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達達主義的杜尚用一個小便池打破了藝術的「高低」之分,基於消費主義而誕生的波普便在60年代大行其道,逐漸成為了藝術的主流。「波普」其實就來源於英文的「pop」,本義即為流行、通俗。而這也成為了「波普藝術」的藝術的源泉。
原本起源於英國的「波普主義」,在美國這塊絕佳的消費主義土壤上得到了最大化的發展。曾經英雄史詩中的含義與獨特性,都被消費主義之下籠罩的大眾生活所籠罩。波普的藝術家們反對抽象表現藝術呈現出的對於所謂「高藝術」,也就「精英藝術」的推崇,利用當時波濤洶湧的物質主義,徹底打破了「高、低藝術」之間的鴻溝。
在這些藝術家看來,當時的日常生活中本身便存在著非常大量的藝術材料。而且這些藝術材質因為出自日常生活的關係,能夠被大眾更好地理解。再加上時下最火熱的傳媒業的推波助瀾,「波普主義」作為一種消費文明藝術,最大化地彰顯了新奇、活潑,且富有感染力的藝術,同時也刺激著人們的消費欲望。
以「波普主義」最為著名的畫家安迪·沃霍爾為例,這個「波普主義」最重要的畫家,是搞設計出身。有著多年的商業設計經驗的他,對於大眾傳媒和廣告語言有著其他人沒有的敏銳。
所以他選擇利用網格印刷的方式,最大程度上減少個人對於作品的影響。同時不斷地去複印同一副圖像,最後成品出來給人感覺就像是商場海報的招貼,譬如他的《可口可樂》。這樣的創作完全遵守了商業銷售的規範,同時也是把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尋常的物品變得神聖化。
在這同時,沃霍爾也從很早就開始關注美國消費文化中的商業標籤。他的作品《瑪麗蓮·夢露雙摺畫》就是對這種消費主義的無情一個最好的詮釋。沃霍爾一如既往地嗅到了因為夢露的死而引來的一場媒體狂歡。
於是他從夢露的商業照中選取了一張,不斷地進行複製。但是這張宣傳圖像,並不代表夢露本人,它只是一個「面具」,一個「招牌」,只是沒有任何情感的萬千好萊塢流水線產品中的一個。而在雙摺畫一半金色,一半黑白的布局之下,對應著夢露地光彩照人與逝去後地模糊不清。
而與安迪·沃霍爾一樣聲名顯赫地利希滕斯坦,同樣選擇利用印刷技術來呈現自己的作品。他以大眾文化中的連環畫和廣告等批量生產的圖像為創作素材,創作了一系列源於電視上浪漫情景劇的作品。同時運用連環畫中常見地對話框,和厚重地黑色勾邊效果,凸顯印刷技術中的「本戴點」。
不過在這兩位之前,作為創造出最早的波普藝術的標誌性作品的漢密爾頓,也是一樣的重要。他的作品《是什麼使今天的家庭變得如此與眾不同,如此有魅力?》運用了大量地拼貼,利用這些流行元素來彰顯現代地一個消費價值觀念。
也只有在上世紀60年代,因為大眾文化的流行才打破了文化的階層。美術不再是藝術的中心,所有的視覺藝術都變得平等起來。也正是利用了這樣的文化創作環境,藝術家們做到了既呈現物質主義,也嘲諷拜物主義,為之後安迪·沃霍爾等人在美國的興盛創造了前提。
聲明:文章是我寫的,圖片是網上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