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離「後物質主義」有多遠

2021-01-11 騰訊網

[導讀]在物質主義社會裡,個人本質上著重實現基本需求,如居住的保障和不挨餓。他們所感興趣的政府應能夠幫助其滿足這些經濟和人身安全的基本需求。

圖片來自網絡

前不久,80歲高齡的著名政治文化研究學者、美國密西根大學政治學教授和社會研究所主任羅納德·英格爾哈特來到中國,與中國的政治學者進行了一場交流。

英格爾哈特教授是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院士(這是美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的最高榮譽),2011年榮獲政治學領域裡最重要的「約翰·斯凱特政治學獎」。在幾十年的研究生涯當中,他在政治文化和社會轉變等研究領域取得的成果非常突出,特別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西方政治文化研究復興運動中,是主要的推動者和領航者,得到西方學術界的廣泛承認。他的代表作品《現代化與後現代化:43個國家的文化、經濟與政治變遷》和《發達工業社會的文化轉型》,今年被譯成中文在國內出版。

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英格爾哈特就敏銳地覺察到西方社會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價值觀革命。1977年他正式提出了「後物質主義」概念,如今已成為政治文化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並被廣泛接受。「後物質主義」是相對於「物質主義」而言的,他闡述說,強調經濟和人身安全的價值取向,是物質主義價值觀,而強調自我表現、生活質量勝過經濟和人身安全的價值觀被稱為後物質主義價值觀。

這種變化與戰後西方獲得的政治、經濟環境有關,是一種代際的變化。年輕一代在特定的條件下生活,未成年時,他們產生了新的價值觀念,這種價值觀念會一直伴隨到他們成年之後。隨著社會的代際更替,新的價值觀念就會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

不光是西方社會按照這樣的方向發展,現在他對於世界價值觀念的調查也涵蓋了中國。他提出,中國也開始有了這樣一種變化的苗頭,也必將沿著這樣一條道路向前發展,青年一代,越來越強調自我表現、生活質量,具有了後物質主義價值觀。

價值觀轉變受到歷史遺存影響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您是政治文化研究的著名學者,請問「政治文化」與「意識形態」有何區別?

英格爾哈特:意識形態是指一套指導性行為或準則,政治文化指的是政治相關的一系列取向。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殖民地歷史或宗教背景。這些因素影響一個(國家)社會的價值觀以及該社會(國家)內個人可能關心的利益或需求。一個(國家)社會可能會受某種意識形態的支配,但是該意識形態的實施貫徹卻受到其政治文化的影響。

南都:您研究了43個國家,每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都有其獨特性,但在此基礎上,是否有一種絕大多數國家都呈現的政治文化呢?或者是否有一種絕大多數國家向此政治文化轉型的趨勢?

英格爾哈特:當然,每個國家(社會)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政治文化。但是,我們發現,他們共享的特徵會帶來文化相似性,從而創造出「文化區域」。處在同一文化區域的國家的民眾會更多地表現出相似的價值觀。而在區域之間,文化取向則可能迥異。導致價值觀取向發生轉型的力量,如經濟發展,並非是在真空狀態下發揮作用的。這些力量的效用會受歷史和文化的制約,使得國家(社會)形成他們自身的政治文化。

南都:您在《寂靜的革命》中提出從「物質主義」到「後物質主義」的價值觀轉變的理論,這樣的轉變,是世界性的嗎?

英格爾哈特:在研究中,我們發現,通過社會經濟發展過程,國家(社會)從物質主義價值觀轉型到後物質主義價值觀。這些轉型是可預測的。社會從傳統的、生存價值觀轉型,變得越來越強調世俗-理性和個人表現的價值觀。但是,這些價值觀轉變不是同一模式的,因為,它受到國家歷史遺存的影響。也就是說,某個國家(社會)的價值觀轉變,是社會經濟轉變和該國獨特歷史的聯合作用的結果。這些轉變也不一定是永久性的,可能會在適當的條件下發生逆轉。

南都:這種轉變是基於怎樣的原因?

英格爾哈特:社會經濟發展導致社會、政治和文化中可預測的重大轉型。我們的理論指出,兩波現代化及其相關的經濟發展導致了兩波文化轉型。第一,工業化推動社會從傳統價值觀到世俗-理性價值觀的轉變。第二,後工業化導致了從生存價值觀到自我表現價值觀的轉變。

南都:這種變化,為這些國家乃至世界帶來哪些影響?

