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在中國是如何崛起的

2021-01-11 界面新聞

在中國,富足生活的標準配置從「三大件」(自行車、手錶、縫紉機)進化到「有車有房」,只用了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昨日匱乏和貧窮的記憶還沒消退,中國就一腳踏進了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隨之而來的,是消費主義的興起。

本文摘自《艱難的轉型:現代化與中國社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在這篇文章中,社會學博士劉飛試圖解答有關消費主義在中國如何崛起的問題。界面經授權後刊載。

「這是一個周六的晚上8點57分,北京路易威登店外,一對男女從站在門口的工作人員身邊衝進店裡,『他們9點關門』,男子慶幸地說。他們徑直奔向手袋區,女孩穿著A字裙和細跟高跟鞋,男子穿著簡單的布鞋,那種在政府官員中很流行的樣式,為了和農民群眾保持一致的傳統。『你想要哪個?』她嘟囔著,讓營業員把黃色、橙色還有紫色款的Alma系列手袋給她看看。『買東西你得買特別的,別老是和別人一樣的。』男子一邊甩著髒字一遍說。女孩最後選了紅色款,和少先隊員紅領巾一樣的紅色款。男子豪刷1萬2200元,整個購買過程不過10分鐘而已。之後,兩人駕駛掛著武警牌照的奧迪車離開。」

以上是2012年8月20日《紐約時報》對新世紀中國都市新貴消費行為的一段描寫。雖不無戲謔,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消費者的消費實力與格調。短短幾十年的時間,中國就從一個「苦行者社會」蛻變為一個「消費者社會」。近日的中國社會如歷史學者葛凱所描述的:「滿街的豪華轎車,衣著時尚的中國人,無處不在的廣告填滿了城市的各個角落,大大小小的百貨大樓和零售商店幾乎讓人們分辨不出各條街道之間的區別。」正如著名作家餘華所言,「歷史的差距讓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歐洲四百年的動蕩萬變」。

如此急劇的社會變遷,必將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巨大影響與衝擊。本章正是以消費為切入點,探究改革開放以來消費主義在中國的演進、後果與出路。

中國的第三次消費浪潮始於1992年。這一年鄧小平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這標誌著中國改革開放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同年,黨的十四大在北京召開,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1992-1996年,中國進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主要包括:國有企業改革;財政稅收體制改革(以1994年分稅制改革為標誌);教育、醫療與住房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等等。

這些改革使中國經濟迎來新一輪的騰飛,1992-1996年GDP平均增速為11.9%。財政收入從1992年的3483.37億元增加到1996年的7407.99億元。短短五年之間增加了一倍還要多(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1999)。與經濟發展相一致,消費者尤其是城鎮消費者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1992–1996年,城鎮居民人均支出從2,026.6元增加到4,838.9元;同期,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從53.0下降到48.8。

到1990年代中期,中國都市社會發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消費革命」。與第一次革命(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相比,消費革命是一次靜悄悄的革命,對中國人的私人生活與公共社交均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制度或社會結構變革起著根本性的作用。消費革命使革命時期的苦行主義被消費主義的經濟驅動力所替代。

對於何謂消費主義,學界並無統一定義。陳昕認為:「消費主義是指這樣一種生活方式: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傳統意義上實際生存需要的滿足,而是為了被現代文化刺激起來的欲望的滿足。換句話說,人們消費的不是商品和服務的使用價值,而是它們在一種文化中的符號象徵價值。」閻雲翔則說:「一方面,它指鼓勵人們多消費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模式;另一方面,它也指旨在提高消費者個人權利和力量並與唯利是圖的商家作鬥爭的消費者權益運動。」王寧認為,就其實質來說,消費主義乃是一種現代欲望形態,它有三大維度:物質主義、享樂主義和個體主義。從上述三位學者的論述,我們可以概括出消費主義形成的特點:

(1)隨著豐裕時代的來臨,消費行為成為整個社會主導的意識形態;

(2)消費者主權時代的到來,消費者更多使用商品的符號價值來進行區隔與尋求認同;

