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物質俘虜」的消費主義

2021-01-15 人民網

原標題:反對「物質俘虜」的消費主義

消費主義通過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和滲透,給理性適度的消費觀念造成巨大衝擊。消費主義思潮不斷蔓延所暴露出的諸多問題,值得我們重視和思考。

個體一旦掉進消費主義陷阱,從觀念到行為都將超出理性範圍

消費主義是一種崇尚和追求過度的佔有和消費作為滿足自我和人生目標的價值取向。認識和把握消費主義中的「過度」,是區分正常消費和消費主義的關鍵。個體一旦掉進消費主義陷阱,從觀念到行為都將超出理性範圍。

價值觀的異化。價值觀是一種明辨是非的能力,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些基本理念都是值得我們通過自身努力去奮鬥和追求的。但消費主義的價值觀並沒有這樣的家國情懷和公序良俗,僅關注自我,並局限於自我的物質享受上,消費並非著眼於物品的使用價值,而沉浸於通過攀比獲得的虛榮、通過跟風得到的滿足。物質上的過剩恰恰折射出精神上的匱乏,這樣的價值觀念往往缺少遠大理想抱負,體現出對現實的焦慮不安,為消費而消費,以此獲得精神慰藉和安全感,終將徹底淪為物質的俘虜。

過度消費。個人真正的消費應當由兩個基本因素構成:有需求和能承受。因為有正當需求才有消費意願,因為能夠承受才有消費基礎,而消費主義所反映的恰恰是沒有需求和無法承受。在消費主義這種異化觀念的驅使下,個體需要通過不斷消費來達到「自我實現」。當個體在當下經濟能力暫時無法滿足消費需求時,藉由正規信貸平臺獲得資金,以自身未來可預見的經濟收入制定明確的分期還款計劃,這是正當合理的消費行為,也是值得推廣的超前消費理念。然而消費主義語境下,由過度消費催生出來的舉債行為,往往缺乏還款能力支撐,並伴隨著高利率和其他不合理的借貸條件,如近來社會上出現的個人信息洩露、多頭借貸亂象以及暴力催收等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2018年國內消費主義新動態

科技運用無形助長過度消費。科技在零售領域的運用迅猛發展,主要表現在:一是物流運輸高度便利化。在空間上,銷售渠道突破了國內地域的限制和國境邊界的藩籬,各類購物平臺層出不窮;在時間上,高度發達的物流打破了空間界限,從以往的幾天送達壓縮到當日甚或一小時送達,消費變得相當快速便捷。二是零售行業智能營銷升級。通過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分析,可以對客戶進行「畫像」,根據客戶需求和偏好智能推送相應的產品和服務,極大地引誘消費者的購物慾望。三是移動客戶端和行動支付的廣泛應用。以往局限於購物網站的消費平臺逐步延展為以軟體和程序為代表的多類平臺,消費和支付隨時隨地即可實現。在科技運用極大地改善消費需求、提升消費效率的同時,對於有著無窮欲望的個體來說,無疑會助長其過度消費並進一步促進消費主義思潮蔓延。

媒介推廣盲目迎合消費主義。消費主義的理念並非隱蔽於個體、潛藏在內心,業已經由各類新媒體和流量明星推廣發聲。抓人眼球的標題、充斥物慾的撰文在社交圈泛濫,部分別有用心的群體通過公眾號等便捷的發聲渠道肆意鼓吹消費主義思想,嚴重扭曲了人們的價值觀。部分公眾人物高調宣揚奢侈消費文化,以財富彰顯身份和地位,籠絡了為數眾多的追隨者,這樣的輿論環境侵蝕了我國勤儉節約的文化傳統,腐蝕著大眾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

