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韋諾:我這代香港青年是「後物質主義」?別逗了!

2021-01-11 觀察者網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梁韋諾】

一、緣起

長期以來,香港青年給予他人一種「政治冷感」的印象。但近年,這種印象有所改變。自2006年的「保衛天星碼頭運動」以來,青年逐漸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在2012年「國民教育風波」及2014年「雨傘運動」之中,青年更擔任著重要角色。現時的「修例風波」,青年甚至成為了運動的主體。不少香港學者嘗試解釋香港青年的價值取向,其中使用較多的是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理論。

學者沈旭暉提出,香港青年之所以積極參與「修例風波」,是由於他們不再介意現實世界的物質生活,不再追求物質主義價值,轉而追求各種後物質主義價值,例如民主、自由、人權等等,為「崇高理念」而抗爭。沈先生甚至將青年標籤為「後物質世代」,認為「後物質世代」與上一代「物質世代」已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並將世代對立起來。

圖自港媒

二、何謂後物質主義

後物質主義理論是上世紀70年代由著名學者羅納德·英格爾哈特(Ronald Inglehart)提出的。英格爾哈特針對當時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工業社會,認為人民的物質需求已經普遍得到滿足,因此在物質富裕環境成長的新一代,將會轉而追求民主、自由等後物質主義價值。這個價值取向與上一代比較重視經濟增長、國家安全等物質主義價值取向極為不同。

英格爾哈特的後物質主義理論建基於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簡單而言,馬斯洛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種及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基於需求層次理論,英格爾哈特提出稀缺假設及社會化假設。有關稀缺假設,英格爾哈特認為在物質匱乏的生活環境下,人們為了生存,便會將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視為首要滿足的需求。當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人們就會逐漸嘗試滿足較高層次的需求,導致他們傾向於後物質主義價值。

至於社會化假設,是指個人價值觀在成長時期的環境已經形成,成長之後將難以改變。因此,成長於物質匱乏環境的一代,即使成長後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他們仍然傾向於物質主義。只有成長於物質豐裕環境的一代,才會傾向於後物質主義。

基於以上兩個假設,英格爾哈特提出價值觀的世代交替:物質主義價值觀仍然屬於社會主流,但隨著在物質富裕環境下出世及成長的新一代逐漸增加,社會上信奉後物質主義價值的人將會愈來愈多。在價值觀的交替過程之中,信奉後物質主義的新一代將會與信奉物質主義的上一代發生衝突,並逐漸取代物質主義價值觀成為社會主流。英格爾哈特設想,這個價值觀的世代交替,大約需要十五至二十年。

三、香港青年與「物質主義」

回到香港社會,自上世紀80年代起經濟持續增長,物質生活變得富裕。那麼,按照英格爾哈特的設想,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現時香港的主流價值觀理應已被後物質主義所取代。表面看來,上文提及的一系列社會運動,香港青年都擔當著重要角色,而且這些運動都高舉著後物質主義價值的旗號,例如保育(指環境、文化等方面的保護)、民主、自由等等,這就造成一種假象:信奉後物質主義的青年為爭取後物質主義價值而行動。

老實說,在眾多對香港青年的標籤之中,後物質主義可算是最令筆者摸不著頭腦的一個,尤其是當筆者與身邊的同輩朋友們聚會時,大家還不斷地聊最近買了什麼手辦玩具、上網搶購了哪一雙名牌限量版籃球鞋、換了哪一部新款手機時,將後物質主義標籤於我們身上,把我們說成是不吃人間煙火的「清教徒」,分外格格不入。

事實上,香港青年從來沒有一刻放棄過追求物質生活。試回想一下,香港盛行對女性貼「港女」標籤,其中一項「罪狀」不就是「拜金」嗎?香港女生被批評擇偶條件總是以錢為先,只懂追求名牌奢侈品,每天就在想如何結識有名車有洋樓的富人當丈夫。這種標籤並非停留在上一代,到目前為止還經常被人用來批評年輕一代的女生。為何不斷被批評為「拜金」的年輕一代,會被譽為不吃人間煙火的「後物質世代」?

更甚的是,從筆者觀察,香港青年最關注的就是住屋問題。他們抱怨,自己的工資增長追不上樓價升幅,即使多麼努力工作與儲錢,亦永遠買不起樓(甚至連車位也買不起)。事實上,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近十多年港人的工資增長大幅落後於樓價升幅。

除了住屋問題,青年亦對學歷與工作的反差產生不滿,他們的學歷無疑是提高了,但就業市場上符合他們心意的高薪、有前景的工作並不多(在產業結構失衡下更少) ,導致青年對自己的前途感到憂慮。

例如,在產業結構向金融服務業嚴重傾斜下,筆者身邊很多朋友即使原來的興趣是音樂、藝術、哲學等人文及社會學科,但為了日後找到高薪厚職,毅然放棄修讀有興趣、卻被社會貶稱為「乞食科」的科目,轉而選擇修讀工商管理等商科,以為畢業後能夠進入投資銀行成為「金融才俊」。

