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老師評價《小時代》中的物質主義,與多數人不同,但值得深思

2021-01-11 生活起始錄

陝西衛視有一檔大型人文類節目,叫做《開壇》,自2002年首次播放以來,很多人文界的學者、知識分子和作家都上過這個節目,比如金庸、餘秋雨、易中天、莫言、張賢亮、楊瀾等,他們都在節目中談古論今,暢談時事。

今天為我們熟知的康震老師,早在2013年也做客過《開壇》。在這一期節目中,主持人和康震一同探討了一些問題,其中就包括當時熱映的《小時代》。

《小時代》是郭敬明電影的處女座,自首播以來就遭到各種詆毀和攻擊,豆瓣評分第一部也就4.0分,接下來的2、3、4部也基本都是4點幾分,完全地落入爛片的行列。除去電影外部表現,即演員演技、拍攝、服裝等,說得最多的恐怕就是《小時代》所表現的那種物質主義。

看過《小時代》的人或者看過其宣傳海報的,都大概會有這麼一個印象:浮華、奢靡。不得不承認裡面的拍攝背景和人物的穿著的確很容易讓人想到「物質主義」,對於郭敬明為何會在很多自己的電影中追求這種絢爛富麗的場景,很多人都會追溯到郭敬明從小的身世,這裡不過多說明。

《小時代》在當時以及現在雖然備受批評,但是一直是電影界的熱點話題,它能引起人的反思,從這個角度來說,《小時代》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主持人說,最近有個電影非常出名,就是《小時代》。王蒙先生當時讀到這本書名時就非常震驚,從上世紀50年代初期王蒙先生的《青春萬歲》,再聯繫到80年代王朔的《動物兇猛》(後被改編成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到90年代鬱秀的《花季雨季》,再到郭敬明的《小時代》。

主持人問康震老師,這些書名連綴起來,您覺不覺得有些東西在逐漸地膨脹,有些東西在逐漸的萎縮?

這裡的膨脹和萎縮應當如何理解呢?恐怕就是《小時代》所傳遞的精神內核以及價值觀念。

康震老師在回答中還提到了更早的一本書——楊沫的《青春之歌》,王蒙的《青春萬歲》是那些布爾什維克們努力地改造自己,王朔的《動物兇猛》也是寫的城市青年,包括《小時代》也是。

但是在這些作品之中,始終存在著真情流露。

好像《小時代》裡表現的90後的生活就完全是縱情聲色一樣,什麼理想主義,什麼純真情感全都滿不在乎,可是當他們失戀的時候,也還是非常傷心的。

每個時代的任務不一樣了,物質條件不一樣了,有時候精神主旋律也會不一樣,但是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今天的新世紀,中國青年有一個一以貫之的精神沒有變:對於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自己所信奉的理想的原則,都非常執著。

只要有人告訴他們這世間還有真情,還有值得要做的事情,他們就會全力以赴。從《青春萬歲》到《小時代》中的人物他們都是很認真的人,很認真地在追求一些東西。但是只要是需要真情流露的時候,作家也會不惜筆墨,就像王朔能寫出《渴望》一樣。

其實這和很多人觀點都不一樣,很多人都對《小時代》所體現的」小「字以及背後的物質主義甚囂塵上的一種擔憂。

康震老師表示這種就是杞人憂天了,完全是沒有必要的。一代不如一代,似乎是從古至今就有這麼一個說法,一代一代的物質變化是比較大的,但是人性變化沒有那麼大,比如說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至今也是人們追求的。

所以說從上個世紀的五十年到到今天,人內心本質有多大的變化,這是難以讓人信服的,尤其是在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之內。90後一代和上個世紀的人一樣,他們的婚戀觀、交友觀在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

至於物質主義、利益至上主義,康震老師說,我們創造這麼多的財富,為得就是去享受它,去消費它,這有什麼錯呢?原來沒有物質主義是因為沒有可以享受的物質,有錢了以後,只要是正當來源,改善一下家人的生活,這有什麼不好呢?