消費主義從大中城市向中小縣域下沉。消費主義並不局限於大中城市,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網絡和物流建設全面鋪建,「買買買」的思想逐步向中小縣域和農村地區下沉。縣域經濟已經發展成為消費類公司的必爭之地,通過密集的廣告投放迅速佔領市場,攀比性消費在熟人社會快速傳播。以某拼團購買平臺為例,有數據表明,其三線以下城市的用戶佔比逾六成,遠高於一、二線城市整體網民佔比,其憑藉「社交+電商」模式迅速崛起,依靠好友拼團和無比低廉的價格,大大刺激著人們的消費欲望。

消費主義不利於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消費主義加劇金融風險蔓延。消費主義影響下,個人借貸需求急劇膨脹,過度消費引發的多頭借貸、冒名頂替、騙貸轉貸情況層出不窮。魚龍混雜的P2P平臺、網貸平臺和小貸公司以高利率覆蓋、低準入標準和高風險承擔成為各類不良客戶的「收納桶」。消費主義造成了金融風險的集聚和蔓延,嚴重威脅到我國金融穩定。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針對各類金融亂象,監管部門全面部署深化整治,各類「現金貸」平臺的清理整頓進一步遏制了消費信貸需求,可以讓消費主義缺少信貸支持。

消費主義造成資源嚴重浪費。資源浪費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活資料層面的浪費。消費主義下的消費需求並非使用價值上的真實需求,而是屬於盲目攀比跟風的「偽需求」。二是生產資料層面的浪費。在生產商和經銷商營銷策略的刺激下,消費者陷入購物狂熱,這種猛烈的消費需求又引導廠商將生產資源集中到相關領域,形成惡性融資和惡性競爭,資源無法得到優化配置,這將導致生產資料的過剩和資金流動性的枯竭。

消費主義過度透支消費需求。消費主義模式引發的消費增長是非理性的消費需求,是不可持續的消費增長,會嚴重損害產業結構,不利於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共享單車為例,在有限資源下的殘酷市場,當「一窩蜂」式的生產經營透支了真實的消費需求,結果只能是淘汰和出局。消費主義模式下,生產商和經銷商往往是消費者背後的「一雙手」,潛移默化地刺激著消費者的消費欲望,當經濟基礎難以支撐消費支出時,生產者也將受到影響,對消費需求的透支無疑是一種飲鴆止渴的非理性的經濟行為。

消費主義與擴大消費存在本質區別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擴大消費是對保障民生的積極體現,也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消費主義不是擴大消費,二者存在本質區別。

首先是消費需求不同:真實需求與虛假消費。擴大消費源於人民真實的生活需求,是在我國經濟發展到新階段、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的情況下,基於對美好生活的進一步追求,合理地滿足物質所需,是消費升級的體現,是為了消除不平衡不充分,通過物質生產引導全民共享社會主義建設成果。而消費主義的需求並非人民對物質的合理追求,並非為了正常生產和生活,而是由盲目性和虛榮心營造出來的虛假需求。

其次是消費理念不同:自我實現與滿足欲望。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擴大消費能夠引導人民不斷提升需求層次,在物質獲得滿足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升精神追求,幫助人們實現自我價值。而消費主義的理念是非理性消費,是基於原始的無節制的物質欲望,沒有更高層次需求的進化,將阻礙自我價值的實現。

再次是消費限度不同:適度消費與過度消費。擴大消費與勤儉節約並不衝突,擴大消費鼓勵人民以現有的經濟狀況為基礎,大膽地享受物質成果,鼓勵提前消費來滿足日常所需;勤儉節約則指要體會生活物品的來之不易,以生活所需為出發點,堅持不浪費不揮霍的原則。擴大消費和勤儉節約統一於適度消費之下,指在現有的經濟條件下,既不盲目擴大開支也不過於吝嗇縮減開支,保持一個適當合理的尺度。而消費主義支配的消費模式則遠超生活必需和支付能力,是與自身能力不相匹配的消費水平,是與浪費和過剩相關聯的生活方式。