圖自港媒

然而,本來這些高薪厚職的數量非常少,門檻亦相當高,而當很多學生修讀商科時,就意味著對這些崗位的競爭非常激烈。結果筆者很多修讀工商管理的朋友,都無法找到他們心目中的理想職業,結果轉而從事其他職業,例如辦公室文員、銀行櫃檯服務員、服裝銷售員等等。這些職位的薪金比理想的中產職位低得多。

事實上,根據葉兆輝教授的分析(《香港貧窮問題真相》,2017,頁105-107),2001年至2011年之間,非勞動僱員、技術性勞動工人的職位的工資增長率不超過5%,而非技術性勞動工人更出現負增長12.4%。

這種期望的落差,導致青年對前途感到失望。這種向上流動的問題,以及上文提到的住屋問題,不就是物質問題嗎?

實際上,雖然香港青年不再成長於物質匱乏的環境,但他們從來沒有放棄物質生活,反而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上一代與新一代對物質的態度的差別,與其說是追求物質與否,倒不如說是追求物質的方式不同。

上一代人的成長環境,相對來說仍然是處於自由競爭階段的資本主義,各項營運成本開支較為低(尤其是港英殖民政府對勞工制定極其薄弱的保障),市民比較容易積累財富,階層向上流動的機會相對較高,他們感覺不用透過政治參與就能夠獲取物質。

然而,新一代的成長環境極為不同。雖然物質條件比以往大為改善,但資本主義已經發展至壟斷階段,工資的低增長、高昂的租金、人力成本的上升,以至於產業結構的失衡及嚴重的貧窮懸殊,導致新一代產生「富裕中的貧乏感」。

