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糖尿病與「呼吸」有關 空氣汙染可能導致基因突變

2020-12-05 騰訊網

原標題:《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糖尿病也許是「吸」進來的!》

◎沈川

【深吸一口氣,再緩緩呼出,如果你居住在某個地方,這一次深呼吸很可能拉近你與糖尿病的距離,也沒準導致你體內的某些基因發生變異。「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汙染」會讓人得糖尿病或者產生基因變異?這聽起來似乎很荒唐。然而,最近的一些研究卻發現這些說法不無道理。研究表明,基因變異未必是「娘胎裡帶來的毛病」,更可能是「生活在哪裡」所致。那麼,這些研究的證據是否充分?】

研究表明,基因變異未必是「娘胎裡帶來的毛病」,更可能是「生活在哪裡」所致。

320萬糖尿病新增案例拜PM2.5所賜?

糖尿病每年致全球數百萬人早逝,是世界上「成長最迅速」的疾病之一,醫學界普遍認為這與先天遺傳、飲食及久坐不動的生活狀態等因素有關。然而人們可能沒想到,小小的空氣汙染物PM2.5,也會助長糖尿病的囂張氣焰。據國際期刊《柳葉刀行星健康》2018年7月號報導,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發布最新研究:2016年全球新增的糖尿病患者當中,約有14%是PM2.5所害,兩者呈現「強烈相關性」。該文直指「全球公共衛生體系在防治糖尿病方面可能存在巨大漏洞」。

密蘇裡州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與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臨床流行病學中心的科學家,檢視了美國近173萬個退伍軍人的健康數據,這些軍人無糖尿病史。研究人員對他們從2003年到2012年(或者到研究對象死亡時為止)平均跟蹤調查了8.5年,再拿美國環保署(EPA)發布的空氣品質數據比對,利用全球性資料庫——「全球疾病負擔」開發模型,去除了年齡、性別、體重、經濟狀況、既往病史等十多項因素的影響後,推算出2016年全球糖尿病新增患者中,約有320萬例拜PM2.5所賜,佔糖尿病總患病數的14%,因PM2.5致死的有20.6萬人,數量驚人。為保證研究的準確性,研究人員還拿來美國宇航局(NASA)的PM2.5數據(通過衛星遙感獲取),再次進行比對,結果與之前得出的一致。

研究人員推算出2016年全球糖尿病新增患者中,約有320萬例拜PM2.5所賜。

該研究發現,PM2.5濃度在2.4?5.9微克/立方米時,人體暴露其中就可能引起糖尿病患病風險,而這個濃度其實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的10微克/立方米和美國環保署的12微克/立方米的安全指導線。該研究的作者之一指出,許多產業遊說團體認為現在的空氣品質標準過於嚴格,應該放寬,但這一研究顯示,目前世衛組織和美國的標準仍不足以保證安全,必須從嚴修改。

PM2.5濃度在2.4至5.9微克立方米時,人體暴露其中就可能引起糖尿病患病風險。

具體而言,PM2.5濃度在5?10微克/立方米時,約有21%的美國老兵容易患上糖尿病;在11.9?13.6微克/立方米的範圍內,有24%的老兵會得糖尿病。這3%的差距看似很小,卻相當於每年每10萬人中新增5000?6000名糖尿病患者。

由於人口增長、工業化進程加劇等因素,越來越多人處於空氣汙染之中,1990年?2015年,全球人口平均PM2.5暴露值從39.7微克/立方米增長到44.2微克/立方米,增幅高達11.2%。

1990年?2015年,全球人口平均PM2.5暴露值從39.7微克/立方米增長到44.2微克/立方米

從地區分布來看,中美洲、北非、中東、撒哈拉沙漠以南、南亞和東南亞因PM2.5引起的糖尿病負擔較高,加拿大、格陵蘭島、中歐、東歐、中亞、俄羅斯、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相應的患病負擔較輕。還有其他流行病學研究也顯示,PM2.5可能是當今2型糖尿病高患病率的環境風險因素之一。

