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風:走出生態危機需確立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

2021-01-11 手機鳳凰網

盧風: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曹立君)

編者按:2011年6月4日,由浙江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主辦的《宗教與中國社會倫理體系構建》學術研討會在浙江杭州舉辦,研討會旨在不同宗教、不同文化間建立對話渠道,共同尋找化解信仰缺失危機的對策。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盧風在研討會上發表了題為《當代人的信仰與物質主義》的論文,並提出為走出生態危機,必須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為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必須有越來越多的人們確立起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以下為論文摘錄部分觀點,以饗讀者:

在毛澤東時代,國人的信仰是高度統一的。那時,各種宗教受到了嚴厲的打擊和壓制,政治高壓迫使人們都信仰毛澤東思想。那個時代只要求人們「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照毛主席的指示辦事」,或「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

今天不同了,我們已處於信仰多樣化、價值多元化的時代。中國五大宗教都在輻射其影響力,一些民間信仰也正在復興。到任何一個廟宇你都會發現很多「善男信女」。

物質主義的影響無處不在,金錢通吃一切。物質主義也是一種信仰,它宣稱,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擁有儘可能多的物質財富,你擁有的物質財富越多,你就越幸福,你的自我價值實現程度就越高。物質主義在官方意識形態中的表達形式是發展主義。發展主義告訴人們,發展是硬道理;哪兒發展了,哪兒的人民幸福,哪兒不發展,哪兒的人們受苦;發展是社會進步和改善的根本動力和基本條件;文明只能在發展中存續,也只能體現為發展;社會進步就是社會發展;人類遭遇的任何困難、災難都只能通過發展去克服或超越。何謂發展?發展涵蓋經濟增長,一個社會的經濟不增長就不能說自己發展了。迄今為止,人們認為經濟增長就是物質財富的增長,故發展就是物質財富的增長。發展意味著樓房越來越多,工廠越來越多,汽車越來越多,火車越來越多,飛機越來越多,……這就是物質主義的發展觀。物質主義的影響之所以無處不在,金錢之所以通吃一切,就因為這種發展觀已滲透於社會制度和國人的靈魂。

自1978年以來,中國一直按這種發展觀發展著。2010年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同時我們已深陷生態危機之中。從生態學的角度看,這種發展不僅是不可持續的,而且是極其危險的。樓房越來越多,工廠越來越多,汽車越來越多,火車越來越多,飛機越來越多,就意味著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越來越嚴重,「癌症村」越來越多,留給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少。如果不扭轉發展方向,中華民族將陷入滅頂之災!

1978年以來的改革歷程就是物質主義發展觀逐漸深入人心和滲透制度的過程,就是「資本的邏輯」逐漸成為制度建設的指南的過程,即經濟主義成為官方意識形態一部分的過程。反觀這一改革歷程並與計劃經濟時期對比,我們不難明白,不可過分壓制市場,過分壓制市場,就是過分剝奪個人自由,其後果必是經濟活動沒有效率,整個社會沒有活力。只有市場經濟充分發展了,才可能走向民主法治。但迄今為止的市場經濟都無例外地激勵了物質主義。有沒有可能建構一種非物質主義的市場經濟?

現代經濟學的基本預設是:人人都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迄今為止,多數人都把個人收入(貨幣量)的增長看作自我利益的核心,或看作最高利益。金錢的魔力蓋源於此。現代社會之所以能空前擴大人際協作的規模並空前提高物質生產的效率,端賴金錢的魔力和「資本的邏輯」。

如果沒有辦法淡化多數人對金錢的崇拜,那麼可否改變人們花錢的方式呢?如今人們主要以物質消費的方式花錢,有了錢以後買房、買車、買遊艇,甚至買飛機。富人們為全社會樹立物質消費的榜樣(中國已是奢侈品消費大國)。如果不改變這樣的消費模式,我們就走不出生態危機。為走出危機,必須改變人們花錢的方式,即改變迄今為止的以物質奢華標識自我實現的花錢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大大緩解生產和消費對生態健康的破壞。

