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消費主義正在摧毀中國女性?

2021-01-11 澎湃新聞

原創 柯倩婷 活字文化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這個莫名流行起來的網絡梗,像病毒般蔓延,迅速侵襲了每個人的社交關係網絡。從短視頻平臺,到微博,再到朋友圈,「奶茶梗」一路席捲下來,威力絲毫未減。

這個話題從誕生之初,就是一種秀優越的方式。參與者將紅包、轉帳截圖發布在社交網絡上,曬的還真不是錢,而是一種給你看看「我對象/我爸媽/我閨蜜 惦記我,什麼事都想著我」的微妙心理。但當這個話題延展到兩性關係領域,矛盾就逐漸尖銳起來。很多男性認為這是女性又一次被商家營銷圈套所洗腦,變相索要金錢或者收割自己的潛在追求者。還有人聯想到當前輿論場上較為緊張的兩性關係,認為女性這是在「一邊重拳出擊,一邊變相乞討」。

近年來,在無孔不入的消費主義侵蝕下,恨不得365天每天都是情侶購物狂歡節,女性也被諸多商家設定為想像中的購買主力。可是女性真的熱衷於買買買嗎?這種通過買買買獲得自我價值的幻象又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呢?

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活字文化·日刻策劃出品的音頻課程《用性別之尺丈量世界——18堂思想課解讀女性問題》中,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柯倩婷對女性與消費主義關係之間的討論:「消費無法讓女性更有權力、地位和發展機會,而是導致女性陷入對物質的依賴,對人生價值的誤判,並錯失發展機會。」

大家好,我是柯倩婷,來自中山大學中文系,這一講我和大家探討消費主義對女性的影響。

柯倩婷,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性別研究、文化研究、加拿大文學研究等。曾主持「女性與美容整形」、「電影與文學中的女性形象」、「廣告中的女性形象」等項目研究。出版專著《身體、性別與創傷:中國當代小說的身體書寫》,譯著《女性主義思潮導論》、《語言與性別導論》、《女權主義理論讀本》。

2016年開始,裸貸這一新名詞逐漸為大眾所熟悉。貸款人以自己的裸照作為抵押物,一旦還不上借款,裸照就會被用來向其家人、親戚或單位催款。顯然,這是針對女性的借貸方式。因為女性的裸體能夠作為羞辱物,能夠成為威脅自身的東西。提前消費、貸款購物、購物上癮這三者是消費主義催生的三大症狀,女性又首當其衝成為受害者。

買買買,成了當下很多人的日常動作,空閒時打開購物APP,刷幾件有用沒用的東西,空虛無聊時以購物來填塞。數據顯示,女人更熱衷購物:「相比2015年,2017年女性購買美容類產品成交金額增長超過100%」。

2018年的雙11,女性在此戰績基礎上繼續大幅攀升。購買昂貴的包包,實際上並不怎麼使用,但他們習慣了「包治百病」,買個包包讓自己得半日好心情。購物上癮就這樣形成的,因為購買的一刻很開心。

日劇《東京女子圖鑑》臺詞

十年前我研究購物成癮,其主要的成癮情景是百貨商店。百貨商店的布局,是讓購物者迷失其中的;舉目就會見到鏡中的自己,更增加幾分自戀,以及打扮自己、瀟灑一回的渴望;燈光和香氛也讓人迷醉;豐富多彩的櫥窗,不買,只是看看也仿如進了藝術博物館;貼心貼身的服務,顧客至上,暫時放空自己,放下一家子人的各種需索,享受被人侍候的美好感覺。還有,花錢的剎那,服務員的讚美,就像是做成了一單大生意,充滿權力感和滿足感。誠如雷蒙·威廉斯所言,人們實質上把百貨想像為『消費的宮殿』、『夢幻世界』、是新的消費者來朝拜商品的『廟宇』。到百貨朝拜的大部分是女人,她們在百貨商店放飛幻想,幻想自己是備受尊敬的女王,是無憂無慮的公主,是百變的仙女。一切皆有可能。

半天走下來,腿腳酸軟,但成就感滿滿的,逐漸就成了習慣,每周都去,路過也會駐足,進去就不想離開,再緊急的事情也不著急。買買買,遇到喜歡的款式,幾個顏色一起拿下。我有個朋友說,有時理性佔上風,只買一個顏色,結果回去晚上一直惦記著另外兩個顏色,第二天找個藉口又去收了。我說,這就是中級購物上癮了。

