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精神與文化救贖——當代童年文化消費現象的審美研究》,趙霞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4月第一版,88.00元
作為童年文化審美研究專論,趙霞博士的《童年精神與文化救贖——當代童年文化消費現象的審美研究》稱得上是一部標誌性著作。論著秉承並參照童年文化審美精神,對當代童年文化消費現象進行綜合考察和案例分析,旨在揭示當代童年文化病象根由,探求當代童年文化建構路徑。立足消費主義甚囂塵上之當代語境,著者對「童年消費文化」的審美聚焦與深度透視意義不凡。
誠如論著所述,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消費主義文化潮流在凸顯兒童主體性同時,也將作為審美文化符號的童年變成了消費對象。更有甚者,消費主義對童年文化的消費早已越過商品的物質邊界,分階段、有預謀地侵入童年文化領域,潛滋暗長、四處蔓延,隱逸在童年文化現象背後,彌散於童年文化精神之中。也正是這種不加區隔的兒童自娛性消費與成人獵奇性消費,藉助光影聲電、網絡、數字等新媒體的推波助瀾,形成了熱浪滾滾的消費狂歡,在將童年文化商品化同時,擱置並削平了童年文化應有的意蘊深度,還於不知不覺中侵蝕、消解著現代童年的生命尊嚴與精神維度。
基於此,論著深入剖析了消費社會裹挾、侵蝕童年和童年文化並造成當代童年危機的多種現象,指出其根源一方面在於童年「純真」的物質化、庸俗化和消極化;另一方面,則源於現代童年審美經濟借童年文化製造出消費烏託邦假象,並誘引、蠱惑、推動童年文化審美價值讓位於消費文化資本需求……由此,論者發出詰問:在消費吞噬童年的時代,我們能為童年做些什麼?在消費吞噬人的時代,童年能為我們做些什麼?
作者明確指出,在前消費社會,童年作為審美文化符號,其意義不僅在於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同時也是以一種特殊方式承載了現代文明精神,被寄寓了獨特的審美烏託邦內涵。在消費文化語境下,童年逐漸從一個審美文化符號轉變成為消費社會的重要資本符號,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童年文化雜象。消費主義思潮之於童年審美文化可謂「雙刃劍」——在推動童年文化廣為傳播的同時,也因其日漸資本化、商業化和消費化而陷入精神流失的窘境。
論著先以「純真」和「自由」兩個童年詩學範疇為例,就當代社會的童年文化消費展開現象分析和批判,從中解析消費文化視野下童年「純真」和「自由」的巨大符號價值。由此揭示在消費經濟邏輯框架內,童年的「純真」和「自由」精神不可避免將遭遇物化,其超越性、審美精神也將逐漸淪為庸俗的商業精神。在「童年體驗」消費層面,儘管「遊戲體驗」和「權力體驗」作為兩種重要審美體驗,讓兒童從中獲得了自我身份意義與價值的精神確證,但當前童年體驗消費卻無可抑制地滑入了感官化、表象化、碎片化的庸俗主義沼澤。其集中表現就是以虛飾、浮誇的童年快樂取消了童年時間,同時也取消了童年的豐富體驗、美好記憶。
作者以童年社會學視角,探究消費社會語境下「童年消逝」文化危機的根源。著者認為,「童年的消逝」不是現代童年概念的消失,而是童年文化精神的消亡。由此,關涉消費主義時代童年文化命運的思考彰顯出某種救贖意義。
論述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為當代童年文化如何走出危機指明「出路」:一、通過促進現實童年的審美化生存,尋求童年生活自身的一種充實、生動的實現;二、藉助於童年審美範疇對於個體生存以及文化反思的意義,經由童年來促進人性和文化的審美回歸。
作為目前國內僅見的童年文化消費審美研究專著,《童年精神與文化救贖——當代童年文化消費現象的審美研究》視野宏闊,持論有據。論述中,作者從文化學、消費學角度,清晰而深入地闡釋了消費社會與童年文化的內在關聯。比如,在論述消費社會對童年文化影響時,著者不僅從人類學視野考察並梳理了童年文化的豐富樣貌、形態,清晰呈現出時代、環境、童年觀等因素對童年文化的多方面影響,而且還從現代性與藝術史維度闡釋並挖掘了現代童年的文化內涵和審美精神,這就為下文分析消費文化裹挾並侵蝕、消解童年奠定了論述基礎。
該著在結構上邏輯嚴密,環環相扣。論著首先從對童年文化發展史的梳理開始,探討童年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建構進程,以及消費經濟、消費邏輯對當代童年文化命運,尤其是童年文化內在精神的深刻影響。接下來,論述從「童年精神」「童年體驗」「童年身體」三個層面針對當下童年文化消費現象展開分層研究,將消費主義社會思潮對於童年文化的侵蝕抽絲剝繭、層層揭示出來。這就讓當代社會消費主義背景下的童年文化危機愈加觸目驚心。最後,針對消費主義文化背景下的「童年消逝」現象,以及由此衍生的當代文化問題,作者又從審美視角準確切入並提供整體解析思路。
作為童年文化研究領域的新銳學者,趙霞博士在這部專論中顯示了開闊的學術視野和紮實的研究積累。具體說,就是融合了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童年史、消費學、童年詩學、文化傳播學等多學科維度和研究方法,將現代童年的觀念誕生背景以及童年文化建構的多種影響因素剖析得深入而又透徹,體現出學養的飽滿與學理的綿密。
當然,鑑於國內童年文化研究起步晚、實證少、資料缺等因素制約,論著也顯出了某種局限。比如,整體研究形態純理論化,語體選擇偏「學院式」,事實印證和案例融合相對較少;「遊戲精神」等議題的闡釋多以觀點解析為主,文本辨析和審美透視有所不足。等等。此外,關涉中國本土童年文化存在、文化趨向及其內在根由的針對性論述似乎也略少了一些。所有這些,都讓許多新見的提出稍顯理論推演色彩。當然,換個角度看,這其實是為消費主義時代中國童年消費文化研究的深入展開預留了學術生長空間。
對正處於拓荒期的中國童年消費文化研究而言,該著無疑具有理論奠基的重要價值。(李學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