最後是消費結果不同:可持續消費與不可持續消費。擴大消費促進生產建設,有利於推動國家經濟發展,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從而進一步助推消費能力轉化,形成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良性循環。擴大消費的過程伴隨著消費升級,人民消費層次實現跨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速產能優化,助力共享經濟物盡其用,綠色經濟和諧發展。而消費主義則會引發消費端和生產端的惡性傳導,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呈現不可持續的惡性循環,是絕不可取的竭澤而漁的消費方式。

樹立社會主義新時代消費觀

消費體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消費引導人民群眾共享社會主義發展成果,感受改革開放帶來的政策紅利,通過消費人們獲得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方法。當前我國發展仍面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國家發展與消費主義的揮霍浪費不可兼容,消費主義體現出來的功利主義、物質至上和透支經濟只會動搖個體對美好生活追求的信念和基礎。要樹立取之以理、享之以度的可持續消費觀,在共建共享的發展中實現美好生活。

注重消費物質價值更要注重精神價值。物質不僅滿足人們現實所需的使用價值,更重要的是物質本身傳達的精神價值,以及通過消費行為傳遞的人際間的情感聯結與互動。思想的貧瘠是真正的危機,精神的富足是美好生活的持久動能。倡導理性適度的消費有利於營造和諧友善的人文環境,形成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塑造自我控制的良好品格。要摒棄消費主義思想,培育思想修養、創新精神、思辨能力,提振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和文明氣質。

消費實現個人價值和國家價值的統一。消費能夠體現出個人的勞動價值,展示出個人的責任擔當。消費作為整個國家和社會運轉的關鍵環節,與生產和生活緊密關聯,推動經濟向前發展。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到社會主義新時代,物質財富日益充沛,消費方式愈發便捷。要將個體的消費行為與國家的建設發展聯繫起來,以擴大消費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消費升級支撐和提升品質,推動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消費體現個人和國家的自信與開放。當今世界早已融為一體,貿易的自由往來將全球經濟緊密相連。以個體而論,通過勞動創造價值,以共享和分享的姿態融入社會;作為國家而言,通過消費帶動生產,以貿易往來促進世界經濟的共贏。貿易保護主義無疑是一種損人不利己的狹隘做法,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消費應體現出國家的自信和開放,彰顯大國實力和氣度。尤其青年一代更應積極向上,樹立遠大理想抱負,樹立社會主義新時代消費觀,爭做有擔當敢作為的時代青年。

(作者為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導;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博士研究生賀雅蘭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網絡助推「消費主義」嗎?》,新華網,2015年4月24日。

 