人們為什麼要改變自己的信仰呢?近30年來國人剛嘗到現代化的甜頭,現代化的甜頭就是住豪宅、駕香車、用空調、看電視的甜頭,就是物質主義的甜頭,改變信仰豈不等於放棄這些甜頭?除非有某種巨大的力量施壓於人們,人們才可能改變物質主義信仰。事實上大自然正向人類施壓,環境汙染、原始森林銳減、土地沙漠化、大量物種快速滅絕、全球氣候變化等都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警示。生態學清楚地表明,物質主義激勵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續的。可是,現代性包含的「科技萬能論」麻痺了許多人,使他們領會不了大自然的警示。

摒棄了物質主義才能確立超越的信仰。一個人的信仰是否具有超越性,就看他是否超越了物質主義。一個以賺錢和物質消費為最高人生旨趣的人決不是具有超越性信仰的人,不管他聲稱自己信仰什麼。

信仰的超越性問題,已不僅是個需要在私人領域裡反思的問題,而是一個需要在政治領域中加以討論的問題,因為是否能有越來越多的人超越物質主義已事關人類的生死存亡。這麼說絕非意指需要統一信仰,僅指需要用一種中立於一切宗教信仰的意識形態去取代或弱化「資本的邏輯」對制度的制導。

現代經濟學家用數學模型把經濟學表述成中立於一切意識形態(包括各種宗教)的科學,即把「資本的邏輯」表述為人人都不可違背的客觀邏輯。經濟學家說,不管你是基督徒、伊斯蘭教徒、佛教徒,還是物質主義者,你肯定都希望自己擁有越來越多的錢和物質財富;經濟學就是關於如何提高效率的科學,就是關於如何創造財富的科學;「資本的邏輯」就是決定財富增長的邏輯;所以,以經濟學和「資本的邏輯」為制度建設的指南,能讓信仰各異的人們共同受益。所以,各異的人們都應該相信經濟學且遵循「資本的邏輯」。其實不然!人人都需要一定數量的生活資料,但絕非人人都需要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中國古代有孔子、顏回那樣的「貧而樂」的志士仁人,19世紀的美國有大衛·梭羅那樣的用最少財富就可以過最豐富生活的超驗主義者,當代中國也仍有能享受「孔顏之樂」的獨善其身的知識分子。

與現代經濟學比較,生態學才具有較好的中立性。生態學闡述了一個極易明白的道理:人人都離不開地球生態系統,如果地球生態系統趨於毀滅,人人都將走向毀滅;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物質生產必須約束於生態系統的承載限度之內!不管你是基督徒、伊斯蘭教徒、佛教徒、道教徒、共產主義者,還是物質主義者,都不能抓住自己的頭髮把自己提升於大自然之外。在面臨全球性生態危機的今天,每個人的信念系統都應該包含生態學常識,換言之,每個人的信仰都應該有個生態學向度。生態學可以與各種超越性信仰兼容。它只要求人們放棄物質主義,而讓各人自己去選擇精神超越的路徑(宗教的、哲學的、藝術的、科學的,等等)。

當生態學為多數人所接受時,各種宗教才能擺脫物質主義的汙染。當生態學取代了「資本的邏輯」在制度建設或創新中的指導作用時,我們才可能走出生態危機。

為走出生態危機,必須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為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必須有越來越多的人們確立起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

