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的錯誤歸因,你的焦慮來自哪裡?

2021-01-15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丨陳根

大數據時代來臨,導致資訊越來越多,信息更新越來越快。媒體裹挾流量製造的信息一邊宣召著後工業時代的偉大口號,鼓吹精緻生活,提倡活出個性,起鬨花式炫富;一邊又以階級固化、消費降級、拼爹時代等世情判斷布局著大眾的不安。於是,焦慮就產生了。

焦慮,散布於網際網路與生活中的各個地方:中產階級還想向上爬一爬,卻又害怕階級分化,使自己滑入底層的深淵;傳統行業的從業者擔心自己的工作有朝一日將被人工智慧取代;消費者嚷嚷著消費降級;創業者哀嚎著創業寒冬的到來。連在象牙塔裡的大學生也不例外,急急忙忙地找實習,害怕畢業即失業。現代社會強調身份認同與身份階級化,每個人都擁有多重身份。身份的重疊,進一步加劇了焦慮。

現代性許諾了我們美好的前景和理想,諸如平等、自由和理性。但是制度層面卻是與之相違背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們擁有的只是消費自由,於是在消費自由的背景下誕生的消費主義就成了人們抨擊的罪惡淵藪。

但這個時代的弔詭之處在於,對現代制度的普遍焦慮,以及對制度實際安排的心安理得並行不悖地共存著。結果就是,每個人都對消費主義切齒不屑,與此同時卻毫無顧忌地繼續消費。

對人們來說,消費主義的存在價值似乎僅僅是用來為自己日常生活中遭遇的一切次要的困擾提供解釋。很少有人認為有必要用這種解釋改變自己的行為,更別說細究這種解釋的可靠性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古怪的現象?我們在吹噓自我價值的同時放棄結構性改變的可能,我們面對消費主義深入的生活,以至於連反對消費主義的立場本身也成了一種被放上市場兜售的商品。有沒有可能,消費主義只是社會焦慮強加的一項錯誤歸因?或者是人類內心深入的一種不安全感所促就的消費行為?

消費主義主流批評的反思

當下對於消費主義的主流批判在於符號化帶來的消費異化,在商品的使用價值不分上下的情況下,消費者競相驅逐的焦點日益集中在商品的附加值即其符號價值,比如名氣、地位、品牌等觀念上的東西,並為這種符號價值所制約。簡單來說,就是認為消費主義蠱惑人們去消費商品的象徵意義而非實際使用價值。

商品象徵價值當然存在,法國哲學家鮑德裡亞在《消費社會》裡寫到「物品喪失了其客觀目標、其功能,變成了一個廣泛得多的物品總體組合的詞彙,其中它的價值在於關係。」這話對了一半,今天的消費的目標確實不只是物品的實用功能,問題在於,哪怕在消費主義誕生之前的年代,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人類也在不停地使用著物品的象徵性功能。因為物品的象徵性功能往往傳遞的是一種階級屬性,一種身份象徵。而這種品牌階級屬性的精髓與內涵,屬奢侈品品牌理解最為透徹。

哪怕是在原始部落時期也不例外,除了少數狩獵採集部落因為頻繁遷徙難以留存財產以外,其他所有社會裡都存在利用私人物品彰顯地位的舉動。如果說現代人藉由消費來進入符號、象徵和形象的世界,那麼古代人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凡是農業、住宅、道路和防務等必需品之外的金錢,幾乎全部變成了宮殿、廟宇、園林、字畫與獵鷹等「炫耀性消費」。不同地位等級的人連車乘規格都為禮法所指定——「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有時候為了這些象徵性的炫耀品,他們甚至連必須的服務都要犧牲,比如圓明園的故事。古時大多數人無緣消費象徵性物品,不是因為他們尚未被灌輸這種欲望,而是因為他們的消費空間已經被權力和貧困框死了而已。

如果象徵性真是毫無意義的發明品,那為什麼從遠古時代起禮物就是人際關係之間不可或缺的要素?為什麼古人甘願為了宗教目標將活人獻祭?為什麼民族國家的公民看見國旗被踐踏時會感到憤怒?

