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製造的「消費主義」?

2021-01-07 烏鴉校尉

2021年的第一個工作日,大家都收到了一份驚(jīng)喜(xià)——支付寶的「年度帳單」出爐,引發了一年一度「我哪來那麼多錢」的熱議。

這份「年度帳單」的落腳點,是給每個用戶生成一個「關鍵詞」:

根據支付寶的說法,這個關鍵詞是根據用戶的帳單消費和使用情況,隨機生成。

而這一年到底買了什麼商品、什麼服務,反而沒人關心了,留下的,只是一個消費的「個人標籤」。

莎士比亞曾經借劇中人之口寫道:「當我是一個窮人的時候,我要信口謾罵,說只有富有是惟一的罪惡;要是有了錢,我就要說,只有貧窮才是最大的壞事。」

這似乎也是中國人最近幾十年的心態轉折。

英國歷史學家弗蘭克·特倫特曼在《物品帝國》一書中說:「一個典型的英國人擁有1萬件物品。2013年,英國人總共擁有60億件衣服,平均每個成年人100件,其中四分之一從未被穿過。」

這似乎也是當下中國人生活現實的寫照。

從物質匱乏到消費狂歡,人們憎恨消費,又熱愛消費,被綁架上一輛後現代的馬車裡,滾滾向前。

馬雲說,每晚有1700萬人逛淘寶,但什麼都不買,不知道他們在幹啥。

前有秋天裡的第一杯奶茶,後有500元買一杯茶顏悅色,消費仿佛不再是它本身的含義,開始變得複雜多樣與撲所迷離。

當消費變成消費主義,中國人也經歷了一場百年巨變。

1

1900年,義和團運動正在北京一帶鬧得沸沸揚揚,當無數商鋪被砸得七零八落的時候,此去兩千裡以南的香港皇后大道172號,一座三層樓的商業建築裡,零售店先施百貨已開始營業。

這家店的店名取自英文單詞「sincere」的音譯,以及《中庸》裡的「先施以誠」,既接了地氣,又接軌了國際。

先施的店面布置很考究,兩旁有玻璃櫃鑲嵌,裡面有乾淨的木質長桌,內堂更是高級上檔次。跟其他的華人雜貨鋪相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馬應彪是先施店的老闆,年少時和父親遠渡重洋,前往澳大利亞謀生。本來是想跟大多數華工一樣,去金礦打工,結果途中生變,輾轉去了雪梨一家英國人開的蔬菜店。

天資聰穎的馬應彪在幾個月內就掌握了經商必須的基礎英語,不久後就出去單幹,連開了幾家店,搖身一變為當地小有名氣的企業家。

二十年後,馬應彪重返香港,經營香港與澳大利亞的貿易。此時的他,開始思考怎麼將自己的事業立足於本土。

英國人開的商店,出入的都是上流人士,升鬥小民自然是望而卻步的,馬應彪慢慢嗅到了商機。

他告訴朋友,自己要開一家專為華人顧客而設的百貨公司,大家卻嗤之以鼻,不肯答應入夥。好在他認識幾個在海外做生意的老闆,受過資本主義薰陶,於是從他們那裡拉到了投資。

皇后大道就此誕生了一家新商店。

店內明碼標價,開具購物收據,有壞必換。此外,還規定營業時間為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經營理念十分新潮。

先施百貨為打造更加優質的購物體驗,在百貨商店行業第一次聘用女店員。馬應彪的夫人親自上陣,做起了公司化妝品部的售貨員,還拉來了兩個小姑和她一起工作。

三個女人同站臺,一時傳為佳話。首天營業,便引起圍觀。

一招奏效後,立即複製,先施陸續聘請了許多女店員,她們服飾統一,長相標緻,很多人來百貨並不為買東西,就是為了瞧一眼漂亮女店員。

這也可以算得上早期的流量經濟了。

此後,經常可以看得見這樣的場景,為了圍觀女店員,先施的廳堂走廊被擠爆,水洩不通,進出都成了困難。

香港華民司的治安人員警告先施百貨,起用女店員有傷風化,妨礙治安,命其整改。馬應彪只好妥協,暫時不讓女店員出面待客。

他很雞賊,試探性隔三差五讓女店員出現在櫃檯前,看沒有什麼反應,就繼續增加頻次。靠著一點一滴的嘗試,先施百貨在悄無聲息地改變人們的購物習慣。

先施還是香港的HR先驅,向員工提供在職培訓,包括英語和珠算課程,到1911年,索性開了個教育部門,教員工讀書寫字。

無論怎麼看,先施百貨都像一所開在香港的華人培訓學校,傳播著現代商業規則和消費文化。(下圖:上海南京東路的先施百貨)

