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人類」與後物質主義

2021-01-11 大公資訊

  近日,在家中看了一齣名為《永遠的0》的日本電影,令我能從日本人的角度認識「神風」特擊隊。西洋史家多年來皆認為,「神風」特擊隊的自殺式進攻,是促使美軍使用原子彈攻日的主要原因。在電影中,日本的青年無悔地參與特擊隊,只為一個目標──為國捐軀。看了這齣電影後,我閱讀了?斯(顧馨媛譯)的《現代日本(Modern Japan)》(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期望對戰後日本青少年的心態,有更深入的理解。

  1950年代早期,在戰爭年代出生的那一代青年,他們深受美國佔領經歷的影響,美國文化如傳染病一般在他們中間迅速蔓延。美國文化對日本新生代的影響到了80年代開始有所改變,主要是因為日本奇蹟般的經濟增長。1973年和1978年的石油危機引起滯脹、衰退和失業,各國因此步履維艱,日本經濟卻在整個1980代保持?增長。與此同時,日本人口中的中產階級比例大增。

  在經濟成長年代出生的一代人被稱為「新人類」,他們為日本的富裕而感到自信和自豪,卻對上一代人經歷的艱辛一無所知,滿足於財富。此外,他們並不滿足於將自己的人生無私地貢獻給日本的經濟成長,又抱怨長時間的工作,抱怨沒有時間享受日本的富裕成果。因此,他們不再接受「終身僱傭制」的安排、不再向一間公司奉獻,從事自由職業者增多。他們期望能自主支配工作的時間,便於旅遊、便於讓工作適應其他生活需求。

  日本的文化研究學者認為,「新人類」的出現,是一場社會運動。這場運動顯示日本社會正在穿出現代性,進入後現代的狀況,身處其中的個人不再是社會物質欲望的奴隸,而是享有為自己定義生活意義的自由。後現代日本關乎個體,絲毫無關日本。