象徵性充斥著人類生活的每一個空間,象徵性作為一種特殊的內容,往往蘊涵著特定的含義。原始人類在變幻莫測的大自然面前,在與自然界的對立之中,從最初的恐懼、崇拜,繼而祈望自己擁有巨大的力量,以徵服自然、徵服猛獸、徵服敵人。這種力量在現實生活中是人的精神支柱。我國傳統的紋樣「龍」,「鳳」便代表著人類智慧和力量的象徵。而事實上,不論哪個民族、哪個國家,翻開他們的歷史,我們都能找到這種象徵性的圖騰,這或許就是人類最本源的一種精神寄託。

由此,對於消費主義的批評便產生了關於象徵性的矛盾。一方面,人們批判消費主義驅使人們過於追求物質,而使得精神生活變得貧瘠空洞;但另一方面,在對商品象徵意義進行批判時,人們又否決了商品象徵性的重要性。

物品的象徵價值自文化誕生以來就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羅馬皇帝穿紫色衣服,中國古代天子所御駕六,與我們今天買古馳還是香奈兒在根本目的上沒有變化。區別在於,古代更多的是通過權力而非金錢的手段來獲取這些資源。

象徵性消費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消費的象徵」,即藉助消費者的消費來表達和傳遞某種意義和信息,包括消費者的地位、身份、個性、品位、情趣和認同。消費過程不僅是滿足人的基本需要,而且也是社會表現和社會交流的過程。在瑪麗·雷格的一篇文章中(Rage2008),她指出商界人士會通過對消費品的觀察來判斷對方。因為個人能力不那麼容易被觀察到,所以身份標識會是更好地彰顯地位與可信性的標誌。

其二,是「象徵的消費」。即消費者不僅消費商品本身,而且消費這些商品所象徵的某種社會文化意義,包括消費時的心情、美感、氛圍、氣派和情調。

此外,象徵性因素可以反過來影響個人。作家學者們的書房裡往往堆積著他們幾輩子都讀不完的書,如果按照「使用價值」的說辭,多出來不會去讀的那部分書理應是多餘的消費。但實際上,滿牆的書籍本身就能營造一種學術氛圍,一方面督促人更專心去治學;另外一方面能凸顯身份的象徵意義。

同樣的道理可以解釋人們對於符號化或象徵性商品的追求,誰能說對於愛馬仕的追求就一定是消費主義裹挾的結果,對於奢侈品的消費有沒有可能反作用於消費者,而形成一種激勵機制?或者成為一種隱性的生產力呢?

關於消費主義的合理批評

大多數社會學家批評消費主義的著作充斥著令人費解的詩性的排比句以及無處不在的隱喻。但在剝離了語言障礙以後,我們也不得不正視他們對於消費主義的合理批評。

首先,消費主義導致人與自然之間普遍的緊張關係,危及了人類生存的根基。人類為了生存,就必須消費。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是消費的基本功能和目的。通過改造自然、生產物質財富,是人類滿足自身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人與自然存在著某種對立。

但是,這種對立,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表現不同。過去是人們因自身生產能力的不足,僅僅為了生存而向自然「索取」。而今天,則是生產能力的過剩,人為了無盡的物慾而對自然進行敲骨吸髓式的榨取。這就導致人類面臨資源枯竭、環境汙染和生態失衡的現狀,即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雙重生存危機。

消費主義是以自然資源無限,經濟可以無止境增長並能夠不斷滿足人們不斷擴張的物質需要的樂觀主義的虛妄假設為前提的。既然自然資源是無限的,那麼,人們就可以為了滿足自己日益膨脹的物慾,通過經濟發展的手段,無限制地向自然索取,人們樂觀地相信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能夠解決人類所遇到的一切問題。

然而,人類所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資源並不是無限的,無論是非再生資源還是可再生資源,都無力承受人類普遍的消費主義洪流的衝擊。生態危機的根本是人的生存環境的危機。

當代人類所需的資源和生態這兩個生存條件,具有悖論的性質:人類要滿足其消費主義的欲望,無限制地消費自然,就必然造成環境的危機;而要保持人類生存所適宜的自然環境,就必須抑制對於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費,約束和規範人類對於自然的徵服和改造活動。

其次,消費主義導致人類代內消費和代際消費的不公正。消費主義的揮霍性、奢侈性,是以貧富懸殊和社會不公為前提,是以社會上一部分人、甚至多數人的生存需要和基本需要的犧牲為代價的。

就一個國家來說,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上,社會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總量是有限的。因此,富人過多的揮霍性消費,必然意味著窮人的消費不足。就世界範圍而言,我們只擁有一個地球,地球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全球性的總供給也必然是有限的。因此,富國過多的奢侈性消費則必然意味著窮國人民消費的不足。

