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時代,童年的「異化」與出路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童年精神與文化救贖——當代童年文化消費現象的審美研究》,趙霞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4月第一版,88.00元

  作為童年文化審美研究專論,趙霞博士的《童年精神與文化救贖——當代童年文化消費現象的審美研究》稱得上是一部標誌性著作。論著秉承並參照童年文化審美精神,對當代童年文化消費現象進行綜合考察和案例分析,旨在揭示當代童年文化病象根由,探求當代童年文化建構路徑。立足消費主義甚囂塵上之當代語境,著者對「童年消費文化」的審美聚焦與深度透視意義不凡。

  誠如論著所述,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消費主義文化潮流在凸顯兒童主體性同時,也將作為審美文化符號的童年變成了消費對象。更有甚者,消費主義對童年文化的消費早已越過商品的物質邊界,分階段、有預謀地侵入童年文化領域,潛滋暗長、四處蔓延,隱逸在童年文化現象背後,彌散於童年文化精神之中。也正是這種不加區隔的兒童自娛性消費與成人獵奇性消費,藉助光影聲電、網絡、數字等新媒體的推波助瀾,形成了熱浪滾滾的消費狂歡,在將童年文化商品化同時,擱置並削平了童年文化應有的意蘊深度,還於不知不覺中侵蝕、消解著現代童年的生命尊嚴與精神維度。

  基於此,論著深入剖析了消費社會裹挾、侵蝕童年和童年文化並造成當代童年危機的多種現象,指出其根源一方面在於童年「純真」的物質化、庸俗化和消極化;另一方面,則源於現代童年審美經濟借童年文化製造出消費烏託邦假象,並誘引、蠱惑、推動童年文化審美價值讓位於消費文化資本需求……由此,論者發出詰問:在消費吞噬童年的時代,我們能為童年做些什麼?在消費吞噬人的時代,童年能為我們做些什麼?

  作者明確指出,在前消費社會,童年作為審美文化符號,其意義不僅在於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同時也是以一種特殊方式承載了現代文明精神,被寄寓了獨特的審美烏託邦內涵。在消費文化語境下,童年逐漸從一個審美文化符號轉變成為消費社會的重要資本符號,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童年文化雜象。消費主義思潮之於童年審美文化可謂「雙刃劍」——在推動童年文化廣為傳播的同時,也因其日漸資本化、商業化和消費化而陷入精神流失的窘境。

  論著先以「純真」和「自由」兩個童年詩學範疇為例,就當代社會的童年文化消費展開現象分析和批判,從中解析消費文化視野下童年「純真」和「自由」的巨大符號價值。由此揭示在消費經濟邏輯框架內,童年的「純真」和「自由」精神不可避免將遭遇物化,其超越性、審美精神也將逐漸淪為庸俗的商業精神。在「童年體驗」消費層面,儘管「遊戲體驗」和「權力體驗」作為兩種重要審美體驗,讓兒童從中獲得了自我身份意義與價值的精神確證,但當前童年體驗消費卻無可抑制地滑入了感官化、表象化、碎片化的庸俗主義沼澤。其集中表現就是以虛飾、浮誇的童年快樂取消了童年時間,同時也取消了童年的豐富體驗、美好記憶。

  作者以童年社會學視角,探究消費社會語境下「童年消逝」文化危機的根源。著者認為,「童年的消逝」不是現代童年概念的消失,而是童年文化精神的消亡。由此,關涉消費主義時代童年文化命運的思考彰顯出某種救贖意義。

  論述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為當代童年文化如何走出危機指明「出路」:一、通過促進現實童年的審美化生存,尋求童年生活自身的一種充實、生動的實現;二、藉助於童年審美範疇對於個體生存以及文化反思的意義,經由童年來促進人性和文化的審美回歸。

  作為目前國內僅見的童年文化消費審美研究專著,《童年精神與文化救贖——當代童年文化消費現象的審美研究》視野宏闊,持論有據。論述中,作者從文化學、消費學角度,清晰而深入地闡釋了消費社會與童年文化的內在關聯。比如,在論述消費社會對童年文化影響時,著者不僅從人類學視野考察並梳理了童年文化的豐富樣貌、形態,清晰呈現出時代、環境、童年觀等因素對童年文化的多方面影響,而且還從現代性與藝術史維度闡釋並挖掘了現代童年的文化內涵和審美精神,這就為下文分析消費文化裹挾並侵蝕、消解童年奠定了論述基礎。

  該著在結構上邏輯嚴密,環環相扣。論著首先從對童年文化發展史的梳理開始,探討童年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建構進程,以及消費經濟、消費邏輯對當代童年文化命運,尤其是童年文化內在精神的深刻影響。接下來,論述從「童年精神」「童年體驗」「童年身體」三個層面針對當下童年文化消費現象展開分層研究,將消費主義社會思潮對於童年文化的侵蝕抽絲剝繭、層層揭示出來。這就讓當代社會消費主義背景下的童年文化危機愈加觸目驚心。最後,針對消費主義文化背景下的「童年消逝」現象,以及由此衍生的當代文化問題,作者又從審美視角準確切入並提供整體解析思路。