(3)如何進行欲望生產成為除產品與服務之外的另一種極為重要的社會勞動。與西方相比,中國社會中的消費主義打上了「儒家消費主義」的烙印,具體體現在以家庭為取向、以兒童為中心以及強烈的社會與關係取向上。

其實,在1990年代初中國社會就顯露出了消費主義的端倪,也就是幾乎與中國城市消費革命的發生同步。署名為穀雨(1993)的記者在《看不懂的「消費之謎」》一文中就對公款消費以及新生富豪到底該如何消費進行了探討,但此時的消費主義在深度和廣度上都無法與1997年之後相匹敵。

1997年之後,由於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中國經濟受到嚴峻挑戰。這與新中國一貫奉行的「趕超型現代化」戰略以及GDP增長為取向的經濟政策不無關係。在促進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即投資、出口與內需)中,過分倚重投資與出口,而忽略了內需(即國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長期以來,我們僅僅將勞動者作為生產者來培養,而忽略了對他們消費能力(即消費力)的培育。一旦國際經濟波動,出口萎縮,中國經濟勢必受到牽連。

另一方面,中國宏觀經濟發展到1997年開始出現了總需求不足的問題。從600多種主要商品的供求情況來看,約有三分之一的商品始終是供過於求的,另外有三分之二的商品供給略大於需求。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已經告別了長期匱乏而走上了豐裕社會,買方市場開始形成。買方市場的形成意味著過往「皇帝女兒不愁嫁」的營銷哲學已經過時,只有消費者的消費欲望被激發起來產品才能更有效的銷售出去,社會的擴大再生產才能夠順利進行下去。要達成這一目標,就需要孕育出新的消費哲學—消費主義。

對於消費主義的成因,國內外學界大致有「資本操縱論」和「社會攀比論」兩大解釋範式。「資本操縱論」範式認為,消費者的欲望之所以被激起,是由資本操縱起來的「虛假」需要。而「社會攀比論」範式則認為,由於受到消費者之間示範效應(包括國內示範效應與全球示範效應)的影響,消費者會在相互攀比過程中實現消費欲望的躍升。

雖然上述理論範式都有一定解釋力,但正如上文所述,在中國這樣的社會中,離開國家來探討消費以及消費主義是不切實際的。在解釋中國消費主義成因時,「國家讓渡論」具有極強的解釋力。國家默認消費主義的興起,其實是在用居民追求生活質量的改善來換取其政治讓渡。「崛起中的消費主義其直接功能是容納和消解日常生活的焦慮,以便將集體關注導向消費欲望。」也就是說,之所以國家鼓勵消費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一是為了獲得新的政治合法性以維護政治穩定,二是促進消費驅動型經濟增長。