雖然京津一帶是晚清帝國的權力中心,但商業浪潮率先開始衝擊南方大地,顯得更前衛,更時髦。

廣告,可以說是這股浪潮裡最有特色的東西。

19世紀,英國商人託馬斯·巴勒特(Thomas J. Barratt)在畫家米萊斯描繪的中產階級生活的畫上,附上了「皮爾斯香皂」的商標,並寫下「早晨好,您今天用皮爾斯香皂了嗎」的宣傳語,現代意義上的廣告就這樣誕生了。

開埠以後,洋貨瘋狂湧入中國,報刊上的廣告與日俱增。

中國商人們慢慢明白,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句古諺語,在商品經濟時代,已經落伍了。

上海藥商黃楚九的「艾羅補腦汁」廣告 ,堪稱廣告裡的雄文:

「嗚呼!沉沉大陸,莽莽乾坤,二十世紀之時代,為科學發達之時代,人種競爭之時代……是則吾目今世為腦力競爭之時代亦可也。……由此觀之,我四萬萬同胞將來所耗之腦力,不知幾千萬倍於現今。

獨立二十世紀者矣,但有所慮者,我同胞久立於腐敗之境,於幼稚時代既失體育於先,成丁時代又失維持於後,腦力虛弱,處此競爭劇烈之場,若不急圖補救,前途何堪設想?」

廣告把「補腦」上升到了民族奮發圖強的高度,聲稱這是二十世紀的頭等大事。

等氣勢雄渾地鋪墊完,終於進入主題,開始兜售自家產品:

「艾羅者,美國浡爾基尼亞之產也,亦即四十年前之醫學博士也。幼操懸壺術於美京,長遊歐亞各國,精新舊醫理,生平制有得意靈藥四十餘種,其中以補腦汁最著……

於是乎餘欲借外人學力補我不足之思想,由此而起,力勸博士將補腦汁輸入中國銷售。」

這段介紹是不是有種很熟悉的感覺?今天的電視廣告用的還是這個套路。什麼諾獎學者,國外實驗室,史詩級科技成果,21世紀最新發現,中老年人的福音……總之,誰不買誰傻。

其實黃楚九所謂的「美國浡爾基尼亞之產 」,不過是招搖撞騙,「艾羅補腦汁」是不折不扣的國產貨,連「艾羅醫生」都是編造的。

黃楚九是個江湖神棍,經常在上海城隍廟行醫賣藥,結識了不少三教九流地方朋友,也學到了很多坑蒙拐騙的招數。

他用出售秘方中藥攢下的錢,開了一家「中法大藥房」,起了個唬人的英文名——Great Eastern Dispensary。

黃楚九摸透了當時人的消費心理,只要洋貨就是好,覺得西藥服用方便,立竿見影療效快。

「中法大藥房」這迷惑性的的店名,加之開在法租界,顧客深信不疑裡面賣的是正宗西藥。

第一天上市,補腦汁就帶來了千元業績,藥房門庭若市,顧客絡繹不絕。

不久後,黃楚九遇到了麻煩。一個自稱艾羅的美國人闖進中法大藥房,說補腦汁是他父親所發明,自己才是老艾羅的合法繼承人。

黃楚九當即明白,這是來敲詐勒索的。

但他不愧是混江湖的,沒有跟人硬剛,反而借坡下驢,熱情接見了這位國際友人。

沒過幾天,黃楚九將這位國際騙子請到了大飯店,並請了很多商界名流,一同盛情款待,他向大夥介紹,這位外賓是「小艾羅」,是艾羅博士在美國的兒子,聽說補腦汁在上海暢銷,特地從美國趕來,想親眼看看。

