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從符號體系到消費異化,你的焦慮來自哪裡?

2020-10-18 陳述根本

/陳根

德國哲學家卡西爾認為,人是符號的動物。不論我們是偏向理性,還是偏向感性,在我們的大腦中始終並存著理性與感性兩部分,只是不同的人後天鍛鍊的左右能力存在差異。

  

符號在左右腦之間構造起一個屬人的文化世界,勾勒出一個人與文化之間和諧共處的途徑,是一種基於圖形化的邏輯記憶如果沒有邏輯只有圖像識別記憶能力,我們就很難與動物世界產生區別。簡單來講,就是人創造各種符號形式的活動,將活動主題、人與活動對象、文化、情感、邏輯這五者連接起來。人與文化關係的不同階段,都是通過各種符號形式,諸如神話、宗教、語言、藝術,科學等形式。

人類社會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符號的意義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綜觀現代社會,符號與符號活動已經無所不在,符號是現代社會最大的傳播和交往載體,是人類智慧的集中體現,它既具有能指和所指的意義,也具有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特性。尤其在今天群體思考力下降,簡單粗暴的視覺感官刺激主導的時代。比如,我們大部分人不再願意看文字性,邏輯理解性的書籍,我們偏向於簡單粗暴的直播或視頻感官刺激的形式。這種時代的社會現象與趨勢,疊加5G科技的力量,就會對社會的商業構成變革。

但是,符號活動日益消解了人的真實存在由於計算機的普遍應用,微電子技術滲透在物質領域和精神領域的方方面面,人與勞動、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逐漸被符號的關系所取代,逐漸被一系列數的、字母的、觀念上的以及所指的意義等等符號所包圍和控制,人的符號化傾向愈發明顯。

符號化傾向廣泛滲透經濟生活領域和社會交往領域的背後,我們也不得不面對符號化傾向帶來的對於人的主體性弱化的社會困境,那麼,什麼是符號化?或者說是視覺化。符號化的重新崛起對時代的影響是什麼?符號化在消費領域內產生的異化傾向又如何才能被有效修正?

什麼是符號化

要知道符號化是什麼意思,首先要了解符號是什麼意思。要了解符號是什麼,就必須回到結構主義中來進行理解。

結構主義是發端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物進行思辨的一種方式,也就是一種進行學術研究的方法論。結構主義認為在文化系統當中,例如宗教、商品經濟、文學作品等等事物都可以歸結為一個規律性的結構。結構主義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藉助於左腦對右腦事進行解讀的一種方式。

舉個敘事學的例子,普羅普曾經將俄國的所有的童話故事的敘事結構歸結為由三十一種敘事功能構成的一個結構,這三十一種敘事功能進行不同的組合,幾乎能夠包含和解釋所有的簡單故事。這就是結構主義在敘事學當中的運用情況之一,包括通過結構學來解讀藝術畫的行為,都是典型的左腦拆解右腦的方式。

再說到符號學。

首先要說的是,符號學是結構主義思潮之後的一種學說,其理論框架是深受結構主義思潮影響的,符號學的方法和本體並沒有脫離結構主義的大框架,只是具體化了結構主義方法論的操作,提供了一種分析和建構文化模型的具體工具。當然,工具之一。

那麼什麼是符號學?顧名思義,就是將事物看做成一種符號來理解和分析。當你進入了符號學的話語當中之後,你所進行的研究就是文化層面的研究了。也就是說,單一的符號層面,這是基於右腦的感性認知層面。但一旦到了符號學層面,就成為了左腦思考層面,就是藉助於邏輯腦來拆解感性腦的作品。這時候我們回到我們開始提出的問題:符號是什麼

趙毅衡在《符號學原理與推演》當中符號做出解釋,即符號是一種攜帶意義的感知。符號首先是能被感知到,同時被感知到的符號一定是有意義的。只有在某個意義具備被感知的可能的時候,被你感知到的東西才是符號,進而我們可以推出,一個特定的符號是能夠被解釋的。也就是說,人類社會最開始是基於符號,或者說圖像文化來傳承的,從最初的圖騰到象形文,再到今天的結構性文字。

而我們今天更像是人類在最初的右腦道路上奔跑了一段路之後,開始好奇左腦的道路,但基於計算機科學與大數據讓我們的大腦一直處於左腦道路上狂奔的時候,我們有開始尋求右腦道路。在信息泛濫,理性腦開始疲憊的時候,我們就本能的選擇與偏向更為輕度理解的圖形化形式。包括我們對品牌的認知、對自我身份的認知、對某種文化的認知,在符號學的話語當中,都構成了符號用當下的話來表達就是IP打造