在地球資源和社會財富有限而無法滿足所有人的無限的消費要求的情況下,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會成為富人或富國的特權,而不可能成為一種包括窮國、窮人在內的普遍權利。

從人類生存、延續的意義上說,消費的主體,不僅是當代的人類,還包括我們的子孫後代。由於地球的資源有限,工業化生產所造成的環境汙染和生態失衡的嚴重存在,當代人消費資源和財富的多少,必然影響著後代人的生存條件。

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當然為後代人的生存和發展積累著必要的物質技術基礎。但是,經濟的發展以及在此基礎上當代人的過度消費,又必然使得非再生資源急劇減少。即便是可再生資源也會因經濟的過量發展和人們的過度消費而遭受枯竭危機,這就必將使後代人面臨著無法維持生存甚至無物可消費的危險。

其三,是消費主義下市場中「欺騙」的存在。如果人們只是坦誠地相互交易,那麼市場本身似乎無可指責。然而語言和指示可能帶有欺騙性,它使得市場交易存在局部信息與權力的不對等,這也助長了不信任氛圍的形成。

「欺騙「這個詞有著非常廣泛的含義。廣義上的、溫和的欺騙已經成為了商業的必備元素,包括作為賣場設計標準的「動線設計」,通過空間布局的引導使消費者經過儘可能多的商品,激發他們的購買慾。除此之外,當然還包括對不良嗜好的滿足,比如高熱量食品的確是最符合人們口味的,但長期來看會損害他們的健康。

與此同時,市場中還存在許多狹義的、惡性的欺騙行為。一種形式是欺騙者引誘人們進入他們的債務圈套中,使得受騙者無法脫身,如不久前發生的 P2P 貸款與中行原油寶穿倉事件就帶有故意欺騙的色彩。

對於惡性的欺騙行為,只要是有道德的人都不會容許。支持自由市場與消費自由並不意味著支持自由放任主義,自由市場也可以與種種監管法規共存,這沒有什麼矛盾。

以上三種甚至更多的觀點都是基於當下的情況對消費主義的合理批評。對於任何一種文化或主義的出現,有多少批判,就有多少正名。

消費主義侵害言過其實

不管喜歡與否,商業與消費已經成了當代社會的基調。

當下社會對消費主義的批判總少不了一種家長式的說教意味。因此,在說到消費的危害時人們總是還要多加強調被欺騙的是「年輕人」或者「無知群眾」。

而將焦慮歸因於消費主義確實存在一種言過其實的可能,現代性許諾了美好的前景和理想,諸如平等、自由和理性。但是制度層面是與之相違背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們擁有的只是消費自由,在商品交易制度與定價權上並無實際的權利。有人意識到了這種割裂,嘗試採取實際行動彌合這種衝突。但是,只要仍在這個體系內,就無法擺脫被異化的可能,這就是「現代性困境」。

正視倫理與科技發展不協同帶來的「真空期」迷茫,創造結構性改變的可能,才是應對「現代性困境」的最優解。而消費主義侵害言過其實,也並不是我們所有焦慮的託辭。不論是在之前的工業化時期,還是今天的網際網路時代,或是即將到來的人工智慧時代,消費主義將一直存在,只是在不同的時期會以不同的方式出現。