真是大師級營銷手法,史玉柱聽了都要流淚。

黃楚九畢竟玩的是下三路,真正懂營銷的,玩的是品位,是身份,是等級。

民國的商業媒體,無不宣揚著資本主義都市男女流行生活方式,常常刊登女明星照片,髮型、服飾、首飾、化妝都有講究。

上海《良友》雜誌還為時尚新女性做了定義:「如胡蝶之名聞四海,如哈同夫人之富有巨萬,如宋太太之福壽全歸,有宋美齡之相夫賢德,有何香凝之藝術手腕,有孫鵬狹之冒險精神,如胡木蘭之侍父盡孝……」

字裡行間都是鈔票燃燒的味道。

「海派文化」下上海,在消費主義的裹挾之下,逐漸成為城市裡的主流。

一位外國人來上海後,驚奇地發現,最新款式的勞斯萊斯駛過南京路,停在堪比牛津大道、第五大街、巴黎大道上的百貨公司媲美的商店門前!

獵裝和BVD內衣陳列在一起,HOUBIGANT香水下面,FLORSHEIM鞋又緊緊地吸引著顧客的視線。上海百貨公司這種「全球格局」足以讓它在中外商店前自誇為環球供貨商。

巍峨高聳的百貨大樓像奇幻仙境,陳列著來著全世界的商品。

即使買不起東西,很多市民也願意去去位於南京東路的大新公司,特地來坐一坐這裡的電梯,它是1949前中國唯一一部可以直達三樓的自動扶梯。

這些百貨公司,如先施、永安、新新等,背後都有金主支持,最後慢慢發展成大型資本集團。它們是建設這些消費主義的橋頭堡。

魯迅在在上海生活時說,穿時髦衣服的比土氣的便宜。

如果一身舊衣服,公共電車的車掌會不照你的話停車,公園看守會格外認真的檢查入門券,大宅子或大客寓的門丁會不許你走正門。

所以,有些人寧可居鬥室,餵臭蟲,一條洋服褲子卻每晚必須壓在枕頭下,使兩面褲腿上的摺痕天天有稜角。

消費主義文化已經深入人心了。

2

1949年,國民黨敗走臺灣,新中國剛剛建立。

此時,對舊制度、舊勢力的掃蕩十分必要。不過,新生的政權立足未穩,還需要時間。

到1956年,三大改造接近尾聲,企業家和商業失去了他們最後的獨立身份,資本主義也就不復存在了。

《人民日報》對大城市裡周末舉辦的舞會,提出了嚴正批評,「鋪張浪費者有之,貪汙腐化者有之,聚眾鬥毆者有之」 。

於是,性感的旗袍與筆挺的西裝,以及它們身後所代表的小資情調,統統被驅逐出境。

軍用膠鞋取代了皮鞋和高跟鞋,中山裝和白襯衣取代了琳琅滿目的時裝,生活方式開始變得整齊劃一。

當資本紛紛退出這個國度時,廣告和商標也改頭換面。內容不再是眼花繚亂的消費主義話術和圖片,而是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

就拿收歸國營的「老刀牌」香菸來說,以前的封面是搔首弄姿的摩登女郎,雄壯威武的美國牛仔,後來改版成「勞動牌」香菸後,完全換成另一幅圖景。

畫面上,正版左側是一位農民手執鐮刀在收割,右側是一位工人在操作車床,背景是廣袤的田野和新型的工廠 。

副版正中,是蒼勁有力的名言「勞動創造世界」,上方是火車在高架橋上奔馳,下方是大型收割機在推進,一派豐收和欣欣向榮的景象。

過去的營銷套路徹底不見了,仿佛也像象徵著新社會與舊社會的徹底決裂。

然而,人們很快淡忘了那個離他們並不遙遠的「激情燃燒的歲月」 。

1978年夏天,後來成為可口可樂中國首任總裁的李勵生,突然接到公司總部的電話,電話裡說可口可樂董事長保羅·奧斯丁想要見他。那時,李勵生只是可口可樂實驗室裡的一名普通化學家。