相關焦點

  • 消費主義是與非
    作者的一個洞見是,消費主義並不是隨著經濟繁榮和生活富足而自然出現的,因為前現代社會的價值體系往往不支持消費主義,如各種反對過度享樂的宗教,以及中國的儒家思想。消費主義是在對這些價值體系的突破過程中出現的。歐洲產生消費主義的重要原因是啟蒙運動,通過它,世俗化的價值觀得到肯定,追求物質進步不再令人羞恥。
  • 消費主義的錯誤歸因,你的焦慮來自哪裡?
    對人們來說,消費主義的存在價值似乎僅僅是用來為自己日常生活中遭遇的一切次要的困擾提供解釋。很少有人認為有必要用這種解釋改變自己的行為,更別說細究這種解釋的可靠性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古怪的現象?我們在吹噓自我價值的同時放棄結構性改變的可能,我們面對消費主義深入的生活,以至於連反對消費主義的立場本身也成了一種被放上市場兜售的商品。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消費主義正在摧毀中國女性?
    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活字文化·日刻策劃出品的音頻課程《用性別之尺丈量世界——18堂思想課解讀女性問題》中,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柯倩婷對女性與消費主義關係之間的討論:「消費無法讓女性更有權力、地位和發展機會,而是導致女性陷入對物質的依賴,對人生價值的誤判,並錯失發展機會。」
  • 消費主義在中國是如何崛起的
    昨日匱乏和貧窮的記憶還沒消退,中國就一腳踏進了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隨之而來的,是消費主義的興起。本文摘自《艱難的轉型:現代化與中國社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在這篇文章中,社會學博士劉飛試圖解答有關消費主義在中國如何崛起的問題。界面經授權後刊載。
  • 消費主義下 誰人不「窮忙」
    從「買個二手手機就是最大的心願」到「買個電腦」,再到「買臺高檔IBM」,可以看出,消費欲望不斷上升的背後是消費主義的魅影。  消費主義是一種把消費,特別是物質消費作為生活宗旨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上個世紀60年代起在西方世界頗為流行。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在告別物質「短缺」與「匱乏」後,一些中國人也走上了消費主義的軌道。
  • 既要反對命令主義,又要反對尾巴主義
    命令主義是超越群眾覺悟程度的表現,尾巴主義是落後於群眾覺悟程度的表現。反對命令主義,就是要從群眾覺悟的實際狀況出發,講究政策和策略,讓群眾理解和接受黨和政府的要求和工作任務,而不能搞強制或者壓服的命令主義。
  • 消費主義時代,童年的「異化」與出路
    論著秉承並參照童年文化審美精神,對當代童年文化消費現象進行綜合考察和案例分析,旨在揭示當代童年文化病象根由,探求當代童年文化建構路徑。立足消費主義甚囂塵上之當代語境,著者對「童年消費文化」的審美聚焦與深度透視意義不凡。  誠如論著所述,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消費主義文化潮流在凸顯兒童主體性同時,也將作為審美文化符號的童年變成了消費對象。
  • 誰製造的「消費主義」?
    從物質匱乏到消費狂歡,人們憎恨消費,又熱愛消費,被綁架上一輛後現代的馬車裡,滾滾向前。馬雲說,每晚有1700萬人逛淘寶,但什麼都不買,不知道他們在幹啥。前有秋天裡的第一杯奶茶,後有500元買一杯茶顏悅色,消費仿佛不再是它本身的含義,開始變得複雜多樣與撲所迷離。當消費變成消費主義,中國人也經歷了一場百年巨變。
  • 消費主義背景下經典廣告英語的語言特點
    另外,也提醒我們反思英語廣告語言折射出的消費主義,理性地、辯證地看待消費主義。 【關鍵詞】消費主義;廣告;廣告英語;語言特點 一、引言 在消費主義時代,廣告不僅是消費主義滋生的催化劑,而且也是消費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
  • 波普主義:生長在消費主義之上的花朵,讚美物質主義的幻境
    自從達達主義的杜尚用一個小便池打破了藝術的「高低」之分,基於消費主義而誕生的波普便在60年代大行其道,逐漸成為了藝術的主流。「波普」其實就來源於英文的「pop」,本義即為流行、通俗。而這也成為了「波普藝術」的藝術的源泉。
  • 中國人物質主義全球第一?