重度上癮的是什麼樣子?就是貸款也要買,用不上也要買,明明沒有地方放置了,也要買。如鮑德裡亞所言,使用的東西和擁有的東西是不同的,只有當某件東西是不用的、收藏的,才有一種認同感,似乎那是自己的一部分,才會產生擁有的感覺。購物狂就是把使用的東西變成不用的、收藏的東西,她們用這種擁有感來安頓焦慮,填滿缺乏愛,缺乏安全感的精神之洞。因此,衣服、鞋子、包包、護膚品、化妝品,不是夠用就不買了,而是感覺到壓力、焦慮的時候就去買,買回來放著,這種擁有感才是令她們著迷的,當然,也是令人煩惱的。

日劇《四重奏》臺詞

當代購物情景與以往的百貨現金交易不同,其一是廣告跳到面前,誘惑花樣翻新出現,消費者稍微鬆懈就可能上鉤;其二,某些觸及自尊或虛榮的刺激,例如同伴買了個包包而趾高氣揚;例如幻想著做個微整形手術自己就能吸引那個心儀的帥哥。還有,因為喜歡某個動漫劇,就入了周邊的坑,每一件周邊都是幾百上千。更重要的是,借錢看起來輕而易舉,信用卡是花未來錢,京東可以打白條,網絡貸款的廣告送到面前。花錢不過是個數字,並不覺得自己掏不出錢。

消費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買賣行為,而是一系列的心理過程。消費主義積極參與塑造其過程。首先是歸屬感,即通過消費來愛自己,來展示或提升社會地位。消費主義的本質可以歸結為一個簡單的口號,我消費故我在,我買什麼東西說明我是什麼層次、什麼圈子的人。知識、智慧和靈魂的追求讓位於消費實踐,成為確認自我的關鍵。其次是愉悅和滿足感,消費的同時也是參與符號的兌現,廣告中,吃巧克力遇上甜蜜愛情,買口紅化身性感女郎,在幻想的層面,消費也參與這種升華,美貌、愛情、幸福、自信,都可以通過消費實現。

國產劇《三十而已》中的名場面

購物上癮者特別依賴購物的愉悅,或許反向證明了日常的壓抑與不滿足。再者,消費主義鼓勵炫耀式消費,純粹實用的消費是有限的,斤斤計較的。炫耀消費沒有邊界,越貴越好。炫耀消費是張揚自我和展示社會地位最便捷的方法,自古皆然。炫耀豪車、名包的郭美美們,急於得到認同又苦於沒有所需的社會、文化資本,有點財富自然就無法低調了。女人更容易入消費主義的坑,暴露了我們社會的問題,女人難以在其他領域獲得歸屬感、成就感、滿足感。

女人不是天生愛購物。

女人購物的習慣,是逐漸養成的,這個養成的過程,很大程度上是廣告的說教起了作用,其次是日常家人的言傳身教。在日常中,小女孩又常常看著女性長輩去百貨、超市和菜市場購物,她們更經常被使喚去協助購物。廣告商知道廣告要以女性為主角,因為很多家庭是女性在購物,因此廣告主要針對女性做促銷。三月八日的國際婦女節,被改裝為女神節、女王節。女性消費者被商家頂禮膜拜,奉為女神、女王,貌似提升了婦女地位。事實上,那都是為了掏空女性,把女性逼向提前消費的狠毒招數。

看看這些廣告如何有毒,例如,有廣告說:「聰明的女人,捨得為自己花錢」,有的說,「你捨不得買那些漂亮有品質感的東西,是因為潛意識認為自己配不上它們」,又有的說「能力範圍內,買最好的」。這些廣告看起來是為女人好,是分享一種聰明的消費觀念,其實是傳播一種物質至上的觀念。還有更毒的,就是暗示女性可以要求男性買,可以通過變美而依賴男人供養。例如「沒有一個姑娘會因為買買買而變窮,尤其是漂亮的姑娘」,又例如「娶老婆,一定要娶會花錢的那種」,又例如「不給你買YSL的男孩,不配說愛你」。這些有毒廣告,拿大男子主義來做文章,要挾男人為女人買單,又矮化了女人。但這樣的有毒廣告,卻深入人心。

