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主義和財富可以帶給我們幸福嗎?

2021-01-11 金碧輝煌姚小六

儘管最近經濟不景氣,大多數發達主義國家的人民的生活還是美好的。我們享受著幾個世紀前的貴族都無法想像的奢華生活:熱水淋浴,抽水馬桶,空調,電視,微波爐,飛機出行,冬季的新鮮水果等等。

金錢及由此帶來的奢華生活買來幸福了嗎?物質主義和經濟的增長是不是能給人類帶來持久而強烈的滿足感?很少有人會認同這一點。但如果換個問法:再多一點錢會讓你更幸福嗎?大多數人大概會點頭贊同。我們認為財富和幸福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聯繫。當今世界,物質主義勢頭強勁,越來越多的人渴望成為經濟上非常富裕的人,而把「形成有意義的生活理念」作為信仰的人卻在急劇減少。物質主義在膨脹,精神信仰卻在衰退。

財富與幸福感

可持續的消費真的能給人類帶來「美好的生活」嗎?財富是否會產生心理上的幸福感呢?社會心理學家的一些理論和證據為此提供了答案。

富裕國家的人民更快樂嗎?國家的富裕與人民的幸福之間確實存在一些關聯。但是一旦人均收入達到20,000美元左右,更高水平的國家財富就不能預測更高水平的幸福感了。

富裕的人更快樂嗎?在貧窮的國家中,低收入不足以維持基本的生活需要,相對富有確實可以預測更強的幸福感。在富裕的國家裡,大部分人可以負擔得起日常生活需要,更富裕的人可以更多地掌控自己的生活,依然可以預測更強的幸福感。但當收入水平達到某一適當水平後,金錢的增加所帶來的長期回報會越來越低。以美國為例,當年收入超過75000美元以後,日常生活中的積極情緒就不會再隨收入的增加而增多。這時候,預測主觀幸福感的指標將是親密關係,權力感和勝任感。

生活在富裕的21世紀的人們更幸福嗎?隨著時間的推移,集體的幸福感是否會隨著經濟的增長而得到提升?蓋洛普調查顯示,在美國,從1957年開始至今,國民的富有程度是以前的兩倍,報告自己「非常快樂」的人卻從35%下降到29%。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後迅速發展,但國民對現有生活的滿意度也是下降的。

經濟發展給人類狀況帶來的改善並不明顯。與過去相比我們住著更大的房子,家庭卻破裂了;我們擁有了更高的收入,卻並不快樂;我們善於謀生,卻沒有生活;我們慶祝繁榮,卻慾壑難填;我們珍惜自由,卻又渴望與他人建立關係。

為什麼物質主義不能讓我們獲得幸福?

追求外在目標如財富,美貌,聲譽的那些人很容易焦慮,抑鬱和罹患心理疾病;而那些轉而追求親密關係,個人成長和社會事業的人,則會體會到更高質量的生活。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內在的價值觀能夠提高個體和社會的幸福感,並有助於人們抵制物質主義的價值觀。自尊,親近感和自主感是和幸福感關聯最緊密的幾種感情需求。排在可預測滿意度因素最底層的是金錢和奢侈品。

究竟是什麼讓昨日的奢侈品,比如空調和電腦,迅速變成了今天的必需品?兩條原則驅動了這種消費心理:

人類的適應能力當我們的成就超越過去的水平時,我們會感到成功和滿足。但這種快樂不會持久,很快我們就會適應這一新的水平。過去感覺很好的現在變得一般,過去感覺一般的現在變得很差。即使你生活在自己的理想國裡,快樂也只能持續一段時間。不久之後你就會調整自己的適應水平,時而感到滿足,時而感到沮喪,時而感到平常。我們常常會產生「錯誤的渴望」,認為物質生活的滿足會帶給我們長久的快樂。但實際上,經過調查和試驗發現,積極的體驗才能是我們感到更幸福,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並不是物質。