相關焦點

  • 美學者:飛速崛起的中國消費主義支配著世界的品味
    參考消息網6月12日報導 美國石英財經網6月4日發表文章稱,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歷史教授卡爾·格特花多年時間研究中國消費主義。他是《世界追隨中國步伐》一書的作者,該網站請他談談中國消費文化如何影響全球經濟的未來。具體摘要如下:問:消費主義眼下在中國有多重要?
  • 美國消費主義文化如何獲得活力
    消費主義成為潮流  《欲望之地:美國消費主義文化的興起》分別從教育、文化、宗教、政治等角度講述了美國消費主義的大眾文化是如何獲得活力。  在教育領域,19世紀末出現了服務於時尚業等行業的工藝美術院校,以及專門的市場營銷院校。到1920年,匹茲堡的卡耐基技術研究院、以紐約大學為代表的專門教授商業課程的院校已達125所。
  • 消費主義是與非
    在過去的30多年裡,中國也許就恰好經歷了這麼一場奇異的社會心態的轉變:從一個鼓吹「艱苦樸素」甚至宣稱「貧賤者最高貴」的社會,迅速地轉變成為一個以追逐物質利益為榮的社會。外部世界也以駭異的目光注視著這場轉變,《小時代》等影片讓外國人驚嘆,物質主義在中國已席捲一切,金錢上的成功成為唯一的評判標準。然而這不僅僅是中國的現象,而是一種瀰漫全球的潮流。
  • 孫萍:如何看待性別化的消費主義?
    記者|李永博在「追問2020」系列第二場「系統圍城」活動中,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的孫萍老師與青年文化研究諮詢公司聯合創始人張安定分享了消費主義的性別化問題。今年常被稱為「女性主義大年」,女性主題的綜藝與電視劇出一部火一部。
  • 如何避開消費主義陷阱?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老胡說財經,ID:xiaohutakeyoufly】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今天聊聊怎麼避開消費主義的陷阱。成人世界,分為很多層次。雖然法律上寫的是十八歲就成人了,但是在潛規則和社會絞肉機的世界裡,絕大多數人還是兒童,像一把待割的韭菜,尤其是在消費主義這一塊。前陣子鄰居大爺和我聊天,說到他和他孫子的消費觀念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他說到同樣是一雙鞋,淘寶上100塊錢的穿了4年還很耐磨,好穿,舒適,但是孫子每次一出nike新款,就想去買,實在搞不懂為什麼要買那麼多鞋。
  • 反對「物質俘虜」的消費主義
    原標題:反對「物質俘虜」的消費主義 消費主義通過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和滲透,給理性適度的消費觀念造成巨大衝擊。消費主義思潮不斷蔓延所暴露出的諸多問題,值得我們重視和思考。 個體一旦掉進消費主義陷阱,從觀念到行為都將超出理性範圍 消費主義是一種崇尚和追求過度的佔有和消費作為滿足自我和人生目標的價值取向。
  • 這屆年輕人不講武德,舊消費主義社會性死亡
    舊消費主義猶如灰犀牛日積月累一觸即發舊消費主義倡導的消費社會,猶如人人參與豢養的灰犀牛,讓人不覺間掉入消費陷阱。而這背後是舊消費主義造就的典型現象: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需求的滿足,而是追求體面的消費,渴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和消遣。
  • 《小時代》們 助長「消費主義」 惡性膨脹
    此前,由中國文聯組織編寫的《2013中國藝術發展報告》在京首發,其中的電影藝術發展報告直截了當地痛斥了電影《小時代》的「傷風敗俗」。報告指出,2013年,中國中小成本影片的創作存在著敘事弱、內涵弱、人文關懷差和青春題材多但涉及主題窄的特點。
  • 消費主義時代,童年的「異化」與出路
    論著秉承並參照童年文化審美精神,對當代童年文化消費現象進行綜合考察和案例分析,旨在揭示當代童年文化病象根由,探求當代童年文化建構路徑。立足消費主義甚囂塵上之當代語境,著者對「童年消費文化」的審美聚焦與深度透視意義不凡。  誠如論著所述,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消費主義文化潮流在凸顯兒童主體性同時,也將作為審美文化符號的童年變成了消費對象。
  • 消費主義大張旗鼓 網際網路再無技術創新
    其實,這也是新一代創業者崛起的映射,完美日記、泡泡瑪特、喜茶、米哈遊…這背後站著的大多是80後。80後創業者已經成為當前創業界的核心力量。但不是所有80後創業者都如此幸運。以「AI四小龍」為代表的技術型創業公司,都在今年宣布衝擊上市,而這AI「第一股」花落誰家至今仍無定論。在對整個行業充滿質疑的背景下,市場給予他們的估值也差強人意。
  • 誰製造的「消費主義」?
    即使買不起東西,很多市民也願意去去位於南京東路的大新公司,特地來坐一坐這裡的電梯,它是1949前中國唯一一部可以直達三樓的自動扶梯。這些百貨公司,如先施、永安、新新等,背後都有金主支持,最後慢慢發展成大型資本集團。它們是建設這些消費主義的橋頭堡。魯迅在在上海生活時說,穿時髦衣服的比土氣的便宜。