  對日本研究有興趣的讀者,定會喜歡閱讀本書。但本書的論述簡略,未夠深入,是美中不足之處。

  香港通識教育會 李偉雄

相關焦點

  • 中國社會離「後物質主義」有多遠
    南都:您在《寂靜的革命》中提出從「物質主義」到「後物質主義」的價值觀轉變的理論,這樣的轉變,是世界性的嗎?英格爾哈特:在研究中,我們發現,通過社會經濟發展過程,國家(社會)從物質主義價值觀轉型到後物質主義價值觀。這些轉型是可預測的。社會從傳統的、生存價值觀轉型,變得越來越強調世俗-理性和個人表現的價值觀。
  • 新奢侈——年輕人的物質主義
    新奢侈——年輕人的物質主義 2005-05-30 12:36 作者:苗煒 2005年第19期 眾多奢侈品公司在全世界努力拓展市場
  • 以物質主義為基礎的人類,是否應該反省
    物質主義是社會倫理學用詞。指以物質生活為生活的第一和中心要義,強調物質利益的極端重要性,主張致力於物質享受,並以物質生活資料判斷善惡是非的理論觀點和思想學說。物質主義與唯經濟主義、極端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關係最為密切,它們的本質均割裂了物質利益同其他事物的內在聯繫,犯了片面誇大物質或物質利益功能和作用的錯誤。物質主義忽視甚至全盤否定精神文化和道德倫理的價值,認為相對於物質或物質利益而言,精神文化和倫理道德完全是多餘的、無H]的,甚至是有害的,發展社會的精神文明和道德義明是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或破壞。
  • 科學網—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
    這便進一步預設人類是貪婪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只有當我們放棄啟蒙運動的兩個遺產——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時,我們才能安穩、和平、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 ■盧風 啟蒙運動的主要哲學遺產是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兩者都對現代中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超越「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幸福追尋
    然而幸福並不等同於物質佔有,單純的物質主義幸福觀是對人類幸福實踐的片面理解,並非是哲學範疇內特別是唯物主義哲學意義上的幸福觀。  物質主義幸福觀以物質佔有多少作為幸福衡量標準,人們通過物質欲望的滿足來證明自己的社會價值,以至於「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需求的滿足,而是不斷追求被製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欲望的滿足」。
  • 梁韋諾:我這代香港青年是「後物質主義」?別逗了!
    圖自港媒 二、何謂後物質主義 後物質主義理論是上世紀70年代由著名學者羅納德·英格爾哈特(Ronald Inglehart)簡單而言,馬斯洛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種及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基於需求層次理論,英格爾哈特提出稀缺假設及社會化假設。有關稀缺假設,英格爾哈特認為在物質匱乏的生活環境下,人們為了生存,便會將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視為首要滿足的需求。當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人們就會逐漸嘗試滿足較高層次的需求,導致他們傾向於後物質主義價值。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物質主義幸福觀的批判
    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立足於對資本本性和資本邏輯的分析,對物質主義幸福觀流行的根源、後果以及如何揚棄物質主義幸福觀作了系統的分析和深刻的批判。他們的上述分析和批判對於我們當前認識和把握幸福的本質和探索實現幸福的途徑,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新物質主義」視野下的電影媒介考古學
    而《假面》的開篇(以及結尾)便精準地詮釋了這種「智能」與「體驗」的遭遇,畫面中的電影性物件同時又是銀幕物件,二者的重合帶來了疊加式的強度:如同獨立於人類世界的電影智能的「自畫像」,觀者被全然拋棄在外,無從理解;同時又好似進入到更深層次的夢境,一幅全新的、陌生的、差異化的宇宙圖景突然出現在面前。
  • 外媒:物質主義「佔領」中國?
    美國「Seeing red China」網站向許多「90後」提問,中國夢對他們意味著什麼。答案不是「國家繁榮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而是房子、車子或有魅力的另一半。物質主義、消費主義、拜金主義,只要在中國的商場裡快速一瞥,就很容易找到例證。    《洛杉磯時報》稱,在上一代中國人的價值觀中,財富並沒那麼重要。
  • 當代中國為什麼盛行物質主義?
    這種不要責任和沉重,重要享樂和輕鬆的「欲望一代」的「生活美學」,可以恰當地稱之為物質主義。最近熱播的郭敬明的《小時代》,通過奢侈品和美色對這種物質主義生活美學做了淋漓盡致的展示。雖然這個世俗化浪潮同樣伴隨個性覺醒、個人主義以及物質生活的合法化,但它們並不意味著公共生活的衰退,恰恰相反,建立在祛魅(「思想解放」)基礎上的新公共性的生成,是以覺醒了的個人為誕生標誌的。我們必須在這個積極世俗化的框架中思考和肯定八十年代初期出現的中國大眾文化的進步意義。新時期出現的最早的大眾文化,大概是從港臺傳入的鄧麗君的流行歌曲開始的。