    [摘要]國人還是應當反省,人生在世,除了物質生活,需不需要一點精神生活?人如果僅僅為物質活著,為掙錢活著,為追求物質享受活著,把做成人上人當作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標,活得是不是比較猥瑣無趣?在美國和日本,近八成人反對將物質等同於成功。而在瑞典,高達93%的民眾對這一看法嗤之以鼻。為什麼會這樣?我想原因首先來自中國文化的無神論傳統,人們早已深知,人死如燈滅,只有現世,並無來世,天堂地獄純屬虛構,子不語怪力亂神。既然只有現世生活,人們的生活重心就很容易指向物質。衣食住行的質量成為生活目的,現世生活的檔次成為衡量個人成功的標準。
  • 當消費主義成了單一的主流價值觀
    比起男性更多地被重視社會價值(學歷、職業、收入、社會地位等等)的歷史,女性的身體價值(長相,身材,年齡和生育能力)一直更被重視,而消費主義就是以身體價值為核心的,因為只有把身體當做你的價值,才能更方便地釋放你的欲望,而欲望是無窮的消費力。所以女性更容易被消費主義影響,去透資自己的身體。
  • 美學者:飛速崛起的中國消費主義支配著世界的品味
    參考消息網6月12日報導 美國石英財經網6月4日發表文章稱,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歷史教授卡爾·格特花多年時間研究中國消費主義。他是《世界追隨中國步伐》一書的作者,該網站請他談談中國消費文化如何影響全球經濟的未來。具體摘要如下:問:消費主義眼下在中國有多重要?
  • 在買買買中尋找自我:消費主義的另一面
    消費主義在我們這個時代,至少已經在一個小群體中達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消費主義是在出售溢價,出售一種社會身份標籤,而不是出售一種實用的產品。它是我們這個時代裡的一種危害。誠然,消費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往往會和「不理智」「浪費」等負面詞彙聯繫到一起,但當我們跨躍那些先入為主的觀點之牆後,我們為何不靜下來仔細想一想,消費主義是什麼?
  • 這屆年輕人不講武德,舊消費主義社會性死亡
    當數字一代成為消費主力,鼓吹消費、追求浮華、炫富的舊消費主義,迎來了密集崩塌的至暗時刻:鼓勵透支實現美好生活的地鐵廣告曇花一現,追求浮華的上海名媛被無情嘲諷,在線炫富的「凡學」成為網民調侃對象……某種程度上,這也意味著,舊消費主義的社會性死亡。
  • 孫萍:如何看待性別化的消費主義?
    記者|李永博在「追問2020」系列第二場「系統圍城」活動中,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的孫萍老師與青年文化研究諮詢公司聯合創始人張安定分享了消費主義的性別化問題。今年常被稱為「女性主義大年」,女性主題的綜藝與電視劇出一部火一部。
  • 「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現實觀照與理論旨趣
    在此現實背景下,「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理論在21世紀初期走進了中國學者的理論視野,並迅速發展成為不同學科觀察、解釋和分析公眾心理、文化與行為的重要視角。全面梳理「後物質主義價值觀」所描摹的社會現象,系統總結其學術旨趣,深入挖掘其理論限度,不僅有助於從更廣闊的視域觀察價值觀變遷可能產生的現實影響,更有助於釐清「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理論邏輯。
  • 英格爾哈特的後物質主義價值觀
    英格爾哈特認為,在這些發達的工業社會裡,人們對於經濟安全、國家安全這樣的物質主義價值需求開始降低,與此相對應的是,人們開始日益追求一些後物質主義價值——諸如保障人們的言論自由權,讓人們在政治決策過程中有更多的發言權等。伴隨著這一價值觀轉變的是一場靜悄悄的政治革命。以前,人們對於政府的要求僅僅是:政府能夠維護社會秩序,保證人們的基本物質需求。
  • 從上海名媛到深圳女孩,是消費主義的敗退,是投資/再生產的勝利
    消費,人們把生產出來的物質資料和精神產品用於滿足個人生活需要的行為和過程,是「生產過程以外執行生活職能」。它是恢復人們勞動力和勞動力再生產必不可少的條件。(註:有個詞語叫生產消費,指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資料和生活勞動的使用和消耗。其實這是再生產,不算消費)。消費由大眾工資決定,是依賴投資及創造後的產出分出部分當做收入或分紅的被動項。
  • 賣腎買iPad,消費主義異化的極端案例
    某種程度上講,這並不是一個必須要支出的「剛性消費」,但在這個媒體塑造的消費主義時代,它卻足以使得一個高中生義無反顧地作出賣腎的選擇。我不曉得,這個孩子的悲慘命運,會不會引發成人社會對於消費主義過度導致的生活異化多一些警醒與反思。但我希望這份痛感,被共同承擔。iPad2或許只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符號,它代表的是當下全球範圍內最強烈的消費主義甚囂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