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線很暗的電影院裡,十歲的英子正津津有味地看著大屏幕,精彩情節讓她忘卻了周邊的一切。突然她感覺哪不對,低頭一看,一隻大手正緩緩向她胸前伸來。
英子一聲尖叫,蹦了起來,隨後逃開自己的座位,跑到影院另外一邊最遠處找了個位子坐下。
後面的電影,英子沒能再看進去,電影散場後,她也隨著人流回家了。這天在電影院發生的事情,她沒和任何人說,大人們為養家餬口已經活得不容易了,誰會在意呢,時間一長,她也忘了。
成年後的英子,每每在書中看到有描寫兒童遭遇性侵的故事時,腦子裡忽然像放電影一樣,當年電影院發生的那一幕,那隻從黑暗中伸過來的手,在她大腦中每個細節被放大,甚至越發清晰了,她甚至還記得那是個夏天,她穿著花連衣裙。她挺困惑的,為什麼自己一直會記著這件事兒。
英子沒意識到,這段經歷早己給她的童年造成了創傷。長大後的她不論是戀愛,還是婚姻中,都要求自已經濟獨立,不願意佔男人的任何便宜。這其實源於她的安全感缺失。
美國作家梅格.傑伊所著的《我們都曾受過傷,卻有了更好的人生》,寫的就是一本在童年經受過創傷的人,是如何走出童年逆境的?
梅格在這本書中就提到」惡性記憶」,當我們年少時一些不良的情感記憶變成『惡性忘記「,這些超強頑固的記憶會在我們的回憶中佔據著主導地位,令我們永遠難以忘記。
就像我的閨蜜小華永遠也忘不了,三歲被送到外婆家,七歲才回到父母身邊,而寄人籬下的四年,父母和哥哥從未去外婆家探望過她,儘管兩地距離不到五公裡。
在成年後,她時常耿耿於懷,認為媽媽偏心不愛她,要不怎麼從來不去看她呢,他們不知道,在外婆家的那四年,小華是多麼孤獨無助,甚至很少開口說話,一度被鄰居家的小客人,誤以為是個啞巴。
而那個和小朋友玩,被當作是啞巴的問話場景,也深深地銘刻在了她大腦中。質疑父母重男輕女,這種認識伴隨著小華終生,每每和我聊天時,她也會講起這段往事。
我們七十時代出生的人,很多人都是在外公外婆家長大的。父母們也認為,給生活費了,有人管你吃喝不就行了,大人這麼忙,賺錢多不容易,哪有時間去看你呢?
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很敏感,而且善於查顏觀色,如果扛壓性比較好的,生出"超常者"能量,以後的人生,在人際關係中反而會因樂於替別人著想而受歡迎。
而另外一些承受著脾氣暴躁的父母的孩子呢?
梅格在這本書中提到的另一點」警覺「,講到在壓力和暴力中長大的孩子,會產生所謂的」痛苦預期「,認為更多的壞事將會發生,因此他們會非常注意細節,注意別人的情緒和行為,因為不能指望別人,所以他們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會變得更警惕。
我們兄妹是在爸媽的吵架聲中長大的,媽媽脾氣暴躁,爸爸懦弱膽小。為了不惹媽媽發脾氣,我們都活得膽小慎微,長大後的我們,也關照別人情緒甚於關照自己。
可以說這本書如一面鏡子,照見我們童年時的經歷過的創傷,在當時不以為然,然而當我們成年後,我們曾經經歷過不好的那些碎片場景,會不自覺地在回憶中越來越深的顯現出來。
以上這些僅是我個人和我朋友經歷的童年創傷,除此還有父母離異,或一方去世,或奉行拳棍之下出孝子,或學校欺凌,或性侵等等,都會給童年造成創傷。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民主2010年的一份數據顯示,約有75%的成人在兒童期遭受過各式各要要的傷害。
西方著名的心理學弗諾伊德曾說過,「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經歷過童年創傷的人,有些人終生未曾走出逆境,成年後的人際關係十分糟糕。
但也有另外一部人,卻通過積極的方式,進行有效的幹預,走出來童年逆境,取得了超出常人的成功,這些人,在《我們都曾受過傷,卻有了更好的人生》中被稱為「超常人「,這些」超常人「是如何治癒創傷,活出了不一樣的人生呢?本書中,作者給出大量的案例提供了具體方法。
於我個人來說,我用閱讀療愈了童年的傷痛,我沒有因為成長環境不好而變得自卑,內向。書籍給了我成長的力量,讓我看見了更好的自己,所以這本書推薦給那些囹圄於原生家庭陰影中而不能自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