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大家的消費心理悄悄地變了,以往能賺取一大波點讚的朋友圈炫富,如今成為人人心照不宣的「凡爾賽」行為﹔以往藏著掖著生怕被人看不起的那些省錢方法,現在不僅被光明正大地曬出來,還能引發一波浪潮,被大家爭相追問,熱烈探討。
這屆消費者愈發成熟理性,消費行為的性價比高低已經被擺在第一位。如何逃離「消費主義陷阱」,追求極致性價比,成為當下最熱門的話題。
消費降級也追求品質升級
12月28日,#微瑕品值不值得買t的話題上了熱搜,引起網友熱議。大部分網友還是持支持態度︰如果商家不隱瞞,而且小瑕疵不影響使用,沒什麼接受不了的,畢竟價格擺在那,怎麼都划算;也有小部分「完美主義」的消費者認為絕對不能忍受,買了瑕疵品心裡都會不舒服。
今年以來,豆瓣「摳門小組」教你省錢、如何用更低的價格購買進口「臨期食品」、以批發價拿貨玩轉拼多多、阿里巴巴等APP的討論帖熱度居高不下。
就以臨期食品消費舉例,豆瓣的「我愛臨期食品小組」,打出「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臨期食品可以買!臨期食品不丟人!」的簡介,吸引了2.5萬人參與,每天都有新鮮的「豆友」在組裡分享自己的消費經歷。
值得注意的是,臨期食品的「臨」,並不是卡在保質日期的最後幾天,因為商超的特殊規定,在保質期剛過了三分之一的時候,很多產品就會被歸類為臨期商品。
相比於購買普通商品,購買進口臨期產品既能享受到進口產品的高品質,又能在最大程度上省錢,可以說是購物節省兩不誤。
微瑕但打折的商品,還有拼多多、阿里巴巴的便宜好物分享帖其實都是這個性質,大家聚在一起愉快地探討如何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到品質不減的商品。「羊毛」「領優惠券」「避免中間商賺差價」成為新一代年輕人購物關鍵詞。
年輕人消費自願「下沉」
以上各種省錢小方式雖說仍屬於「圈地自萌」,只是不同團體的小小縮影,但其背後折射的是一代人消費觀念的變遷。
北師大課題組近期發布《新青年新消費觀察研究報告》和《2020新青年新國貨消費趨勢報告》學術成果。《新青年新消費觀察研究報告》顯示,新青年愛買但並不敗家,注重品質也追求性價比,習慣多平臺比價。例如,新電商拼多多的拼團模式和阿里巴巴批發模式走紅正代表這種追求性價比的新模式受到年輕用戶的歡迎。
都說「得年輕人者得天下」,目前三大電商平臺中,拼多多年輕人佔比最高,其中95後用戶比例達到了32%。根據第三季度財報,拼多多目前用戶數達7.31億人,32%佔比的新生代消費人群在體量上相當可觀。
被貼上「愛購物」標籤的女性近年來也踏上了追求性價比之路。中國婦女網與拼多多新消費研究院發布的《新電商平臺上的女性》數據報告顯示,近年來,隨著90後走入職場實現經濟獨立,90後女性消費者也成為了新電商平臺消費購物的主力人群,佔比超過五成。
相比前人,這部分女性一方面更加獨立,也更注重自己的需求,有著很強的「悅己」消費觀念;另一方面,90後女性從小就有「打折季」「商家優惠券」等概念,不論是買喜愛的包包,還是買幾元錢的水果,都有著清晰的目標考慮和不花冤枉錢的計算。
因此,90後年輕女性消費者購買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美妝個護、日用百貨、食品零食、鞋服女裝等類目。她們也是拼多多「百億補貼」活動下商品購買的主力軍,佔到該入口女性全部用戶的67%。
「後浪」的選擇帶動國貨崛起
這一屆消費者消費觀念成熟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並不對國產品牌抱有偏見,據北師大課題組發布的另一份《2020新青年新國貨消費趨勢報告》,「情懷消費」、「懷舊消費」正在成為各類實物商品的新消費時尚。新青年對「國潮」品牌的好感度正不斷滋長,尤其是以90後為主的年輕一代,正自主自發地進行購買、使用、分享。
近年來國貨的再度興起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李寧、安踏走進秀場,回力、飛躍帆布鞋引領了復古風潮,上海家化、鬱美淨等國貨護膚品打開銷量,故宮博物院和其他品牌大搞聯名....
針對新青年消費趨勢,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喻國明表示,「從過去強調品牌,到現在更強調性價比,當下的新青年消費方式更體現了消費自信。」
唯品會聯合南都大數據研究院發布《中國社會新人消費報告》也顯示,47.56%的90後社會新人在購物時會先考慮買國貨,其中一二線城市的社會新人對國貨的接受程度更高。毫無疑問,這一屆的社會新人是國潮的擁躉,與網際網路同步成長的一代人,他們對世界的看法更為客觀,加之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因而對民族文化、民族產品也更有自信心。
來源:招商銀行App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