社會比較傾向我們大部分的生活是以社會比較為中心的。快樂同樣也是如此,它取決於我們與他人的比較,特別是與同一群體中的人的比較。日漸盛行的奢靡之風可以歸因於人們具有向上比較的傾向。我們通常會將自己與水平相當或者水平更高的同輩進行比較,而不與比我們差的人相比。

貧富差距懸殊的國家,健康問題,社會問題以及心理疾病的發病率都相對較高。貧富差距的懸殊使人們知覺到更強烈的不公平感,人與人之間更缺乏信任,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相對更低。

適應水平和社會比較現象意味著通過物質上的成功來追求幸福的人需要不斷的擴展自己的財富才能維持自己的幸福感。好消息是,我們也可以適應更簡單的生活方式,最初的痛苦同樣會很快消失。事實上,由於我們具有強大的適應能力和調整社會比較的能力,生活中的重大打擊對我們情緒的影響會比我們想像中消散的快得多。

面向可持續發展與生存

一個民主的社會如何才能引導人們採納幸福比物質更重要的價值觀呢?市場經濟又如何平衡繁榮和控制這兩種不同的動機,以維持一個適宜人類居住的地球?我們多大程度上可以依賴替代性能源等技術創新來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追求為子孫後代創造一個適宜生存的地球這個崇高的目標多大程度上能限制我們的浪費呢?

社會心理學對於可持續發展的貢獻在於:

認識到物質主義的價值觀並不能使我們更快樂提倡向下的社會比較。降低比較標準,冷卻我們對奢侈的狂熱追求,恢復滿足狀態。呼籲建立親密,支持性的關係以滿足最深層次的需求,獲得快樂。建立有信仰的社區和其他類似組織,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希望。形成積極的思維習慣。樂觀,自尊,知覺到控制感和外向性是幸福體驗和生活的標誌。感受大自然。感受心流,全身心投入到一種忘我的精神挑戰之中。展現個人技能的工作或休閒經歷也是幸福生活的標誌。

