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代》們 助長「消費主義」 惡性膨脹

2021-01-11 中國金融新聞網

  7月中旬,郭敬明執導的《小時代3:刺金時代》全國公映。有評論以其為例,稱近來作家頻頻「文壇不見影壇見」,「外行」拍電影成為一股潮流。

  此前,由中國文聯組織編寫的《2013中國藝術發展報告》在京首發,其中的電影藝術發展報告直截了當地痛斥了電影《小時代》的「傷風敗俗」。報告指出,2013年,中國中小成本影片的創作存在著敘事弱、內涵弱、人文關懷差和青春題材多但涉及主題窄的特點。報告說,《小時代》等根據熱門網絡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雖獲得話題效應和廣泛的年輕人受眾群,但《小時代》重場面、輕情節,在對浮華都市時尚元素所堆砌的場景空間過度渲染的同時,影片情節則顯得矯情而單薄。

  「非理性、類型化、跟風,是郭敬明作品……流傳的本質。」此前,就在宣傳如火如荼進行之時,《人民日報》刊文對電影《小時代》提出批評,認為「不能無條件縱容《小時代2》、《小時代3》出現」。並一針見血地指出:「奉消費主義為圭臬,是『小』了時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

  幼稚和單純、熱情和盲目、生動和做作,是青春文藝的雙面膠。同樣,非理性、類型化、跟風,也是《小時代》等不同時代青春文藝流傳的本質。和作家郭敬明備受爭議一樣,導演郭敬明的第一部電影《小時代》也是在爭議中面世,在爭議中大賣,這幾乎是個無需投注的預言。有數字顯示,僅《小時代1》票房已達3.2億元,是無可爭議的暢銷片,這表明,心懷「小時代」情結,並非是郭敬明一個人,在他身後,還有太多的追捧者,正是他們合力,才將膚淺文化推上前臺。

  青春本有自己的顏色,無罪可原。但是《小時代》卻讓很多人看到了青春之外的東西,產生了無法擺脫的不安。戴名表,穿名牌,喝好酒,吃大餐,而不是敦教化,正風俗,倡仁愛,興文教,如果權力在消費主義面前率先投降,那麼,涉世不深的年輕人又如何把持得住?若以常規電影藝術標準來要求,《小時代》有太多的不盡如人意,故事散漫,杯水風波,一些段落冗長乏味,一些段落又嫌用力過猛。初執導筒,郭敬明或許太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幾個空間調度相對複雜的長鏡頭,都好像炫技一般提醒觀眾——我能行!但影片仍舊頑固地將其風格貫徹到底,那是郭敬明從小說開始便著力營造的一種空中樓閣般的氣息:浮誇、奢靡、帶有不真實的夢幻感。

  《小時代》並非一朝一夕打造出來的,郭敬明也非一夜成名,在他的「成功之路」上,曾有那麼多嚴肅媒體、人文學者、主流平臺發出諂媚之聲,這怎能不慣出毛病來?怎能不讓他堅信膚淺就是高尚?在有意無意間,《小時代》呼應了時下影壇的一股風潮——青少年電影的崛起。與傳統青春片不同,這樣的青少年電影更講究概念性的設計,有更多元化的商業包裝,情感表達既主流又極端,減緩了成長個體困惑、灰色、痛楚的一面。但「普通人或可目光和目標向下傾,作家和藝術家不能不為時代唱大風」。正如《人民日報》署名文章所呼籲的,作為先知先覺的人群,作家和藝術家要有勇氣、有才華,更要有情懷、有格調。沽名釣譽、追名逐利者請出列,渾渾噩噩、碌碌無為者也請走開。

  今天,如果充斥耳目的都是《小時代》們,或者因為票房有利可圖,就無條件地縱容《小時代2》、《小時代3》的出現,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就會形成社會思潮,將會導致一個時代的人文建設和傳播的失控。取之有道的財富,無疑能夠幫助人們獲得尊嚴和體面,但是一旦對於財富的炫耀和追求成為一種時尚,就會成為汙染青少年心境的一股濁流。而矯枉過正是現代人常常會犯的毛病,走過貧窮和物質短缺年代,進入物質相對豐富的時代,對於貧窮的恐慌更加強烈,物質佔有的欲望更加迫切。儘管面對不良風氣,社會、教育、傳統等應主動站出來發聲,可我們的社會太孱弱,教育太功利,傳統似乎也喪失殆盡,事實是,年輕一代國人都缺乏公共生活經驗和公民道德實踐,拿個假洋文憑就能成海歸,一脫成名就算是大明星,集體智商低到如此程度,又如何應對《小時代》物慾橫流的挑戰?