英格爾哈特:現代化推進的文化轉型帶來了民眾態度的重大轉變,朝向自我表現價值觀的轉變同不斷增長的對自由、選擇權和社會參與的訴求相關。針對個人的價值觀轉變,則同民主化、更多的寬容態度和對自主權的更多訴求相關,從而弱化了威權對政治選擇的作用。

拜物質傾向並非「物質主義」

南都:就您研究框架和理論來分析中國的話,目前中國處於一個什麼樣的階段?

英格爾哈特:中國創造了發展的奇蹟,就像日本和德國在戰後創造的奇蹟一樣。中國正在發生一個轉型,由生存不穩定和貧窮狀況轉型到比較富裕的階段。我認為中國正處於發展的前期階段,我預測,在20~25年之後,中國會有個代際的轉變,這個代際的轉變會類似美國、西歐國家上世紀60年代的情形,它們在上世紀60年代出現了代溝,這和它們的經濟奇蹟以及受經濟奇蹟所影響的那一代人有關。中國在近十年內可能不會發生類似的轉型,但長期看,會走上同樣的軌道,這樣的轉變最有可能發生在受教育程度比較高、比較年輕的一代。

我在幾十年以前就預測了西方會發生這樣的轉型,而這些轉變確實已經發生了。從長期的角度來講,中國也即將發生這樣的轉變。這種轉型是非常廣泛的,包括性觀念、朋友之間關係、家庭觀念等等。這樣的社會轉變,包括社會寬容度,從層級制、防禦性態度的社會觀點向比較開放的、利他主義的態度轉變。這有很長期的經驗證據為此提供支持。一方面是關於生存不安全的反應。生存不安全會導致很多現象,如排外、很強的群體內部團結、對傳統文化的嚴格遵從等;另一方面,日益增長的安全感則促進人際信任、對外國或外部群體的寬容態度、支持性別平等、宗教權威式微、民主政治制度。

南都:在中國,社會大眾對物質主義的批評很多,這種物質主義,體現的是物質追求至上、拜金主義盛行,生活奢侈。這與您所說的「物質主義」,是相同意義上的概念嗎?

英格爾哈特:我書中討論的物質主義價值觀指的是生存價值觀。在物質主義社會裡,個人本質上著重實現基本需求,如居住的保障和不挨餓。他們所感興趣的政府應能夠幫助其滿足這些經濟和人身安全的基本需求。一個旨在追求財富的物質主義式人物當然也想滿足基本需求,但是本書在談論物質主義的時候並不包括這種世界觀。相對地,我們所談的物質主義是指,個人從本質上旨在獲取必需的生存保障。

南都:通過您的研究發現,在中國,最年老的群體中物質主義者程度非常高,這與中國之前的社會物質匱乏密切相關。但在年輕群體中,物質崇拜現象也很嚴重,其強調自主與自我表現,往往是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的,而且對物質的佔有欲越來越強。這似乎與您的結論有些不相匹配?

英格爾哈特: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國家擺脫大量匱乏的狀態,個人將較少地關注生存價值觀,而較多地關注自我表現價值觀。如你所述,我們在中國的較年輕群體中看到了這一點,他們顯示出對自主和選擇權,即自我表現價值觀的較高程度的興趣。但是,生存價值觀衡量的物質主義與以佔有欲或者財富欲衡量的「物質主義」沒有什麼聯繫。我們看到,很多國家(社會)發生了這種朝向自我表現價值觀的轉型,並被指責為「物質主義至上」的社會。我們發現,從物質主義到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轉變是與特定價值取向的轉變有關的,這些價值趨向與現代化和經濟發展緊密相連。

南都:為什麼在中國會有這樣的拜物質傾向?據您的觀察,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在進入發達行列之前,是否也存在這樣一個階段?

英格爾哈特:隨著人們脫離維持溫飽的生活狀態,他們會對在生活中擁有更多選擇權越來越感興趣。當然這種對選擇權的欲求也可能帶來對更多財富的欲求。隨著一個國家(社會)整體上變得更富有,可獲得的產品也更多。

建立挑戰精英型公眾體

南都:「後物質主義」是否也是個人權利意識甦醒的表現?能否從屬性上判斷,其到底是社會進步還是相反?