他的任務是與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總公司接觸,幾輪談判後,12月13日,雙方達成協議,允許其進入中國。

就在幾天後,中美雙方發布了《聯合公報》,宣布自1979年起建立外交關係。

可口可樂的工廠原本選址在上海,卻引來一片罵聲,「賣國主義」「洋奴哲學」「美國生活方式」的攻勢洶湧澎湃。

工廠只得定在了北京郊區,且規定可口可樂的銷售對象僅限來華工作和旅遊的外國人。

很快,這個命令就難以嚴格執行了,品嘗過這種「資產階級飲料」的群眾,對它交口稱讚,它在中國的阻力自然越來越小。

政治哲學家齊澤克把可樂稱為資本主義的「終級商品」,因為它並不解決人的生理需求,這種令人上癮的甜味飲料,越喝越口渴,越渴越想喝。

從這個意義上說,倒確實有點舌尖上的「資本主義」 味道了。

1988年7月,國務院宣布放開名煙名酒價格,平日難得一見的茅臺、中華等名煙名酒擺上櫃檯。

《人民日報》對人們消費的熱情做了如下描寫:「向任何人都開放的卡拉OK舞廳門票每張15元。但你若認為人們來到這兒是為比舞弄姿,那就錯了。人們聚攏於此,穿金戴銀,你穿100美元以上的毛衫,我必得千元人民幣來與你相陪……

消費就是目的。姑娘用香水,必須是法國、美國的。她們不管腳下的爛泥臭街,不在乎哪種香型對國人的黃皮膚適合。錢花到了數就成,就快樂,生活就充滿陽光。」

美國歷史學者葛凱曾在上世紀80年代來到中國留學,他對當時中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人們普遍穿著廉價材質的衣服,以至於在大城市中心的酒店門口,保安會通過人們所穿的鞋子品牌來斷定他們的身份。

他回憶說,如果一個中國人穿著「耐克」等國外品牌的運動鞋,那麼幾乎就會被看作外籍華裔;而一個黑髮黃皮膚的人,要是穿著低廉材質的鞋子,那麼他會被認為是本地人,想要進入酒店大堂可能需要費一番功夫。

恍惚間,你會發現魯迅筆下那個幾十年前的上海,好像又回來了。

那個被裡根、柴契爾夫人和戈巴契夫定義為新自由主義的80年代,同樣也被中國人迎面撞上了,歌廳裡瀰漫著鄧麗君的聲音、錄像廳裡放映著港臺和美國的電影,吃炸雞和喝可樂逐漸成為時髦的生活方式。

這個不久前還醉心於「階級鬥爭」和「繼續革命」的社會主義國家,就要被消費的欲望塞得滿滿的了。

此時的消費恐怕更多是來自對物質貧乏時代記憶的填補,建國後真正第一次消費浪潮起始於1992年。

在此前一年,國家教委還在推出抵制消費主義的宣傳片。

片中,解說員憂心忡忡地發問,這千元一件的服裝,這百元一雙的鞋子,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情景,難道是今天中國人的消費水平嗎?

在走向小康的時候,為什麼有人端起飯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呢?

其中,宣傳片還尤為重點地警惕了攀比心理,說城裡人結一次婚就要上萬元,農村人娶一次親要花數千元,這是跟別人走,跟著風走。

1992年,退休的鄧小平乘坐專列先後到武昌、深圳、珠海等地,以普通黨員的身份進行了一次南巡,加快市場經濟改革,被定下了基調。

就在那一年,「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成為最流行的話語。

這句話在民間,時常被直白地理解為「只要賺到錢就是成功者」。

「價格闖關」留下的時代傷痕和後遺症被逐漸撫平,人們也不再去搶購大米、衛生紙、醬油這些生活物資,市場經濟帶來顯而易見的好處,關于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逐漸消失。