符號學是人類的情感共識

比如,我手上有一塊石頭,這塊石頭在我手上的時候,對於我而言是無意義的,當我將這塊石頭裝在一個盒子裡寄給你,表達我對你的思念的時候,這個石頭就寄託了我對你的一種情感,這時候這塊石頭就可以被解釋為寄託對你的思念的一個符號。這塊石頭就被賦予了符號的含義,被賦予了一種無法用理性價值來判斷的情感價值。

你拿到這塊石頭後,發現這塊石頭質地均勻細軟,適合雕刻,於是你將它拿給一個雕刻師,雕刻成一個藝術品,此時的石頭就具備了藝術價值,成為了一個承載藝術價值的符號。於是就讓原本「無價」的石頭,經過雕刻的行為成為了一種有價的符號商品。

上述的這個過程,就是一塊石頭被符號化、有價化的過程。

從人類最開始的圖騰,到今天的符號以及各類圖像,一直承載著我們最深處的一種情感共識。而這種符號化在宗教領域就具有強大的感召力,以及強大的精神凝聚力。

中世紀時期的宗教象徵就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符號體系。其中,最重要的符號組合就是被稱為基督的武器的一系列象徵。因為耶穌的痛苦、受難與上十字架前後的折磨具有極強的衝擊力和戲劇性,所以這些曾經用於折磨耶穌的刑具被轉化成代表基督徵服死亡、戰勝魔鬼的武器。

  1314世紀,隨著騎士文學、民間文學中對於獵奇情節和神聖事物的需要,「基督的武器」這個概念及其圖像化符號在教會生活和牧靈實踐中也就變得越發普遍。人們開始在「基督的武器」庫中添加了更多的品種藝術家和工匠們將《聖經》記載中的許多故事情節進行抽象化,甚至將一些原先並不顯眼的事物凝練成圖像,在中世紀的歷史發展中和各種文學傳統、民間傳說相互結合,形成了越加完備的「基督的武器」符號體系。

不僅基督教,佛教的萬字符、道教的太極圖、伊斯蘭教的星月圖等,歷史中的每一個宗教都會形成一個代表其信仰含義的符號。用今天的話來表達就是任何一個宗教,或者集團,或是企業,都需要一個LOGO來代表它的品牌形象。包括所有的武俠小說作家,在構寫教派的時候,一定會為各教派塑造一個能讓人直觀理解與記憶的符號,也就是LOGO。因此,從符號學的層面來看,每一位武俠小說家都是一位偉大的藝術設計師。

符號化帶來的消費異化

一般而言現代人主要是一種與封閉性的過去相區別的客觀存在,具體是指處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爆發以來的人,其思想、態度、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等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並具有與現代科技和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諸多素質。

但是要深理解現代人的本質,就必須了解現代社會。李伯聰認為類已經開始進入了關注真理論與認識論的同時空前關注思維經濟思維效率的時代現代社會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擁有了空前強大、有效與便利的進行符號創造和傳播的工具,藉助於計算機的數位化設計技術,現代人正在以空前有效與便利的符號創作手段、以空前的效率創造面貌空前的符號世界。

在商品經濟日趨發達的現代社會,人與勞動、 人與物、人與人都遵循著被計算和能計算的合理化原則。在這個原則的統帥之下,也引發了有關於現代人符號化異化傾向的危機。正如《呂氏春秋·博志》說「全則必缺,極則必反。」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物極必反的理論。就是說,當我們視覺化到一定的程度,人類有會因為過度視覺化而導致視覺化的商業價值弱化。最簡單的理解就是當割雙眼皮和隆胸成為一種平常技術的時候,單眼皮和微乳反而會成為一種新的審美追求。

符號對人的異化傾向特別是在消費領域表現的尤為明顯人的消費方式和消費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普及和消費品的極大豐富和過剩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顛覆。在商品的使用價值不分上下的情況下,消費者競相驅逐的焦點日益集中在商品的附加值即其符號價值,比如名氣、地位、品牌等觀 念上的東西,並為這種符號價值所制約。也就是說,在商品過剩與同質化過剩的商業社會中,如何讓我們的商品能夠在消費者的心智中脫穎而出,並且讓消費者有強烈的動力去支付更高的價格去使用,這其中的核心就是商品的品牌化與視覺化,正如愛馬仕一樣。

  

