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物質主義全球第一?

2021-01-11 騰訊網

[摘要]國人還是應當反省,人生在世,除了物質生活,需不需要一點精神生活?人如果僅僅為物質活著,為掙錢活著,為追求物質享受活著,把做成人上人當作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標,活得是不是比較猥瑣無趣?

王叢博作品《 暗香醉梅花 》

2013年末,法國市場調查公司(Ipsos)發布了一項名為「全球物質主義、理財和家庭態度」的調查,在20個受調查國家中,中國人對於物質的熱衷程度遠高於其他國家,位居榜首。有71%的中國人表示,將根據自己擁有東西的多少衡量個人成功。從全球來看,僅34%人同意這一觀點。在美國和日本,近八成人反對將物質等同於成功。而在瑞典,高達93%的民眾對這一看法嗤之以鼻。

為什麼會這樣?我想原因首先來自中國文化的無神論傳統,人們早已深知,人死如燈滅,只有現世,並無來世,天堂地獄純屬虛構,子不語怪力亂神。既然只有現世生活,人們的生活重心就很容易指向物質。衣食住行的質量成為生活目的,現世生活的檔次成為衡量個人成功的標準。

其次,絕對貧困還在困擾著國人,物質還處於匱乏狀態,大多數人剛夠餬口,略有盈餘,與人均財富遠高於中國的那些國家相比,國人會顯得更看重物質的追求。因為那些國家中人,物質生活已經沒有問題,所以可以看淡。據《2013中國婚戀觀報告》,52%的女性認為房子是結婚的必要條件。而一份來自美國華人社團「百人會」的民調則顯示,與把「家庭幸福」作為人生追求的美國人相比,更多的中國人將「變得更有錢」作為人生目標。這個差異反映出來的不一定是美國人更高尚,而是中國人更缺錢;在美國結婚,房子不是問題;在中國結婚,房子是個問題。

再次,相對貧困也在困擾著國人。社會貧富差異過大,而且在幾年幾十年間(人的有生之年),由於努力和機遇的緣故,人們在物質生活上就可以拉開很大距離,成為人上人或者淪為人下人。人們因此會用物質的擁有量來衡量成功與否。老牌發達國家社會貧富分布狀況往往是幾十年一貫制,幾乎沒有什麼變化,而中國的基尼係數從0.2飆升至0.5僅僅用了20年時間。所有超出了生活必需的物質追求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炫耀,要用奢侈品去炫耀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成功。一份來自貝恩諮詢公司的最新報告顯示,當前,中國消費者是全球奢侈品的最大買家,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奢侈品都銷往中國。即使在中國政府加大力度打擊腐敗的時期,中國國內對於奢侈品的購買量也只增不減。這種現象只能說明一個問題:社會貧富分化程度過高,相對貧困的壓力過大,稍微有點錢的人就要用奢侈品來顯示自己的社會地位。在社會貧富分化程度降低之後,人們對物質的追求欲望才會淡漠下來,對奢侈品的炫耀性消費也才能降下來。

在我看來,對於絕對貧困造成的重物質輕精神,沒有什麼可羞愧的;對於相對貧困造成的重物質輕精神,也無可厚非;對於無神論傳統造成的看重現世生活,更不必妄自菲薄,自慚形穢。但是,話說回來,國人還是應當反省,人生在世,除了物質生活,需不需要一點精神生活?人如果僅僅為物質活著,為掙錢活著,為追求物質享受活著,把做成人上人當作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標,是不是生活質量比較低,活得比較猥瑣無趣?