  作為童年文化研究領域的新銳學者,趙霞博士在這部專論中顯示了開闊的學術視野和紮實的研究積累。具體說,就是融合了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童年史、消費學、童年詩學、文化傳播學等多學科維度和研究方法,將現代童年的觀念誕生背景以及童年文化建構的多種影響因素剖析得深入而又透徹,體現出學養的飽滿與學理的綿密。

  當然,鑑於國內童年文化研究起步晚、實證少、資料缺等因素制約,論著也顯出了某種局限。比如,整體研究形態純理論化,語體選擇偏「學院式」,事實印證和案例融合相對較少;「遊戲精神」等議題的闡釋多以觀點解析為主,文本辨析和審美透視有所不足。等等。此外,關涉中國本土童年文化存在、文化趨向及其內在根由的針對性論述似乎也略少了一些。所有這些,都讓許多新見的提出稍顯理論推演色彩。當然,換個角度看,這其實是為消費主義時代中國童年消費文化研究的深入展開預留了學術生長空間。

  對正處於拓荒期的中國童年消費文化研究而言,該著無疑具有理論奠基的重要價值。(李學斌)

相關焦點

  • 賣腎買iPad,消費主義異化的極端案例
    某種程度上講,這並不是一個必須要支出的「剛性消費」,但在這個媒體塑造的消費主義時代,它卻足以使得一個高中生義無反顧地作出賣腎的選擇。我不曉得,這個孩子的悲慘命運,會不會引發成人社會對於消費主義過度導致的生活異化多一些警醒與反思。但我希望這份痛感,被共同承擔。iPad2或許只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符號,它代表的是當下全球範圍內最強烈的消費主義甚囂塵上。
  • 反對「物質俘虜」的消費主義
    認識和把握消費主義中的「過度」,是區分正常消費和消費主義的關鍵。個體一旦掉進消費主義陷阱,從觀念到行為都將超出理性範圍。 價值觀的異化。價值觀是一種明辨是非的能力,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些基本理念都是值得我們通過自身努力去奮鬥和追求的。
  • 西方電影中的消費異化呈現
    在資本大生產的時代背景下,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早已成為西方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逐年增長的數據不斷刺激著我們的神經。而電影作為社會的鏡像,對消費異化的現象進行了多維投射。■從左至右依次為電影《欲望都市》海報、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海報。
  • 對消費異化現象的反思
    【摘要】異化問題是理解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現象的一個重要角度。符號異化在消費異化中表現尤為突出,過度符號化已經在人們的消費行為、日常生活、交往行為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符號的過度化成為一種壓制人的精神生活的巨大力量。符號理論、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為我們揭示符號異化現象提供了獨特視角。
  • 困境與出路:傳媒的現代異化及自身超越
    媒介化社會,使每個人不僅生活在媒體之中,而且隨時有機會參與,成為媒體的主人,傳者中心的時代已經過去,受者的主體地位合法化,促使媒介為爭取受眾而奔忙。二是媒介的指導思想由維護社會效益轉向追逐商業利益。不僅西歐和美國如此,我國也不例外。三是受眾由公眾成為消費者。受眾的數量和質量成為媒體是否成功的標準。角色的變化相應引發傳媒功能、公信力等部分變異。
  • 陳根:從符號體系到消費異化,你的焦慮來自哪裡?
    符號化的重新崛起對時代的影響是什麼?符號化在消費領域內產生的異化傾向又如何才能被有效修正?什麼是符號化要知道符號化是什麼意思,首先要了解符號是什麼意思。要了解符號是什麼,就必須回到結構主義中來進行理解。
  • 在買買買中尋找自我:消費主義的另一面
    消費主義在我們這個時代,至少已經在一個小群體中達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消費主義是在出售溢價,出售一種社會身份標籤,而不是出售一種實用的產品。它是我們這個時代裡的一種危害。誠然,消費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往往會和「不理智」「浪費」等負面詞彙聯繫到一起,但當我們跨躍那些先入為主的觀點之牆後,我們為何不靜下來仔細想一想,消費主義是什麼?
  • 消費主義在中國是如何崛起的
    昨日匱乏和貧窮的記憶還沒消退,中國就一腳踏進了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隨之而來的,是消費主義的興起。本文摘自《艱難的轉型:現代化與中國社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在這篇文章中,社會學博士劉飛試圖解答有關消費主義在中國如何崛起的問題。界面經授權後刊載。
  • 警惕消費社會的異化消費
    【摘要】消費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作為文化形式的消費指導並制約著人的消費活動乃至社會生活。在市場經濟的壓力下,消費文化快速發展,消費觀念發生從實用性到符號化的轉變。消費成為一種流行文化,成為一種存在感,被賦予一種神聖性。消費成為了一種新的異化形式,這種異化在根本上表現為過度符號化。