  • 消費主義背景下經典廣告英語的語言特點
    另外,也提醒我們反思英語廣告語言折射出的消費主義,理性地、辯證地看待消費主義。 【關鍵詞】消費主義;廣告;廣告英語;語言特點 一、引言 在消費主義時代,廣告不僅是消費主義滋生的催化劑,而且也是消費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消費主義正在摧毀中國女性?
    近年來,在無孔不入的消費主義侵蝕下,恨不得365天每天都是情侶購物狂歡節,女性也被諸多商家設定為想像中的購買主力。可是女性真的熱衷於買買買嗎?這種通過買買買獲得自我價值的幻象又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呢?大家好,我是柯倩婷,來自中山大學中文系,這一講我和大家探討消費主義對女性的影響。柯倩婷,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性別研究、文化研究、加拿大文學研究等。曾主持「女性與美容整形」、「電影與文學中的女性形象」、「廣告中的女性形象」等項目研究。
  • 消費主義下 誰人不「窮忙」
    ■王攀(商報評論員)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某網站新聞中心展開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11351人參與),75%的人自認為是「窮忙族」,其中有82.6%的人為在職者,9.2%的人為學生。(5月9日《中國青年報》)  所謂「窮忙族」,是指拼命工作卻得不到回報、看不到太多希望的人。
  • 逃離「消費主義陷阱」,這屆年輕人把性價排第一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大家的消費心理悄悄地變了,以往能賺取一大波點讚的朋友圈炫富,如今成為人人心照不宣的「凡爾賽」行為﹔以往藏著掖著生怕被人看不起的那些省錢方法,現在不僅被光明正大地曬出來,還能引發一波浪潮,被大家爭相追問,熱烈探討。這屆消費者愈發成熟理性,消費行為的性價比高低已經被擺在第一位。如何逃離「消費主義陷阱」,追求極致性價比,成為當下最熱門的話題。
  • 在買買買中尋找自我:消費主義的另一面
    消費主義在我們這個時代,至少已經在一個小群體中達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消費主義是在出售溢價,出售一種社會身份標籤,而不是出售一種實用的產品。它是我們這個時代裡的一種危害。誠然,消費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往往會和「不理智」「浪費」等負面詞彙聯繫到一起,但當我們跨躍那些先入為主的觀點之牆後,我們為何不靜下來仔細想一想,消費主義是什麼?
  • 抓住新消費主義浪潮,水象分期助力未來新消費時代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由此大家的消費需求也開始發生了轉變,進入了新消費時代。那麼,何為「新消費」呢?當下的中國消費群體更加理性成熟,在哪裡買、買什麼、為何而買以及購買後的反思等等,都成為消費時更優先的考量,他們帶來的新消費浪潮主要呈現以下幾種趨勢:一體驗至上,對於消費者而言,購物買的不僅僅是商品,更是一種體驗。它既包括商品給自身帶來的滿足感,更包括在購買時享受到的服務。
  • 消費主義的錯誤歸因,你的焦慮來自哪裡?
    但是制度層面卻是與之相違背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們擁有的只是消費自由,於是在消費自由的背景下誕生的消費主義就成了人們抨擊的罪惡淵藪。但這個時代的弔詭之處在於,對現代制度的普遍焦慮,以及對制度實際安排的心安理得並行不悖地共存著。結果就是,每個人都對消費主義切齒不屑,與此同時卻毫無顧忌地繼續消費。
  • 從上海名媛到深圳女孩,是消費主義的敗退,是投資/再生產的勝利
    我們參與,成為消費社會遊戲的一個符碼。報復性消費救活經濟?疫情過後,有種說法是用報復性消費救活經濟。但是在我看來,過度消費永遠不值得提倡,腐朽奢侈的消費主義就應該被批判。沒有一個學者讚揚過消費主義,怎麼報復性消費成了中國經濟的良藥了?難道中國民族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是錯誤的?報復性消費,消費的是實用品還是奢侈品?
  • 當消費主義成了單一的主流價值觀
    比起男性更多地被重視社會價值(學歷、職業、收入、社會地位等等)的歷史,女性的身體價值(長相,身材,年齡和生育能力)一直更被重視,而消費主義就是以身體價值為核心的,因為只有把身體當做你的價值,才能更方便地釋放你的欲望,而欲望是無窮的消費力。所以女性更容易被消費主義影響,去透資自己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