總而言之,除了物質生活之外,人還應當追求美與愛,享用和創造人類的精神產品,例如文學藝術音樂美術科學哲學等等;應當有時沉思冥想,想想人生的意義;應當關注社會的改良,幫助比自己弱勢的人群,追求社會正義,除暴安良,保衛社會。雖然對於普通人來說,理想主義、浪漫主義、利他主義和英雄主義或許是太高的要求,但是一個社會中人除了物質之外什麼追求也沒有,畢竟不是什麼高尚其辭值得誇耀的事情。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物質主義全球第一
    2013年末,法國益普索調查公司發布了一項名為「全球物質主義、理財和家庭態度」的調查,在20個國家中,中國人對物質的熱衷程度位居榜首。有71%的中國人表示,將根據自己擁有東西的多少衡量成功,而全球範圍內僅34%的人同意這一觀點。在美國和日本,近八成人反對將物質等同於成功。
  • 物質主義盛行時代中國人為賺錢而焦慮
    美國《大西洋月刊》評論稱,將物質財富與成功畫上等號的傾向,正在中國浮出水面。對於成功和賺錢,68%的中國人感到壓力很大,高於46%的平均水平,排名第一。據諮詢公司貝恩調查,5年前,中國僅佔全球奢侈品消費的10%,而現在,中國消費者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買家,佔全球採購的近1/3,即使在政府重拳打擊腐敗和奢華消費後,中國人對奢侈品的熱愛仍保持強勁勢頭。據美國《國際商業時報》報導,最近,調查公司益普索發起一項調查,多達71%的中國人表示,他們通過擁有的物質財富來衡量自己的成功,這一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受訪國家。
  • 英格爾哈特的後物質主義價值觀
    他所主持的世界價值觀念調查目前已經涵蓋了97個國家和地區,覆蓋90%左右的世界人口,是當前全球最有影響的調查項目。該調查每過五年發布一次調查結果,自1981年起已進行五次,調查結果已經為國際學術界所普遍認可。
  • 反對「物質俘虜」的消費主義
    原標題:反對「物質俘虜」的消費主義 消費主義通過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和滲透,給理性適度的消費觀念造成巨大衝擊。消費主義思潮不斷蔓延所暴露出的諸多問題,值得我們重視和思考。 個體一旦掉進消費主義陷阱,從觀念到行為都將超出理性範圍 消費主義是一種崇尚和追求過度的佔有和消費作為滿足自我和人生目標的價值取向。
  • 消費主義是與非
    在過去的30多年裡,中國也許就恰好經歷了這麼一場奇異的社會心態的轉變:從一個鼓吹「艱苦樸素」甚至宣稱「貧賤者最高貴」的社會,迅速地轉變成為一個以追逐物質利益為榮的社會。外部世界也以駭異的目光注視著這場轉變,《小時代》等影片讓外國人驚嘆,物質主義在中國已席捲一切,金錢上的成功成為唯一的評判標準。然而這不僅僅是中國的現象,而是一種瀰漫全球的潮流。
  • 「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現實觀照與理論旨趣
    在此現實背景下,「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理論在21世紀初期走進了中國學者的理論視野,並迅速發展成為不同學科觀察、解釋和分析公眾心理、文化與行為的重要視角。全面梳理「後物質主義價值觀」所描摹的社會現象,系統總結其學術旨趣,深入挖掘其理論限度,不僅有助於從更廣闊的視域觀察價值觀變遷可能產生的現實影響,更有助於釐清「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理論邏輯。
  • 中國尚未進入後物質主義價值觀階段
    民眾世界觀的根本性轉變正在重塑我們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 我從事政治文化方面的研究長達40年之久,分析40多年的數據,主要有兩個發現: 第一,現代化理論的基本觀點是正確的。
  • 全球主義思潮的當代困境
    【摘要】全球主義的晚近困境絕不是全球主義本身的困境,而是歐美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主義實踐的困境,其根源在於歐美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主義模式存在問題,而非全球主義的價值和趨勢存在問題。
  • 環球時報:港臺政治進入後物質主義時代
    原標題:楊光斌:港臺政治進入後物質主義時代   香港和臺灣的政治出現了同頻共振的現象,先是以臺灣大學生為主體的「太陽花學運」,接著是香港大學生的非法「佔中」,再接著便是臺灣新選民在此次地方選舉中拋棄政績不錯的國民黨。兩地政治給人云裡霧裡的感覺,兩地到底怎麼了?
  • 物質主義死了?!
    在牛頓的時鐘宇宙模型中,物質與時空毫無關聯,空間只是物質運動的舞臺或背景,時間只是物質運動的一個參數。這個時代,人類大腦裡面的物質,是粒子狀的、團塊狀的,物質代表實有,空間代表虛無。實有就是實有,虛無就是虛無,二者有著明顯而絕對的界線區分。物質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
