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解讀尼爾·波茲曼對「童年問題」深層次的剖析

2021-01-10 萌娃兒baby

《童年的消逝》是著名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的作品,在這本書當中,他提出了「童年消逝說」的觀點,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被《華盛頓郵報》評委是一本「有才華、有力量、有分量的書」。

尼爾·波茲曼是一名大學教師,在去世之前一直在紐約大學進行任教,同時也是一名媒體文化的研究者,一直致力於工業社會當中的媒體文化研究,其代表作《娛樂致死》先後被翻譯為8種語言,銷售量超過了20萬本,在西方文化界具有著深遠的影響。

對很多人來言,童年是屬於孩子們的,在成年之後,童年也隨之而消逝,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人們司空見慣的事情,很少有人像尼爾·波茲曼這樣對「童年問題」進行更加深層次的剖析。

一、「童年」其實是一個歷史概念

童年在出現之前,已經經歷了從古希臘到西羅馬帝國時代的漫長萌芽期。

在古希臘文化當中對於兒童生命的意義,並沒有如今人們對於孩子的這般呵護備至,例如在亞里斯多德時代,對於傷害嬰兒的行為並沒有任何法律和道德上的約束。他們會將7歲的孩子送去訓練,其目的並不是為了孩子的成長,而只是為了滿足徵戰的需求。他們並不認為兒童和成人同樣的重要,而只是將兒童認為是可利用的對象,滿足戰爭的需要。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普羅泰戈拉》當中講到,收拾不聽話的孩子要用恐嚇和棍棒,就像對付彎曲的樹枝一樣,把他們扳直。

與一些家長「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相似,只是出發點卻有所不同,古希臘人是將兒童訓練成為作戰中用的戰士,而如今的家長們大多都是為了能夠讓孩子成才,帶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心態。

古希臘人對「童年」的認識還處於一種模糊的狀態,而到了西羅馬帝國時期「童年」得到了第2次的發展。

古羅馬人在繼承古希臘思想的基礎上更進了一步,將孩子與羞恥觀念連接起來,波茲曼認為「沒有高度發展的羞恥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人們不能把原本羞於提及的事情在孩子面前毫無顧忌的展現出來,孩子應該進行迴避,只有成年人才有的秘密。特別是在情感方面,這是童年概念演化過程中非常關鍵的一步。

二、在歐洲中世紀,卻進入了一個「沒有兒童的時代」

美國歷史學家哈夫洛克認為,人類歷史上出現識字文化可分為「社會識字文化」和「工匠識字文化」,前者是一種大多數人都能夠認識和利用的文字,能夠進行溝通和閱讀的活動。而後者只局限在一個特定的人群當中,識別這種文字在中世紀是特權的象徵,廣泛的普通民眾根本接觸不到,也無法進行有力的識別。

在文字的世界當中,做成人意味著有機會了解,用非自然符號整理和記錄文化的秘密,在文字的世界裡,兒童必須變成成人,但是在沒有文字的世界裡,兒童和成人之間就沒有必要明確區分,因為不存在什麼秘密,文化不需要提供訓練就能被人理解。

1.人們識字能力的消失,是「沒有兒童時代」的主要原因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字搜到中世紀摧殘性的打擊後,取代他們的是極少數上層人群使用的識字系統。長期以往人們識字的能力開始倒退,大多數人開始變成文盲,回到了口頭傳播的初始階段。

2.教育的消失,也是「沒有兒童時代」的原因

中世紀並不是沒有學校,而是缺乏了一種可以通過初級教育讓孩子們能夠識字,繼續學習的學校。

那個時候的學校大多採用的是一種口口相傳的方式。沒有年紀和知識難以程度的區別,所有的孩子學習的內容都一樣,這樣一來童年也就更加難以區分了。

3.羞恥觀念的消失,也是「沒有兒童時代」的原因

兒童和成人除了生理上具有區別之外,還有一些生活的內容是不適合讓孩子進行接觸的,但是因為羞恥觀念的消失,別讓孩子接觸到了,他們原本不應該接觸的生活形式。

在中世紀的口語世界裡面,孩子幾乎能夠接觸到成人的所有行為方式,這些行為的方式也慢慢「消滅」了童年的概念。

三、文字印刷術的存在,推動了「童年」的出現

再進入文藝復興時期,文字印刷術為社會的文化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德國在古登堡發明了印刷機之後,大量用各種語言書寫了點擊開始進行印刷出版,書籍也讓知識成為社會各個階段的公共產品,也逐漸的開始改變人們固有的觀念,喚醒人們的自我意識,回歸到自己的心靈世界。