另一個推動女性購物的行銷手段是兜售焦慮,即女性對於衰老、變醜、跟不上時尚潮流的焦慮。那些針對女性的身體、美貌而開發的產品,利潤可觀,銷售無憂。美容院或整形醫院向顧客兜售的美容注射劑,聲稱可以提升蘋果肌,減少法令紋,其利潤是十倍,甚至更高。美容院還有各種讓人啼笑皆非的產品,例如,提升臀部的內褲,豐挺胸部的胸衣,一件售價數千,美其名曰是高科技產品,還有境外或國外的發明專家親臨指導。

女人消費很大部分是為了裝飾身體,悖論的是,這樣的消費,往往以羞辱身體的方式來換取。裸貸是女性與金錢的緊張衝突的爆發點之一。裸貸中的「裸」與「貸」恰恰揭示了資本、消費和商業社會對女性身體的入侵、佔領和欺詐。商人把女人的身體看作逐利的戰場。女人被教育為——如果你足夠美貌,你就能徵服世界,擁有你所欲望的。顯然,這是謊言。事實上,消費無法讓女性更有權力、地位和發展機會,而是導致女性陷入對物質的依賴,對人生價值的誤判,並錯失發展機會。

面對消費主義的巧取豪奪和謊話連篇,我們有什麼應對的辦法呢?

首先,對廣告所宣揚的毒素有識別能力、批評能力和免疫力。去年,京東把三八婦女節包裝為女王節,採取了非常惡劣的營銷——在京東美妝的發貨箱上印著廣告詞——「不塗口紅的你,與男人有何區別」。這意思是,不用口紅,就不是女人。這種恐嚇式的銷售,還能行得通嗎?答案是行不通。這廣告迅速引發眾怒,把女人、男人都得罪了。女網友說,「京東美妝竟然告訴我,我不是女人!」男網友上傳塗了口紅的照片,說,「誓死捍衛男生塗口紅的權利」。京東美妝以收回30萬印製好的紙箱並道歉收場。消費者不被有毒廣告所侵害,所恐嚇,並且敢於發聲,就能讓世上少些有毒廣告。

對女人明褒暗貶的廣告確實很多,前不久,Minicooper的汽車廣告說養車比養女人、養寵物更划算,遭到了女性消費者的抵制;寶馬二手車把女人跟二手車相比,暗示有過性經驗的女性是二手但依然有魅力的。這種以男性消費者為中心,把女人想像為性慾工具、擁有的物品的觀念,正是廣告的另一重罪惡。廣告商不惜貶低女人、得罪女顧客來吸引眼球。這也許是廣告商的大男子作風作怪,相信恐嚇、威脅還能管用。沒錯,這些廣告曾經幫商家賣掉無數產品,並同時把女性綁定在做家務、照顧男人、為了美貌而瘋狂購物的角色定位。可喜的是,這些廣告都遭到了女性的批評。

網友翻出來奧迪二手車物化女性的廣告

這兩年,女王節、女神節遭到了抨擊,因為越來越多女人看穿了這一套把戲。商家的邏輯,女人是憑購買的權力稱王封神,物質成為榮耀的替代物。女人要奪回命名、定義的權力,不需要被封神,要做真實的人。她們跟貼、發表評論,批評購物平臺的廣告和營銷方式所夾帶的貶低、歧視、誤導女人的信息。

其次,充分意識到抵制消費主義、物質主義的困難。無論我們怎樣批評消費主義,生活在城市的人,時刻都離不開消費。這就使得我們的反思和抵抗變得加倍艱難。我們批評這個社會把物質的掠奪和擁有看作榮耀,看作認識人的標籤,但現實中我們很容易就落入這樣的邏輯之中。朋友聚會,我們記得的是物:喜歡的美食、別致的茶杯、朋友手中貌美的包包,反而記不住誰說過精彩的話。當我們想要表達獨立、解放、幹練,可能也離不開物質,例如,自己買房買車、穿山本耀司的服裝。我們的視野眼界,我們的感知與思維,難免被物質所框限,所俘虜。意識到此,更迫切需要保持對物質的反思,以免被物質所誘惑、控制、吞噬。

