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燕
經常聽到有人感慨:小時候我們那麼窮,還過得那麼開心。現在日子過好了,反而有那麼多不開心的事!
科技在發展,生活水平在提高,為什麼人們的幸福感在下降呢?對此,美國政治心理學家、英國科學院院士羅伯特·萊恩從邊際效用遞減、需求層次上升和物質主義潮流的角度進行了分析。
調查研究發現,金錢與幸福之間的關係遵循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即當收入低於一定水平時,金錢能夠買到幸福;當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以後,金錢對幸福的購買力就會越來越小,並最終消失。
邊際效用遞減最早是由經濟學家提出來的一種經濟學規律,即當消費者消費某一物品的總數量越來越多時,新增加的每一個單位所帶來的效用相比上一個單位帶來的效用是遞減的。從生理的角度來看,效用就是一個人心理滿足感的衡量指標,當外部給一個刺激時,人的神經興奮就有滿足感;隨著同樣刺激的反覆進行,興奮程度就會下降,即邊際效用遞減。
例如,當你特別餓時,吃第一口飯菜你會覺得特別可口、特別滿足,這時候飯菜對你的效用是最大的。快吃飽的時候,再好的飯菜吃在嘴裡你也會覺得一般。等到吃飽以後,飯菜對你已經沒有解決飢餓的效用,而且每多吃一口,其邊際效用對你來說就變成了負值。
馬斯洛將人生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隨著收入的增長,我們的需求也會上升,而金錢未必能夠滿足這些高層次需求。
關於金錢對幸福購買力的一項研究發現,隨著財富增加,人們的幸福感之所以下降,是因為人們對環境具有高度適應性。當個人和社會變得富有以後,人們的幸福標準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
例如,當人們滿足溫飽這些基本需求以後,就可能會產生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這些更高層次的社會需求,然而,這些高層次需求與金錢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當前,經濟快速發展助長了物質消費,催生了金錢至上的物質主義潮流。物質主義者把金錢當成人生最大的目標。而當一個人追求物質財富這種外在目標的時候,往往就會缺乏內在目標,情緒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金錢具有一種投入和產出的雙重特性,往往會誘使人們玩命地追求以最小的投入博取最大的產出,而這正是導致痛苦的一個重要根源。
物質主義者往往只注重從結果中獲得滿足感,而凡事只強調結果的心態很容易剝奪人們感受美好事物的能力。同時,物質主義者會給自己設定過高的財富標準,而研究發現,錢在一個人心中越重要,他就越缺少活力,也就越容易感到抑鬱和焦慮。
既然金錢買不到持續的幸福,而人類生活的永恆主題又是學習如何幸福地生活,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提升幸福感呢?
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研究發現,實現幸福人生應該具備五大要素,即積極情緒、高度投入、人際關係、人生意義和成就感,被之稱為PERMA模式。《三生有幸——幸福心理學的三種時間尺度》的作者李曉煦老師也提出了三種幸福:在秒尺度上,意識自我感受到的是愉悅的幸福;在分鐘或者小時尺度上,心流自我感受到的是專注的幸福;在人生尺度上,使命自我感受到的是意義的幸福。
更重要的是,羅伯特·萊恩研究發現,生活中那些珍貴的情誼就是我們幸福的真正來源。他指出,西方發達社會之所以不幸福,是因為決定幸福的情誼關係不是商品,無法進行買賣。最後,用他的一句話來結尾,以此與朋友們共勉:「有一天,我們終將富到買不起幸福。在此之前,請珍惜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愛人以及那些被稱之為人的存在。」
http://blog.sciencenet.cn/u/Rainbowcn2018
《中國科學報》 (2019-12-09 第8版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