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衛視有一檔大型人文類節目,叫做《開壇》,自2002年首次播放以來,很多人文界的學者、知識分子和作家都上過這個節目,比如金庸、餘秋雨、易中天、莫言、張賢亮、楊瀾等,他們都在節目中談古論今,暢談時事。
今天為我們熟知的康震老師,早在2013年也做客過《開壇》。在這一期節目中,主持人和康震一同探討了一些問題,其中就包括當時熱映的《小時代》。
《小時代》是郭敬明電影的處女座,自首播以來就遭到各種詆毀和攻擊,豆瓣評分第一部也就4.0分,接下來的2、3、4部也基本都是4點幾分,完全地落入爛片的行列。除去電影外部表現,即演員演技、拍攝、服裝等,說得最多的恐怕就是《小時代》所表現的那種物質主義。
看過《小時代》的人或者看過其宣傳海報的,都大概會有這麼一個印象:浮華、奢靡。不得不承認裡面的拍攝背景和人物的穿著的確很容易讓人想到「物質主義」,對於郭敬明為何會在很多自己的電影中追求這種絢爛富麗的場景,很多人都會追溯到郭敬明從小的身世,這裡不過多說明。
《小時代》在當時以及現在雖然備受批評,但是一直是電影界的熱點話題,它能引起人的反思,從這個角度來說,《小時代》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主持人說,最近有個電影非常出名,就是《小時代》。王蒙先生當時讀到這本書名時就非常震驚,從上世紀50年代初期王蒙先生的《青春萬歲》,再聯繫到80年代王朔的《動物兇猛》(後被改編成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到90年代鬱秀的《花季雨季》,再到郭敬明的《小時代》。
主持人問康震老師,這些書名連綴起來,您覺不覺得有些東西在逐漸地膨脹,有些東西在逐漸的萎縮?
這裡的膨脹和萎縮應當如何理解呢?恐怕就是《小時代》所傳遞的精神內核以及價值觀念。
康震老師在回答中還提到了更早的一本書——楊沫的《青春之歌》,王蒙的《青春萬歲》是那些布爾什維克們努力地改造自己,王朔的《動物兇猛》也是寫的城市青年,包括《小時代》也是。
但是在這些作品之中,始終存在著真情流露。
好像《小時代》裡表現的90後的生活就完全是縱情聲色一樣,什麼理想主義,什麼純真情感全都滿不在乎,可是當他們失戀的時候,也還是非常傷心的。
每個時代的任務不一樣了,物質條件不一樣了,有時候精神主旋律也會不一樣,但是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今天的新世紀,中國青年有一個一以貫之的精神沒有變:對於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自己所信奉的理想的原則,都非常執著。
只要有人告訴他們這世間還有真情,還有值得要做的事情,他們就會全力以赴。從《青春萬歲》到《小時代》中的人物他們都是很認真的人,很認真地在追求一些東西。但是只要是需要真情流露的時候,作家也會不惜筆墨,就像王朔能寫出《渴望》一樣。
其實這和很多人觀點都不一樣,很多人都對《小時代》所體現的」小「字以及背後的物質主義甚囂塵上的一種擔憂。
康震老師表示這種就是杞人憂天了,完全是沒有必要的。一代不如一代,似乎是從古至今就有這麼一個說法,一代一代的物質變化是比較大的,但是人性變化沒有那麼大,比如說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至今也是人們追求的。
所以說從上個世紀的五十年到到今天,人內心本質有多大的變化,這是難以讓人信服的,尤其是在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之內。90後一代和上個世紀的人一樣,他們的婚戀觀、交友觀在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
至於物質主義、利益至上主義,康震老師說,我們創造這麼多的財富,為得就是去享受它,去消費它,這有什麼錯呢?原來沒有物質主義是因為沒有可以享受的物質,有錢了以後,只要是正當來源,改善一下家人的生活,這有什麼不好呢?
現在這麼多的年輕人,創造了這麼多的財富,推動著生產,推動著經濟的進步,你都沒本事享受和消費了,你對社會又能有多大的貢獻?
主持人接著又拋出一個很尖銳的問題,估計很多人都會想到。前面康老師的回答似乎沒有對物質主義做正面回答,反而說的是正常的消費觀。
這個問題是:正常的消費觀我們歷來都贊同,我們也有這方面的訴求,物質主義的意思是把物質作為衡量事物的第一屬性,比如說金錢,金錢指在商品領域能夠產生它的作用和價值,但是現在在權力領域,在人與人情感交往領域,也成了這些領域評價是非的標準。這個就越出了金錢所發揮作用的領域,這個問題您怎麼看?
康震老師說,水至清則無魚,你很難在一個湖水或者海水當中,舀出一瓢水,分辨出哪一種水更加純淨,都不可能,只有純淨水最純淨,但是有營養嗎?
現在物質極大豐富,金融在各個領域都滲透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在過去的時代裡,交換都是很簡單的,現在商品交換越來越豐富,就會出現一些交叉的現象。金錢進入權力,進入情感,早就不是秘密了。
在這個過程中人變得更加成熟了,人以前只能面對情感,錢一進來情感就不純潔了嗎?這種情感是很脆弱的。金錢進入權力,進入情感,進入道德,這個時候就是」煉「的過程。
比如說金錢進入情感,就是」煉「感情的時候到了,剛開始金錢對於情感的衝擊可能很大,但是十年後,人們再回過頭來才知道什麼最重要,主要是這個」曾經滄海「的過程很重要。
這個過程會把你錘鍊得更加成熟,更加理智,也更加深情地來對待生活,對待感情。物質主義並不可怕,這是在進入豐富的物質世界必然會出現的一種態度,關鍵在於能否較快地度過這個階段,達到理性地對待物質。
郭敬明打造的小時代,的確從各個方面都散發出強烈的物質主義和拜金氣息,但是這又算不算這一代年輕人的自我宣言呢?即,我並不是要以大家認同的方式來表現我對這個世界的熱愛。
《小時代》被稱為中國版的《欲望都市》,只不過發生在中國,人們就用了有色眼鏡來看待,其中的四位女性對於物質和成功的追求和大多數人都一樣。
對於《小時代》的確引發了很多不好的評論,甚至上升到價值觀,但是這些東西是不是就真的那麼不堪呢?這需要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