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人還是應當反省,人生在世,除了物質生活,需不需要一點精神生活?人如果僅僅為物質活著,為掙錢活著,為追求物質享受活著,把做成人上人當作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標,活得是不是比較猥瑣無趣?
王叢博作品《 暗香醉梅花 》
2013年末,法國市場調查公司(Ipsos)發布了一項名為「全球物質主義、理財和家庭態度」的調查,在20個受調查國家中,中國人對於物質的熱衷程度遠高於其他國家,位居榜首。有71%的中國人表示,將根據自己擁有東西的多少衡量個人成功。從全球來看,僅34%人同意這一觀點。在美國和日本,近八成人反對將物質等同於成功。而在瑞典,高達93%的民眾對這一看法嗤之以鼻。
為什麼會這樣?我想原因首先來自中國文化的無神論傳統,人們早已深知,人死如燈滅,只有現世,並無來世,天堂地獄純屬虛構,子不語怪力亂神。既然只有現世生活,人們的生活重心就很容易指向物質。衣食住行的質量成為生活目的,現世生活的檔次成為衡量個人成功的標準。
其次,絕對貧困還在困擾著國人,物質還處於匱乏狀態,大多數人剛夠餬口,略有盈餘,與人均財富遠高於中國的那些國家相比,國人會顯得更看重物質的追求。因為那些國家中人,物質生活已經沒有問題,所以可以看淡。據《2013中國婚戀觀報告》,52%的女性認為房子是結婚的必要條件。而一份來自美國華人社團「百人會」的民調則顯示,與把「家庭幸福」作為人生追求的美國人相比,更多的中國人將「變得更有錢」作為人生目標。這個差異反映出來的不一定是美國人更高尚,而是中國人更缺錢;在美國結婚,房子不是問題;在中國結婚,房子是個問題。
再次,相對貧困也在困擾著國人。社會貧富差異過大,而且在幾年幾十年間(人的有生之年),由於努力和機遇的緣故,人們在物質生活上就可以拉開很大距離,成為人上人或者淪為人下人。人們因此會用物質的擁有量來衡量成功與否。老牌發達國家社會貧富分布狀況往往是幾十年一貫制,幾乎沒有什麼變化,而中國的基尼係數從0.2飆升至0.5僅僅用了20年時間。所有超出了生活必需的物質追求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炫耀,要用奢侈品去炫耀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成功。一份來自貝恩諮詢公司的最新報告顯示,當前,中國消費者是全球奢侈品的最大買家,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奢侈品都銷往中國。即使在中國政府加大力度打擊腐敗的時期,中國國內對於奢侈品的購買量也只增不減。這種現象只能說明一個問題:社會貧富分化程度過高,相對貧困的壓力過大,稍微有點錢的人就要用奢侈品來顯示自己的社會地位。在社會貧富分化程度降低之後,人們對物質的追求欲望才會淡漠下來,對奢侈品的炫耀性消費也才能降下來。
在我看來,對於絕對貧困造成的重物質輕精神,沒有什麼可羞愧的;對於相對貧困造成的重物質輕精神,也無可厚非;對於無神論傳統造成的看重現世生活,更不必妄自菲薄,自慚形穢。但是,話說回來,國人還是應當反省,人生在世,除了物質生活,需不需要一點精神生活?人如果僅僅為物質活著,為掙錢活著,為追求物質享受活著,把做成人上人當作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標,是不是生活質量比較低,活得比較猥瑣無趣?
總而言之,除了物質生活之外,人還應當追求美與愛,享用和創造人類的精神產品,例如文學藝術音樂美術科學哲學等等;應當有時沉思冥想,想想人生的意義;應當關注社會的改良,幫助比自己弱勢的人群,追求社會正義,除暴安良,保衛社會。雖然對於普通人來說,理想主義、浪漫主義、利他主義和英雄主義或許是太高的要求,但是一個社會中人除了物質之外什麼追求也沒有,畢竟不是什麼高尚其辭值得誇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