  • 美學者:飛速崛起的中國消費主義支配著世界的品味
    參考消息網6月12日報導 美國石英財經網6月4日發表文章稱,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歷史教授卡爾·格特花多年時間研究中國消費主義。他是《世界追隨中國步伐》一書的作者,該網站請他談談中國消費文化如何影響全球經濟的未來。具體摘要如下:問:消費主義眼下在中國有多重要?
  • 專家:社會轉型中物質主義價值觀漸顯 集體主義弱化
    社會轉型中物質主義價值觀漸顯  根據對黑龍江省和深圳市居民的問卷調查結果,被調查居民物質主義價值觀平均值為3.53分,略高於中值3.50分;且被調查對象物質主義價值觀上得分分布圍繞著均值呈對稱分布,中間分布略高於正態分布。
  • 消費主義在中國是如何崛起的
    昨日匱乏和貧窮的記憶還沒消退,中國就一腳踏進了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隨之而來的,是消費主義的興起。本文摘自《艱難的轉型:現代化與中國社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在這篇文章中,社會學博士劉飛試圖解答有關消費主義在中國如何崛起的問題。界面經授權後刊載。
  • 中國3G應從技術民族主義變成全球主義
    10月23日上午消息,在新浪網獨家全程直播TD高峰論壇,著名經濟學家胡鞍鋼表示,我國3G下一步應該從技術民族主義,變成技術全球主義;並且這一次經濟危機就會加速中國和美國間縮小差距,促使中國電信產業加速超過美國。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消費主義正在摧毀中國女性?
    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活字文化·日刻策劃出品的音頻課程《用性別之尺丈量世界——18堂思想課解讀女性問題》中,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柯倩婷對女性與消費主義關係之間的討論:「消費無法讓女性更有權力、地位和發展機會,而是導致女性陷入對物質的依賴,對人生價值的誤判,並錯失發展機會。」
  • 誰製造的「消費主義」?
    這似乎也是中國人最近幾十年的心態轉折。英國歷史學家弗蘭克·特倫特曼在《物品帝國》一書中說:「一個典型的英國人擁有1萬件物品。2013年,英國人總共擁有60億件衣服,平均每個成年人100件,其中四分之一從未被穿過。」這似乎也是當下中國人生活現實的寫照。從物質匱乏到消費狂歡,人們憎恨消費,又熱愛消費,被綁架上一輛後現代的馬車裡,滾滾向前。
  • 消費主義下 誰人不「窮忙」
    從「買個二手手機就是最大的心願」到「買個電腦」,再到「買臺高檔IBM」,可以看出,消費欲望不斷上升的背後是消費主義的魅影。  消費主義是一種把消費,特別是物質消費作為生活宗旨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上個世紀60年代起在西方世界頗為流行。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在告別物質「短缺」與「匱乏」後,一些中國人也走上了消費主義的軌道。
  • 李路路、鍾智鋒:「分化的後權威主義」
    社會問題和上述研究不僅重新喚起了人們對於價值觀的關注,而且引發了至今懸而未決的關於中國人價值觀的爭論。爭論以中國社會的急劇轉型為背景,主要集中在兩個焦點議題上:第一,當代中國是否還存在一個主流價值觀?第二,中國人的價值觀是延續了過去還是發生了變遷? 在中國人的主流價值觀狀況議題上,研究者存在較大分歧。
  • 美媒:美國大選是民族主義與全球主義之戰
    這個富豪政治新手拋給精英們的幾乎所有重大問題都是反對全球主義而傾向民族主義的。這是促成他出人意料迅速崛起的最最重要因素。不妨舉幾個例子:移民:民族主義者認為,凡是真正的國家都必須有明確劃定並得到保護的邊界,否則就不成其為國家。他們還認為,他們國家的文化遺產是神聖的,應當受到保護,而來自遠方的大規模移民會破壞國民對這個遺產的堅守。全球主義者不在乎邊界。
  • 從「全球主義」到「美國優先」:川普經濟政策轉向的悖論、實質及...
    不過也正因如此,川普政府未來是否會回歸「美國優先」與「全球主義」的平衡,值得研究。無論是廢棄TPP、退出巴黎氣候公約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是頒布「禁穆令」、籤署「築牆計劃」,又或是「買美國貨、僱美國人」以及加息、縮表和減稅,美國近期的一系列政策動向都充分體現了川普政府以強調「美國第一」「美國優先」的「本土主義」取代「全球主義」的執政思路和理念,也無不顯示其希望通過改變一些既定的國際經貿、全球治理規則,以實現美國利益最大化的強烈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