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女性不擅長開車」、「女性不擅長學理工科」的認知偏差相似。也許是因為女性在某個領域長期缺乏相應的支持和資源,導致女性的表現相對落後,然後這種落後又經由男性在公共輿論領域的話語霸權表達出來,形成了公共認識。
公眾得出女性在這個領域不擅長的結論,於是進一步壓縮社會給這個領域的女性的支持和資源,形成惡性循環。
「女性就是愛買買買」也很可能是其中一種。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女主瑞貝卡購物時的內心獨白:「帥哥衝著你微笑時,心裡就像是被熱吐司融化的奶油的感覺,這就是我看到商店後的感覺,只不過要更強烈些。」
一個購物狂的自白
也是大多女人逛街時的內心獨白。
逛街購物,對於女人而言,某些時候,比得到帥哥的青睞還興奮。
男人購物,不喜歡逛。街頭賣衣服的店鋪,第一家和最後一家,大概率是男裝。而女人不同,他們享受購物的本身,第一家看好了,她還得去其他家,就像,蘇格拉底挑麥子一樣。
而這,也是造成大家覺得女性更加喜歡購物的很大原因。實際上,她可能就買了一兩樣東西。
雖然這個問題的預設是「女性更容易被消費主義影響」,這也許是事實,但同時也可能是一種「認識不正義」。
女人為什麼愛買買買
女性本來就是營銷的主要目標,因為女性擔任著家庭中採購的職責,她們往往要為全家人買東西,而女性也要孕育下一代,影響她們等於發掘更多的消費市場。
比起男性更多地被重視社會價值(學歷、職業、收入、社會地位等等)的歷史,女性的身體價值(長相,身材,年齡和生育能力)一直更被重視,而消費主義就是以身體價值為核心的,因為只有把身體當做你的價值,才能更方便地釋放你的欲望,而欲望是無窮的消費力。所以女性更容易被消費主義影響,去透資自己的身體。
女性長期被物化,缺乏主體性,使得她們更容易把自己的價值和消費帶來的物質和符號價值聯繫在一起。她們重視購物過程遠遠超過購物結果,潛在的原因多是缺乏自尊自信、內心空虛,只得用購物的方式來填補。
消費品具有社交價值,物質變成了代表階級和行為準則的符號,借消費擁有更多的物質,是女性人際交往的重要的媒介。
成長在一個缺乏支持的家庭和社會中,女性的匱乏感,低自尊和低安全感作祟,她們常常需要模擬馬斯洛金字塔的上層需要—獲得尊重,被愛,自我實現等等,消費是模擬出這些上層需求的最簡單方式。
女性的欲求長期被壓抑和忽視,而她們解放欲望的訴求和消費主義的主張重合。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女性熱衷購買的物品,多數與自己的外形裝飾有關,如服裝、鞋襪、化妝品、金銀珠寶首飾等。不斷買買買的女人中,平衡情緒的購物往往對服飾愛不釋手。用裝扮自己來掩飾失落,並在潛意識裡與別人進行較量,以此找到一個支點,來平衡心理的失落與嫉妒。
為什麼消費主義成了單一的主流價值觀
在我所知的範圍內,與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消費主義在中國確實更嚴重,嚴重之處在它成為了一種單一的主流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簡單總結一下我個人理解的幾個原因
1.中國的功利主義與實用主義的世俗文化背景,加上非常「接地氣」的大眾文化,和消費主義崇尚的物質主義、享樂主義的價值觀高度契合。
對比美國清教徒的保守節制和基督教的文化中崇尚精神生活的傳統,會對消費主義形成抗。
2.民間長久以來的去政治化的語境,公民社會基礎的薄弱和公民教育的缺失,國家力量在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權力和資本的高度媾和,為消費主義的肆虐開闢好了戰場。
3.中國發展得太快,面對社會巨變人們並沒有足夠的準備。政治權利低、社會保障差所形成的高焦慮形社會,需要用消費消解焦慮。
馬克思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偉大的社會理論。資本的累積有一套自己的算法,它野蠻生長的力量會拆毀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因素。晚期資本主義不但樂於解構男權家庭這個妨礙生產力發展的社會基本單位,也樂於消滅捆綁在其上的男權宗族的意識形態。它通過解構原有的社會結構,為個體賦權,進一步挖掘出了女性的生產力和消費力。
所以,資本主義會解放每一個人,會賦權每一個人,並不是因為它愛這些人,而是因為它要徹底釋放他們的生產力和消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