版權聲明:凡註明 「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或音視頻),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如需轉載,請與鳳凰網(010-62111406)聯繫;經許可後轉載務必請註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只有當我們放棄啟蒙運動的兩個遺產——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時,我們才能安穩、和平、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 ■盧風 啟蒙運動的主要哲學遺產是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兩者都對現代中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超越「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幸福追尋
    反思物質主義與唯物主義的關聯與區別,以及物質主義幸福觀產生與盛行的社會背景和理論條件,兼具理論和現實意義。  物質主義幸福觀形成與盛行的雙重原因  物質主義幸福觀從形成到泛化有兩個重要的時間點:一是18~19世紀,是物質主義幸福觀形成階段;二是近現代歐洲確立現代社會以來,是物質主義幸福觀盛行階段。
  • 馬克思的幸福觀及對物質主義的批判
    然而幸福並不等同於物質佔有,單純的物質主義幸福觀以物化遮蔽了理性,在消費社會中影響著人們對幸福的判斷。本期組織的三篇文章,從不同維度就如何擺脫物化邏輯,超越物質主義,在進一步實現物質豐裕的奮鬥中實現精神的富足進行闡述,希望能引發學界進一步探討。與近代政治哲學家對幸福的理解不同,馬克思認為一定時代的幸福觀念是由生產方式所決定的。
  • 物質主義和財富可以帶給我們幸福嗎?
    物質主義和經濟的增長是不是能給人類帶來持久而強烈的滿足感?很少有人會認同這一點。但如果換個問法:再多一點錢會讓你更幸福嗎?大多數人大概會點頭贊同。我們認為財富和幸福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聯繫。當今世界,物質主義勢頭強勁,越來越多的人渴望成為經濟上非常富裕的人,而把「形成有意義的生活理念」作為信仰的人卻在急劇減少。物質主義在膨脹,精神信仰卻在衰退。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物質主義幸福觀的批判
    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立足於對資本本性和資本邏輯的分析,對物質主義幸福觀流行的根源、後果以及如何揚棄物質主義幸福觀作了系統的分析和深刻的批判。他們的上述分析和批判對於我們當前認識和把握幸福的本質和探索實現幸福的途徑,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當代中國為什麼盛行物質主義?
    1990年以來的世俗是一個物質主義的世俗,是盛行身體美學與自戀文化的世俗,關注身體超過關注精神,熱心隱私超過熱心公務。上世紀末,美女作家衛慧在《我的生活美學》中寫道:「我也許無法回答時代深處那些重大的問題,但我願意成為這種情緒化的年輕孩子的代言人,讓小說與搖滾、黑唇膏、烈酒、飆車、信用卡等共同描繪欲望一代形而上的表情。」
  • 中國「宅」現象分析:青年精神生活走向物質主義
    中國「宅」現象分析:青年精神生活走向物質主義 科學技術、工具理性、知識價值在現代社會成為主角,日益發揮著「第一力」的革命作用,由此也把青年精神生活引向物質主義、「資本」主義、功利主義、技術至上、工具理性的文化,甚至誤入享受主義、消費主義、虛無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泥潭,久而久之,型塑出功利、物化、感官等成為主要需求的單面人格。可見,青年精神生活需要調理。
  • 外媒:物質主義「佔領」中國?
    現代中國的精神危機,還是發展機遇?    美國「Seeing red China」網站向許多「90後」提問,中國夢對他們意味著什麼。答案不是「國家繁榮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而是房子、車子或有魅力的另一半。物質主義、消費主義、拜金主義,只要在中國的商場裡快速一瞥,就很容易找到例證。
  • 「新物質主義」視野下的電影媒介考古學
    新物質主義與媒介考古學自 20世紀 90年代開始,以拉圖爾、曼努埃爾·德蘭達(Manuel DeLanda)、凱倫·巴拉德(Karen Barad)以及羅西·布拉伊多蒂(RosiBraidotti)為代表的一幹學者開啟了一場以物質(matter)為核心議題的哲學革命,如今這些創建被歸結在「新物質主義」(New Materialism)旗下
  • 我國物質主義的研究現狀:基於 CSSCI 的社會網絡分析
    為了解近年來該領域在國內的研究面貌和特徵,採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對CSSCI所收錄的有關物質主義的文獻關鍵詞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物質主義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主題,我國物質主義研究範圍廣,但不集中。物質主義、物質主義價值觀、大學生、幸福感等是該領域的核心研究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推動了社會價值觀的變遷。
  • 瑞克和莫蒂:只有信仰這塊巨石,才可以解除危機