2013年,加拿大國有組織「安大略公共衛生」研究者等,對生活在加拿大安大略的62012名35歲以上的非糖尿病成人開展隊列研究。結果表明,長期暴露於空氣汙染中,PM2.5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研究對象糖尿病發病的危險度增加1.11倍。

2013年,美國密西根大學布魯克等人對加拿大210萬名25歲以上的成年人進行普查,發現PM2.5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糖尿病的發病風險增加1.49倍。長期暴露於PM2.5,哪怕是較低的濃度,也與患糖尿病致死風險呈正相關。

自此以後,相繼出現了一系列針對PM2.5和糖尿病關係的流行病學研究,涉及多個年齡段、人種、性別和職業,但PM2.5的暴露量都與糖尿病風險呈「高度正相關」,哪怕濃度很低。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有研究指出,PM2.5粒徑小,活性大,易吸附多種有害物質,通過激活某些信號途徑引起胰島素靶組織的氧化應激和炎症反應,線粒體(細胞的能量工廠)功能失調,發生胰島素抵抗(脂肪細胞、肌肉細胞和肝細胞需要高於正常水平的胰島素濃度才能產生反應),使機體出現糖代謝紊亂,從而引發糖尿病或使病情加重。

PM2.5粒徑小活性大,易吸附多種有害物質,通過激活某些信號途徑引起胰島素靶組織的氧化應激和炎症反應

基因變異與空氣汙染關係的重磅研究

「導致基因變異」是空氣汙染的另一宗罪。英國《自然·通訊》雜誌前陣子刊登的一項研究證實,PM2.5、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會通過影響心血管代謝和呼吸相關的基因表達而引發相應病變。該研究讓人們意識到,空氣汙染對個體基因表達的影響遠大於遺傳基因的影響。

PM2.5、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會通過影響心血管代謝和呼吸相關的基因表達而引發相應病變。

DNA分子中的每個基因都會發出「指令」,影響蛋白質的形成,進而影響細胞作用的發揮。現代基因學之父格雷戈爾·孟德爾發現,花朵中有一種基因能夠控制某種蛋白質的形成,而這種蛋白質能給花瓣著色。基因經過轉錄、翻譯,產生具有特異生物學功能蛋白質分子的過程,被稱為「基因表達」。基因表達出現錯誤,就可能導致疾病。最近熱映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主角」格列衛,對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療效好,而這種病是由名為「酪氨酸激酶」的蛋白質引起的,它是基因突變的產物,會給其他正常細胞亂發指令。

揭示環境因素對基因組的作用,是現代基因組學和預防醫學的主要挑戰。為揭示基因和環境因素對慢性疾病尤其是癌症的影響,為早期幹預和治療奠定基礎,2008年起,加拿大政府投資創設了「加拿大明天合作計劃」(CPTP),30?74歲的加拿大人每70人就有一人加入該項計劃。這個加拿大規模最大的精準醫藥行動,目前匯集了31.5萬加拿大人的700多項數據,包括以往健康信息和各種環境暴露因素,希望在基因突變風險發生前採取預防措施,這和我國傳統醫學「治未病」的理念不謀而合。

目前CPTP包括5個區域性子計劃,涉及8個省,魁北克省的「卡塔基納」(CARTaGENE)子計劃是其中之一,目前參與者超過4萬人。「卡塔基納」子計劃由加拿大安大略癌症研究所菲利普·阿瓦達拉領銜的13人研究團隊主導,對生活在魁北克省3座城市的1007位受試者展開分析。這3座城市分別是人口密度4500人/平方公裡、城市化水平較高的蒙特婁,人口密度1140人/平方公裡的較小規模城市魁北克市,以及城市化程度較低、人口密度僅有800人/平方公裡的小城薩格奈拉克聖尚。

受試人群由40至70歲的男女組成,他們將相關信息提供給「卡塔基納」的生物標本和健康數據存儲基地,包括血壓、血細胞數量、血糖水平、心血管功能狀態以及既往病史,以及吸菸、飲酒和體育活動等個人生活習慣信息。他們還要報告周邊環境的信息,比如與公共綠地之間的距離、居住歷史、暴露於紫外線的程度等。這項研究,分析了包括生物標本、健康問卷和環境因素在內的超過160萬個數據,成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同類研究」。