今後,衡量生活質量的不再是人們的經濟水平。評價一個國家幸福的維度包括個人幸福感,社會幸福感和工作幸福感。

相關焦點

  • 超越「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幸福追尋
    反思物質主義與唯物主義的關聯與區別,以及物質主義幸福觀產生與盛行的社會背景和理論條件,兼具理論和現實意義。  物質主義幸福觀形成與盛行的雙重原因  物質主義幸福觀從形成到泛化有兩個重要的時間點:一是18~19世紀,是物質主義幸福觀形成階段;二是近現代歐洲確立現代社會以來,是物質主義幸福觀盛行階段。
  • 馬克思的幸福觀及對物質主義的批判
    因此,只有變革阻礙人們實現幸福生活的生產關係和交往關係,使人們真正意識到幸福是在實現社會進步的勞動中創造的,從而擺脫物化邏輯,超越物質主義,才能在進一步實現物質豐裕的奮鬥中實現精神的富足。馬克思對幸福和「幸福時代」的理解青少年時期的馬克思就深入思考過如何實現人生幸福的問題。
  • 科學網—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
    ●現代經濟學預設,人們掙的錢越多,佔有的物質財富越多,就越幸福。這便進一步預設人類是貪婪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只有當我們放棄啟蒙運動的兩個遺產——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時,我們才能安穩、和平、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 ■盧風 啟蒙運動的主要哲學遺產是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兩者都對現代中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物質主義幸福觀的批判
    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立足於對資本本性和資本邏輯的分析,對物質主義幸福觀流行的根源、後果以及如何揚棄物質主義幸福觀作了系統的分析和深刻的批判。他們的上述分析和批判對於我們當前認識和把握幸福的本質和探索實現幸福的途徑,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外媒:物質主義「佔領」中國?
    美國「Thediplomat」網站承認,由於網際網路普及率的限制,益普索的調查並不具普遍代表性,它針對的主要是收入和受教育程度達一定水平的中產階級,中國和印度都有相當多的人不參與主要城市的消費品市場。    不過,廣州中山大學社調中心一項調查顯示,60%處於工作年齡的中國人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並將幸福與物質財富直接掛鈎。
  • 盧風:走出生態危機需確立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
    物質主義也是一種信仰,它宣稱,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擁有儘可能多的物質財富,你擁有的物質財富越多,你就越幸福,你的自我價值實現程度就越高。物質主義在官方意識形態中的表達形式是發展主義。發展主義告訴人們,發展是硬道理;哪兒發展了,哪兒的人民幸福,哪兒不發展,哪兒的人們受苦;發展是社會進步和改善的根本動力和基本條件;文明只能在發展中存續,也只能體現為發展;社會進步就是社會發展;人類遭遇的任何困難、災難都只能通過發展去克服或超越。何謂發展?發展涵蓋經濟增長,一個社會的經濟不增長就不能說自己發展了。迄今為止,人們認為經濟增長就是物質財富的增長,故發展就是物質財富的增長。
  • 物質主義:你所擁有的就是你嗎?
    物質主義的誕生許多人努力工作肯定是為了實現他們想像的美好生活擁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大多數年輕人無法想像生活沒有手機、電腦或者其他物質享受。在某種程度上,是人們身處其中、期待與渴望的生活標準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這些標準無論是來自個人經驗,還是在電影或電視上看到有錢人「真人秀」的結果或是在時尚雜誌上看到的。財物與個人價值人們擁有的財物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們希望通過積累財物來構建自己的價值體系。物質主義指的是人們對世俗財物的重視程度。
  • 忠心管家之六:物質主義
    如果你正確地使用金錢,它可以成為一個祝福,不僅僅可以祝福你,而且可以祝福很多人;如果你錯誤地使用金錢,它可以變成一個極大的危險和咒詛。在面對物質主義的試探和挑戰時,我們首先需要問的是:我們該如何正確地享受物質?然後我們才可以問:我們會怎樣濫用物質。A.
  • 中國社會離「後物質主義」有多遠
    南都:您在《寂靜的革命》中提出從「物質主義」到「後物質主義」的價值觀轉變的理論,這樣的轉變,是世界性的嗎?英格爾哈特:在研究中,我們發現,通過社會經濟發展過程,國家(社會)從物質主義價值觀轉型到後物質主義價值觀。這些轉型是可預測的。社會從傳統的、生存價值觀轉型,變得越來越強調世俗-理性和個人表現的價值觀。
  • 物質主義與炫耀性消費:跨文化考察丨社論前沿
    Richins和Dawson(1992)用與Belk稍有不同的方式來描述物質主義。他們將這一概念視為一種現象,即個人在生活中獲得物質財富,並將這些物質財產視為幸福的關鍵。同時,他們認為,高度物質主義的個體會根據擁有的財產數量和質量來判斷個人的成功(以及他人的成功)( Richins and Dawson,1992)。
