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製造的「消費主義」?
從物質匱乏到消費狂歡,人們憎恨消費,又熱愛消費,被綁架上一輛後現代的馬車裡,滾滾向前。馬雲說,每晚有1700萬人逛淘寶,但什麼都不買,不知道他們在幹啥。前有秋天裡的第一杯奶茶,後有500元買一杯茶顏悅色,消費仿佛不再是它本身的含義,開始變得複雜多樣與撲所迷離。當消費變成消費主義,中國人也經歷了一場百年巨變。
-
消費主義是與非
作者的一個洞見是,消費主義並不是隨著經濟繁榮和生活富足而自然出現的,因為前現代社會的價值體系往往不支持消費主義,如各種反對過度享樂的宗教,以及中國的儒家思想。消費主義是在對這些價值體系的突破過程中出現的。歐洲產生消費主義的重要原因是啟蒙運動,通過它,世俗化的價值觀得到肯定,追求物質進步不再令人羞恥。
-
賣腎買iPad,消費主義異化的極端案例
每日一評消費主義的最壞結果,就是導致了人的異化:欲望無窮,索取無限,甚至自己都迷失了需求的邊界,攀比競賽成為主導,當它成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的時候,大家就不知道幸福在哪裡
-
消費主義背景下經典廣告英語的語言特點
另外,也提醒我們反思英語廣告語言折射出的消費主義,理性地、辯證地看待消費主義。 【關鍵詞】消費主義;廣告;廣告英語;語言特點 一、引言 在消費主義時代,廣告不僅是消費主義滋生的催化劑,而且也是消費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
-
反對「物質俘虜」的消費主義
然而消費主義語境下,由過度消費催生出來的舉債行為,往往缺乏還款能力支撐,並伴隨著高利率和其他不合理的借貸條件,如近來社會上出現的個人信息洩露、多頭借貸亂象以及暴力催收等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2018年國內消費主義新動態 科技運用無形助長過度消費。科技在零售領域的運用迅猛發展,主要表現在:一是物流運輸高度便利化。
-
如何避開消費主義陷阱?
雖然法律上寫的是十八歲就成人了,但是在潛規則和社會絞肉機的世界裡,絕大多數人還是兒童,像一把待割的韭菜,尤其是在消費主義這一塊。前陣子鄰居大爺和我聊天,說到他和他孫子的消費觀念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他說到同樣是一雙鞋,淘寶上100塊錢的穿了4年還很耐磨,好穿,舒適,但是孫子每次一出nike新款,就想去買,實在搞不懂為什麼要買那麼多鞋。
-
消費主義的錯誤歸因,你的焦慮來自哪裡?
但是制度層面卻是與之相違背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們擁有的只是消費自由,於是在消費自由的背景下誕生的消費主義就成了人們抨擊的罪惡淵藪。但這個時代的弔詭之處在於,對現代制度的普遍焦慮,以及對制度實際安排的心安理得並行不悖地共存著。結果就是,每個人都對消費主義切齒不屑,與此同時卻毫無顧忌地繼續消費。
-
消費主義時代,童年的「異化」與出路
更有甚者,消費主義對童年文化的消費早已越過商品的物質邊界,分階段、有預謀地侵入童年文化領域,潛滋暗長、四處蔓延,隱逸在童年文化現象背後,彌散於童年文化精神之中。也正是這種不加區隔的兒童自娛性消費與成人獵奇性消費,藉助光影聲電、網絡、數字等新媒體的推波助瀾,形成了熱浪滾滾的消費狂歡,在將童年文化商品化同時,擱置並削平了童年文化應有的意蘊深度,還於不知不覺中侵蝕、消解著現代童年的生命尊嚴與精神維度。
-
這屆年輕人不講武德,舊消費主義社會性死亡
來源:野馬財經這屆年輕人不講武德,把「關棍節」逼成了「雙節棍」,網易嚴選也「金盆洗手」退出雙11,宣示與年輕人一起站在消費主義的對立面。舊消費主義猶如灰犀牛日積月累一觸即發舊消費主義倡導的消費社會,猶如人人參與豢養的灰犀牛,讓人不覺間掉入消費陷阱。而這背後是舊消費主義造就的典型現象: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需求的滿足,而是追求體面的消費,渴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和消遣。
-
消費主義在中國是如何崛起的
以上是2012年8月20日《紐約時報》對新世紀中國都市新貴消費行為的一段描寫。雖不無戲謔,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消費者的消費實力與格調。短短幾十年的時間,中國就從一個「苦行者社會」蛻變為一個「消費者社會」。近日的中國社會如歷史學者葛凱所描述的:「滿街的豪華轎車,衣著時尚的中國人,無處不在的廣告填滿了城市的各個角落,大大小小的百貨大樓和零售商店幾乎讓人們分辨不出各條街道之間的區別。」
-
在買買買中尋找自我:消費主義的另一面
消費主義在我們這個時代,至少已經在一個小群體中達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消費主義是在出售溢價,出售一種社會身份標籤,而不是出售一種實用的產品。它是我們這個時代裡的一種危害。誠然,消費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往往會和「不理智」「浪費」等負面詞彙聯繫到一起,但當我們跨躍那些先入為主的觀點之牆後,我們為何不靜下來仔細想一想,消費主義是什麼?
