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年不花錢的不消費主義,不等於流浪」

2021-01-15 開眼視頻Eyepetizer

新年前後,各平臺都在推出用戶年終總結,聽歌的、看電影的、標記旅途的、通勤開會的…但基本上都沒了往年的熱鬧。

曾經刷屏的支付寶、微信年度帳單,只剩零星的凡爾賽。說好的報複式消費,好像在被「反消費」逐漸取代。

兩個月前,被一篇反消費的文章刷了屏:「不消費主義者生存手冊:吃剩飯、翻垃圾桶,我就是不購物」。故事裡的 Mantis,大家都叫她紅姐。她現居紐西蘭,做沙發客蹭睡,回收朋友的剩菜來吃,過著不消費主義者的日子。

有錢不花的狀態,到現在已經持續了 6 年了。

而在紅姐之前,一位德國的 70 歲老太,Heidemarie Schwermer,不消費地過了 17 年,直到 2016 年去世。

Schwermer 的父親是個咖啡商人,家境富裕,有保姆、園丁的那種。直到 1939 年,戰爭爆發,他們變成了難民。在那之後的第三年,Schwermer 出生。等二戰結束後,父親東山再起,開了家菸草公司,重回有錢人隊伍。

必須捍衛重新獲得的財富,這種人之常情卻是 Schwermer 想要過「沒錢生活」的根本原因。

她做了 20 年的老師後,轉行在 Dortmund 做心理治療師。共享和交換,以及放棄貨幣作為交換媒介,一直都是她主要研究的命題。

1994 年,她成立了一個「以物換物」的交流小組,Give And Take Central,大家交出不再需要的東西,其他人則可以得到他們需要的東西。最開始是實物,後面變成了技能,比如剪髮、修車、打掃衛生。

這種物品、技能交換的成立,就是她覺得不需要很多錢的動力。

直到 53 歲,她賣掉了房子,把無法放進行李箱的東西都給了鄰居,開始了為期一年的「不花錢生活」。做這個決定的時候,親人並不在身邊。她在 30 歲的時候和丈夫離婚後,沒有再婚。有 2 個孩子、3 個孫子,但彼此住得遠,不常見面。

實驗一年後,她再也回不去了。一些人為了「得到」而高興的時候,她的「得到」是丟棄。

「我不想說每個人都應該放棄金錢,只是想展示如何讓生活更加輕鬆。這和支持或反對消費沒關係,重要的是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當然,她多少還是會花錢,但僅用在旅途的火車票上。

她的日程安排很嚴格,像個傳教士一樣,日常都在歐洲各地演講,一周就會換一個地方。2010 年的紀錄片「Living without Money」,講的就是 Schwermer 在歐洲的故事。

紀錄片整體比較粗糙,有些地方擺拍痕跡也很重,但基本可以勾勒出 Schwermer 的生活軌跡。

最開始,她會找到接納沙發客的家庭,再做幾小時的園藝、洗窗戶零工,用技能換取一些食物。吃住需求都得到了滿足,缺少的東西用不需要的東西、勞力去換取。照顧嬰兒、打掃、理髮、遛狗,都是她的技能。

當然會累,但自由是值得辛苦的。

在這種生活方式被媒體報導後,她開始有了「信徒」。很多人都是聽了她的電臺後寫信,想要邀請她去到學校、公司、電視臺、自家聊聊「不花錢的生活」。

在紀錄片裡,她帶著一個叫「bund - judend」的組織,進行了一周的不消費生活,來發現金錢對生活的影響。他們進到一家超市,打算用一支筆交換水果。

可能是因為有攝影機,老闆很配合地拿出了一個梨和一個李。

然後在其他城市,還會有主婦團和她一起,去菜市場撿被丟掉的蔬菜、水果,大家像尋寶一樣,看到一顆完好的檸檬,就會開始腦內烹飪各種美食。主食就去麵包店裡打掃換取,如果超過食用期限,但還能吃的,他們也會收下。

但他們只拿需要的,過多就是貪婪了。

興致來了,幾個姐妹會跑去水療中心,同樣想用技能來交換一次服務。工作人員說要問問經理,實為婉拒。但不知道是不是攝影機的存在感太強,經理最終答應,而用於交換的是「一首讓人聽起來會開心的歌」。