英格爾哈特:後物質主義與特定價值觀聯繫在一起,包括自主和自我表現,更關注的是在生活中有選擇權。後物質主義者還傾向於關注生活質量,從而會更關心環保以及其他人的權益。我認為,我們不應在這些現象上加上規範性的關聯,這一點很重要。我們發現,這些價值觀的增長,是與源自現代化和經濟發展過程的社會轉變關聯在一起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後物質主義社會本質上比沒有發生這種轉變的社會更好或更差。

南都:後物質主義,會不會導致某種過度的狹隘自私的個人主義?因為現在發達國家的政治參與率等,已經不斷呈現下降趨勢。

英格爾哈特:我們已經在後物質主義社會中發現了精英引導民眾行為的下降或停滯。投票是一種精英引導型行為。隨著個人變得對自我表現和自主更感興趣,他們也更可能通過非精英引導的、事實上是挑戰精英性質的渠道來參與公民行為。隨著更年輕的,更後物質主義的群體進入社會舞臺,他們可能創建出更善於表現的、參與挑戰精英觀點之行為的公眾體。

強調自我表現價值觀的社會往往都會是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這是從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數據引申出的,我強調驚人的相關性不是絕對性的東西,但如果強調自我表現價值觀,這個國家民主程度高的概率會大大提升。

開放自上而下的官僚式組織

南都:您在《發達工業社會的文化轉型》中文版的序言中最後說到了「知識社會」。知識社會是怎樣的?最顯著的特徵有哪些?

英格爾哈特:源自現代化的社會經濟行為轉型幫助解釋了知識社會。經濟行為的基本形式從基於工業活動轉變為基於知識和服務部門工作。這些工作賦予了更高程度的自主性,即便在低級的工作任務中。知識社會活動普遍上強調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更便捷的信息準入。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我們也預期會看到知識社會有較高程度的性別平等。

南都:中國從工業社會到知識社會,條件成熟了嗎?

英格爾哈特:知識社會的出現通常是當我們觀察到不斷上升的教育水平,經濟活動中對認知和信息不斷提高的要求,以及知識通過諸如大眾媒體和網際網路之類的交流渠道在民眾中得到普及的時候。

南都:最大障礙是什麼?中國該如何解決這個轉型的障礙問題?

英格爾哈特:知識社會根植於以個體為導向的經濟活動。中國民眾個體可以通過教育獲取知識和工作所必需的技能。社會各個層面都越來越多地獲得教育和科技方面的準入,這會消除對此文化轉型的障礙。

南都:您在序言中說,對於遠未成為知識社會的中國來說,「自上而下的科層制無法產生創新」,這是為何?

英格爾哈特:隨著一個國家過渡到後物質主義價值觀,我們將看到從「精英引導型行為」到「挑戰精英型行為」的轉變。重視自主和個體選擇的個人不太可能遵循強加於創新之上的官僚式指導原則。相對地,在知識社會,我們會看到源自人們個體的、在新領域中的創新。

南都:控制與訴求之間,矛盾似乎是不可協調的。發展知識社會是中國決策層的一個方向,或者是一個公開的目標,但同時又不敢放開。在您看來,這是基於什麼樣的心理和原因?

英格爾哈特:知識社會要求有更高程度的個體自主權。創新是知識社會的關鍵活動。自上而下的官僚式組織會很容易扼殺創新:個體必須能自由地、自主地思考,必須自由地獲取信息。決策者不能控制知識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控制可能就會導致這些方面的停滯。