1998年7月30日,《北京經濟報》刊登了題為「誰害怕『超級名牌』的天價」的封面特寫。

文中描述了王府井專賣店賣出的物件,一個皮箱6萬元,一件冬季外套3萬元,一把傘超過3000元,一條毛巾超過2000元……

當時,在官方公布的城市居民貧困線裡,大多數城市月收入都低於200元。

如此高昂的價格,在今天都令人咋舌。對於這樣的奢靡之風,文章卻並未進行抨擊,而是寫道:「真正的買家擁有對商品價格不屑一顧的獨特氣質,這是其他人無法模仿的。」

以王府井為代表的步行街和購物中心,成為了90年代乃至今天的商業流行模式。

社會學家波德裡亞說:商業步行街和城市購物中心將各種不同的商品混合放置在一起,賦予它們一種詭異的「文化」氛圍。

購物中心是一座座由商品和金錢構築起來的城中城,當人們踏入這塊消費領地的時候,就不再是自然屬性的人,而是被稱為「顧客」。

龐大而封閉的空間把人包裹在消費的幻想與快感中,這裡沒有酷暑與寒冬,沒有工作的打擾,沒有一切的幹擾,有的只是購物。

人們邁進這座消費主義終極殿堂的時候,等待他的是永無盡頭的血拼。

在《奢侈的!》這部描述奢侈消費的書裡,這位號稱「老佛爺」的服裝設計師卡爾·拉格菲爾德說:「擁有巨大財富的新貴們。那些人的錢比空氣還多。是些我們一點兒都不了解的人——我們知道錢是不是乾淨的——但是那些人不想被人認出來。

這不是走紅地毯。一旦那些走紅地毯的女人穿上了那些服裝,他們馬上會取消訂單。購買定製女裝的女人不想跟女明星們撞衫。」 「他們住在哪裡?」 「中國。」

那些與消費時代的主旋律背離的「隱形貧困人口」,只能被不斷邊緣化,因為不消費,就意味著沒有任何價值。

於是,在革命激情早已被消費控制術馴化的今天,無論是商業廣告,還是勵志節目,都在時刻提醒被日復一日的工作折磨的工具人:

工作、賺錢、消費、滿足欲望,然後再工作、賺更多錢、消費更多、滿足更大的欲望……這樣的生活才是究極幸福。

3

BBC紀錄片《無節制的元兇》從技術上分析了究竟是誰讓這個世界變成消費社會的。

今天的人們經常會有一個疑惑:為什麼現在買的東西這麼不經用,無緣無故就壞了,而爺爺輩的老物件隨便用幾十年一點毛病都沒有。

事實上,這並不是你的錯覺,它的背後來自資本家的刻意操縱。

這種騷操作最早來自於上世紀20年代的燈泡企業聯盟,幾家燈泡壟斷公司共同籤署了一份秘密協議:

今後各自工廠生產的燈泡壽命由原來的2500小時調整至1000小時,如果誰超過這個行業標準就需要繳納罰款。

時代變遷,直接修改使用壽命的方式當然不再適用了,但「計劃報廢」的思想卻是一直流傳下來。

印表機行業就有一個內幕,墨盒都有計數功能,能記錄一共打了多少頁,而且還會設置一個頁數上限,一旦達到這個數值,墨盒就會自動鎖定,告訴你沒有墨了。

紀錄片主持人採訪了柏林工業大學的教授,教授告訴他,自己可以解碼墨盒,讓計數器重置。

蘋果的手法更高明,手機外殼上面的特製螺絲,並不是為了提高逼格,而是讓你根本沒法自己維修,當手機一體化後,電池壽命下降,「計劃報廢」就可以順利執行了。

「當今消費主義的核心,就是把產品以最快的速度消耗掉。」

當耐用品逐漸變成快消品,各類數碼垃圾越來越多的時候,商家的業績也就節節攀升了。

但時至今日,商品本身也不再是消費主義的核心,消費主義已經更進一步了。

前段時間,武漢茶顏悅色排隊的新聞不斷衝擊熱榜,很多人為了買一杯奶茶,不惜排隊8小時,甚至被黃牛炒到500元。

這已經不能單純用藉助商品來滿足個人慾望來解釋了。

試問,頂著寒風在露天的街上,排隊排到腳酸脖子痛,雙眼呆滯,心情焦躁,渾身麻木,呼吸窒息,難道真的只是為了品嘗奶茶的絕頂味道?