相關焦點

  • 陳根:從符號體系到消費異化,你的焦慮來自哪裡?
    結構主義是發端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物進行思辨的一種方式,也就是一種進行學術研究的方法論。結構主義認為在文化系統當中,例如宗教、商品經濟、文學作品等等事物都可以歸結為一個規律性的結構。結構主義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藉助於左腦對右腦事進行解讀的一種方式。
  • 不要用錯誤的歸因教育孩子
    如果說這樣做可以教育出特別好的孩子也就罷了,但問題是,家庭這樣給孩子歸因,企圖讓孩子聽話,改正錯誤,孩子是看不到背後的邏輯和道理的,他只能儘量去不讓媽媽生氣和逃避媽媽的懲罰。- 04 -長期被用錯誤的歸因教育的孩子,往往是是非觀念比較模糊,比較無助,甚至於非常喜歡推卸責任。孩子們會不斷的探索父母和外界對他行為的底線。
  • 生活中我們經常犯的錯誤——基本歸因錯誤
    基本歸因錯誤,指的是我們在給已經事情做歸因的時候,常常高估人格的作用而低估環境的力量,這種雙重傾向,稱之為基本歸因錯誤。歸因指的是我們去推廣他人或自己行為的原因。當我們發現某一個問題,並去尋找原因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某個問題的原因歸因在某個人的性格上,而對於環境的力量,我們覺得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這種方法在某些時候是有效的,因為人是具有穩定性格的傾向,但是這樣的歸因是錯誤的。因為一個人的行為,不僅僅是內在性格的影響,環境具有同等的力量。弗利茨·海德在研究了人們如何解釋他人行為後,提出了一個理論——「基本歸因錯誤」。
  • 什麼是基本「歸因錯誤」?
    總的來說,基本歸因偏差又分三種。一種是內部歸因,是指事情發生了,當事人會把所有問題指向自己。外部歸因則是指事情發生了,當事人習慣把事情發生因素歸納總結為外部因素。而綜合歸因則是事情發生了,當事人會內外綜合進行評價。所以有的人他覺得自己從來不會錯,其實是指他是習慣性外部歸因,比如說他沒有升職或者原地踏步,他會責怪是自己沒有關係沒有背景,所以導致升不上去。
  • 摧毀人與人之間信任的罪魁禍首——基本歸因錯誤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知識——基本歸因錯誤。信任是開啟心扉的鑰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是深情厚誼的基石!可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卻很難建立,尤其是陌生人之間,因為信息不對稱,信任就更難建立。所以薛兆豐教授在經濟學講義裡把信任列入了稀缺資源。孔子說:人無信不立!這裡正好分享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呂氏春秋》裡有個典故,說孔子周遊列國時,到了陳蔡一帶,就是現在的河南上蔡。
  • 如何讓別人喜歡上你?心理學大招:善用「錯誤歸因」
    其實,讓別人喜歡上你,是有技巧的。學會了,愛情的緣分不靠天給,可以靠自己去創造。如果你有喜歡的人,與其苦苦暗戀、單戀,不如主動出擊,去讓對方喜歡上你。怎麼才能讓心儀的人喜歡上你?心理學家的大招:善用「錯誤歸因」。
  • 歸因的錯誤是很多人誤解的源頭
    很多人對事物歸因存在著錯誤,以至於產生很大的誤解。那麼,歸因錯誤是不是很多人誤解的源頭?當然可以這麼說。人們似乎都想為每一件事物的存在尋找原因,為自己的問題尋找原因,為別人的言行尋找原因。找不到的也就找不到了,屬於未知的問題。
  • 美學者:飛速崛起的中國消費主義支配著世界的品味
    參考消息網6月12日報導 美國石英財經網6月4日發表文章稱,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歷史教授卡爾·格特花多年時間研究中國消費主義。他是《世界追隨中國步伐》一書的作者,該網站請他談談中國消費文化如何影響全球經濟的未來。具體摘要如下:問:消費主義眼下在中國有多重要?
  • 消費主義在中國是如何崛起的
    『你想要哪個?』她嘟囔著,讓營業員把黃色、橙色還有紫色款的Alma系列手袋給她看看。『買東西你得買特別的,別老是和別人一樣的。』男子一邊甩著髒字一遍說。女孩最後選了紅色款,和少先隊員紅領巾一樣的紅色款。男子豪刷1萬2200元,整個購買過程不過10分鐘而已。之後,兩人駕駛掛著武警牌照的奧迪車離開。」以上是2012年8月20日《紐約時報》對新世紀中國都市新貴消費行為的一段描寫。
  • 消費主義是與非