相關焦點

  • 外媒:物質主義「佔領」中國?
    但中國的物質主義並不膚淺,它在社會發展中有積極意義。    在中國,沒房子不可能有愛情?    邁克·張覺得自己天生適合當男朋友。他知道在義大利餐館該點什麼菜,很會調雞尾酒,還總主動給女朋友拎包。但是,無法調和的矛盾始終存在——這位28歲的語言教師兼翻譯,在北京始終買不起房。
  • 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離科學有多遠」,必須跳出實證主義窠臼
    澎湃的文章主要是根據他的一次講座內容撰寫而成,當然很可能也反映了他的新著《中國社會科學離科學還有多遠?》的主要觀點。由於筆者尚未拜讀喬曉春教授的大作,以下主要是對澎湃文章內容的評論。文中提到,喬曉春教授認為,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有五種怪現象:(1)非專業人員比專業學者在社會上更有影響;(2)未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可以輕易進入專業領域;(3)社會科學很多研究是憑經歷、感受、哲學推理下結論的;(4)通常陷入沒有意義的類似辯論賽的爭論;(5)不做文獻回顧,研究只憑想像。既然稱之為「怪」現象,自然會有某種「正常」現象與之相對照。
  • 物質主義泥潭中的消費社會
    據媒體報導,中國已經開始出現「過勞死」現象。「過勞死」不但存在於藍領階層,而且也蔓延到白領階層。導致「過勞死」的原因,不是一兩句話說得清楚的。我在這裡所要討論的,是「過勞死」所揭示出來的一種價值觀念的變化。  從「過勞死」現象可以看出,休閒時間的價值在降低。當然,許多人加班是出於老闆的強迫。但不可否認,整個社會對時間的休閒價值,是越來越看輕的。
  • 我國物質主義的研究現狀:基於 CSSCI 的社會網絡分析
    為了解近年來該領域在國內的研究面貌和特徵,採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對CSSCI所收錄的有關物質主義的文獻關鍵詞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物質主義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主題,我國物質主義研究範圍廣,但不集中。物質主義、物質主義價值觀、大學生、幸福感等是該領域的核心研究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推動了社會價值觀的變遷。
  • 當代中國為什麼盛行物質主義?
    [導讀]從九十年代初開始,中國的世俗化開始發生畸變,向去公共化方向傾斜。1990年以來的世俗是一個物質主義的世俗,是盛行身體美學與自戀文化的世俗,關注身體超過關注精神,熱心隱私超過熱心公務。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0年年末,中國社會經歷了一場類似西方的「祛魅」或曰世俗化運動,我們稱之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平等、理性交往意義上的公共領域開始興起,關於真理標準、人道主義、主體性的討論是其標誌性事件。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世俗化否定了「文革」時期的貧困崇拜,肯定了物質生活的合理性。
  • 中國科幻離輝煌有多遠?
    聊點科技【中國科幻離輝煌有多遠?】繼《三體》《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還能不能更加「解渴」?這是科幻領域在「十四五」期間要作答的一張考卷。在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吳巖看來,目前在科幻作品內容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沒有大的差異,同樣關注人工智慧、量子技術等新變化,但我們需要一些有特色的、不同的作品,這才是科幻創新的本質。 該如何破題?
  • 超越「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幸福追尋
    作者:馬妮(吉林師範大學吉林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物質是幸福追求的基礎,物質豐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條件。馬克思曾指出,沒有物質財富,那就只會有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就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鬥爭,也就是說,全部陳腐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
  • 科學網—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
    物質主義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物質實體構成的,比如原子、電子、中子、質子和場等等,而且人類的思想也只不過是大腦的功能,而大腦歸根結底是由物質實體DNA構成的。在現代性視野中,終極實在已完全消失了。 科學主義認為,科學是一套統一的知識系統,有其自身的內在邏輯或數學結構,科學進步能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
  • 地球離火星有多遠?
    懂球帝首頁>足球視頻> 懂球號> 地球離火星有多遠? 地球離火星有多遠? 懂球號作者: 永無極限 08-28 10:33 【#地球距離火星有多遠#】光每秒鐘的傳播距離大約是30萬公裡,如果從一束光想從地球射到月球,需要花費1.25秒,而射到火星需要3分02秒。宇宙到底有多浩瀚,這個視頻看起來更直觀更震撼...
  • 中國科幻,離輝煌有多遠
    近年來,中國科幻亮點頻出。科幻巨著《三體》憑藉瑰麗的故事「火出圈」,而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更是憑藉其恢宏的世界觀和令人稱讚的特效突破「次元壁」,票房達到74.41億。藉此東風,科學家們痛快科普了一波赫洞、宇宙學、力學、星際移民等知識。但不可否認的是,儘管我國科幻已在世界上嶄露頭角,但優秀科幻影視作品匱乏、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幻文學作品後繼乏力。那麼,中國科幻,離輝煌還有多遠?