現在這麼多的年輕人,創造了這麼多的財富,推動著生產,推動著經濟的進步,你都沒本事享受和消費了,你對社會又能有多大的貢獻?

主持人接著又拋出一個很尖銳的問題,估計很多人都會想到。前面康老師的回答似乎沒有對物質主義做正面回答,反而說的是正常的消費觀。

這個問題是:正常的消費觀我們歷來都贊同,我們也有這方面的訴求,物質主義的意思是把物質作為衡量事物的第一屬性,比如說金錢,金錢指在商品領域能夠產生它的作用和價值,但是現在在權力領域,在人與人情感交往領域,也成了這些領域評價是非的標準。這個就越出了金錢所發揮作用的領域,這個問題您怎麼看?

康震老師說,水至清則無魚,你很難在一個湖水或者海水當中,舀出一瓢水,分辨出哪一種水更加純淨,都不可能,只有純淨水最純淨,但是有營養嗎?

現在物質極大豐富,金融在各個領域都滲透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在過去的時代裡,交換都是很簡單的,現在商品交換越來越豐富,就會出現一些交叉的現象。金錢進入權力,進入情感,早就不是秘密了。

在這個過程中人變得更加成熟了,人以前只能面對情感,錢一進來情感就不純潔了嗎?這種情感是很脆弱的。金錢進入權力,進入情感,進入道德,這個時候就是」煉「的過程。

比如說金錢進入情感,就是」煉「感情的時候到了,剛開始金錢對於情感的衝擊可能很大,但是十年後,人們再回過頭來才知道什麼最重要,主要是這個」曾經滄海「的過程很重要。

這個過程會把你錘鍊得更加成熟,更加理智,也更加深情地來對待生活,對待感情。物質主義並不可怕,這是在進入豐富的物質世界必然會出現的一種態度,關鍵在於能否較快地度過這個階段,達到理性地對待物質。

郭敬明打造的小時代,的確從各個方面都散發出強烈的物質主義和拜金氣息,但是這又算不算這一代年輕人的自我宣言呢?即,我並不是要以大家認同的方式來表現我對這個世界的熱愛。