    瑞克和莫蒂:只有信仰這塊巨石,才可以解除危機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把一些別人隨意說的話聯合在自己身上,然後腦袋裡開始創造各種想像,做一些根本與他無關的事情,從而擾亂了正常的生活方式,在最後醒悟過來之後,他們發現只是自己的自作多情和一廂情願,只會讓他們無比失落,所以說我們無論遇到什麼事情的時候
  • 山東大學教授:信仰危機在嚴重衝擊著學界
    山東大學教授:信仰危機在嚴重衝擊著學界 和前輩學者相比,當代學者本來可以享有更多的自由,做學問所需要的基本物質條件也大有改善,但所處的學術生態卻失衡了,做學問的心境也亂了。現當代文學研究如今並未真正「回歸學術」,但這門學科對社會反應的敏感度弱了,發出的聲音少了,學者們做學問應當有的尊嚴感、使命感和批判精神,也日漸被抽空。這不能不讓人憂慮。
  • 物質主義泥潭中的消費社會
    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中國社會正在重蹈西方消費社會所經歷過的物質主義軌跡。有鑑於此,了解一下西方社會的物質主義路徑及其後果,當是有意義的。為此目的,本文介紹兩本著作。  我所要介紹的第一本書,是由加裡·克羅斯所著的《時間與金錢:消費文化的形成》。在這本書中,克羅斯分析了美國是如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逐漸走上了重物質、輕時間的道路的。
  • 崇高信仰,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
    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之所以能把握髮展方向,確立發展目標,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在於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信仰能激發人的潛能,調動人的主體性、創造性、自覺性,凝聚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信仰是人類特有的精神活動和最高層次的精神追求,也是支配人的行為的精神力量。
  • 迷信的鴿子-科學教-人類信仰的危機與未來
    迷信是什麼 漢語詞典: 「迷信」,漢語詞典中有兩層意思,1.對神仙鬼怪的盲目信仰;2.泛指缺少科學論證基礎的信仰。個人總結: 是對未知事物的錯誤認識.或許可以這樣描述 "當時恰巧扇了扇翅膀就獲得了事物, 扇翅膀就成了生存下去的習慣." 人類的宗教,緣於人類歷史的具體事件,或許可以這樣描述 "當時恰巧信奉了某人就取得了勝利, 信某人就成了生存下去的習慣."信仰危機
  • 物質主義與炫耀性消費:跨文化考察丨社論前沿
    這項跨文化研究首先討論了改革後中國的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的興起,然後比較了居住在中國和美國城市的18至35歲的年輕成年人消費者之間的差異。利用來自600多個受訪者的調查數據,發現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方面都有顯著差異,而在這兩個變量中,中國年輕人的得分更高。調查結果表明,與過去的比較研究相比,中國城市消費者的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正在上升。
  • 推進綠色科技創新 確立健康的生態倫理觀
    然而,科技創新在深刻地改變著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並深度重塑人類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模式,給人類帶來諸多福祉的同時也造成了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諸多非預期的生態後果和社會災難。科技創新引發的非預期的生態環境風險和不確定性值得我們高度警惕。
  • 中國社會離「後物質主義」有多遠
    1977年他正式提出了「後物質主義」概念,如今已成為政治文化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並被廣泛接受。「後物質主義」是相對於「物質主義」而言的,他闡述說,強調經濟和人身安全的價值取向,是物質主義價值觀,而強調自我表現、生活質量勝過經濟和人身安全的價值觀被稱為後物質主義價值觀。這種變化與戰後西方獲得的政治、經濟環境有關,是一種代際的變化。
  • 忠心管家之六:物質主義
    如果我們在字典上找物質主義的定義,牛津詞典是這樣定義的:「全心沉迷於追求物質的需求與欲望,導致忽視精神層面的生活方式,對物質的興趣完全表現在生活方式、意見及行為上。」換句話說,物質主義是一個著重在購買、花費和積蓄你最為看重的物品上的價值體系。我想我們聽到這個定義的時候都會同意說,「對啊,物質主義是錯誤的。」
  • 以物質主義為基礎的人類,是否應該反省
    物質主義是社會倫理學用詞。指以物質生活為生活的第一和中心要義,強調物質利益的極端重要性,主張致力於物質享受,並以物質生活資料判斷善惡是非的理論觀點和思想學說。物質主義與唯經濟主義、極端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關係最為密切,它們的本質均割裂了物質利益同其他事物的內在聯繫,犯了片面誇大物質或物質利益功能和作用的錯誤。物質主義忽視甚至全盤否定精神文化和道德倫理的價值,認為相對於物質或物質利益而言,精神文化和倫理道德完全是多餘的、無H]的,甚至是有害的,發展社會的精神文明和道德義明是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或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