最後,發展替代的生活方式。以人的聯結替代物的聯結,例如,朋友聚會時,建立運動、閱讀、公益、藝術等主題,替代單一的購物或吃飯;再如,在閨蜜、親友中共享物品,互通有無,少購買。很多時候,我們對物質的需求,是為了填補空虛,而不是真正需要。據我所知,有人發展出不點外賣群,目的是促進自覺,減少對外賣的依賴;還有購物諮詢群,目的是減少衝動購物;還有一個一年不購衣的軟體,約束購買衣服,也探討什麼才是更有價值的生活。當我們有其他意義的參考坐標,就不會輕易碰上物質這頭怪獸。

END

相關推薦

原標題:《「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消費主義正在摧毀中國女性?》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秋天第一杯奶茶」刷屏背後,無關風月,只關女性!
    最近你被「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了嗎?朋友圈裡到處都是女性朋友「跟風」發秋天第一杯奶茶的信息和紅包截圖,短視頻平臺也都在秀恩愛曬紅包截圖。與此同時,一些商家營銷號也不遺餘力地跟風包裝。於是一場全民狂歡的「奶茶風」席捲而來。
  • 朋友圈被「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這是個什麼梗?
    朋友圈被「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這是個什麼梗? 朋友圈被「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 刷爆朋友圈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到底是什麼梗?
    最近你的朋友圈有沒有被「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如果你還不知道這個梗到底是什麼,簡單的說「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就是:在這個冷的秋天 有一杯熱乎的奶茶 就是心裡特別溫暖,在意你的人,看到你發的消息,或者主動發你52元的奶茶錢,讓你能喝到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雖然看到沙雕網友這樣的解釋我感到一絲懷疑,甚至想發個「九折」?!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各式奶茶英語怎麼說?
    這兩天,毫無預兆地,「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在各大社交媒體全方位躥紅,幾乎所有人的朋友圈都被刷屏。  24日上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微博話題閱讀量已經竄到10億。    (圖源:微博@齊魯晚報截圖)  這個梗一開始是有人在微信給對方上發「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對方二話不說,發來一個52元紅包,意思「拿去賣奶茶喝吧」。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52到底是什麼梗-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各類表情包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52到底是什麼梗-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各類表情包時間:2020-09-26 08:2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秋天的第一杯奶茶52到底是什麼梗-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各類表情包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近期微博突然火爆相信很多小夥伴的朋友圈都被刷爆了吧,接下來小編為大家詳細解釋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
  • 秋天裡的第一杯奶茶,英文版
    沒有一點點防備,今天是不是被秋天裡的第一杯奶茶給刷屏了呢?
  • 全民星選:解說「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為啥突然爆火?
    秋分的最後一天,#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上了熱搜,熱度居高不下。朋友圈刷屏還不算,小紅書,抖音,知乎,微博全部淪陷,微博熱搜指數一度升到第五名。有媒體數據報導稱,這個熱點的出現,奶茶銷量一度上升了30%,奶茶店的工作人員都很疑惑,為什麼銷量上升如此之快。
  • 所以到底為什麼要喝「秋天第一杯奶茶」?
    2020.9.24 —— 小沃 ▌很多小夥伴的朋友圈都被#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 好奇的小沃搞了半天才明白,這並不是一杯多麼好喝的奶茶品種! 而是一種以請你喝秋天第一杯奶茶的名義「發紅包」的暖心行為!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什麼梗?朋友圈裡都在發
    不知道為什麼,這幾天「我想要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莫名其妙就火了你的朋友圈,被刷屏了嗎?大家可以看個熱鬧2、一般情侶之間發秋天第一杯奶茶紅包的比較多,數字都是52.0類似的。3、還有家裡人和父母之間要秋天第一杯奶茶的紅包,然後發到朋友圈裡秀感情。4、主要就是應季玩的一些梗,讓大家要紅包更理所當然,不會很尷尬。52塊錢可以買到什麼茶?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丨奶茶不叫「milk tea」!那叫什麼?
    這兩天「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這個梗突然火了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奶茶刷屏這到底是個什麼梗呢?有人說:「今年的秋天比以往來得早一些,所以今年這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安排一下。