這時,印刷術的出現成為了搭建兒童與成年人之間的一架無形橋梁。

兒童需要經過訓練才能夠真正的融入到因為印刷術而變革成熟的符號體系當中——所謂成年人的認知和話語體系。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們不再曝光在同一環境當中接觸到沒有過濾的同等信息。信息也開始由於人們的認知能力不同,而進行自動的篩選。

慢慢的,兒童到成人便需要一定的過渡階段。而學校也開始關注,對於兒童進行特殊的關注以及呵護,以及進行區別成人與兒童之間的羞恥感,這也更加促成了「童年」概念的形成,將成人和兒童進行徹底的區分。

四、電子產品時代,童年開始消逝

尼爾·波茲曼表示:童年作為一種社會結構和心理條件,大概在16世紀產生,經過不斷的提煉和培育,延續到我們這個時代。但是像一切社會產物一樣,他的持久存在並不是必然的。

他認為童年只是一種被人類發明出來的概念,但是並不會長久的存在,所以出現消逝也是一種正常的情況。而專門研究兒童遊戲的英國史學家艾奧納·奧佩發現,兩千多年前在伯裡克利統治時期的雅典已經存在了捉迷藏的遊戲,但是現在卻很少有孩子參與了。

電報的出現催生了「大眾人」的誕生,而之後的電視時代,又使得信息的獲取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圖像革命。

雷金納德·戴姆拉爾曾經佔卜的預言表示:圖畫和圖像可被看作是「認識上的一個倒退」。電視的產生使得人們辛苦搭建的文字印刷體系堡壘轟然倒塌,人們以往苦苦編織並為之稱道的華麗衣裳也被無情剝落。