《小時代》被稱為中國版的《欲望都市》,只不過發生在中國,人們就用了有色眼鏡來看待,其中的四位女性對於物質和成功的追求和大多數人都一樣。

對於《小時代》的確引發了很多不好的評論,甚至上升到價值觀,但是這些東西是不是就真的那麼不堪呢?這需要深思。

相關焦點

  • 知乎帖子評價康震老師,學生們都稱他為「康公」,他的課太搶手
    從《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開始,我們關注這個節目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詩詞、因為董卿,更是因為大家都稱之為「詩詞男神」的康震老師。《中國詩詞大會》五季了,《經典詠流傳》三季了,每一季都有康震老師的身影,也是他讓這些文化節目看起來更有趣了。
  • 康震,中國詩詞大會的嘉賓評委,有人說他是徒有其表,你怎麼看?
    康震教授確為國內不可多得的電視學術明星,這也是普羅大眾需要的。我覺得他不必是不接地氣的「專家」,不必是高水平的書畫家,更不必是演說家。你們對康老師的要求有點高!殊不知有多少孩子因為康老師的電視節目而愛上了古詩詞,這樣的功績也是值得點讚的。
  • 盧風:走出生態危機需確立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盧風在研討會上發表了題為《當代人的信仰與物質主義》的論文,並提出為走出生態危機,必須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為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必須有越來越多的人們確立起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以下為論文摘錄部分觀點,以饗讀者:在毛澤東時代,國人的信仰是高度統一的。
  • 當代中國為什麼盛行物質主義?
    1990年以來的世俗是一個物質主義的世俗,是盛行身體美學與自戀文化的世俗,關注身體超過關注精神,熱心隱私超過熱心公務。上世紀末,美女作家衛慧在《我的生活美學》中寫道:「我也許無法回答時代深處那些重大的問題,但我願意成為這種情緒化的年輕孩子的代言人,讓小說與搖滾、黑唇膏、烈酒、飆車、信用卡等共同描繪欲望一代形而上的表情。」
  • 馬克思的幸福觀及對物質主義的批判
    然而幸福並不等同於物質佔有,單純的物質主義幸福觀以物化遮蔽了理性,在消費社會中影響著人們對幸福的判斷。本期組織的三篇文章,從不同維度就如何擺脫物化邏輯,超越物質主義,在進一步實現物質豐裕的奮鬥中實現精神的富足進行闡述,希望能引發學界進一步探討。與近代政治哲學家對幸福的理解不同,馬克思認為一定時代的幸福觀念是由生產方式所決定的。
  • 外媒:物質主義「佔領」中國?
    許多人的故事似乎都證實,理想的結婚對象得有房有車,感情則是次要的。    與習慣婚後置業的美國人不同,擁有房子成為近年來中國人結婚的先決條件,它意味著男性成功、顧家,能經得起財政問題的挑戰。儘管越來越多的女人成為職業女性,中國的傳統觀念仍根深蒂固:男人養家餬口,女人相夫教子。很多女性在相親網站上要求對方有車有房,而且「房子必須2000年後建,車子必須比小貨車高檔」。
  • 康震代班主持央視《故事裡的中國》,比起董卿差遠了
    康震代班主持央視《故事裡的中國》節目,比起董卿差遠了12月22日晚,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的文化綜藝節目《故事裡的中國》由康震代班主持,勞模董卿竟然缺席自己的日常節目了?這檔節目董卿不僅是主持人,還是總策劃人,帶有鮮明地董卿個人烙印。
  • 科學網—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
    根據現代性觀點,科學只關注自然和社會中的不同事實,而不涉及價值,所以是客觀的。今天我們知道,科學包括物理學並不是價值中立的,而是滲透價值的。經濟學更不是價值中立的,它具有很強的價值導向。經濟學是羅爾斯所說的「綜合性信條」(comprehensive doctrines),它試圖為人們的各種生活選擇提供全面的指導,這在經濟學家加裡·貝克爾的經濟學表述中表達得很明顯。
  • 超越「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幸福追尋
    唯物主義強調物質是基礎,並不否認意識和精神的作用;物質主義截取了唯物主義關於物質第一性的觀點,並將其「擴展」為物質佔有的重要性,將哲學對世界的理解簡單化為大眾在消費中的價值觀。  因此,唯物主義幸福觀和物質主義幸福觀具有不同含義。唯物主義的幸福觀不等同於物質消費和物質崇拜的物質主義幸福觀,前者強調物質是追求幸福的基礎,幸福是物質與精神的共同作用,後者是被消費文化推向極致的物質崇拜。
  • 彭敏最終奪得詩詞大會冠軍,陳更曾為其加油,康震稱讚其實至名歸
    昨晚,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收官之戰在激烈廝殺中落下帷幕,帶給了觀眾緊張刺激的非凡感受,看得出來題目難度也有所加大,畢竟能走到最後的幾位選手都是詩詞界裡的「老油條」了,不加大難度怎麼能篩選出其中的「巔峰王者」?