相關焦點

  • 反對「物質俘虜」的消費主義
    以往局限於購物網站的消費平臺逐步延展為以軟體和程序為代表的多類平臺,消費和支付隨時隨地即可實現。在科技運用極大地改善消費需求、提升消費效率的同時,對於有著無窮欲望的個體來說,無疑會助長其過度消費並進一步促進消費主義思潮蔓延。 媒介推廣盲目迎合消費主義。消費主義的理念並非隱蔽於個體、潛藏在內心,業已經由各類新媒體和流量明星推廣發聲。
  • 消費主義的錯誤歸因,你的焦慮來自哪裡?
    但是制度層面卻是與之相違背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們擁有的只是消費自由,於是在消費自由的背景下誕生的消費主義就成了人們抨擊的罪惡淵藪。但這個時代的弔詭之處在於,對現代制度的普遍焦慮,以及對制度實際安排的心安理得並行不悖地共存著。結果就是,每個人都對消費主義切齒不屑,與此同時卻毫無顧忌地繼續消費。
  • 消費主義是與非
    外部世界也以駭異的目光注視著這場轉變,《小時代》等影片讓外國人驚嘆,物質主義在中國已席捲一切,金錢上的成功成為唯一的評判標準。然而這不僅僅是中國的現象,而是一種瀰漫全球的潮流。無論西方還是發展中世界,「後冷戰」時代的安寧都伴隨著對消費和享樂的追捧,對層出不窮的新產品和服務的渴望。在全球範圍內,消費不再是滿足生活需求的手段,而是成為目的本身,成為身份和地位的標誌,成為社會認同的歸宿。
  • 消費主義時代,童年的「異化」與出路
    論著秉承並參照童年文化審美精神,對當代童年文化消費現象進行綜合考察和案例分析,旨在揭示當代童年文化病象根由,探求當代童年文化建構路徑。立足消費主義甚囂塵上之當代語境,著者對「童年消費文化」的審美聚焦與深度透視意義不凡。  誠如論著所述,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消費主義文化潮流在凸顯兒童主體性同時,也將作為審美文化符號的童年變成了消費對象。
  • 賣腎買iPad,消費主義異化的極端案例
    一個月過去了,小鄭的身體每況日下,現在他是追悔莫及。而賣腎的初衷則是「當時想要買一個iPad2,但是沒錢」。賣腎之後,小鄭購買了筆記本電腦、蘋果手機等。(6月2日新華網)新聞報導譴責的是賣腎中介的道德無良,而讓筆者感慨不已的,是這個17歲高中生賣腎的初衷 購買iPad2。
  • 抓住新消費主義浪潮,水象分期助力未來新消費時代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由此大家的消費需求也開始發生了轉變,進入了新消費時代。那麼,何為「新消費」呢?面對新消費主義的來襲和新消費力量的形成,企業們該如何做,才能及時獲取中國消費市場全面升級的紅利呢?針對這個問題,相信水象分期購物平臺能給大家答案。
  • 在買買買中尋找自我:消費主義的另一面
    消費主義在我們這個時代,至少已經在一個小群體中達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消費主義是在出售溢價,出售一種社會身份標籤,而不是出售一種實用的產品。它是我們這個時代裡的一種危害。誠然,消費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往往會和「不理智」「浪費」等負面詞彙聯繫到一起,但當我們跨躍那些先入為主的觀點之牆後,我們為何不靜下來仔細想一想,消費主義是什麼?
  • 誰製造的「消費主義」?
    中國商人們慢慢明白,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句古諺語,在商品經濟時代,已經落伍了。上海藥商黃楚九的「艾羅補腦汁」廣告 ,堪稱廣告裡的雄文:「嗚呼!沉沉大陸,莽莽乾坤,二十世紀之時代,為科學發達之時代,人種競爭之時代……是則吾目今世為腦力競爭之時代亦可也。……由此觀之,我四萬萬同胞將來所耗之腦力,不知幾千萬倍於現今。
  • 危害當代年輕人的認知膨脹和消費主義陷阱
    那麼這期節目呢,我在之前講女生的一些問題的時候,給大家提了一嘴消費主義。那麼今天呢,我又回到這個話題來給大家講一講消費主義偽造文化的事情。那麼在這一期節目開始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的收入是多少?我說每個月啊大家可以打在評論區上告訴我。在這期發出之後我會去看的,不是道大家有沒有在網際網路上看到這樣的網友啊,他們滿嘴都是非常奇怪的言論啊。
  • 消費主義在中國是如何崛起的
    昨日匱乏和貧窮的記憶還沒消退,中國就一腳踏進了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隨之而來的,是消費主義的興起。本文摘自《艱難的轉型:現代化與中國社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在這篇文章中,社會學博士劉飛試圖解答有關消費主義在中國如何崛起的問題。界面經授權後刊載。
  • 消費主義下 誰人不「窮忙」
    恰如一網友所言,「窮忙族」產生的原因是個人慾望膨脹。「有的人,沒錢的時候買個二手手機就是他最大的心願,在月薪1500元時就想買個電腦,等到工資3000元時就盤算著買臺高檔IBM……薪水增加的同時,個人期望也在上升,於是不斷地為達成心願而忙碌、奔波。」從「買個二手手機就是最大的心願」到「買個電腦」,再到「買臺高檔IBM」,可以看出,消費欲望不斷上升的背後是消費主義的魅影。
