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主義:生長在消費主義之上的花朵,讚美物質主義的幻境

2021-01-11 阿波羅遇見狄俄尼索斯

自從達達主義的杜尚用一個小便池打破了藝術的「高低」之分,基於消費主義而誕生的波普便在60年代大行其道,逐漸成為了藝術的主流。「波普」其實就來源於英文的「pop」,本義即為流行、通俗。而這也成為了「波普藝術」的藝術的源泉。

原本起源於英國的「波普主義」,在美國這塊絕佳的消費主義土壤上得到了最大化的發展。曾經英雄史詩中的含義與獨特性,都被消費主義之下籠罩的大眾生活所籠罩。波普的藝術家們反對抽象表現藝術呈現出的對於所謂「高藝術」,也就「精英藝術」的推崇,利用當時波濤洶湧的物質主義,徹底打破了「高、低藝術」之間的鴻溝。

在這些藝術家看來,當時的日常生活中本身便存在著非常大量的藝術材料。而且這些藝術材質因為出自日常生活的關係,能夠被大眾更好地理解。再加上時下最火熱的傳媒業的推波助瀾,「波普主義」作為一種消費文明藝術,最大化地彰顯了新奇、活潑,且富有感染力的藝術,同時也刺激著人們的消費欲望。

以「波普主義」最為著名的畫家安迪·沃霍爾為例,這個「波普主義」最重要的畫家,是搞設計出身。有著多年的商業設計經驗的他,對於大眾傳媒和廣告語言有著其他人沒有的敏銳。

所以他選擇利用網格印刷的方式,最大程度上減少個人對於作品的影響。同時不斷地去複印同一副圖像,最後成品出來給人感覺就像是商場海報的招貼,譬如他的《可口可樂》。這樣的創作完全遵守了商業銷售的規範,同時也是把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尋常的物品變得神聖化。

在這同時,沃霍爾也從很早就開始關注美國消費文化中的商業標籤。他的作品《瑪麗蓮·夢露雙摺畫》就是對這種消費主義的無情一個最好的詮釋。沃霍爾一如既往地嗅到了因為夢露的死而引來的一場媒體狂歡。

於是他從夢露的商業照中選取了一張,不斷地進行複製。但是這張宣傳圖像,並不代表夢露本人,它只是一個「面具」,一個「招牌」,只是沒有任何情感的萬千好萊塢流水線產品中的一個。而在雙摺畫一半金色,一半黑白的布局之下,對應著夢露地光彩照人與逝去後地模糊不清。

而與安迪·沃霍爾一樣聲名顯赫地利希滕斯坦,同樣選擇利用印刷技術來呈現自己的作品。他以大眾文化中的連環畫和廣告等批量生產的圖像為創作素材,創作了一系列源於電視上浪漫情景劇的作品。同時運用連環畫中常見地對話框,和厚重地黑色勾邊效果,凸顯印刷技術中的「本戴點」。

不過在這兩位之前,作為創造出最早的波普藝術的標誌性作品的漢密爾頓,也是一樣的重要。他的作品《是什麼使今天的家庭變得如此與眾不同,如此有魅力?》運用了大量地拼貼,利用這些流行元素來彰顯現代地一個消費價值觀念。

也只有在上世紀60年代,因為大眾文化的流行才打破了文化的階層。美術不再是藝術的中心,所有的視覺藝術都變得平等起來。也正是利用了這樣的文化創作環境,藝術家們做到了既呈現物質主義,也嘲諷拜物主義,為之後安迪·沃霍爾等人在美國的興盛創造了前提。