  • 什麼"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我只想知道「奶茶」英文怎麼說?
    這兩天"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是不是已經在你的社交平臺刷屏?莫名其妙就火了!你是不是也有一樣的疑問??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現在的梗,怎麼都來得這麼突然?   網友說:"節日已經不能滿足女人了,他們開始對節氣下手了"。
  • 網絡瘋傳「奶茶」潮到底是什麼?60歲阿姨喝秋天第一杯奶茶翻車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秋天第一杯奶茶「刷屏!相信有不少人和我一樣,看到這句話時都是滿臉問號+一頭霧水?秋天第一杯奶茶這是什麼梗?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怎麼莫名其妙就刷屏了呢?這下我知道了,「秋天第一杯奶茶」其實並不是真的能喝的奶茶,而是紅包上面的文字哦!發紅包的人,發一個以「秋天第一杯奶茶」命名的紅包,紅包的金額是52元,既沒有520元那麼誇張,也比5.2元稍微濃厚一點。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你喝了嗎?奶茶不叫「milk tea」!那叫什麼?
    這兩天「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這個梗突然火了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奶茶刷屏這到底是個什麼梗呢?有人說:「今年的秋天比以往來得早一些,所以今年這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安排一下。也有人說:「指的是在這個冷冷的秋天,有一杯熱乎的奶茶心裡特別溫暖。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是什麼梗 微信朋友圈52元轉帳喝奶茶含義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是什麼梗 微信朋友圈52元轉帳喝奶茶含義 最近一個新鮮的詞語大火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很多人第一次聽這個詞語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是什麼梗什麼意思?微信52塊錢紅包奶茶啥意思
    最近在微信上有人發紅包52或者是520,裡面配的文字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很多人對這個梗一頭霧水,不清楚到底是什麼意思,下面就來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是什麼意思。1、一般發52元紅包或者是520元紅包都是情侶或者女性閨蜜之間的操作,一般發紅包就有個原因,比如情人節,發個52或者520來意思一下,也就是應季或者是應節的感覺。2、而秋天的奶茶其實就是應季,秋天天氣變涼了,奶茶代表著可以溫暖人心,所以在微信送紅包的時候加上文字「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這樣的話就代表要在天冷的時候做第一個溫暖你人心的人。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你看到的是奶茶,我看到的英語學習!
    相信大家的朋友圈裡面這兩天都颳起了一股「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風,看到朋友圈裡一堆秋天的奶茶,小天表示也很懵,這個梗究竟從哪來呢?仔細研究了一番,才發現,實際上,就是借著秋天到來,通過發紅包買奶茶,在朋友圈秀一秀,順便看看朋友對自己的情意有多深,其實跟秋天沒什麼關係。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像初戀一樣,說涼就涼!
    有人說,這指的是在這個突然降溫的季節裡,在意你的人主動或者在看你的消息後給你發「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讓你喝到一杯熱乎的奶茶,從行動上表達他的溫暖。但其本質上就是在索要 52 塊的「天價」奶茶來秀恩愛。圖 1: 別人喝進口奶茶的樣子像極了春天
  • 網絡熱詞「秋天第一杯奶茶」已被註冊成公司
    近日,「秋天第一杯奶茶」突然成為網絡熱詞。這是什麼梗?簡單來說,就是借秋天的到來,要第一杯奶茶和紅包秀恩愛或者秀感情。在這個有點涼的秋天,有一杯熱騰騰的奶茶就會讓人感到心裡特別溫暖。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爆朋友圈,背後到底是什麼梗?
    昨天,「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這個熱詞火了。不僅成功地登上了微博熱搜高位,閱讀量高達10.2億,而且還刷爆了朋友圈。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畫面:一波人在發轉帳紅包秀恩愛,一波人在發奶茶和自拍,還有幾個人在困惑和迷惘中,一臉懵逼的問著: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到底是什麼梗啊?除了微博和朋友圈,昨天大街小巷也都在討論這個詞。等公交車時,站臺上兩個人在討論「秋天第一杯奶茶什麼意思?為什麼秋天要喝第一杯奶茶?」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朋友圈火爆刷屏!英語難道就是「milk tea」?
    這兩天朋友圈突然颳起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風~先來學習一下「奶茶」和「秀恩愛」的英文怎麼說,下次我們就可以在別人面前秀英語啦~Jason Leung@ninjason/unsplash「奶茶」用英文怎麼說?說到奶茶的英文,大家第一反應是不是milk tea?但其實你只答對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