  • 消費主義背景下經典廣告英語的語言特點
    另外,也提醒我們反思英語廣告語言折射出的消費主義,理性地、辯證地看待消費主義。 【關鍵詞】消費主義;廣告;廣告英語;語言特點 一、引言 在消費主義時代,廣告不僅是消費主義滋生的催化劑,而且也是消費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
  • 美國助長「伊斯蘭國」瘋狂膨脹的弔詭之處
    哈格爾的爆料之所引人注目,乃是他佐證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美國助催IS瘋狂膨脹,IS才有可乘之機。  據悉,伊拉克安巴爾省約80%的土地被IS佔領。而在敘利亞,人權觀察組織說,IS現已控制敘利亞半數以上的領土,所佔面積大約9.5萬平方公裡。在敘利亞14個省中,九個省都有IS的身影。
  • 消費主義大張旗鼓 網際網路再無技術創新
    然而AI創業的熱潮終究沒能持續下去,2020年創業者瞄準年輕消費群體的新需求,在茶飲、潮玩等行業玩出新花樣。與過去的創業者們都不同,新一批80後擅長刺激消費欲望,用滿足用戶好奇心理的方式去打造產品,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新生「網紅」。完美日記、泡泡瑪特等新消費品牌所代表的創業浪潮,不再是對商業模式的深度變革,或是依靠技術突破創造新物種,可市場對他們的追捧,已然超過了AI企業。
  • 這屆年輕人不講武德,舊消費主義社會性死亡
    舊消費主義猶如灰犀牛日積月累一觸即發舊消費主義倡導的消費社會,猶如人人參與豢養的灰犀牛,讓人不覺間掉入消費陷阱。而這背後是舊消費主義造就的典型現象: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需求的滿足,而是追求體面的消費,渴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和消遣。
  • 當消費主義成了單一的主流價值觀
    公眾得出女性在這個領域不擅長的結論,於是進一步壓縮社會給這個領域的女性的支持和資源,形成惡性循環。 「女性就是愛買買買」也很可能是其中一種。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女主瑞貝卡購物時的內心獨白:「帥哥衝著你微笑時,心裡就像是被熱吐司融化的奶油的感覺,這就是我看到商店後的感覺,只不過要更強烈些。」
  • 如何避開消費主義陷阱?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老胡說財經,ID:xiaohutakeyoufly】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今天聊聊怎麼避開消費主義的陷阱。成人世界,分為很多層次。雖然法律上寫的是十八歲就成人了,但是在潛規則和社會絞肉機的世界裡,絕大多數人還是兒童,像一把待割的韭菜,尤其是在消費主義這一塊。前陣子鄰居大爺和我聊天,說到他和他孫子的消費觀念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他說到同樣是一雙鞋,淘寶上100塊錢的穿了4年還很耐磨,好穿,舒適,但是孫子每次一出nike新款,就想去買,實在搞不懂為什麼要買那麼多鞋。
  • 美國消費主義文化如何獲得活力
    書名:《欲望之地:美國消費主義文化的興起》  作者:[美]威廉·利奇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鄭渝川  我們今天所說的時尚,從文化層面來說,誕生於近代的法國和義大利  在分期付款作為一種重要的金融、商業創新手段被引入消費後,中產階級顧客就有能力購買價格高昂的耐用消費品,包括鋼琴、家具、縫紉機,這也增加了百貨商店經營品類。再加上專業研究商業服務的專家對零售環境色彩、服務語言等給予指導,商店誘惑消費者的策略逐漸變得完整。
  • 2020不確定性增強白領儲蓄意識 超六成抵制消費主義
    報告:2020不確定性增強白領儲蓄意識 超六成抵制消費主義中新網北京1月14日電 (記者 馬秀秀)智聯招聘14日在北京發布《2020年白領滿意度指數調研報告》(下稱「報告」)。報告指出,2020年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增強了白領們的儲蓄意識,白領存款餘額增加,「負債者聯盟」佔比減少;超六成白領抵制消費主義,約有六成白領進行理財。
  • 孫萍:如何看待性別化的消費主義?
    記者|李永博在「追問2020」系列第二場「系統圍城」活動中,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的孫萍老師與青年文化研究諮詢公司聯合創始人張安定分享了消費主義的性別化問題。今年常被稱為「女性主義大年」,女性主題的綜藝與電視劇出一部火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