基因變異:環境影響大過遺傳因素

初步實驗結果顯示,具有相同祖系基因、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在基因表達上存在顯著差異;而生活在同一地區、祖系基因不同的人,在所有對比項目中其基因表達幾乎不存在任何差異。基因變異集中於3類基因,它們主要負責控制氧氣交換、炎症反應和G蛋白偶聯受體等。G蛋白偶聯受體包括一大類數量可觀的蛋白質,直接影響細胞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是精準藥物治療非常重要的目標之一。這項研究表明,基因變異未必是「娘胎裡帶來的毛病」,更可能是「生活在哪裡」所致。

具有相同祖系基因、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在基因表達上存在顯著差異。

二氧化硫致170種基因變異

研究者發現,受試者的單核白細胞數、低密度脂蛋白、呼吸功能以及肝酶、天門冬氨酸轉氨酶、穀氨醯轉肽酶等指標,與居住環境的二氧化硫、臭氧濃度存在最密切的相關性。

其中,二氧化硫對心血管功能產生的破壞性影響,比二氧化氮和臭氧更高。空氣中的臭氧含量往往會隨日照和其他氮氧化物的含量變化而發生波動,不可控因素更多,相較而言,二氧化硫與基因變異之間的重複性研究更加便於開展。基於這些因素考慮,研究人員隨後運用高通量基因分析手段(一次可分析多個樣品或對同一樣品進行多種分析),針對二氧化硫開展為期兩周的相關性測試。

二氧化硫對心血管功能產生的破壞性影響,比二氧化氮和臭氧更高。

經過分析,研究人員確信,受試者有170個基因變異與兩周內接觸二氧化硫的狀況有緊密聯繫,這些變異集中影響人的肺活量、肺部疾病、肝酶和動脈硬化情況,而與受試者的患病史、是否吸菸、社會經濟狀況等絕大多數環境因素聯繫較少或根本無關。研究人員接下來的分析發現,空氣汙染物(主要指PM2.5、二氧化氮、臭氧和二氧化硫)會促進基因突變向高血壓、動脈硬化、哮喘甚至是某些癌症等臨床病變轉化。

空氣汙染物會促進基因突變向高血壓、動脈硬化、哮喘甚至是某些癌症等臨床病變轉化。

研究團隊表示,此次研究運用大數據分析環境與基因之間的關係,對於因工業化而導致空氣汙染較重的東南亞等地區,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他們還呼籲全球科研人員能夠充分利用CPTP提供的資料庫,共同推動從基因層面對疾病加以預防與治療。目前, CPTP有限度地向各國研究人員開放了人口隊列研究數據和生物樣本庫。

運用大數據分析環境與基因之間的關係,對於因工業化而導致空氣汙染較重的東南亞等地區,有重要現實意義。

空氣汙染對人體有這麼大的危害,除了隨時準備戴上口罩之外,源頭減排才是正解。比如哥倫比亞已將參加體育運動的權利寫進憲法,首都波哥大始於1974年的「給自行車和行人讓道」項目(The Ciclovía)已成每周慣例:所有車行道路在周二、周四的晚上,周日的上午和公共節假日對機動車禁行,讓經常處於尾氣排放汙染之中的道路安靜下來,變成行人和自行車愛好者的運動場。活動成本主要由波哥大政府買單,而好處則是由於體質增強、汙染減少,該國居民死亡人數下降了30%。