聲明:文章是我寫的,圖片是網上找的。

相關焦點

  • 物質主義與炫耀性消費:跨文化考察丨社論前沿
    這項跨文化研究首先討論了改革後中國的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的興起,然後比較了居住在中國和美國城市的18至35歲的年輕成年人消費者之間的差異。利用來自600多個受訪者的調查數據,發現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方面都有顯著差異,而在這兩個變量中,中國年輕人的得分更高。調查結果表明,與過去的比較研究相比,中國城市消費者的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正在上升。
  • 消費主義是與非
    外部世界也以駭異的目光注視著這場轉變,《小時代》等影片讓外國人驚嘆,物質主義在中國已席捲一切,金錢上的成功成為唯一的評判標準。然而這不僅僅是中國的現象,而是一種瀰漫全球的潮流。無論西方還是發展中世界,「後冷戰」時代的安寧都伴隨著對消費和享樂的追捧,對層出不窮的新產品和服務的渴望。在全球範圍內,消費不再是滿足生活需求的手段,而是成為目的本身,成為身份和地位的標誌,成為社會認同的歸宿。
  • 物質主義泥潭中的消費社會
    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中國社會正在重蹈西方消費社會所經歷過的物質主義軌跡。有鑑於此,了解一下西方社會的物質主義路徑及其後果,當是有意義的。為此目的,本文介紹兩本著作。  我所要介紹的第一本書,是由加裡·克羅斯所著的《時間與金錢:消費文化的形成》。在這本書中,克羅斯分析了美國是如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逐漸走上了重物質、輕時間的道路的。
  • 消費主義下 誰人不「窮忙」
    從「買個二手手機就是最大的心願」到「買個電腦」,再到「買臺高檔IBM」,可以看出,消費欲望不斷上升的背後是消費主義的魅影。  消費主義是一種把消費,特別是物質消費作為生活宗旨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上個世紀60年代起在西方世界頗為流行。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在告別物質「短缺」與「匱乏」後,一些中國人也走上了消費主義的軌道。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物質主義幸福觀的批判
    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看來,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存方式直接導致物質主義幸福觀的盛行,這是因為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存方式用「越多越好」的價值觀否定、拋棄和代替了前資本主義社會「夠了就行」的節儉價值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此被歸結為金錢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也被歸結為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衡量人幸福的標準也被歸結為擁有財富和消費物品的多少。
  • 當代中國為什麼盛行物質主義?
    這種不要責任和沉重,重要享樂和輕鬆的「欲望一代」的「生活美學」,可以恰當地稱之為物質主義。最近熱播的郭敬明的《小時代》,通過奢侈品和美色對這種物質主義生活美學做了淋漓盡致的展示。1990年以來的世俗是一個物質主義的世俗,是盛行身體美學與自戀文化的世俗。個人主義依然流行,但「個人」的內涵已經發生變化:關注身體超過關注精神,熱心隱私超過熱心公務。一種變態的物質主義與自戀人格開始瀰漫開來。可以說,1990年以來的大眾文化是以通過躲進「鐵門」重重的個人「密室」或燈紅酒綠的KTV包房的方式背叛了八十年代。換言之,一種世俗背叛了另一種世俗。
  • 超越「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幸福追尋
    然而幸福並不等同於物質佔有,單純的物質主義幸福觀是對人類幸福實踐的片面理解,並非是哲學範疇內特別是唯物主義哲學意義上的幸福觀。  物質主義幸福觀以物質佔有多少作為幸福衡量標準,人們通過物質欲望的滿足來證明自己的社會價值,以至於「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需求的滿足,而是不斷追求被製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欲望的滿足」。
  • 外媒:物質主義「佔領」中國?
    物質主義、消費主義、拜金主義,只要在中國的商場裡快速一瞥,就很容易找到例證。    《洛杉磯時報》稱,在上一代中國人的價值觀中,財富並沒那麼重要。當時,大多數中國人都很窮,房子由國家控制、單位分配,中國農村嫁女兒還會陪送現金、被褥和縫紉機作為嫁妝。但過去30年的經濟改革和大規模城市化顛覆了這些,財產私有化和商業地產的建立,啟動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財富轉移」。
  • 當消費主義成了單一的主流價值觀
    比起男性更多地被重視社會價值(學歷、職業、收入、社會地位等等)的歷史,女性的身體價值(長相,身材,年齡和生育能力)一直更被重視,而消費主義就是以身體價值為核心的,因為只有把身體當做你的價值,才能更方便地釋放你的欲望,而欲望是無窮的消費力。所以女性更容易被消費主義影響,去透資自己的身體。
  • 消費主義在中國是如何崛起的