  • 物質主義泥潭中的消費社會
    當然,許多人加班是出於老闆的強迫。但不可否認,整個社會對時間的休閒價值,是越來越看輕的。與此相對,人們越來越看重物質的佔有,越來越不惜犧牲休閒時間,加班加點,圖的就是賺更多的錢,實現更高的物質生活水平。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中國社會正在重蹈西方消費社會所經歷過的物質主義軌跡。有鑑於此,了解一下西方社會的物質主義路徑及其後果,當是有意義的。為此目的,本文介紹兩本著作。
  • 康震能書會畫,現場作詩遭群噴,才華被質疑,到底有沒有真才實學
    在康震對於詩詞的解釋和點評之中,體現了他原本深厚的文化底蘊。 他更是以幽默風趣的方式,讓更多普羅大眾能夠接受到這高深的詩詞文化、又得以理解。現場作詩真正內涵之所在,足以常人望而卻步;更為難得是,不同典故的連接。康震的一字一句,顯露出他的真才實學。
  • 新奢侈——年輕人的物質主義
    去年10月,美國《福布斯》雜誌公布奢侈品牌的排名(Top Luxury Brands),按照該雜誌的說法,排名的依據是四種不同標準的評分:一是控制銷售渠道的能力,二是品牌對購物選擇的影響力,三是市場營銷效率,四是媒體曝光率。排名位居第一的是絕對伏特加,130元就能在超市裡買到一瓶。
  • 這些小學生的作文火了,對生命的理解,讓人深思
    文/獻坎高校教育(歡迎評論轉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網際網路的出現,非常大的程度使最新的消息它的傳播性得到了方便,大家最近在網上有沒有看到這樣一條消息,小學生的寫出的作文內涵非常的豐富,表現出的東西值得我們全部的人進行
  • 日本人在中國生活感覺如何?日本人爽快的答案,值得中國人深思
    日本人在中國生活感覺如何?日本人爽快的答案,值得中國人深思中國在古代,經歷了多次改朝換代,在近代,取得了抗戰的勝利。中國人的堅強意志,是毋庸置疑的。隨著社會的進步,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頻繁,在和平年代,好像過去70多年的殘酷戰爭,已經煙消雲散,被人遺忘。在平淡的生活中,人們似乎一直向前,忘記了歷史恥辱。但是知道中國歷史的外國人,卻還記得。他們認為,日本抗戰時期,那般對待中國人,如今,日本人在中國生活工作,到底有沒有受到歧視,或者其他待遇。在大城市中,我們沒有注意到的事情,被老外給注意到了。
  • 中國詩詞大會:康震激動評說千古一醉,蒙曼埋怨他把黃河裝進酒杯
    看過《中國詩詞大會》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檔節目裡有兩大看點,那就是董卿串詞和康震點評!關於董卿串詞的好,以往文章中多次寫過。不過即使照著念,也能念出,讓人聽後仿佛有走進春天的感覺,也是老厲害了呢!所以對董卿,我是相當的服氣的!這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眾口難調的問題,不怪董卿!那麼關於康老師的點評,讀者又是什麼反應呢?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物質主義幸福觀的批判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物質主義幸福觀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現代化產生、發展和盛行的,其特點是把物質商品的追求和佔有當作人生追求的目的,使人們把物質商品消費當作是幸福和自由的體驗,這種幸福觀導致了西方社會發展進程中物的價值上升和人的價值下降的物化現象。
  • 嘴笨的人怎麼學說話?7個小技巧送給你,十分值得深思
    說話,溝通每天每個人都在做,但是因為說話而吃虧的,每一天都會發生,如何說,怎麼說,才能不顯在生活的每一處都變得很重要。今天這裡就和大家分享學會說話的9個技巧,讓你這輩子不再吃說話的虧。十分值得深思的技巧,趕緊學習起來吧。
  • 物質主義和財富可以帶給我們幸福嗎?
    物質主義和經濟的增長是不是能給人類帶來持久而強烈的滿足感?很少有人會認同這一點。但如果換個問法:再多一點錢會讓你更幸福嗎?大多數人大概會點頭贊同。我們認為財富和幸福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聯繫。當今世界,物質主義勢頭強勁,越來越多的人渴望成為經濟上非常富裕的人,而把「形成有意義的生活理念」作為信仰的人卻在急劇減少。物質主義在膨脹,精神信仰卻在衰退。
  • 忠心管家之六:物質主義
    例如,為工作中的晉升機會而努力工作並不是犯罪,甚至可以是更好地供應家庭和更慷慨待人的方式。但是如果我對於晉升的渴望大到一個程度,導致我無法遵行神的旨意來愛我的妻子(以弗所書5:25)、孩子(以弗所書6:4)或者教會中的弟兄姊妹和教會,那麼我就偶像化了我的工作。正如箴言28:6所說的:「行為純正的窮乏人,勝過行事乖僻的富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