  • 梁韋諾:我這代香港青年是「後物質主義」?別逗了!
    基於以上兩個假設,英格爾哈特提出價值觀的世代交替:物質主義價值觀仍然屬於社會主流,但隨著在物質富裕環境下出世及成長的新一代逐漸增加,社會上信奉後物質主義價值的人將會愈來愈多。在價值觀的交替過程之中,信奉後物質主義的新一代將會與信奉物質主義的上一代發生衝突,並逐漸取代物質主義價值觀成為社會主流。英格爾哈特設想,這個價值觀的世代交替,大約需要十五至二十年。
  • 物質主義與炫耀性消費:跨文化考察丨社論前沿
    隨著亞洲社會消費者支出和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探索這些發展對消費者文化的影響變得越來越重要。這項跨文化研究首先討論了改革後中國的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的興起,然後比較了居住在中國和美國城市的18至35歲的年輕成年人消費者之間的差異。利用來自600多個受訪者的調查數據,發現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方面都有顯著差異,而在這兩個變量中,中國年輕人的得分更高。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物質主義幸福觀的批判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物質主義幸福觀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現代化產生、發展和盛行的,其特點是把物質商品的追求和佔有當作人生追求的目的,使人們把物質商品消費當作是幸福和自由的體驗,這種幸福觀導致了西方社會發展進程中物的價值上升和人的價值下降的物化現象。
  • 盧風:走出生態危機需確立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
    中國五大宗教都在輻射其影響力,一些民間信仰也正在復興。到任何一個廟宇你都會發現很多「善男信女」。物質主義的影響無處不在,金錢通吃一切。物質主義也是一種信仰,它宣稱,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擁有儘可能多的物質財富,你擁有的物質財富越多,你就越幸福,你的自我價值實現程度就越高。物質主義在官方意識形態中的表達形式是發展主義。
  • 中國火星探測器發射絕版現場圖!人類離太空到底有多遠?
    生命有多長,未來有多遠?今天,2020年7月23日,中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成功發射升空。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嘗試探測宇宙深空,這是一場漫長而艱巨的時代使命。我們離太空究竟有多遠?實際上,我們正身居於此,人類的想像遠比科技發達,科技畢竟也是人類意識的結晶。當我們仰望星空,星空同樣也在俯視著我們。我們嘗試與她對話,也許正是在叩問我們人類自己。人類還要走多遠,還能走多遠?我們可以停滯嗎?還是我們一直處在相對時空?答案是否定的。
  • 馬克思的幸福觀及對物質主義的批判
    作者:臧峰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編者按物質是幸福追求的基礎,物質豐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條件。然而幸福並不等同於物質佔有,單純的物質主義幸福觀以物化遮蔽了理性,在消費社會中影響著人們對幸福的判斷。本期組織的三篇文章,從不同維度就如何擺脫物化邏輯,超越物質主義,在進一步實現物質豐裕的奮鬥中實現精神的富足進行闡述,希望能引發學界進一步探討。
  • 馬爾地夫屬於哪個國家 馬爾地夫離中國多遠 馬爾地夫哪個島最好
    不過,關於馬爾地夫屬於哪個國家的問題,許多人都表示不是很清楚,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文中詳細了解一下,順便來說說馬爾地夫離中國多遠以及馬爾地夫哪個島最好。一、馬爾地夫屬於哪個國家馬爾地夫屬於哪個國家?二、馬爾地夫離中國多遠(一)馬爾地夫離中國多遠馬爾地夫距離中國是很遠的,不同的城市距離也不一樣,飛機的飛行時間因此也有很大差距。馬爾地夫首都馬累距廣西邊境直線距離3500公裡左右,直航飛機8小時可以從北京到馬累,中轉飛機需要10+個小時。
  • 中國「宅」現象分析:青年精神生活走向物質主義
    中國「宅」現象分析:青年精神生活走向物質主義   「宅」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是日本社會的一種特有現象,早在上世紀80年代出現,用來形容對動漫、電遊等迷戀超出一般的人,他們是足不出戶、不善與人相處的特殊人群。後傳播到中國,形成中國式的「宅」現象。「宅男宅女」先後成為網絡和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話語,他們痴迷於某事物,依賴電腦與網絡,作息時間不規律,不喜歡與人接觸,喜歡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並且,「宅」的群體絕大部分是青年。
  • 中國離北極有多遠
    中國離北極有多遠  一旦同意北極理事會成員國的主權要求,北冰洋的國際海底將縮小為現在的九分之一左右,即從288 萬平方公裡縮小到34萬平方公裡  《望東方周刊》記者錢亞平 | 上海報導  「時五月二十四日,夜半十一時
  • 物質主義和財富可以帶給我們幸福嗎?
    物質主義和經濟的增長是不是能給人類帶來持久而強烈的滿足感?很少有人會認同這一點。但如果換個問法:再多一點錢會讓你更幸福嗎?大多數人大概會點頭贊同。我們認為財富和幸福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聯繫。當今世界,物質主義勢頭強勁,越來越多的人渴望成為經濟上非常富裕的人,而把「形成有意義的生活理念」作為信仰的人卻在急劇減少。物質主義在膨脹,精神信仰卻在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