帶來的就是生物體的後代性狀的改變,這就是染色體變異,它是一種可遺傳變異。
  • 初中生物知識點: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1、性狀:指生物體的形態特徵、生理特性和行為方式叫做性狀。如:人的眼皮、耳垂、膚色或血型等(有看的到的,也有看不到的)。   2、相對性狀:指同一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如:人的單眼皮與雙眼皮、狗的捲毛與直毛,花的白色與紅色等。   3、遺傳的概念:指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在性狀上的相似性。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
  • 砧木對遺傳和變異的影響是怎樣的呢
    砧木不能改變接穗的遺傳性:嫁接能使嫁接植株發生變異,這是否影響了接穗的遺傳特性呢?實際上嫁接和有性雜交是不一樣的。嫁接後砧木對接穗的影響,並沒有使接穗發生遺傳變異。例如,嫁接在矮化砧木上能引起樹木的矮化,但是如果將被矮化樹的接穗再接在喬化砧木上,接穗品種樹又被喬化,生長很高大。這就說明,嫁接所獲得的變異並沒有引起遺傳變異。
  • 初中生物練習題之遺傳和變異現象
    第20章第1節遺傳和變異現象同步練習     1."龍生龍,鳳生鳳"所包含的生物現象是()     A.遺傳B.變異C.性狀D.遺傳與變異     2.水毛茛是一種水生植物,伸出水面的葉片呈扁平狀,而長期浸沒在水中的葉片分裂成絲狀,這表明()。
  • 初中生物練習題之遺傳和變異
    禮樂中學中考專題複習14: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一、畫龍點睛     1.人們對遺傳和變異的認識,最初是從開始的,以後隨著科學的發展,逐漸深入到水平。     2.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和而實現的。
  • 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性狀:指生物體的形態特徵、生理特性和行為方式叫做性狀。如:人的眼皮、耳垂、膚色或血型等(有看的到的,也有看不到的)。   2、相對性狀:指同一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 美國權威機構發布遺傳變異的分類指南_遺傳變異_分類指南_基因檢驗...
    (CAP)近日開發出一套變異分類系統和標準術語。對於那些想要確定患者中鑑定出的遺傳變異是否與疾病相關的實驗室和遺傳學家而言,這些是很好的指南和資源。例如,對於「可能致病」的變異,醫生應結合產前超聲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的結果來採取行動。不過,由於證據有限,此標準將更多變異歸為意義不明確。工作組不建議使用意義不明確的變異來做出決定。為了制定這些指南,工作組通過調查和研討會來獲得臨床遺傳學界的反饋。
  • 【生物】高考複習:遺傳和變異連續三年分值較重
    10、 變異與各種育種方法的綜合。         3 辨析易混淆知識         把一些易混淆的知識專門列出來加以辨析。如在遺傳學上正反交的結果可因遺傳方式的不同而有差異,因此常用來分析遺傳類型。
  • 初中生物練習題之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參考答案
    2.B解析:變異可以分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兩種類型。可遺傳的變異是由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可以遺傳給後代;由環境條件改變引起的變異,是不遺傳的變異,不能遺傳給後代。手術後形成的雙眼皮、曬黑的皮膚、用眼不當導致的近視都是由環境條件改變引起的變異,遺傳物質沒有發生改變,不能遺傳給後代,是不可遺傳的變異;轉基因大豆獲得的抗蟲性是由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可以遺傳給後代,是可遺傳的變異。     3.B解析: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由遺傳物質引起的變異可以遺傳,由環境因素引起、遺傳物質沒有發生改變的變異不能遺傳;有的變異有害,有的變異有利。
  • 2013高考生物複習:遺傳和變異
    66.反密碼子是指轉運RNA上能夠和它所攜帶的胺基酸的密碼子配對的三個鹼基,由於決定胺基酸的密碼子有61種,所以,反密碼子也有61種。  67.基因的表達是通過DNA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實現的,包括轉錄和翻譯兩個過程。
  • 遺傳變異知識匯總
    無絲分裂沒有發生基因突變,有絲分裂只發生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不發生基因重組;減數分裂三種變異都有。1、在雜種體內,等位基因雖然共同存在於一個細胞中,但是它們分別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上,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而分離,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 Genome Biology |野生毛果楊基因組揭示了樹齡相關的體細胞遺傳和表觀遺傳變異
    了解這些變異突變的速率對植物的發育和適應性進化的貢獻有重要意義,尤指長壽命的多年生植物。先前許多研究證明了野生擬南芥不同世代自然突變的速率,重建其野生植物進化歷史的基礎,然而,年齡伴隨的表觀突變特性並未探索。
  • Science:與SNP相媲美的另一遺傳變異指標——CNV
    此報導首次在基因組範圍內,觀測了個體獨特的遺傳變異導致獨特的基因活動形態的機制。這項研究是由Sanger研究所有關HapMap計劃的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探究變異和疾病的一大挑戰是大多數突變是沒有結果的。
  • 菌種遺傳特性的改變原因分析
  • 八上第四章生物的遺傳與變異複習提綱和思維導圖
    第四章 生物的遺傳與變異第一節 遺傳的物質基礎1、遺傳的概念:生物學上把子代與親代之間,以及子代個體之間相似的現象叫做遺傳。遺傳的本質:親代的遺傳物質傳遞給子代。7、遺傳物質之間的關係:(見下圖)第二節 性狀的遺傳1、性狀:生物體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徵和行為方式統稱為性狀。如:雙眼皮屬於形態特徵,血型屬於生理特徵 。
  • 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類蛋白質編碼區遺傳變異記錄
    一項關於人類基因組外顯子組(蛋白質編碼區)的深度分析提供了迄今為止有關該區域最全面的遺傳變異記錄。登上本周《自然》雜誌封面的研究 Analysis of protein-coding genetic variation in 60,706 humans 被認為有助於從臨床發現與人類疾病相關的遺傳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