本刊原創,如需要轉載,請聯繫《環境與生活》雜誌。

相關焦點

  • 空氣汙染竟能導致糖尿病 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
    眾所周知,不良的飲食習慣、缺乏運動和遺傳因素都有可能導致人們罹患II型糖尿病。但是,一項新的全球研究卻指出了另外一個令人驚訝的引起糖尿病的罪魁禍首,汽車和卡車尾氣排放所造成的空氣汙染,生活在空氣汙染嚴重的街區更容易罹患糖尿病。
  • 外媒:研究稱父親基因決定孩子健康 可跨代傳承
    參考消息網6月1日報導 外媒稱,根據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大學教堂山分校日前公布的一項研究,從基因上說,我們更像爸爸。據西班牙《萬象》月刊5月號報導,「我們從祖先那裡獲得的DNA只是遺傳的一個基礎,重要的是這些基因如何表達,即我們繼承的等位基因。
  • 科學家稱,空氣汙染的不斷增加導致了抑鬱症患病率的上升
    最近,英國完成了一項與空氣汙染有關的抑鬱症研究,並且發布在了《社會精神病學和精神病學流行病學》(《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雜誌上。與抑鬱症有關的研究有許多,但是把空氣汙染和抑鬱症聯繫在一起的研究目前為止這還是第一例。
  • 被忽視的家族史——簡單聊聊線粒體基因突變糖尿病
    線粒體基因突變導致糖尿病線粒體基因是細胞內唯一獨立於細胞核染色體之外的遺傳物質,線粒體基因突變可導致多種疾病,比如遺傳性視網膜神經病、肌強直性癲癇及破紅肌纖維病變症候群,這些都集中在由ATP閾度高的組織,如中樞神經、眼、骨骼肌等組織不同組合而成,有時統稱為OXPHOS病
  • 單一基因到底有多重要?不僅和糖尿病有關,突變體還會誘發癌症!
    研究人員通過檢測大腦樣品,發現DNA序列中編碼BDNF蛋白的突變影響了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簡稱BDNF,此蛋白用於調節進食後的食慾)的表達水平。基於此項研究結果,在大量成年人與兒童中檢測這些序列突變是否與人體BMI值(身體質量指數,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有關。研究顯示,基因DNA序列中一個特定位點的變異與蛋白的低表達水平呈現出相關性。
  • 科普:部分新冠重症可能與基因突變等因素有關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重症的發生可能與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存在的薄弱點有關,比如有相關基因突變和產生自體抗體等。這個團隊近期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兩篇相關論文。他們從今年2月開始,先後對全球超過3000名新冠重症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
  • 【盤點】空氣汙染與人類健康到底有什麼關係?
    有關資料表明:2010年空氣汙染在中國導致123.4萬人超額死亡以及2500萬健康生命年的損失,其中由室外空氣顆粒物汙染導致的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為60.45萬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人數19.62萬人,缺血性心臟病為28.3萬人,下呼吸道感染1.05萬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13.94萬人,佔2010年全部死亡人數近14.9%。
  • 《心血管研究》:全球約15%的新冠死亡病例與空氣汙染有關
    結果顯示,與空氣汙染有關的新冠肺炎死亡比例在歐洲為19%;在北美為17%;在東亞27%。對於各個國家,與空氣汙染相關的新冠肺炎死亡估計值大不相同:捷克共和國的這一比例相對較高,為29%;德國為26%。義大利(15%)或巴西(12%)的比例相對較低;以色列(6%),澳大利亞(3%)和紐西蘭(1%)這一數字均為個位數。
  • 科普:部分新冠重症的發生可能與基因突變等因素有關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重症的發生可能與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存在的薄弱點有關,比如有相關基因突變和產生自體抗體等。這個團隊近期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兩篇相關論文。結果發現,在一組659名患者中有23名患者(約佔3.5%)抗病毒相關基因存在先天突變;在另一組987名患者中,至少101名患者(即至少10%)體內存在「敵我不分」、攻擊自身免疫系統的自體抗體。這兩種免疫系統的薄弱點都會導致I型幹擾素在患者體內難以發揮作用。