-
孫萍:如何看待性別化的消費主義?
記者|李永博在「追問2020」系列第二場「系統圍城」活動中,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的孫萍老師與青年文化研究諮詢公司聯合創始人張安定分享了消費主義的性別化問題。今年常被稱為「女性主義大年」,女性主題的綜藝與電視劇出一部火一部。
-
美國消費主義文化如何獲得活力
從那以後出生的美國人,都成長於廣告的「狂轟濫炸」下,這為零售業、廣告業的更快速發展奠定了廣闊的客戶基礎。 商家永遠不會放棄讓商場空間價值最大化的追求,他們通過裝飾、陳列展示,以及玻璃櫃、電梯等設施來吸引有購買力的顧客,甚至單闢一層銷售兒童商品,設置兒童遊玩空間;把負一層或頂層改建成餐飲以及廉價品超市,以吸引工薪階層。這種空間設計時至今日依然是購物中心、百貨商場、商業綜合體的標配。
-
奔馳暗中鼓吹消費主義正在摧毀你的價值觀
在中國買豪華車,不加價不叫豪華。 這一點大多數入門級消費群體都表示不屑,高端消費群體則表示有錢任性,汽車品牌表示韭菜割完一茬又一茬,笑開了花。 是什麼造成加價購車這個在現在很多人看來匪夷所思的現象呢?
-
美學者:飛速崛起的中國消費主義支配著世界的品味
參考消息網6月12日報導 美國石英財經網6月4日發表文章稱,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歷史教授卡爾·格特花多年時間研究中國消費主義。他是《世界追隨中國步伐》一書的作者,該網站請他談談中國消費文化如何影響全球經濟的未來。具體摘要如下:問:消費主義眼下在中國有多重要?
-
「17 年不花錢的不消費主義,不等於流浪」
說好的報複式消費,好像在被「反消費」逐漸取代。兩個月前,被一篇反消費的文章刷了屏:「不消費主義者生存手冊:吃剩飯、翻垃圾桶,我就是不購物」。故事裡的 Mantis,大家都叫她紅姐。她現居紐西蘭,做沙發客蹭睡,回收朋友的剩菜來吃,過著不消費主義者的日子。有錢不花的狀態,到現在已經持續了 6 年了。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消費主義正在摧毀中國女性?
還有人聯想到當前輿論場上較為緊張的兩性關係,認為女性這是在「一邊重拳出擊,一邊變相乞討」。近年來,在無孔不入的消費主義侵蝕下,恨不得365天每天都是情侶購物狂歡節,女性也被諸多商家設定為想像中的購買主力。可是女性真的熱衷於買買買嗎?這種通過買買買獲得自我價值的幻象又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呢?
-
消費主義大張旗鼓 網際網路再無技術創新
這是必然的,網際網路留給80後創業者的機會越來越少,各個賽道、各個細分領域幾乎早已擠滿了無孔不入的巨頭或巨頭體系內的創業者,這還不包括已經倒掉的遍地「浮屍」。仔細瞅瞅月活排名Top100的App,你會發現2020年誕生的新產品幾乎沒有。唯有消費主義盛行,一個個新品牌得以迅速成長。
-
從上海名媛到深圳女孩,是消費主義的敗退,是投資/再生產的勝利
群聊說到,「對面就能看到陸家嘴」、「發小紅書朋友圈都很美」 、「浴袍大家共用的,不要弄溼影響下一個人拍就行了」。而5000元寶格麗外灘景觀房,40人團5人一組分批進房,每人只需125元。如果上海名媛話題還是對消費主義的嘲諷,那麼下面的深圳女孩則是轉向賺錢,轉向投資,轉向再生產。而2020年12月底,「深圳女孩」火了。這幾日,很多人在討論「深圳女孩」。
-
當消費主義成了單一的主流價值觀
雖然這個問題的預設是「女性更容易被消費主義影響」,這也許是事實,但同時也可能是一種「認識不正義」。 女人為什麼愛買買買 女性本來就是營銷的主要目標,因為女性擔任著家庭中採購的職責,她們往往要為全家人買東西,而女性也要孕育下一代,影響她們等於發掘更多的消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