電子產品的出現,使得信息的保留性出現了「裂縫」,將原本成年人保守的「秘密」傾瀉而出。

於是成年人和兒童又一次曝光在同一個環境當中,接受同等力度的信息轟炸,換一句話說,是陷入了更加深層度的麻醉。

從「文字說明時代」到「敘事時代」再到「娛樂時代」的發展看似是歷史不可避免的結果,但是一定程度上卻是媒介悄無聲息的演變。

而童年概念的誕生、發展以及消亡可以看作是媒介的變遷歷史。

而現在的孩子沉溺於網絡世界,沉溺於電子世界當中,也讓孩子們更加缺少了童年的樂趣。當然完全讓孩子隔離在網絡世界之外是不現實的,但是一定程度上減少花費在電子設備上的時間卻是可以實行的,家長們不妨多給孩子一些「童年」時間,讓孩子更多的感受到「童年」的快樂。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不要越俎代庖的童年
    《兒童的世紀》一書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提出現代的「兒童」和「童年」的觀念不是人類社會與生俱來的,而是隨歷史和社會演變逐漸建構而成的。繼該書之後,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和英國學者大衛·帕金翰也各自出版了專著,對電子媒體的出現是否會導致現代社會童年的瓦解消逝等問題進行了論述與剖析。
  • 消費主義時代,童年的「異化」與出路
    基於此,論著深入剖析了消費社會裹挾、侵蝕童年和童年文化並造成當代童年危機的多種現象,指出其根源一方面在於童年「純真」的物質化、庸俗化和消極化;另一方面,則源於現代童年審美經濟借童年文化製造出消費烏託邦假象,並誘引、蠱惑、推動童年文化審美價值讓位於消費文化資本需求……由此,論者發出詰問:在消費吞噬童年的時代,我們能為童年做些什麼?在消費吞噬人的時代,童年能為我們做些什麼?
  • 螢火蟲照亮童年夢
    周國平說,似乎短暫的童年,其實是人生中最悠長的時光。這話大獲我心。現在老之將至,童年的光陰卻越來越清晰,歲月之於童年,簡直就是顯影液呀。為了不要像一個老人一樣囉裡八嗦,我就直接說螢火蟲了。我是說,為什麼童年那麼悠長,因為有很多個夏天的夜晚啊,不對,準確地說是流螢繽紛的夏天的夜晚!其實繽紛談不上,這個不管它了,反正足夠我裝一個亮晶晶的瓶子就行了,足夠與灑在窗欞上的月光交頭接耳就行了。有了螢火蟲,酷熱的夏夜心都是清涼的,月黑的夜晚夢也是明亮的。
  • 從《深井效應》中解讀:童年時期的陰影,該如何去除心理陰霾?
    前言通過本文,你將可以收穫到:1、 有童年陰影的孩子有哪些現象?2、 童年陰影對成長的影響3、 如何去除心理陰霾?正文孩子在童年時期遭遇的創傷,會對一個孩子的一生有多大的影響呢?書目《深井效應》中,以30000例其生涯中的例子作為數據基礎,向我們展示了許多孩子成長道路上面臨的困難和其童年時期家庭中遭遇的心理創傷的關係。哈裡斯意在告訴我們,家長和教育者們切不可忽視孩子在童年時期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在心理層面。一、 有童年陰影的孩子有哪些現象?
  • 《脊柱裂與我的生活》第一章~灰色的童年,第一節~童年的生活
    第一章-灰色的童年第一節- 童年的生活童年對於每個人來說是多麼的快樂,多麼的幸福,童年是最美好的時光,童年可以在父母面前撒嬌,可以和小夥伴們一起打鬧,一起玩耍,一起奔跑,童年可以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而我的童年恰恰失去了童年那些應有的快樂和美好
  • 【童年趣事作文】橋橋的鞭炮童年
    作為在南豐勞教所出生和長大的95後,鞭炮可是貫穿了橋橋的整個童年時光。  Part1 一炷香一段年華  因為橋橋的年齡並不大,而火對於橋橋來說又太過危險了,可是如果沒有火就不能玩鞭炮了,於是聰明的橋橋媽媽就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為孩子準備了一根香,讓橋橋拿著香在荔枝山到處亂跑,開始了一個又一個的左手拿香,右手拿鞭炮的快樂寒假。  俗話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 童年創傷,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下)
    貧瘠的愛是一種虐待,過度的愛同樣是一種傷害,因此如何解讀「創傷」事件,對於成年後的修復至關重要。那麼,如何定義「創傷」,又該如何解讀、對待它,才能減小創傷對於我們的影響呢?這樣的問題,好像固定了一個觀點:童年有愛,長大就有愛;童年受創傷,長大就會去傷害別人。這種思想是錯誤的。
  • 回到童年的句子大全 臨沂網友懷念怎樣的童年時光
    童年是五彩繽紛的,童年時光也是很多人會懷念和回憶的,尤其是在兒童節這個充滿孩子歡聲笑語的時候,很多人更是忍不住想起自己的童年時光。   「童年」多麼美好的詞語啊!我們每個人都有童年。童年似一朵朵浪花,晶瑩透亮;童年好似金色沙灘上一顆顆光彩奪目的珍珠;童年像黑夜中眨巴眨巴著眼睛的星星……童年是五彩繽紛的,有許多美好、珍貴的回憶。這些回憶中,有難忘的、有傷心的、有高興的、有鬱悶的,也有搞笑幽默的。   沒有了小時候的安靜,只有喧囂的場景。   童年的夢是那蕩滌綠水的小舟,舟上我們歡快地哼著歌,劃著槳。