  • 「超人」真的有可能?科學家發現三種超能力基因突變
    參考消息網6月2日報導 外媒稱,專家揭示了3種能促成非凡能力的基因突變,人體中這些基因突變似乎能讓某些人具有超人能力
  • 線粒體基因突變糖尿病呈母系遺傳
    上海學者認為診療上須有別於1、2型糖尿病  本報訊(記者胡德榮)您知道什麼叫「線粒體基因突變糖尿病
  • PLoS ONE:AMPK基因突變導致肌肉糖原增加
    一個由Mary-Ellen Harper、Robert Dent和Ruth McPherson博士領導的渥太華研究組聯合來自美國加州伯克力的研究人員對AMPK(腺苷單磷酸活化蛋白激酶)基因進行了深入研究。這種酶控制著我們細胞中的能量數量。在兩個沒有親緣關係的家族中的成員細胞中發現的這種基因的突變導致肌肉中AMPK活性加倍。
  • 空氣汙染通過基因危害後人
    空氣汙染通過基因危害後人   2002年12月25日02:19  中國青年報   加拿大研究者說,來自鋼鐵廠的空氣汙染將破壞基因
  • 空氣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Loren Wold說:「這表明,與受汙染有關的心臟問題甚至可能在懷孕前開始,如果這是真的,那麼它在世界範圍內就會產生影響。」Wold和他的團隊還發現了基因相關差異的證據,這些差異可能解釋了他們所看到的心血管變化。他們研究了表觀遺傳調節因子,它們在基因表達中起著重要作用 - 這意味著它們對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內的健康問題的易感性有影響。
  • 新冠疫情可能給生活在空氣汙染地區民眾造成更大打擊
    據外媒The Verge報導,朱莉安娜·皮諾(Juliana Pino)通常會努力將製造汙染的企業趕出芝加哥小村莊附近,這是一個擁有大量拉丁裔社區的工業區。現在,在持續不斷的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中,她和她的同事們也正在檢查他們的老年鄰居,集中資金購買物資來幫助那些負擔不起的人,並為講西班牙語的居民翻譯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健康信息。
  •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新的基因突變,可導致嬰兒突然死亡
    研究人員最新發現了一種導致嬰兒猝死的新基因突變,這可能會解開凱薩琳·福爾比格的案子——她因謀殺和過失殺人罪被判30年徒刑,目前已過半。福爾比格女士在2003年被陪審團定罪。她一直堅持自己的清白。研究發現福爾比格女士的兩個女兒莎拉和蘿拉,都攜帶著一種以前未曾披露的基因變異,這種基因有可能在嬰兒和童年時期造成突然意外死亡
  • 基因突變可能與不孕、更年期提前有關
    被稱為核膜蛋白1 (NEMP1)的人類基因尚未被廣泛研究。在動物中,相同基因的突變與青蛙眼睛發育受損有關。據海外看病機構和生元國際得知,做出這一新發現的研究人員根本沒有試圖研究生育能力。相反,他們使用基因技術在果蠅早期胚胎中尋找與眼睛發育有關的基因。
  • PNAS:劣質基因可能導致突變熔毀
    多倫多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已經發現,劣質基因個體可能產生更劣質染色體的後代,可能導致世代中某些物種滅絕。此研究發表在PNAS上,指出:相對於高質量基因個體來說,遺傳缺陷生物可能經歷DNA突變量增加。該研究以果蠅為研究對象,因為果蠅的簡單系統是更複雜系統中生物學諸多方面的模仿,因此,此研究發現可能對人類有所啟發。
  • 孩子長成「小胖墩」,竟然可能與空氣汙染、人口密度有關?
    孩子長成「小胖墩」,竟然可能與空氣汙染、人口密度有關? 根據美國一項新的研究,空氣汙染和人口密度增加了兒童肥胖的機率
  • 世衛組織:2012年空氣汙染導致700萬人死亡
    (自路透社) 據路透社報導,世界衛生組織日前表示,空氣汙染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環境健康殺手。2012年,死於空氣汙染的人數高達700萬,這意味著2012年全球每八位過世的人中就有一人的死亡與空氣汙染相關。而降低室內外的空氣汙染程度可能在未來拯救數百萬生命。 空氣汙染造成的最常見死亡案例包括心臟病、中風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世界衛生組織環境與社會公共健康司司長瑪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