相關焦點

  • 中國社會離「後物質主義」有多遠
    他提出,中國也開始有了這樣一種變化的苗頭,也必將沿著這樣一條道路向前發展,青年一代,越來越強調自我表現、生活質量,具有了後物質主義價值觀。價值觀轉變受到歷史遺存影響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您是政治文化研究的著名學者,請問「政治文化」與「意識形態」有何區別?
  • 中國「宅」現象分析:青年精神生活走向物質主義
    中國「宅」現象分析:青年精神生活走向物質主義 後傳播到中國,形成中國式的「宅」現象。「宅男宅女」先後成為網絡和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話語,他們痴迷於某事物,依賴電腦與網絡,作息時間不規律,不喜歡與人接觸,喜歡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並且,「宅」的群體絕大部分是青年。
  • 日本「新人類」與後物質主義
    近日,在家中看了一齣名為《永遠的0》的日本電影,令我能從日本人的角度認識「神風」特擊隊。西洋史家多年來皆認為,「神風」特擊隊的自殺式進攻,是促使美軍使用原子彈攻日的主要原因。在電影中,日本的青年無悔地參與特擊隊,只為一個目標──為國捐軀。看了這齣電影後,我閱讀了?斯(顧馨媛譯)的《現代日本(Modern Japan)》(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期望對戰後日本青少年的心態,有更深入的理解。  1950年代早期,在戰爭年代出生的那一代青年,他們深受美國佔領經歷的影響,美國文化如傳染病一般在他們中間迅速蔓延。
  • 外媒:物質主義「佔領」中國?
    外媒:物質主義「佔領」中國? ○本報記者 高珮莙 《 青年參考 》( 2013年12月25日   28 版)
  • 新奢侈——年輕人的物質主義
    ,老牌子想煥發新光彩,新品牌強化他們與消費者的情感聯繫,他們有細緻的研究數據,有巧妙的推廣手段,也有一種哲學——物質主義並不是「精神至上」的對立,物質主義就是你買東西時的「精神至上」
  • 康震老師評價《小時代》中的物質主義,與多數人不同,但值得深思
    康震老師在回答中還提到了更早的一本書——楊沫的《青春之歌》,王蒙的《青春萬歲》是那些布爾什維克們努力地改造自己,王朔的《動物兇猛》也是寫的城市青年,包括《小時代》也是。但是在這些作品之中,始終存在著真情流露。好像《小時代》裡表現的90後的生活就完全是縱情聲色一樣,什麼理想主義,什麼純真情感全都滿不在乎,可是當他們失戀的時候,也還是非常傷心的。
  • 忠心管家之六:物質主義
    如果我們在字典上找物質主義的定義,牛津詞典是這樣定義的:「全心沉迷於追求物質的需求與欲望,導致忽視精神層面的生活方式,對物質的興趣完全表現在生活方式、意見及行為上。」換句話說,物質主義是一個著重在購買、花費和積蓄你最為看重的物品上的價值體系。我想我們聽到這個定義的時候都會同意說,「對啊,物質主義是錯誤的。」
  • 三大香港超級富三代,95後的她,21歲才露真容,爺爺曾是華人首富
    香港是個寸土寸金之下,在那裡,不缺少豪門。一個豪門家族的崛起,離不開第一代人的奮鬥拼搏,俗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第一代謝幕之後,進行權力的交接,後代掌權,從而出現了富二代、富三代,甚至是富四代。然而,「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一直存在於豪門之中,當然也有豪門打破了這一魔咒,比如香港的四大家族。
  • 超越「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幸福追尋
    反思物質主義與唯物主義的關聯與區別,以及物質主義幸福觀產生與盛行的社會背景和理論條件,兼具理論和現實意義。  物質主義幸福觀形成與盛行的雙重原因  物質主義幸福觀從形成到泛化有兩個重要的時間點:一是18~19世紀,是物質主義幸福觀形成階段;二是近現代歐洲確立現代社會以來,是物質主義幸福觀盛行階段。
  • 物質主義與炫耀性消費:跨文化考察丨社論前沿
    這項跨文化研究首先討論了改革後中國的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的興起,然後比較了居住在中國和美國城市的18至35歲的年輕成年人消費者之間的差異。利用來自600多個受訪者的調查數據,發現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方面都有顯著差異,而在這兩個變量中,中國年輕人的得分更高。調查結果表明,與過去的比較研究相比,中國城市消費者的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正在上升。
  • 當代中國為什麼盛行物質主義?
    1990年以來的世俗是一個物質主義的世俗,是盛行身體美學與自戀文化的世俗,關注身體超過關注精神,熱心隱私超過熱心公務。上世紀末,美女作家衛慧在《我的生活美學》中寫道:「我也許無法回答時代深處那些重大的問題,但我願意成為這種情緒化的年輕孩子的代言人,讓小說與搖滾、黑唇膏、烈酒、飆車、信用卡等共同描繪欲望一代形而上的表情。」
  • 科學網—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
    這便進一步預設人類是貪婪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只有當我們放棄啟蒙運動的兩個遺產——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時,我們才能安穩、和平、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 ■盧風 啟蒙運動的主要哲學遺產是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兩者都對現代中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物質主義幸福觀的批判
    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看來,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存方式直接導致物質主義幸福觀的盛行,這是因為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存方式用「越多越好」的價值觀否定、拋棄和代替了前資本主義社會「夠了就行」的節儉價值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此被歸結為金錢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也被歸結為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衡量人幸福的標準也被歸結為擁有財富和消費物品的多少。
  • 中國國際衛視魏瀟霞編劇執導的影片《天黑別看我的臉》入圍香港...
    第二屆香港國際青年電影節將於2020年11月8-9日在中國澳門舉辦,紅毯、論壇及頒獎禮等環節主會場設在新濠影匯酒店。 新濠影匯酒店全景 由劇有料聯盟國際影業(北京)有限公司製作出品的影片《天黑別看我的臉》已順利入圍本屆電影節
  • 香港最大青年宿舍動工 將助青年「安居樂業」
    新華社香港3月12日電(記者郜婕)香港最大規模青年宿舍「青年綠洲」12日正式動工,預計2021年建成,將以低於市價的租金為上千名香港青年提供住宿及配套服務。「青年綠洲」位於新界元朗區,是特區政府「青年宿舍計劃」下現有6個項目之一。
  • 香港青年李培:粵港澳大灣區天地廣闊大有可為
    新華社深圳9月9日電(記者閆然)「你好,我叫李培,是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的創會主席。」剛落座,李培就迫不及待地跟記者打招呼。然後,他又笑了起來:「不好意思,我的普通話實在過於普通,我慢點講。」在香港出生、長大、就業,李培曾以為自己的人生會一直這樣下去。
  • 香港青年何靜雯:在莞締造「愛情結晶」 | 港臺創業故事
    10月6日,香港青年何靜雯在她的微信朋友圈更新了這一則消息。那一天,是她與東莞青年鍾志明相識四周年。能講一口純正的港式粵語,也說得了不帶「港味」的普通話,何靜雯是在東莞和香港文化融合下成長的新一代青年。她的丈夫鍾志明是東莞理工學院的一名畢業生,兩人在東莞相遇,並建立起一個融合莞港兩地文化的家庭。
  • 張茵:大灣區建設是香港青年最好的機遇
    中新網南寧12月22日電(儲瑋瑋 蔣雪林 林浩)玖龍紙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茵12月21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大灣區建設是香港青年最好的機遇。大灣區建設需要他們的聰明才智。張茵表示,大灣區建設對於香港來說,有很多機會。
  • 物質主義泥潭中的消費社會
    我在這裡所要討論的,是「過勞死」所揭示出來的一種價值觀念的變化。  從「過勞死」現象可以看出,休閒時間的價值在降低。當然,許多人加班是出於老闆的強迫。但不可否認,整個社會對時間的休閒價值,是越來越看輕的。與此相對,人們越來越看重物質的佔有,越來越不惜犧牲休閒時間,加班加點,圖的就是賺更多的錢,實現更高的物質生活水平。
  •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為香港青年...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為香港青年提供新機遇新華網  作者:  2021-01-10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10日發表網誌表示,日前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為香港青年提供了很多機會,希望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