紀錄片中有幾個場景很可以拿出來討論。首先是 Schwermer 和男店主的交流。

老闆:「小規模的影響是可能的,但在世界範圍內不可能。我懷疑,是否有足夠的人為此做好了準備?」

S:「奢侈,就是擁有需要的一切。我不需要 20 雙鞋,3 雙就夠了。」

與其說是一種質疑,不如這是整體社會的大現狀。無論是反歧視、女性平權、動物救助…一小部分人在做,一大部分人在說「你搞不過大社會的」。

還有一場,記者提出了另一層面的質疑,「你是不是把聲譽當成了一種資本」。這非常犀利,導致 Schwermer 的眼神都有些躲閃。

從表面上來看,這種概括不完全錯誤。她通過一種生活方式的實驗,獲取信徒和知名度,得以可以讓這個實驗更長久。但一旦上升到精神層面,就像她說的,「一切都會存在,就在我需要的地方。」

非常形而上,但很符合她的去金錢化的共享環境。

最具爭議的在片尾,Schwermer 去參加電視臺節目的錄製,前一天她緊張到在被子裡哭,因為她恐懼來自陌生人的嘲笑。但實際上的嘲諷比想像更粗暴。

「你的裙子不是買的嗎?」

「你住在哪裡?」

「你打電話不用花錢嗎?」

「你都吃些什麼?」

Schwermer 暫停了拍攝,拿著一瓶水在後臺喝一口,就苦笑一下。在她的故事裡,金錢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一種斷舍離的,追求共享時代的理念,成了一種娛樂。

2016 年 3 月,Schwermer 因為癌症去世。

在那之前的幾年裡,她終於開始接受養老金,並把那些錢捐贈給了需要它的人。她在實驗開始時,設立的應急基金 200 歐元,到去世前都沒有碰過。她就那樣,基本上不花錢地生活了 20 年。

她堅信,在現代世界中,不斷積累財富的必要性已成為過去,而這些財富會隨著生活而不斷拖累。

而這樣的人在西方其實存在很多,細分下來會有反消費主義、免費素食主義、社群主義、消耗主義等。

比如著名的「戒錢人」Daniel Suelo,美國最有名的流浪漢。畢業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大學,曾服務於和平隊,也朝九晚五過。但從 2000 年開始,他開始住在拱門國家公園附近的山洞裡,翻垃圾站裡的東西吃,再搭便車去各地旅遊。

還有一個很大的群體叫 Freegan,是免費(free)和純素食者(vegan)的混合詞。它起源於上世紀 90 年代中期,是反全球化運動和環保運動的產物。他們只能吃免費的食物,比如垃圾桶裡、別人贈送等。

這比 Schwermer 的操作更加直接粗暴一點,常被人形容為「寄生蟲」。

當然,什麼行為一旦做極端都會不被理解和包容。那如果拋開這些極具「娛樂性」或「政治訴求」的幹擾因素,以及對他們行為和主義的質疑,回歸到精神層面上,回答 Schwermer 的兩個問題:

