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最近經濟不景氣,大多數發達主義國家的人民的生活還是美好的。我們享受著幾個世紀前的貴族都無法想像的奢華生活:熱水淋浴,抽水馬桶,空調,電視,微波爐,飛機出行,冬季的新鮮水果等等。
金錢及由此帶來的奢華生活買來幸福了嗎?物質主義和經濟的增長是不是能給人類帶來持久而強烈的滿足感?很少有人會認同這一點。但如果換個問法:再多一點錢會讓你更幸福嗎?大多數人大概會點頭贊同。我們認為財富和幸福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聯繫。當今世界,物質主義勢頭強勁,越來越多的人渴望成為經濟上非常富裕的人,而把「形成有意義的生活理念」作為信仰的人卻在急劇減少。物質主義在膨脹,精神信仰卻在衰退。
財富與幸福感
可持續的消費真的能給人類帶來「美好的生活」嗎?財富是否會產生心理上的幸福感呢?社會心理學家的一些理論和證據為此提供了答案。
富裕國家的人民更快樂嗎?國家的富裕與人民的幸福之間確實存在一些關聯。但是一旦人均收入達到20,000美元左右,更高水平的國家財富就不能預測更高水平的幸福感了。
富裕的人更快樂嗎?在貧窮的國家中,低收入不足以維持基本的生活需要,相對富有確實可以預測更強的幸福感。在富裕的國家裡,大部分人可以負擔得起日常生活需要,更富裕的人可以更多地掌控自己的生活,依然可以預測更強的幸福感。但當收入水平達到某一適當水平後,金錢的增加所帶來的長期回報會越來越低。以美國為例,當年收入超過75000美元以後,日常生活中的積極情緒就不會再隨收入的增加而增多。這時候,預測主觀幸福感的指標將是親密關係,權力感和勝任感。
生活在富裕的21世紀的人們更幸福嗎?隨著時間的推移,集體的幸福感是否會隨著經濟的增長而得到提升?蓋洛普調查顯示,在美國,從1957年開始至今,國民的富有程度是以前的兩倍,報告自己「非常快樂」的人卻從35%下降到29%。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後迅速發展,但國民對現有生活的滿意度也是下降的。
經濟發展給人類狀況帶來的改善並不明顯。與過去相比我們住著更大的房子,家庭卻破裂了;我們擁有了更高的收入,卻並不快樂;我們善於謀生,卻沒有生活;我們慶祝繁榮,卻慾壑難填;我們珍惜自由,卻又渴望與他人建立關係。
為什麼物質主義不能讓我們獲得幸福?
追求外在目標如財富,美貌,聲譽的那些人很容易焦慮,抑鬱和罹患心理疾病;而那些轉而追求親密關係,個人成長和社會事業的人,則會體會到更高質量的生活。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內在的價值觀能夠提高個體和社會的幸福感,並有助於人們抵制物質主義的價值觀。自尊,親近感和自主感是和幸福感關聯最緊密的幾種感情需求。排在可預測滿意度因素最底層的是金錢和奢侈品。
究竟是什麼讓昨日的奢侈品,比如空調和電腦,迅速變成了今天的必需品?兩條原則驅動了這種消費心理:
人類的適應能力當我們的成就超越過去的水平時,我們會感到成功和滿足。但這種快樂不會持久,很快我們就會適應這一新的水平。過去感覺很好的現在變得一般,過去感覺一般的現在變得很差。即使你生活在自己的理想國裡,快樂也只能持續一段時間。不久之後你就會調整自己的適應水平,時而感到滿足,時而感到沮喪,時而感到平常。我們常常會產生「錯誤的渴望」,認為物質生活的滿足會帶給我們長久的快樂。但實際上,經過調查和試驗發現,積極的體驗才能是我們感到更幸福,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並不是物質。
社會比較傾向我們大部分的生活是以社會比較為中心的。快樂同樣也是如此,它取決於我們與他人的比較,特別是與同一群體中的人的比較。日漸盛行的奢靡之風可以歸因於人們具有向上比較的傾向。我們通常會將自己與水平相當或者水平更高的同輩進行比較,而不與比我們差的人相比。
貧富差距懸殊的國家,健康問題,社會問題以及心理疾病的發病率都相對較高。貧富差距的懸殊使人們知覺到更強烈的不公平感,人與人之間更缺乏信任,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相對更低。
適應水平和社會比較現象意味著通過物質上的成功來追求幸福的人需要不斷的擴展自己的財富才能維持自己的幸福感。好消息是,我們也可以適應更簡單的生活方式,最初的痛苦同樣會很快消失。事實上,由於我們具有強大的適應能力和調整社會比較的能力,生活中的重大打擊對我們情緒的影響會比我們想像中消散的快得多。
面向可持續發展與生存
一個民主的社會如何才能引導人們採納幸福比物質更重要的價值觀呢?市場經濟又如何平衡繁榮和控制這兩種不同的動機,以維持一個適宜人類居住的地球?我們多大程度上可以依賴替代性能源等技術創新來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追求為子孫後代創造一個適宜生存的地球這個崇高的目標多大程度上能限制我們的浪費呢?
社會心理學對於可持續發展的貢獻在於:
認識到物質主義的價值觀並不能使我們更快樂提倡向下的社會比較。降低比較標準,冷卻我們對奢侈的狂熱追求,恢復滿足狀態。呼籲建立親密,支持性的關係以滿足最深層次的需求,獲得快樂。建立有信仰的社區和其他類似組織,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希望。形成積極的思維習慣。樂觀,自尊,知覺到控制感和外向性是幸福體驗和生活的標誌。感受大自然。感受心流,全身心投入到一種忘我的精神挑戰之中。展現個人技能的工作或休閒經歷也是幸福生活的標誌。
今後,衡量生活質量的不再是人們的經濟水平。評價一個國家幸福的維度包括個人幸福感,社會幸福感和工作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