歸根到底,是世界不再是過去那個世界了。

工業化和都市化在全球的擴張,不僅在經濟和政治上改變了世界的面目,也不斷整合現代世界的文化模式。

法國哲學家鮑德裡亞,在他的《消費社會》一書裡說,後工業社會,有很明顯的符號化特徵,這種符號體系通過商品化以及信息、娛樂、通訊技術,建構了當代的消費主義文化。

「要成為消費的對象,物品必須成為符號。」

這樣來看,排隊買奶茶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奶茶只是消費主義中的一個符號,不在奶茶本身。

花上一天買奶茶,代表著工作時間爾等如螻蟻忙忙碌碌,我卻自由自在來去如風,代表了他人日復勞力為生計煩,我等大費周章為廉價小事沒心沒肝。不知高出了幾個身位。

此類事件被不斷廣而告之,大眾媒體在其中充當了廣告的作用。

鮑德裡亞宣稱, 這個由廣告一手製造的資本主義消費總體性,正是「偽事件、 偽歷史、 偽文化」構成的世界, 它「不是產自一種變化的、 矛盾的、 真實經歷的事件、 文化、 思想, 而是產自編碼規則要素及媒體技術操作的贗象」。

消費行為即已超出供需與交換的商品關係,而延伸至作為一種文化形態的意義空間,它關聯著時尚、偶像、品位、身份等符號結構,變成難以捉摸的時代謎題。

後現代社會的特徵,正是讓人產生某種幻象。

馬爾庫塞說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批判停頓的社會」,「我們社會的突出之處是,在壓倒一切的效率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水準這雙重的基礎上,利用技術而不是恐怖去壓服那些離心的社會力量。」

這樣的社會,沒有人強迫你幹什麼,你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你可以在大城市租一間房子,惟有王城最堪隱,萬人如海一身藏。

你姓甚名誰,沒有人知道,你做什麼不做什麼,沒有人置喙,你擁有全部對美好生活的想像。當然,你也不需要「批判」,不需要「思考」這種不合時宜的東西了。

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著重於哪一個,是現實的國家經濟政策選擇,本無所謂對錯,實打實地改善居民消費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是毫無疑問的好事。

但在消費主義社會的語境下,「窮」與「富」的標準完全變成了花錢多少,窮人的「脫貧」不是靠收入的增加,而是要通過脫離自己能力的「超前消費」才能證明。

那樣,就不是消滅貧窮,而是敵視貧窮;不是拯救窮人,而是要毀掉窮人。

我們希望,社會主義社會,不要有那樣一天到來。

參考資料:

《購物兇猛:20世紀中國消費史》孫驍驥《消費社會》 [法] 讓·鮑德裡亞《消費主義、歷史語境與當代青年文化思潮》張歡《無節制消費的元兇》BBC紀錄片

相關焦點

  • 消費主義下 誰人不「窮忙」
    從「買個二手手機就是最大的心願」到「買個電腦」,再到「買臺高檔IBM」,可以看出,消費欲望不斷上升的背後是消費主義的魅影。  消費主義是一種把消費,特別是物質消費作為生活宗旨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上個世紀60年代起在西方世界頗為流行。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在告別物質「短缺」與「匱乏」後,一些中國人也走上了消費主義的軌道。
  • 賣腎買iPad,消費主義異化的極端案例
    某種程度上講,這並不是一個必須要支出的「剛性消費」,但在這個媒體塑造的消費主義時代,它卻足以使得一個高中生義無反顧地作出賣腎的選擇。我不曉得,這個孩子的悲慘命運,會不會引發成人社會對於消費主義過度導致的生活異化多一些警醒與反思。但我希望這份痛感,被共同承擔。iPad2或許只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符號,它代表的是當下全球範圍內最強烈的消費主義甚囂塵上。
  • 消費主義是與非
    「消費主義是現代歷史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在《世界歷史上的消費主義》一書開頭,美國學者彼得·N·斯特恩斯便做出了這樣的斷言。根據他的定義,消費主義意味著這樣一種觀念:人生目標與獲取商品是緊密關聯的,縱使這些商品並非生存所需,也不是為了傳統意義上的炫耀需求。
  • 消費主義時代,童年的「異化」與出路
    論著秉承並參照童年文化審美精神,對當代童年文化消費現象進行綜合考察和案例分析,旨在揭示當代童年文化病象根由,探求當代童年文化建構路徑。立足消費主義甚囂塵上之當代語境,著者對「童年消費文化」的審美聚焦與深度透視意義不凡。  誠如論著所述,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消費主義文化潮流在凸顯兒童主體性同時,也將作為審美文化符號的童年變成了消費對象。
  • 消費主義的錯誤歸因,你的焦慮來自哪裡?
    媒體裹挾流量製造的信息一邊宣召著後工業時代的偉大口號,鼓吹精緻生活,提倡活出個性,起鬨花式炫富;一邊又以階級固化、消費降級、拼爹時代等世情判斷布局著大眾的不安。於是,焦慮就產生了。但是制度層面卻是與之相違背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們擁有的只是消費自由,於是在消費自由的背景下誕生的消費主義就成了人們抨擊的罪惡淵藪。但這個時代的弔詭之處在於,對現代制度的普遍焦慮,以及對制度實際安排的心安理得並行不悖地共存著。結果就是,每個人都對消費主義切齒不屑,與此同時卻毫無顧忌地繼續消費。
  • 反對「物質俘虜」的消費主義
    原標題:反對「物質俘虜」的消費主義 消費主義通過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和滲透,給理性適度的消費觀念造成巨大衝擊。消費主義思潮不斷蔓延所暴露出的諸多問題,值得我們重視和思考。 個體一旦掉進消費主義陷阱,從觀念到行為都將超出理性範圍 消費主義是一種崇尚和追求過度的佔有和消費作為滿足自我和人生目標的價值取向。
  • 奔馳暗中鼓吹消費主義正在摧毀你的價值觀
    發展到今天,豪車、好車都講究限量供應,在原價的基礎上拔高價格,加價提車,一是品牌篩選到了更多高消費者和無腦消費群體,二是通過加價的形式墊高了品牌的號召力。 加價提車就像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任人宰割,為何有人回答一百個願意,我想這還是跟消費主義多少有些關係。
  • 消費主義在中國是如何崛起的
    到1990年代中期,中國都市社會發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消費革命」。與第一次革命(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相比,消費革命是一次靜悄悄的革命,對中國人的私人生活與公共社交均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制度或社會結構變革起著根本性的作用。消費革命使革命時期的苦行主義被消費主義的經濟驅動力所替代。對於何謂消費主義,學界並無統一定義。
  • 美國消費主義文化如何獲得活力
    書名:《欲望之地:美國消費主義文化的興起》  作者:[美]威廉·利奇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鄭渝川  我們今天所說的時尚,從文化層面來說,誕生於近代的法國和義大利  百貨業催生消費文化  19世紀末,百貨商店的出現,顛覆了過去的零售分銷體系。當時,美國和歐洲國家已完成初步工業化,機器製造的大量商品迫切需要更多的展示和銷售空間。商人們開始推出一系列的商業誘惑策略:櫥窗展示、裝飾、廣告、時尚秀、分期付款、時尚博覽會、更專業的服務,從而催生了購物狂潮。