「你想放棄什麼?」

「你想得到什麼?」

像她說的,現在不知道答案沒關係,有些種子就是會需要長時間才萌芽的。停止競爭走向共存的狀態,怕也是如此。

文_德克斯特|圖_網絡

相關焦點

  • 消費主義下 誰人不「窮忙」
    如果真是工作和回報不成比例,自稱「窮忙族」也名副其實。但如今,越來越多的網友在抱怨自己是「窮忙族」,其中不乏一些中等收入的工薪階層,甚至是拿著每月近萬元收入的辦公室白領。如果連收入逾萬元都是「窮忙族」,那麼可以稱得上是「窮忙族」的可能不止七成,因為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7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24932元,月平均工資才剛過2000元。
  • 這屆年輕人不講武德,舊消費主義社會性死亡
    來源:野馬財經這屆年輕人不講武德,把「關棍節」逼成了「雙節棍」,網易嚴選也「金盆洗手」退出雙11,宣示與年輕人一起站在消費主義的對立面。過度消費暗藏風險,日積月累,一觸即發。據北大光華管理學院《2019年中國消費金融年度報告》顯示,網際網路消費金融放貸規模從2014年的0.02萬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7.8萬億元,增幅近400倍。
  • 消費主義是與非
    在斯特恩斯看來,消費主義完全是一種西方的產物。儘管在近代之前,通常在社會平靜、經濟繁榮時代出現的消費膨脹、追逐財富現象,在世界各國都屢見不鮮,但涉及大量社會群體的、強烈的、永無饜足地追逐新奇商品的現象,即全面的消費主義,卻是17世紀晚期之後才出現的一種從歐洲逐漸擴張到全球的現象。他寫道,源自歐洲的消費主義給全球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其影響要比「西方軍事與殖民佔領大得多」。
  • 《流浪地球》不及格?看看外國影迷怎麼評價!
    (而且神奇的是,這部電影下給1分差評的用戶,很大一部分是中國用戶)美國著名的科技媒體The Verge給《流浪地球》的評語是「豐富、驚豔、但有些地方有點傻」▼Flick:中國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可能會是2019年的最佳科幻電影。
  • 如何避開消費主義陷阱?
    雖然法律上寫的是十八歲就成人了,但是在潛規則和社會絞肉機的世界裡,絕大多數人還是兒童,像一把待割的韭菜,尤其是在消費主義這一塊。前陣子鄰居大爺和我聊天,說到他和他孫子的消費觀念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他說到同樣是一雙鞋,淘寶上100塊錢的穿了4年還很耐磨,好穿,舒適,但是孫子每次一出nike新款,就想去買,實在搞不懂為什麼要買那麼多鞋。
  • 誰製造的「消費主義」?
    2013年,英國人總共擁有60億件衣服,平均每個成年人100件,其中四分之一從未被穿過。」這似乎也是當下中國人生活現實的寫照。從物質匱乏到消費狂歡,人們憎恨消費,又熱愛消費,被綁架上一輛後現代的馬車裡,滾滾向前。馬雲說,每晚有1700萬人逛淘寶,但什麼都不買,不知道他們在幹啥。
  • 賣腎買iPad,消費主義異化的極端案例
    每日一評消費主義的最壞結果,就是導致了人的異化:欲望無窮,索取無限,甚至自己都迷失了需求的邊界,攀比競賽成為主導,當它成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的時候,大家就不知道幸福在哪裡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消費主義正在摧毀中國女性?
    出版專著《身體、性別與創傷:中國當代小說的身體書寫》,譯著《女性主義思潮導論》、《語言與性別導論》、《女權主義理論讀本》。2016年開始,裸貸這一新名詞逐漸為大眾所熟悉。貸款人以自己的裸照作為抵押物,一旦還不上借款,裸照就會被用來向其家人、親戚或單位催款。顯然,這是針對女性的借貸方式。因為女性的裸體能夠作為羞辱物,能夠成為威脅自身的東西。
  • 反對「物質俘虜」的消費主義
    然而消費主義語境下,由過度消費催生出來的舉債行為,往往缺乏還款能力支撐,並伴隨著高利率和其他不合理的借貸條件,如近來社會上出現的個人信息洩露、多頭借貸亂象以及暴力催收等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2018年國內消費主義新動態 科技運用無形助長過度消費。科技在零售領域的運用迅猛發展,主要表現在:一是物流運輸高度便利化。
  • 消費主義在中國是如何崛起的
    以上是2012年8月20日《紐約時報》對新世紀中國都市新貴消費行為的一段描寫。雖不無戲謔,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消費者的消費實力與格調。短短幾十年的時間,中國就從一個「苦行者社會」蛻變為一個「消費者社會」。近日的中國社會如歷史學者葛凱所描述的:「滿街的豪華轎車,衣著時尚的中國人,無處不在的廣告填滿了城市的各個角落,大大小小的百貨大樓和零售商店幾乎讓人們分辨不出各條街道之間的區別。」