  • 馬克思的幸福觀及對物質主義的批判
    作者:臧峰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編者按物質是幸福追求的基礎,物質豐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條件。然而幸福並不等同於物質佔有,單純的物質主義幸福觀以物化遮蔽了理性,在消費社會中影響著人們對幸福的判斷。本期組織的三篇文章,從不同維度就如何擺脫物化邏輯,超越物質主義,在進一步實現物質豐裕的奮鬥中實現精神的富足進行闡述,希望能引發學界進一步探討。
  • 盧風:走出生態危機需確立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盧風在研討會上發表了題為《當代人的信仰與物質主義》的論文,並提出為走出生態危機,必須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為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必須有越來越多的人們確立起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以下為論文摘錄部分觀點,以饗讀者:在毛澤東時代,國人的信仰是高度統一的。
  • 我國物質主義的研究現狀:基於 CSSCI 的社會網絡分析
    薈萃心理學各領域新進展、新動態
  • 物質主義和財富可以帶給我們幸福嗎?
    物質主義和經濟的增長是不是能給人類帶來持久而強烈的滿足感?很少有人會認同這一點。但如果換個問法:再多一點錢會讓你更幸福嗎?大多數人大概會點頭贊同。我們認為財富和幸福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聯繫。當今世界,物質主義勢頭強勁,越來越多的人渴望成為經濟上非常富裕的人,而把「形成有意義的生活理念」作為信仰的人卻在急劇減少。物質主義在膨脹,精神信仰卻在衰退。
  • 物質主義與炫耀性消費:跨文化考察丨社論前沿
    這項跨文化研究首先討論了改革後中國的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的興起,然後比較了居住在中國和美國城市的18至35歲的年輕成年人消費者之間的差異。利用來自600多個受訪者的調查數據,發現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方面都有顯著差異,而在這兩個變量中,中國年輕人的得分更高。調查結果表明,與過去的比較研究相比,中國城市消費者的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正在上升。
  • 中國「宅」現象分析:青年精神生活走向物質主義
    中國「宅」現象分析:青年精神生活走向物質主義   「宅」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是日本社會的一種特有現象,早在上世紀80年代出現,用來形容對動漫、電遊等迷戀超出一般的人,他們是足不出戶、不善與人相處的特殊人群。後傳播到中國,形成中國式的「宅」現象。「宅男宅女」先後成為網絡和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話語,他們痴迷於某事物,依賴電腦與網絡,作息時間不規律,不喜歡與人接觸,喜歡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並且,「宅」的群體絕大部分是青年。
  • 忠心管家之六:物質主義
    如果我們在字典上找物質主義的定義,牛津詞典是這樣定義的:「全心沉迷於追求物質的需求與欲望,導致忽視精神層面的生活方式,對物質的興趣完全表現在生活方式、意見及行為上。」換句話說,物質主義是一個著重在購買、花費和積蓄你最為看重的物品上的價值體系。我想我們聽到這個定義的時候都會同意說,「對啊,物質主義是錯誤的。」
  • 康震老師評價《小時代》中的物質主義,與多數人不同,但值得深思
    王蒙先生當時讀到這本書名時就非常震驚,從上世紀50年代初期王蒙先生的《青春萬歲》,再聯繫到80年代王朔的《動物兇猛》(後被改編成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到90年代鬱秀的《花季雨季》,再到郭敬明的《小時代》。主持人問康震老師,這些書名連綴起來,您覺不覺得有些東西在逐漸地膨脹,有些東西在逐漸的萎縮?這裡的膨脹和萎縮應當如何理解呢?
  • 物質主義泥潭中的消費社會
    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中國社會正在重蹈西方消費社會所經歷過的物質主義軌跡。有鑑於此,了解一下西方社會的物質主義路徑及其後果,當是有意義的。為此目的,本文介紹兩本著作。  我所要介紹的第一本書,是由加裡·克羅斯所著的《時間與金錢:消費文化的形成》。在這本書中,克羅斯分析了美國是如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逐漸走上了重物質、輕時間的道路的。
  • 物質主義:你所擁有的就是你嗎?
    物質主義的誕生許多人努力工作肯定是為了實現他們想像的美好生活擁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大多數年輕人無法想像生活沒有手機、電腦或者其他物質享受。物質主義指的是人們對世俗財物的重視程度。有時,我們認為產品和服務總是這麼豐富,而忘記了這種充裕只是近些年才實現的。例如,2000 年中國2/5的家庭還沒有電話。物質主義者更可能因他們的身份和表面的意義而看重財物。而那些不強調這種價值的人則重視那些能夠與他人相聯繫或在使用時感到愉悅的產品。因此,高度物質主義者更重視在公開場合消費的昂貴產品。與高度物質主義者相聯繫的產品包括珠寶,瓷器和別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