  • 消費主義是與非
    外部世界也以駭異的目光注視著這場轉變,《小時代》等影片讓外國人驚嘆,物質主義在中國已席捲一切,金錢上的成功成為唯一的評判標準。然而這不僅僅是中國的現象,而是一種瀰漫全球的潮流。無論西方還是發展中世界,「後冷戰」時代的安寧都伴隨著對消費和享樂的追捧,對層出不窮的新產品和服務的渴望。在全球範圍內,消費不再是滿足生活需求的手段,而是成為目的本身,成為身份和地位的標誌,成為社會認同的歸宿。
  • 消費主義的錯誤歸因,你的焦慮來自哪裡?
    圖片來源@unsplash文丨陳根大數據時代來臨,導致資訊越來越多,信息更新越來越快。媒體裹挾流量製造的信息一邊宣召著後工業時代的偉大口號,鼓吹精緻生活,提倡活出個性,起鬨花式炫富;一邊又以階級固化、消費降級、拼爹時代等世情判斷布局著大眾的不安。於是,焦慮就產生了。
  • 《小時代》們 助長「消費主義」 惡性膨脹
    7月中旬,郭敬明執導的《小時代3:刺金時代》全國公映。有評論以其為例,稱近來作家頻頻「文壇不見影壇見」,「外行」拍電影成為一股潮流。   此前,由中國文聯組織編寫的《2013中國藝術發展報告》在京首發,其中的電影藝術發展報告直截了當地痛斥了電影《小時代》的「傷風敗俗」。
  • 抓住新消費主義浪潮,水象分期助力未來新消費時代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由此大家的消費需求也開始發生了轉變,進入了新消費時代。那麼,何為「新消費」呢?面對新消費主義的來襲和新消費力量的形成,企業們該如何做,才能及時獲取中國消費市場全面升級的紅利呢?針對這個問題,相信水象分期購物平臺能給大家答案。
  • 誰製造的「消費主義」?
    中國商人們慢慢明白,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句古諺語,在商品經濟時代,已經落伍了。上海藥商黃楚九的「艾羅補腦汁」廣告 ,堪稱廣告裡的雄文:「嗚呼!沉沉大陸,莽莽乾坤,二十世紀之時代,為科學發達之時代,人種競爭之時代……是則吾目今世為腦力競爭之時代亦可也。……由此觀之,我四萬萬同胞將來所耗之腦力,不知幾千萬倍於現今。
  • 消費社會中文化審美的異化與重塑
    事實上,抵抗審美異化的力量一直都在場且不斷增長,認同美的多元形態和個體對審美的追求本身即是消費社會中的政治,它包括了人們對生活的反思性、對精神生活的嚮往、認真做事的態度以及社會責任感。【關鍵詞】消費社會 新媒體 審美異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我們能否創造出能夠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文化產品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事。當前,消費社會正在將文化商品化。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但《手稿》中的馬克思異化思想仍然是人本主義的。馬克思異化勞動思想,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發生重大變化。馬克思從異化的性質、根源和揚棄三個方面發展了異化勞動的思想,即:從人的「類本質」異化到「現實個人的異化」;從異化是私有制的原因,到異化根源於分工和私有制;從只有實現共產主義才能揚棄異化,到只有消滅異化及其根源才能實現共產主義。這裡是從人本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的質變,也是唯物史觀確立的結果。
  • 數字「異化」生存
    如今,我們生產、交換、消費還有消化和遺棄數字信息,一如物理世界的真實消費一樣,幾乎所有人都已經主動進入或被動捲入數位化的生存方式之中。「數位化生存」的好處自然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從中享受到經濟生活的福祉遠勝任何一個歷史時期。不過,正如「凡事都有兩面性」的辯證法箴言所透露出的,我們也在遭遇「數位化生存」對我們的全面重新塑造,而同時我們也在遭遇種種的數字「異化」。
  • 科技異化:人與自然關係異化的直接動因
    【關鍵詞】科技異化   人與自然關係異化   技術理性   科技自發性 【中圖分類號】B82-057    【文獻標識碼】A技術化生存是當代主流國家社會的真實寫照,而當科技時代與生態危機加重的時代並存的時候,我們就不能不反思,到底是什麼引發了人與自然關係的對立。而在人與自然關係的對立中,作為現代社會最強大的生產力的科學技術,到底在起著什麼作用。
  • 這屆年輕人不講武德,舊消費主義社會性死亡
    舊消費主義猶如灰犀牛日積月累一觸即發舊消費主義倡導的消費社會,猶如人人參與豢養的灰犀牛,讓人不覺間掉入消費陷阱。而這背後是舊消費主義造就的典型現象: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需求的滿足,而是追求體面的消費,渴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和消遣。
  • 消費主義背景下經典廣告英語的語言特點
    另外,也提醒我們反思英語廣告語言折射出的消費主義,理性地、辯證地看待消費主義。 【關鍵詞】消費主義;廣告;廣告英語;語言特點 一、引言 在消費主義時代,廣告不僅是消費主義滋生的催化劑,而且也是消費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