  • 如何避開消費主義陷阱?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老胡說財經,ID:xiaohutakeyoufly】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今天聊聊怎麼避開消費主義的陷阱。成人世界,分為很多層次。雖然法律上寫的是十八歲就成人了,但是在潛規則和社會絞肉機的世界裡,絕大多數人還是兒童,像一把待割的韭菜,尤其是在消費主義這一塊。前陣子鄰居大爺和我聊天,說到他和他孫子的消費觀念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他說到同樣是一雙鞋,淘寶上100塊錢的穿了4年還很耐磨,好穿,舒適,但是孫子每次一出nike新款,就想去買,實在搞不懂為什麼要買那麼多鞋。
  • 美學者:飛速崛起的中國消費主義支配著世界的品味
    參考消息網6月12日報導 美國石英財經網6月4日發表文章稱,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歷史教授卡爾·格特花多年時間研究中國消費主義。他是《世界追隨中國步伐》一書的作者,該網站請他談談中國消費文化如何影響全球經濟的未來。具體摘要如下:問:消費主義眼下在中國有多重要?
  • 在買買買中尋找自我:消費主義的另一面
    消費主義在我們這個時代,至少已經在一個小群體中達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消費主義是在出售溢價,出售一種社會身份標籤,而不是出售一種實用的產品。它是我們這個時代裡的一種危害。誠然,消費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往往會和「不理智」「浪費」等負面詞彙聯繫到一起,但當我們跨躍那些先入為主的觀點之牆後,我們為何不靜下來仔細想一想,消費主義是什麼?
  • 消費主義背景下經典廣告英語的語言特點
    另外,也提醒我們反思英語廣告語言折射出的消費主義,理性地、辯證地看待消費主義。 【關鍵詞】消費主義;廣告;廣告英語;語言特點 一、引言 在消費主義時代,廣告不僅是消費主義滋生的催化劑,而且也是消費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
  • 孫萍:如何看待性別化的消費主義?
    記者|李永博在「追問2020」系列第二場「系統圍城」活動中,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的孫萍老師與青年文化研究諮詢公司聯合創始人張安定分享了消費主義的性別化問題。今年常被稱為「女性主義大年」,女性主題的綜藝與電視劇出一部火一部。
  • 「熱點傳遞」那些消費主義的文案陷阱,你是否深陷其中?
    在網易嚴選#要消費,不要消費主義#的內容出現時候,豆瓣也推出了一個話題:#生活中常見的消費主義話術#,對於這個詞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見,其實在生活裡,卻經常能看到。那花唄的文案舉個例子「一家三口的日子再精打細算,女兒的生日也要過得像模像樣。」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消費主義正在摧毀中國女性?
    消費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買賣行為,而是一系列的心理過程。消費主義積極參與塑造其過程。首先是歸屬感,即通過消費來愛自己,來展示或提升社會地位。消費主義的本質可以歸結為一個簡單的口號,我消費故我在,我買什麼東西說明我是什麼層次、什麼圈子的人。知識、智慧和靈魂的追求讓位於消費實踐,成為確認自我的關鍵。
  • 極簡主義的夸克,滿足了瀏覽器的消費升級
    設計風格簡約、沒有信息流、沒有廣告、優化排版,這些設計和功能都體現了夸克瀏覽器極簡主義的理念。夸克瀏覽器在視覺風格上和PC端最強的瀏覽器Chrome有些許相似,主界面從上至下是Logo、搜索框、導航標籤,最下方是標籤頁管理和菜單按鈕。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不必要的功能和元素造成視覺幹擾,可以讓用戶沉浸式地瀏覽網頁。
  • 抓住新消費主義浪潮,水象分期助力未來新消費時代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由此大家的消費需求也開始發生了轉變,進入了新消費時代。那麼,何為「新消費」呢?面對新消費主義的來襲和新消費力量的形成,企業們該如何做,才能及時獲取中國消費市場全面升級的紅利呢?針對這個問題,相信水象分期購物平臺能給大家答案。
  • 這屆年輕人不講武德,舊消費主義社會性死亡
    當數字一代成為消費主力,鼓吹消費、追求浮華、炫富的舊消費主義,迎來了密集崩塌的至暗時刻:鼓勵透支實現美好生活的地鐵廣告曇花一現,追求浮華的上海名媛被無情嘲諷,在線炫富的「凡學」成為網民調侃對象……某種程度上,這也意味著,舊消費主義的社會性死亡。
  • 當消費主義成了單一的主流價值觀
    雖然這個問題的預設是「女性更容易被消費主義影響」,這也許是事實,但同時也可能是一種「認識不正義」。 女人為什麼愛買買買 女性本來就是營銷的主要目標,因為女性擔任著家庭中採購的職責,她們往往要為全家人買東西,而女性也要孕育下一代,影響她們等於發掘更多的消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