在消費社會中我們的想像力和實際欲求源自於他人,大眾傳媒對商品的信息進行包裝和曲解,把這些信息當成商品一樣進行賦值,並對作為符號的內容進行頌揚;我們的消費需求是潛在的,消費習慣是被培養的,正如賈伯斯說:「消費者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東西,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我們可以理解為,在品牌的塑造過程中,除了需要LOGO與視覺化表達之外,還需要藉助於左腦來對右腦的圖形化進行一個高大上的角度,不斷的藉助於宣傳來強化右腦的認知。

我們消費的不再僅僅是商品的實用性和功能性,商品信息象徵的符號性也越來越重要。就如宗教的符號象徵一樣,要讓我們的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有神一樣的存在,就能創造神一樣的價值。在市場營銷中,當商品的核心價值相同或類似,企業就需要運用差異化戰略、市場細分等戰略獲得競爭優勢。塑造符號,也就是構建視覺與消費者心智記憶的品牌差異化,這相比產品差異化、服務差異化,更能培養用戶的忠誠,建立起企業的「護城河」。

比如現在流行的輕奢品概念,象徵著較高的品質和較合理的價格,就是商家採用市場細分,找準了消費者的定位,在快消品和奢侈品之間的空白地帶,創造出的一個新概念。它不具有奢侈品的屬性(稀缺性),在品牌建設中卻要靠近奢侈品,遠離快消品,無形之中為消費者營造了一種象徵」個人化的生活態度,更高層次的生活追求「的認可。如果用直白的話來說,所謂的輕奢品概念就是一種即讓人能裝面子,又能讓人少花錢,或者說在廉價商品中賦予高大上品牌的套路。優衣庫、ZARAH&M以及小米走的就是這樣一條道路,這也是接下來在經濟疲軟環境下的一種主流趨勢。

商品拜物教理論的重塑

詹姆遜重申了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論,在現代社會中已經不復存在的宗教與神聖性,藉助於商品符號化的時機,在商品身上又悄然轉了回來。一切英雄崇拜、知識崇拜、技術崇拜,最終都歸集為商品崇拜,最終都歸集為品牌崇拜,LOGO崇拜。

人們傾向於買各種奢侈品品牌包包、頂級的電子設備以及奢侈品,這是因為在購買的過程中能獲得身份快感。人們消費的目的並不在於消費物的本身使用功能與使用價值而是要購買而言象徵身份,突出自身某些階層一種符號藉助於品牌的穿戴與使用,我們讓自己加入到更理想的團體以尋找和自己具有相似或者更高消費觀的人們。

最終,消費能否越過了理性,以遠高於商品使用功能價值的價格來消消費,其核心就在於我們是否能塑造強大的品牌層次如果能再藉助於飢餓營銷輔以稀缺性,此時不僅能讓消費者花遠超商品本身價值的價格,還能讓消費者覺得能有用就是一件非常滿足的事情,跟價格無關。當然,這種品牌的階層化,也正再給現代社會的人帶來一定程度的焦慮與無形的心理壓力。

在馬克思看來,異化現象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又具有進步意義的一種社會歷史現象,人的符號化現象也不例外。從馬克思的思想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他就是一位極具IP打造思想的營銷高手,他花了一生的時間就打造了屬於自己的一個強IP,就是馬克思主義,這種強大的個人IP營銷的不是一個時代,這個品牌的生命力可以說是伴隨著人類的文明一直存續著。

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符號化、品牌化現象縮短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簡化了人的勞動,增強了信息流通的及時性,拓展了人與人溝通的深度和廣度、加快了社會進步的步伐。最關鍵的問題是,從古至今,IP化能讓人以最短的時間產生最深刻的記憶。但是,人們生活的空間中充斥著無所不在的符號、符號邏輯和符號操作,人與現實的認識關係也體現於人的符號化特性。

在消費社會裡,個人是「被異化了的個體」,人在消費中的異化使其成為單向度的人,我們在消費社會中不僅僅消費了物,同時也消費了我們自己。符號消費在今天依舊火熱,包括各種所謂的追星,以及名人的思想營銷,也就是所謂販賣焦慮的知識付費。我們是否能辯證的思考,我們是否可以換一種方式來思考該如何消費,我們存在的時間長河裡,什麼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如何生活,這樣才能尋找到真實的自我,而我們只有學會回歸現實的生活世界,才能恢復主體意識和主體人格,不要做被符號異化的人,也不要做被消費符號綁架的人。