    到1990年代中期,中國都市社會發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消費革命」。與第一次革命(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相比,消費革命是一次靜悄悄的革命,對中國人的私人生活與公共社交均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制度或社會結構變革起著根本性的作用。消費革命使革命時期的苦行主義被消費主義的經濟驅動力所替代。對於何謂消費主義,學界並無統一定義。
  • 盧風:走出生態危機需確立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盧風在研討會上發表了題為《當代人的信仰與物質主義》的論文,並提出為走出生態危機,必須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為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必須有越來越多的人們確立起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以下為論文摘錄部分觀點,以饗讀者:在毛澤東時代,國人的信仰是高度統一的。
  • 我國物質主義的研究現狀:基於 CSSCI 的社會網絡分析
    為了解近年來該領域在國內的研究面貌和特徵,採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對CSSCI所收錄的有關物質主義的文獻關鍵詞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物質主義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主題,我國物質主義研究範圍廣,但不集中。物質主義、物質主義價值觀、大學生、幸福感等是該領域的核心研究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推動了社會價值觀的變遷。
  • 張煒:儒家文化使山東作家能夠質疑時下的消費主義
    這使山東的作家能夠質疑時下的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特色:儒家文化使山東作家能夠質疑時下的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華商報:近日,「中國作家館」以「山東」為主賓省推介山東作家作品,你認為山東作家整體發展如何?這一地域群體作家有何特點?張煒:集中讓一個地區的作家在一起活動,可以很好地總結一下他們的創作,多談論一下得失。但也不要過分流於形式。
  • 科學網—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
    當代社會,在科學主義精神的影響下,人們崇拜思想和表達的準確性和確定性,慣於用數據說明各種問題,認為只有數據才能清楚地說明問題。「拿數據來!」成了清楚表達的基本要求。GDP(國民生產總值)似乎成了衡量一個國家和世界總體狀態的最重要的指數,似乎一個社會甚至整個世界的好壞都可以定量刻畫。各行各業都有量化考績的各種指標和計算系統。
  • 中國社會離「後物質主義」有多遠
    1977年他正式提出了「後物質主義」概念,如今已成為政治文化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並被廣泛接受。「後物質主義」是相對於「物質主義」而言的,他闡述說,強調經濟和人身安全的價值取向,是物質主義價值觀,而強調自我表現、生活質量勝過經濟和人身安全的價值觀被稱為後物質主義價值觀。這種變化與戰後西方獲得的政治、經濟環境有關,是一種代際的變化。
  • 忠心管家之六:物質主義
    讓我們首先定義什麼是物質主義。如果我們在字典上找物質主義的定義,牛津詞典是這樣定義的:「全心沉迷於追求物質的需求與欲望,導致忽視精神層面的生活方式,對物質的興趣完全表現在生活方式、意見及行為上。」換句話說,物質主義是一個著重在購買、花費和積蓄你最為看重的物品上的價值體系。
  • 物質主義:你所擁有的就是你嗎?
    物質主義的誕生許多人努力工作肯定是為了實現他們想像的美好生活擁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大多數年輕人無法想像生活沒有手機、電腦或者其他物質享受。物質主義指的是人們對世俗財物的重視程度。有時,我們認為產品和服務總是這麼豐富,而忘記了這種充裕只是近些年才實現的。例如,2000 年中國2/5的家庭還沒有電話。物質主義者更可能因他們的身份和表面的意義而看重財物。而那些不強調這種價值的人則重視那些能夠與他人相聯繫或在使用時感到愉悅的產品。因此,高度物質主義者更重視在公開場合消費的昂貴產品。與高度物質主義者相聯繫的產品包括珠寶,瓷器和別墅。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消費主義正在摧毀中國女性?
    還有,花錢的剎那,服務員的讚美,就像是做成了一單大生意,充滿權力感和滿足感。誠如雷蒙·威廉斯所言,人們實質上把百貨想像為『消費的宮殿』、『夢幻世界』、是新的消費者來朝拜商品的『廟宇』。到百貨朝拜的大部分是女人,她們在百貨商店放飛幻想,幻想自己是備受尊敬的女王,是無憂無慮的公主,是百變的仙女。一切皆有可能。
  • 《小時代》們 助長「消費主義」 惡性膨脹
    並一針見血地指出:「奉消費主義為圭臬,是『小』了時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   幼稚和單純、熱情和盲目、生動和做作,是青春文藝的雙面膠。同樣,非理性、類型化、跟風,也是《小時代》等不同時代青春文藝流傳的本質。和作家郭敬明備受爭議一樣,導演郭敬明的第一部電影《小時代》也是在爭議中面世,在爭議中大賣,這幾乎是個無需投注的預言。
  • 新奢侈——年輕人的物質主義
    新奢侈——年輕人的物質主義 2005-05-30 12:36 作者:苗煒 2005年第19期 眾多奢侈品公司在全世界努力拓展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