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風: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曹立君)
編者按:2011年6月4日,由浙江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主辦的《宗教與中國社會倫理體系構建》學術研討會在浙江杭州舉辦,研討會旨在不同宗教、不同文化間建立對話渠道,共同尋找化解信仰缺失危機的對策。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盧風在研討會上發表了題為《當代人的信仰與物質主義》的論文,並提出為走出生態危機,必須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為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必須有越來越多的人們確立起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以下為論文摘錄部分觀點,以饗讀者:
在毛澤東時代,國人的信仰是高度統一的。那時,各種宗教受到了嚴厲的打擊和壓制,政治高壓迫使人們都信仰毛澤東思想。那個時代只要求人們「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照毛主席的指示辦事」,或「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
今天不同了,我們已處於信仰多樣化、價值多元化的時代。中國五大宗教都在輻射其影響力,一些民間信仰也正在復興。到任何一個廟宇你都會發現很多「善男信女」。
物質主義的影響無處不在,金錢通吃一切。物質主義也是一種信仰,它宣稱,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擁有儘可能多的物質財富,你擁有的物質財富越多,你就越幸福,你的自我價值實現程度就越高。物質主義在官方意識形態中的表達形式是發展主義。發展主義告訴人們,發展是硬道理;哪兒發展了,哪兒的人民幸福,哪兒不發展,哪兒的人們受苦;發展是社會進步和改善的根本動力和基本條件;文明只能在發展中存續,也只能體現為發展;社會進步就是社會發展;人類遭遇的任何困難、災難都只能通過發展去克服或超越。何謂發展?發展涵蓋經濟增長,一個社會的經濟不增長就不能說自己發展了。迄今為止,人們認為經濟增長就是物質財富的增長,故發展就是物質財富的增長。發展意味著樓房越來越多,工廠越來越多,汽車越來越多,火車越來越多,飛機越來越多,……這就是物質主義的發展觀。物質主義的影響之所以無處不在,金錢之所以通吃一切,就因為這種發展觀已滲透於社會制度和國人的靈魂。
自1978年以來,中國一直按這種發展觀發展著。2010年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同時我們已深陷生態危機之中。從生態學的角度看,這種發展不僅是不可持續的,而且是極其危險的。樓房越來越多,工廠越來越多,汽車越來越多,火車越來越多,飛機越來越多,就意味著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越來越嚴重,「癌症村」越來越多,留給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少。如果不扭轉發展方向,中華民族將陷入滅頂之災!
1978年以來的改革歷程就是物質主義發展觀逐漸深入人心和滲透制度的過程,就是「資本的邏輯」逐漸成為制度建設的指南的過程,即經濟主義成為官方意識形態一部分的過程。反觀這一改革歷程並與計劃經濟時期對比,我們不難明白,不可過分壓制市場,過分壓制市場,就是過分剝奪個人自由,其後果必是經濟活動沒有效率,整個社會沒有活力。只有市場經濟充分發展了,才可能走向民主法治。但迄今為止的市場經濟都無例外地激勵了物質主義。有沒有可能建構一種非物質主義的市場經濟?
現代經濟學的基本預設是:人人都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迄今為止,多數人都把個人收入(貨幣量)的增長看作自我利益的核心,或看作最高利益。金錢的魔力蓋源於此。現代社會之所以能空前擴大人際協作的規模並空前提高物質生產的效率,端賴金錢的魔力和「資本的邏輯」。
如果沒有辦法淡化多數人對金錢的崇拜,那麼可否改變人們花錢的方式呢?如今人們主要以物質消費的方式花錢,有了錢以後買房、買車、買遊艇,甚至買飛機。富人們為全社會樹立物質消費的榜樣(中國已是奢侈品消費大國)。如果不改變這樣的消費模式,我們就走不出生態危機。為走出危機,必須改變人們花錢的方式,即改變迄今為止的以物質奢華標識自我實現的花錢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大大緩解生產和消費對生態健康的破壞。
人們為什麼要改變自己的信仰呢?近30年來國人剛嘗到現代化的甜頭,現代化的甜頭就是住豪宅、駕香車、用空調、看電視的甜頭,就是物質主義的甜頭,改變信仰豈不等於放棄這些甜頭?除非有某種巨大的力量施壓於人們,人們才可能改變物質主義信仰。事實上大自然正向人類施壓,環境汙染、原始森林銳減、土地沙漠化、大量物種快速滅絕、全球氣候變化等都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警示。生態學清楚地表明,物質主義激勵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續的。可是,現代性包含的「科技萬能論」麻痺了許多人,使他們領會不了大自然的警示。
摒棄了物質主義才能確立超越的信仰。一個人的信仰是否具有超越性,就看他是否超越了物質主義。一個以賺錢和物質消費為最高人生旨趣的人決不是具有超越性信仰的人,不管他聲稱自己信仰什麼。
信仰的超越性問題,已不僅是個需要在私人領域裡反思的問題,而是一個需要在政治領域中加以討論的問題,因為是否能有越來越多的人超越物質主義已事關人類的生死存亡。這麼說絕非意指需要統一信仰,僅指需要用一種中立於一切宗教信仰的意識形態去取代或弱化「資本的邏輯」對制度的制導。
現代經濟學家用數學模型把經濟學表述成中立於一切意識形態(包括各種宗教)的科學,即把「資本的邏輯」表述為人人都不可違背的客觀邏輯。經濟學家說,不管你是基督徒、伊斯蘭教徒、佛教徒,還是物質主義者,你肯定都希望自己擁有越來越多的錢和物質財富;經濟學就是關於如何提高效率的科學,就是關於如何創造財富的科學;「資本的邏輯」就是決定財富增長的邏輯;所以,以經濟學和「資本的邏輯」為制度建設的指南,能讓信仰各異的人們共同受益。所以,各異的人們都應該相信經濟學且遵循「資本的邏輯」。其實不然!人人都需要一定數量的生活資料,但絕非人人都需要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中國古代有孔子、顏回那樣的「貧而樂」的志士仁人,19世紀的美國有大衛·梭羅那樣的用最少財富就可以過最豐富生活的超驗主義者,當代中國也仍有能享受「孔顏之樂」的獨善其身的知識分子。
與現代經濟學比較,生態學才具有較好的中立性。生態學闡述了一個極易明白的道理:人人都離不開地球生態系統,如果地球生態系統趨於毀滅,人人都將走向毀滅;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物質生產必須約束於生態系統的承載限度之內!不管你是基督徒、伊斯蘭教徒、佛教徒、道教徒、共產主義者,還是物質主義者,都不能抓住自己的頭髮把自己提升於大自然之外。在面臨全球性生態危機的今天,每個人的信念系統都應該包含生態學常識,換言之,每個人的信仰都應該有個生態學向度。生態學可以與各種超越性信仰兼容。它只要求人們放棄物質主義,而讓各人自己去選擇精神超越的路徑(宗教的、哲學的、藝術的、科學的,等等)。
當生態學為多數人所接受時,各種宗教才能擺脫物質主義的汙染。當生態學取代了「資本的邏輯」在制度建設或創新中的指導作用時,我們才可能走出生態危機。
為走出生態危機,必須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為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必須有越來越多的人們確立起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
版權聲明:凡註明 「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或音視頻),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如需轉載,請與鳳凰網(010-62111406)聯繫;經許可後轉載務必請註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