當然,如果你成為了我的粉絲,我將在最大程度上讓你保持冷靜,並平衡左右腦的思考能力。

相關焦點

  • 消費主義的錯誤歸因,你的焦慮來自哪裡?
    圖片來源@unsplash文丨陳根大數據時代來臨,導致資訊越來越多,信息更新越來越快。媒體裹挾流量製造的信息一邊宣召著後工業時代的偉大口號,鼓吹精緻生活,提倡活出個性,起鬨花式炫富;一邊又以階級固化、消費降級、拼爹時代等世情判斷布局著大眾的不安。於是,焦慮就產生了。
  • 對消費異化現象的反思
    【摘要】異化問題是理解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現象的一個重要角度。符號異化在消費異化中表現尤為突出,過度符號化已經在人們的消費行為、日常生活、交往行為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符號的過度化成為一種壓制人的精神生活的巨大力量。符號理論、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為我們揭示符號異化現象提供了獨特視角。
  • 警惕消費社會的異化消費
    【摘要】消費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作為文化形式的消費指導並制約著人的消費活動乃至社會生活。在市場經濟的壓力下,消費文化快速發展,消費觀念發生從實用性到符號化的轉變。消費成為一種流行文化,成為一種存在感,被賦予一種神聖性。消費成為了一種新的異化形式,這種異化在根本上表現為過度符號化。
  • 賣腎買iPad,消費主義異化的極端案例
    每日一評消費主義的最壞結果,就是導致了人的異化:欲望無窮,索取無限,甚至自己都迷失了需求的邊界,攀比競賽成為主導,當它成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的時候,大家就不知道幸福在哪裡
  • 消費社會中文化審美的異化與重塑
    事實上,抵抗審美異化的力量一直都在場且不斷增長,認同美的多元形態和個體對審美的追求本身即是消費社會中的政治,它包括了人們對生活的反思性、對精神生活的嚮往、認真做事的態度以及社會責任感。資本以文化符號的多種形式和理念引誘出人們更多的需求和欲望。在「時間就是金錢」這一資本的文化霸權下,人們不斷求新求快。「求新」是人們欲望的更新。「求快」是產品生產的速度競爭,迅速佔領市場是關鍵。因此,從設計到生產再到銷售都是快節奏,以至於參與其中的將「求新求快」視為理所當然。這不是低美感社會,而是人們根本沒有時間審美。「精工出細活」的審美傳統無法實現資本快速增殖的需求。
  • 西方電影中的消費異化呈現
    在資本大生產的時代背景下,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早已成為西方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逐年增長的數據不斷刺激著我們的神經。而電影作為社會的鏡像,對消費異化的現象進行了多維投射。■從左至右依次為電影《欲望都市》海報、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海報。
  • 陳根:從恐懼產生到解鎖焦慮,治療焦慮新靶點
    文/陳根時下,不論是以擔心或恐懼為特徵的焦慮障礙,還是人口愈發龐大的抑鬱症群體,都已成為現代社會人們日益關涉的問題。對於焦慮來說,儘管焦慮在進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面對迫在眉睫的危險時,它會激發人們戰鬥或逃跑的反應以保護人們。
  • 宮崎駿動漫世界中的勞動與異化
    在資本主義體系中,勞動的價值,被理解為「勞動力」的價值,勞動者不再被理解為社會的人、有社會需求的人,而僅僅被理解為「勞動力」,因此,所謂「工資」僅僅是資本對「勞動力」的評價,而不是對勞動者的社會需求的滿足,從這個意義上說,勞動者不被理解為是有社會需求的人,而僅被理解為「人力資源」,它喪失了自己的社會身份,僅成為「人力資源」統計表上的一個符號。
  • 分裂、反噬與迷失:「玩樂勞動」視角下青年社交媒介使用異化
    如果你也有跟小編一樣的疑問,不妨一起閱讀今天的文章,探尋問題的答案。  摘要 處在經濟變革與社會轉型、文化變遷與技術發展等多維語境中的青少年社交媒體使用,呈現出典型的「玩樂勞動」與異化的新特徵。具體表現為:勞動動機的分裂式異化、勞動產品的反噬性異化和勞動者社交與身份認同異化。
  • 科技異化:人與自然關係異化的直接動因
    人與自然關係的異化意味著,把自然視為可以無盡地索取的對象已經成為思維習慣,徵服和主宰自然已成為科技進步、生產力發展的證明。而科技異化的實質,首先是指人所創造的科技體系、科技產品,演變為限制人、壓抑人、甚至統治人的反人類的異己力量。
  • 數字「異化」生存
    如今,我們生產、交換、消費還有消化和遺棄數字信息,一如物理世界的真實消費一樣,幾乎所有人都已經主動進入或被動捲入數位化的生存方式之中。「數位化生存」的好處自然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從中享受到經濟生活的福祉遠勝任何一個歷史時期。不過,正如「凡事都有兩面性」的辯證法箴言所透露出的,我們也在遭遇「數位化生存」對我們的全面重新塑造,而同時我們也在遭遇種種的數字「異化」。