  • 危害當代年輕人的認知膨脹和消費主義陷阱
    當他自己的收入水平不足以支撐他每天所通過手機看到的這樣的生活的消費水平的時候,認知膨脹就會引起另外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那就是他會被消費主義瘋狂的pua消費主義就像一個渣男,每天拿著甜言蜜語哄著你,然後從你。這裡套取好處,然後跑路,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關注過一部電視劇啊,我身邊有一個小姑娘,就特別喜歡看這部電視劇,它的名字叫做30而已。
  • 在買買買中尋找自我:消費主義的另一面
    消費主義在我們這個時代,至少已經在一個小群體中達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消費主義是在出售溢價,出售一種社會身份標籤,而不是出售一種實用的產品。它是我們這個時代裡的一種危害。誠然,消費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往往會和「不理智」「浪費」等負面詞彙聯繫到一起,但當我們跨躍那些先入為主的觀點之牆後,我們為何不靜下來仔細想一想,消費主義是什麼?
  • 孫萍:如何看待性別化的消費主義?
    記者|李永博在「追問2020」系列第二場「系統圍城」活動中,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的孫萍老師與青年文化研究諮詢公司聯合創始人張安定分享了消費主義的性別化問題。今年常被稱為「女性主義大年」,女性主題的綜藝與電視劇出一部火一部。
  • 難度不輸《流浪地球》,電影版拍完5年不敢上
    2020年的電視劇市場延遲開啟,卻依舊有不少勁爆消息,近日就有傳言稱《三體》網劇已經進入籌備期,隨即項目書曝光,看完之後不少人陷入沉默,不滿意直接寫在臉上。以《三體》原著的複雜性,就算老老實實拍攝,難度也不小,不客氣地說,《三體》的拍攝難度吊打《流浪地球》。《流浪地球》有多難拍,關注過的網友肯定都知道,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電影,投資不好拉,不能賠錢,擔子比誰都重,為了趕進度加班加點拍攝,特效製作費用緊張,那就演員穿著尿不溼親身上。
  • 當消費主義成了單一的主流價值觀
    和「女性不擅長開車」、「女性不擅長學理工科」的認知偏差相似。也許是因為女性在某個領域長期缺乏相應的支持和資源,導致女性的表現相對落後,然後這種落後又經由男性在公共輿論領域的話語霸權表達出來,形成了公共認識。
  • 即使有爆款《流浪地球》,2019中國電影市場的開年並不紅
    大城市的你們,可能還有閒情逸緻反覆鑽研《流浪地球》中的bug;咱十八線城市的小鎮青年只剩無奈「坐等視頻網站上線」的份兒了。現在看看99.9元一張票的《流浪地球》,也難怪有這麼多「一星黨」了,「脾氣」全被這瘋漲的電影票價給激活!都不知道這底氣從哪兒來!論春節檔電影票價漲幅,我十八線小鎮穩贏!《流浪地球》再炸裂歸宿還不就是視頻網站!
  • 消費主義時代,童年的「異化」與出路
    2017年4月第一版,88.00元  作為童年文化審美研究專論,趙霞博士的《童年精神與文化救贖——當代童年文化消費現象的審美研究》稱得上是一部標誌性著作。論著秉承並參照童年文化審美精神,對當代童年文化消費現象進行綜合考察和案例分析,旨在揭示當代童年文化病象根由,探求當代童年文化建構路徑。立足消費主義甚囂塵上之當代語境,著者對「童年消費文化」的審美聚焦與深度透視意義不凡。  誠如論著所述,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消費主義文化潮流在凸顯兒童主體性同時,也將作為審美文化符號的童年變成了消費對象。
  • 該不該給《流浪地球》打一星?
    《戰狼2》之後,《流浪地球》的觀影評價又一次呈現出了特別激烈的兩極分化。《流浪地球》舉行首映的時候,口碑好得出奇,所有去看片的業界大咖都發出了同樣讚嘆。文化學者戴錦華說:「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開啟了。」導演徐崢則說,「裡程碑式的電影,絕對是世界級別的。」可是公映之後,《流浪地球》的豆瓣評分卻從8.4一路跌到了7.9。影片頁面排在第一位的,是一篇一星影評《流浪地球,不及格》。
  • 聰明花錢 找出消費基模
    聰明花錢 找出消費基模 2013年02月16日 15:43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如何做荷包的主人」,專家建議,要先從了解自己的「消費基模(Schema)」開始,才能聰明消費。
  • 消費主義的錯誤歸因,你的焦慮來自哪裡?
    有沒有可能,消費主義只是社會焦慮強加的一項錯誤歸因?或者是人類內心深入的一種不安全感所促就的消費行為?消費主義主流批評的反思當下對於消費主義的主流批判在於符號化帶來的消費異化,在商品的使用價值不分上下的情況下,消費者競相驅逐的焦點日益集中在商品的附加值即其符號價值,比如名氣、地位、品牌等觀念上的東西,並為這種符號價值所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