  • 有人說幸福是由健康和財富組成,你的幸福定義是什麼?
    「萬一生重病,我一個老人醫療費用貴,孩子也已是父母,那麼我會拖跨孩子的家庭嗎?」羅振宇在節目中,坦言了這樣一份危機感:「我最近就在考慮給全家人買一份昂貴的醫療保險,因為我們都知道今後的醫療資源會越來越稀缺。」他甚至還說,這份保險的作用就是一定保證給你有個舒適的床位。為什麼現在就有這種擔憂?
  • 是誰偷走了你的幸福?
    對此,美國政治心理學家、英國科學院院士羅伯特·萊恩從邊際效用遞減、需求層次上升和物質主義潮流的角度進行了分析。 調查研究發現,金錢與幸福之間的關係遵循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即當收入低於一定水平時,金錢能夠買到幸福;當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以後,金錢對幸福的購買力就會越來越小,並最終消失。
  • 我國物質主義的研究現狀:基於 CSSCI 的社會網絡分析
    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人對物質財富的認識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以財富為標準衡量人的成功、追求物質享受、藉助於品牌表現自我等,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一種被稱為「物質主義」的觀念在我國逐漸盛行起來。物質主義(materialism)原本是一種哲學觀念,即「唯物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
  • 羅馬教皇:幸福不是App 年輕人應提防物質主義
    他表示,時尚潮流只能給我們帶來短暫的幸福感,並告誡年輕人不要陷入物質主義,建議他們要從精神層面升華自己。周日(4月24日),在聖彼得廣場的一場彌撒上,羅馬天主教教皇方濟各告誡年輕人要提防物質主義。這位79歲高齡的教皇在約10萬人前發言,說道:根據物質主義,只有在人們擁有很多東西時,生活才會變得美好,這是錯誤的觀念。我們不能信仰物質主義,因為它不能讓人擁有真正的財富。
  • 以物質主義為基礎的人類,是否應該反省
    物質主義是社會倫理學用詞。指以物質生活為生活的第一和中心要義,強調物質利益的極端重要性,主張致力於物質享受,並以物質生活資料判斷善惡是非的理論觀點和思想學說。物質主義與唯經濟主義、極端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關係最為密切,它們的本質均割裂了物質利益同其他事物的內在聯繫,犯了片面誇大物質或物質利益功能和作用的錯誤。物質主義忽視甚至全盤否定精神文化和道德倫理的價值,認為相對於物質或物質利益而言,精神文化和倫理道德完全是多餘的、無H]的,甚至是有害的,發展社會的精神文明和道德義明是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或破壞。
  • 康震老師評價《小時代》中的物質主義,與多數人不同,但值得深思
    陝西衛視有一檔大型人文類節目,叫做《開壇》,自2002年首次播放以來,很多人文界的學者、知識分子和作家都上過這個節目,比如金庸、餘秋雨、易中天、莫言、張賢亮、楊瀾等,他們都在節目中談古論今,暢談時事。今天為我們熟知的康震老師,早在2013年也做客過《開壇》。在這一期節目中,主持人和康震一同探討了一些問題,其中就包括當時熱映的《小時代》。
  • 物質主義泥潭中的消費社會
    從「過勞死」現象可以看出,休閒時間的價值在降低。當然,許多人加班是出於老闆的強迫。但不可否認,整個社會對時間的休閒價值,是越來越看輕的。與此相對,人們越來越看重物質的佔有,越來越不惜犧牲休閒時間,加班加點,圖的就是賺更多的錢,實現更高的物質生活水平。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中國社會正在重蹈西方消費社會所經歷過的物質主義軌跡。
  • 梁韋諾:我這代香港青年是「後物質主義」?別逗了!
    在價值觀的交替過程之中,信奉後物質主義的新一代將會與信奉物質主義的上一代發生衝突,並逐漸取代物質主義價值觀成為社會主流。英格爾哈特設想,這個價值觀的世代交替,大約需要十五至二十年。 三、香港青年與「物質主義」 回到香港社會,自上世紀80年代起經濟持續增長,物質生活變得富裕。
  • 當代中國為什麼盛行物質主義?
    這種不要責任和沉重,重要享樂和輕鬆的「欲望一代」的「生活美學」,可以恰當地稱之為物質主義。最近熱播的郭敬明的《小時代》,通過奢侈品和美色對這種物質主義生活美學做了淋漓盡致的展示。這種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的物質主義熱潮並不僅僅表現為對奢侈品的極度鍾愛,對物質欲望、身體快感的無度追求,對個人內心隱秘經驗的變態迷戀,它實際上還伴隨公共性的衰落:對公共事物的冷漠,政治參與熱情的衰退,公共人際交往的萎縮。凡此種種,共同構成了1990年以來大眾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語境。對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從兩種世俗化的角度加以分析。
  • 什麼決定了你人生的上限,是智商和能力嗎?是自律帶給你的財富
    決定人生失敗的因素有很多,最早我們接觸到的理論是「智商論」,某某家小朋友聰明絕頂,以後必定會有大作為。這種話我們聽得太多,可隨著年紀的增大,我們會發現「人生如苦旅,堅持下來的都勝利了,半路懈怠的也就只是那樣,人生的上限不是由你的能力和智商決定的,而是你的自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