  •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小妮過去一直覺得在為自己而活,直到40多歲遇上婚姻危機,才開始回顧自己走過的路,一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心理學研究早已經證明: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的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一生的幸福。如果父母恩愛,孩子感受到了家庭氛圍是溫暖和睦的,他們會有充分的安全感,即使父母離異,但彼此之間也能夠和諧共處,給予孩子持續穩定的愛,那麼孩子也能夠自信滿滿,還能夠擁有強大的自我認同感。
  • 韓焱精選|如何幫助孩子走出童年陰影?
    點擊即可免費收聽音頻上期音頻,我為你分享了童年陰影是什麼,會給人帶來怎樣的傷害。它為什麼是一項高風險的致病因素,會以你不知道的方式,長遠地損害一個人一生的身心健康。這期音頻,我想說說,父母應該怎樣幫助孩子預防和擺脫童年陰影帶來的負面影響,怎麼和孩子一起駕馭人生叢林裡可怕的熊。我會從導致童年陰影的三個因素入手,給你三條建議。
  • 《三體-章北海傳》《童年的終結》人類終究還是只是在童年
    這兩部劇一個是美劇一個小說改編動畫,《童年的終結者》講述外星人突然降臨地球,用壓倒性的科技接管了人類社會。戰爭、飢餓、疾病等一切災難都被消除,世界變得過於平靜。但是,仍然有人對這詭異、頹廢的平靜感到不安。最後外星人帶走地球上新生的兒童地球毀滅。
  • 愛因斯坦的童年
    愛因斯坦到底有沒有從父母那裡繼承過天賦,大概是永無答案——甚至不太有水準——的問題,因為天賦的繼承與否根本不存在明確界定,就連愛因斯坦本人也不可能確知,至多是基於父母子女間的某種相似性作出猜測。而從相似性的角度講,音樂倒還罷了,以數學和邏輯而論,愛因斯坦與父母的相似性是非常弱的——哪怕有,程度也天差地別。倒是愛因斯坦對西利格的回覆有一種格言式的言簡意賅,無形中提升了問答的品位。
  • 童年不幸影響一生:哈佛大學研究發現童年不幸的人老得更快
    童年經歷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相信每個人都有體會。知乎上也有許多「有一個不幸的童年是怎樣的體驗?」的討論,那麼究竟童年不幸會對一個人產生什麼樣的具體影響呢?這項新的研究結果,也有助於解釋為什麼遭受創傷的兒童在他們的晚年往往面臨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的問題。
  • 盤點童年那些恐怖動畫片,網友:給我的童年留下了陰影
    按理說,童年記憶中的動畫片都是很美好的。比如動畫片《十二生肖》的原本想要講述的是一件英雄般的事情,但最後卻硬生生的給弄成了恐怖片。在這些動畫片中,估計讓大家的童年留下了不小的陰影,這些動畫片的無意之處卻變成了我們童年之中恐怖的開端,以致有時候看動畫片的時候會開始變的猶豫不決。
  • 數說童年動畫片|我們發現這屆中學生已經在懷念童年了
    6月1日,這部充滿童年回憶的動畫片《葫蘆兄弟》的紀念郵票正式發行了。像《葫蘆兄弟》、《貓和老鼠》、《名偵探柯南》、《多啦A夢》這些家喻戶曉的經典動畫片,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小時候看過的動畫片,還記得多少?
  • 以《伊凡的童年》為例,解析塔可夫斯基電影中貫穿始終的三大主題
    在隨後的文章中,我將對他的七部作品進行一一的拆解,今天先來解析他的第一部作品《伊萬的童年》。他既是戰鬥英雄,無數次死裡逃生地為祖國竊取情報,又是瘋狂的象徵,無數次從後方跑回前方,內心無法消解母親和姐姐的死亡,他通過不斷地抗爭尋求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平衡,直至死亡。電影中的伊凡正是塔可夫斯基的化身,他甘願成為唐吉坷德式的戰士,夜晚享受夢境的甜美,白天高舉長矛刺向冷冰的現實,盾牌正是他孜孜以求的電影藝術。
  • 以赫本為例,談談童年創傷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及如何應對
    然而,在這份優雅和灑脫的背後,卻隱藏著被人忽視的孤獨和不安,而這一切,都要從赫本的童年創傷說起,而赫本可以說一生都在和童年時期的陰影進行鬥爭。而分析解讀赫本這樣的傳奇巨星,文化符號,單純從表面上的從影經歷以及人物八卦入手,顯然無法真正的讀懂她。
  • 轉動童年的紙風車
    轉動童年的紙風車 文/蘭採勇     城市立交橋,一個商販的攤位上擺滿了各種玩具,遙控車、仿真槍、模型飛機、悠悠球……一側的架子上懸掛著五顏六色的塑料風車,經春風的撫慰,不停地旋轉,在夕陽的餘暉中拉下一串長長的影子
  • 愛因斯坦的童年|昌海一述
    愛因斯坦還常以「雞湯」主角的形象出現,尤其是在關於他童年是否有語言障礙,小學時是否成績不好等頗具爭議的話題中。本文就來帶你還原愛因斯坦的童年,作者從大量文獻中溯源,並給出了自己的見地。著名科普作家盧昌海博士今後將在《返樸》個人專欄「昌海一述」中,撰寫一系列關於愛因斯坦的隨筆(讀書筆記),為讀者諸君介紹一個不常在普通讀物中所見的愛因斯坦。
  • 為何有人說「我的童年不是喜羊羊」,喜羊羊真的只是00後的童年嗎
    也許還能想起來以前翻遍所有臺就為了看一集喜羊羊的喜悅,是童年太簡單了,現在才會這麼複雜,有的人可真是長大了,不再喜歡它了,還要給予它一記重擊,牆倒眾人推,不覺得過分嗎?「我的童年不是喜羊羊真是太好了」,這句話在我看來非常扎眼,看到就難受,長大真是太殘忍了,可以肆無忌憚的傷害別人,中傷別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