  • 北大教授劉雲杉:當教育被異化為戰場,焦慮與內卷只能糾纏不休
    那麼,是不是中國的父母只能在內卷中與焦慮相依相伴下去?中國的孩子們是不是也只能在教育軍備賽中體味孤獨?外灘君專訪了劉雲杉教授,試圖找出破解之法。教育被異化為「社會階梯」後的中產焦慮近40年,中國一直在高速發展,社會在這之中也進行著很複雜的分層。
  • 在買買買中尋找自我:消費主義的另一面
    很多人致力於批判消費主義,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消費主義提供的主要產品是一種空虛,一種以討好他人為目標的身份標榜,其核心也就在於售賣一種符號、為買家提供一種認同感,但這也正是消費主義之於我們時代的價值所在。那些痛斥「消費主義正在異化著我們這一代人」的人,並不能代表這一代人的命運和選擇。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其三,人類的本質與人相異化。人類的本質是人對自然界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但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動卻不是人的類本質。其四,人同人相異化。異化勞動不僅生產出一種異己的物質力量,而且還生產出一個敵對階級,即資產階級。階級的分化即是人與人的異化。這裡馬克思的異化勞動思想超越了費爾巴哈,他認識到物質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論述了經濟關係決定其他關係,這是接近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
  • 消費主義時代,童年的「異化」與出路
    論著秉承並參照童年文化審美精神,對當代童年文化消費現象進行綜合考察和案例分析,旨在揭示當代童年文化病象根由,探求當代童年文化建構路徑。立足消費主義甚囂塵上之當代語境,著者對「童年消費文化」的審美聚焦與深度透視意義不凡。  誠如論著所述,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消費主義文化潮流在凸顯兒童主體性同時,也將作為審美文化符號的童年變成了消費對象。
  • 電影《千與千尋》:關於現代人的異化與救贖
    關於現代人的異化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使人們的物質生活較從前有了極大的改善,但與此同時,高度機械化、物質化、商業化的社會也使現代人類走向「異化」境地。關於人的異化問題,馬克思曾認為,人是一種感性、理性和社會性的存在。人的本質是從他的勞動成果中顯現出來,即人類通過自己的勞動成果認識自我。
  • 人是如何被「異化」成消費者的?
    中國已經是一個消費社會,20歲剛剛出校園或還在校園的你,不僅要懂得基本的金融常識,更需要對你周圍的大環境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這樣你才能在進入社會後,作出正確的人生選擇。到底哪裡發生了變化?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消費社會。鮑德裡亞在《消費社會》一書中認為,隨著消費社會的產生,消費取代了生產的地位,成為支配著整個社會結構的存在之光。鮑德裡亞曾斷言:「我們處在『消費』控制著整個生活的境地」。消費是這個世紀最強大的流行文化,我們每個人都受到消費潛移默化地影響,甚至消費正在改變人的思想、行為和人格。
  • 陳根:機器時代下,生存的真相是什麼
    文/陳根近年來,在大數據、算法和計算機能力三大要素的共同驅動下,人工智慧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從智能推薦到語音助手,從人臉識別到健康跟蹤,不得不承認,我們時下所感知到的世界正在朝曾經想像的科幻裡加速實現。,性愛機器人商業化運用,人工智慧的發展也加劇了社會的焦慮,除了對未來倫理的擔憂,對未來社會巨變未知的恐懼,人工智慧真正撼動人類的是對人類生存的全新挑戰。
  • 從《大話西遊》看網絡時代的符號消費,成為後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
    博德裡亞將消費定義為一種操縱符號的系統行為,「人們從來不消費物的本身(使用價值)——人們總是把物用來當作能夠突出你的符號,或讓你加入視為理想的團體,或參考一個地位更高的團體來擺脫本團體。」網絡時代的居民——「新新人類」追求時髦,愛慕名牌,沉迷網絡,崇尚休閒,而網絡恰恰集中承載了這些符號功能。「符號的意義在於建立差異,以此將符號所代表的東西區分開來。
  • 網際網路「社會摺疊」:我們一邊狂奔,一邊害怕被「系統」異化
    但另一方面,基於技術、算法和數據之上的各種系統,正在持續支配我們的工作、決策、消費、甚至生活方式,而且這種系統看上去已經不可逆轉。系統合利,卻不一定合理、合情,我們開始擔心人可能會被系統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