    作者的一個洞見是,消費主義並不是隨著經濟繁榮和生活富足而自然出現的,因為前現代社會的價值體系往往不支持消費主義,如各種反對過度享樂的宗教,以及中國的儒家思想。消費主義是在對這些價值體系的突破過程中出現的。歐洲產生消費主義的重要原因是啟蒙運動,通過它,世俗化的價值觀得到肯定,追求物質進步不再令人羞恥。
  • 你需要了解歸因錯誤
    舉個例子當你發現伴侶在愛情中顯得興致缺缺時,你可能覺得這是因為他本身對你失去了興趣(內部原因),也可能覺得是因為工作繁重他很疲憊(外部原因)。歸因錯誤對於婚姻的影響我們對伴侶行為的歸因通常情況下是符合事實的,也是理性的。然而在對行為的解釋中,如果我們發現了其他可能的原因,我們就很少會理性地歸因。
  • 投資中的錯誤歸因:未來是由多種路徑構成的不確定結果
    在多年後的今天,我發現投資者在面對資產價格的變動時,經常做出錯誤的歸因,即便是許多馬後炮的分析也沒有能夠找出價格變化與其形成原因之間正確的對應關係。在試卷上的連線錯誤會導致扣分,而在投資中的錯誤歸因在短時間內似乎沒有什麼影響,還經常成為投資者茶餘飯後談論的段子,被人們津津樂道。但從發展的角度看,錯誤歸因很容易投資者導致對未來誤判,從而形成直接損失。
  • 避免四種錯誤的心理歸因方式
    你對失敗和成功的歸因方式,決定著你的日常生活動機。最近發現一個在心理學上可以嘗試去解決的問題,很多小夥伴不是對很多習慣堅持不來嘛!我也是這樣的,但我堅持下來了。先來重溫一下歸因的定義,就是關於結果產生的原因的評價,歸因理論是描述社會知覺者如何利用信息去生成因果解釋的一種總體方式。人們之所以不斷做出因果分析,部分原因在於他們試圖全面地理解社會存在。但在實際中,人往往會出現了歸因偏差,不能系統地搜尋現有的信息。
  • 賣腎買iPad,消費主義異化的極端案例
    每日一評消費主義的最壞結果,就是導致了人的異化:欲望無窮,索取無限,甚至自己都迷失了需求的邊界,攀比競賽成為主導,當它成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的時候,大家就不知道幸福在哪裡
  • 誰製造的「消費主義」?
    它們是建設這些消費主義的橋頭堡。魯迅在在上海生活時說,穿時髦衣服的比土氣的便宜。如果一身舊衣服,公共電車的車掌會不照你的話停車,公園看守會格外認真的檢查入門券,大宅子或大客寓的門丁會不許你走正門。所以,有些人寧可居鬥室,餵臭蟲,一條洋服褲子卻每晚必須壓在枕頭下,使兩面褲腿上的摺痕天天有稜角。消費主義文化已經深入人心了。
  • 成因混淆與錯誤歸因
    科學隨想  事物之間的關係往往十分複雜,我們的觀察角度和思考方式常常會對因果歸因產生很大的影響。其中最常出現的一種謬誤就是將統計關係視同於因果關係。  例如,有一個統計數字表明,美國亞利桑那州死於肺結核的人數比其他州多,這是否意味著該州的氣候容易生肺病?其實結論正好相反:亞利桑那州的氣候對害肺病的人有好處!
  • 維納的「歸因理論」:家長的錯誤歸因,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張非幾次被清華、北大等名校錄取,卻又因沉迷遊戲被多次開除,這源於本身和父母的錯誤"歸因"。維納的"歸因理論"維納指出人們的成就可以歸因於能力、努力和運氣等六種因素,根據這六種因素的自身特點可以分為內部和外部等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能力和努力兩個方面,經過分析可得能力屬於內部不可控的因素,而努力則屬於外部可控的因素。
  • 物質主義盛行時代中國人為賺錢而焦慮
    (圖片來自網絡)經過30年快節奏、不平衡的經濟增長,目睹周圍其他人的成功和物價飆升,很多中國人覺得自己被時代拋棄,沒有賺大錢的機會,從而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中國的物質主義並不膚淺,它在社會發展中有積極意義。在中國,沒房子不可能有愛情?邁克·張覺得自己天生適合當男朋友。
  • 當消費主義成了單一的主流價值觀
    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女主瑞貝卡購物時的內心獨白:「帥哥衝著你微笑時,心裡就像是被熱吐司融化的奶油的感覺,這就是我看到商店後的感覺,只不過要更強烈些。」 比起男性更多地被重視社會價值(學歷、職業、收入、社會地位等等)的歷史,女性的身體價值(長相,身材,年齡和生育能力)一直更被重視,而消費主義就是以身體價值為核心的,因為只有把身體當做你的價值,才能更方便地釋放你的欲望,而欲望是無窮的消費力。所以女性更容易被消費主義影響,去透資自己的身體。
  • 你需要了解心理學中的歸因錯誤
    舉個例子當你發現伴侶在愛情中顯得興致缺缺時,你可能覺得這是因為他本身對你失去了興趣(內部原因),也可能覺得是因為工作繁重他很疲憊(外部原因)。 歸因錯誤對於婚姻的影響 我們對伴侶行為的歸因通常情況下是符合事實的,也是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