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字學角度來說,李斯是否配得上千古一相的稱號?

2021-01-08 騰訊網

原創:文章首發於牛虻公眾號

文字對於一個國家的文明來說至關重要,史學界普遍有一種觀點認為:判斷一種文明的誕生要看其是否有相應的文字對應。尤其在上個世紀中國古史辨派那裡,他們認為東周以上無信史。

近日隨著大秦賦的熱播,秦始皇與李斯又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熱議的焦點。網上看到貶低李斯的人不乏其輩,有的人說李斯是小人,有的人說李斯是偽君子,有的則說李斯是秦朝滅亡的導火索,有的則認為秦成也李斯敗也李斯,而我則一直認為:儘管李斯有諸多的可恥行為,但是李斯毫無疑問是千古一相。下面我就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談談我的看法。

文字是檢驗民族或文明存在的試金石,儘管我們揚言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但是,即使有《史記》為證,西方學術界仍然不相信夏王朝的存在,其中根本原因是夏朝沒有被考古發現的書面記錄或文物證據。

漢字的形成過程中,甲骨文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中國古代文字,西周考古出土的青銅器上留下了豐富的銘文,春秋戰國時期不同的諸侯國使用當地風格的文字,造成同一種文字竟有多種寫法的局面,直到秦始皇統一文字以後,文字亂象才宣告結束。

近些年,考古發現了大批的簡帛文書,綜合來看,這時期的文字分為秦系簡帛與楚系簡帛兩大類,篆書的隸變就是在這一階段開始,並成熟於漢簡。到了東漢時期,古文經學派代表許慎《說文解字》的成書,是篆書隸變的偉大成果,也是我們通向古代文明的橋梁,透過它,我們可以破譯那些晦澀難懂的古文字、「死文字」。而在中華文明文字的形成與發展史上,李斯尤為重要。

第一、李斯向秦始皇提出了「大一統」的治理措施,統一文字讓中華文明從文字的根源上由戰國的亂象走向統一。

在秦的統一事業之中,一個重大的功績就是統一了文字。中國的漢字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從最早出現在陶器上的符號,刻劃在獸骨龜甲上的甲骨文,和鑄造在鍾、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統一了中國文字。李斯曾經說過∶上古創造大篆字體,廣為流傳,但由於時間久遠,人們多不能認識。所以現在刪掉繁雜筆劃,省略異體字形,改進成為小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對發展中國文化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第二、李斯可以稱得上中國書法史上第一位可以考據的書法家。其小篆纖細優美,至今是眾多篆書書法研習的案頭文書,而且《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等可信度非常高,「金石難滅,永留不絕」,這留給後人相當寶貴的歷史文獻。李斯小篆剛柔並濟、圓渾挺健,對中國漢字的規範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縱觀中國書法史,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到李斯小篆,再到隸楷行草的演化,只有小篆是憑一人之力影響中國漢字。從字形的辨認來說,小篆從先秦的天書一般的文字演變為迄今為止可以清楚辨認的字體,其功不可不說大,其業不可不說偉。現存的李斯小篆,有《會稽銘文》、《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及《嶧山刻石》。

李斯嶧山刻石全本(後附高清分享)

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的十餘年間,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先後五次遠途巡視各地。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 年),他出巡山東齊故地登陶縣的嶧山(今山東鄒縣東南)時,登高遠望,激情滿懷,對群臣說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銘,遺傳後世。"李斯當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於嶧山之上。這就是著名的秦《嶧山刻石》。

嶧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李斯書 高 218 釐米,寬84釐米。又稱元摹嶧山秦篆碑。原立於鄒縣城縣衙大堂,民國初年移入孟廟致敬門內,1973 年移入啟聖殿內保存,現存於鄒城市博物館

李斯嶧山刻石全本(後附高清分享)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他還有一套書法理論,他在談到用筆的方法時說∶ 寫字,用筆要急速迴轉,折畫要快,像蒼鷹俯衝盤旋一樣。收筆好比遊魚得水,運筆就像景山行雲,筆畫的輕重、舒捲,應自然一體,大方美觀。

從《嶧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書法運筆堅勁暢達,線條圓潤,結構勻稱,點畫粗細均勻,既具圖案之美,又有飛動之勢。書藝之高超掩滅先軌,散絕後賢,使一切寫小篆的人皆難入其境,成為後世臨摹學書之佳。

《泰山刻石》

秦始皇統一文字,命令全國禁用各國諸侯國留下的古文字,以秦小篆為統一書體。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製作標準字樣時,「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稱也是為了尊崇大篆而卑稱其「小」的。緊接著,為了推廣統一的文字,李斯親作《倉頡篇》七章,每四字為句,作為學習課本,供人臨摹。不久,李斯又採用秦代一個叫程邈的小官吏創造的一種書體,打破了篆書曲屈迴環的形體結構,形成新的書體——隸書。從此,隸書便作為官方正式書體,始於秦,盛於漢,直到魏晉楷書流行才漸被取而代之。但作為書法藝術,篆書、隸書因其獨具一格,深受後人喜愛。中國書法四大書體真、草、隸、篆,隸、篆佔其半壁江山,李斯之功,功及千秋。

收藏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的《泰山石刻》

但是,在千古一相這個問題上,個人還是認同李斯做中國歷史上的這把交椅。並且以歌詠之「千古一相是李斯,逐客一文千古雄。糾糾秦人強何在?唯才是舉有客卿。」簡而言之,只有千古一相才配得上千古一帝。儘管李斯也備受爭議,甚至有人認為「秦成也李斯敗也李斯」,一度有人將他稱之為「小人」,主要因為以下三點:

其一、見賢妒才,妒殺韓非。李斯妒殺同門師兄弟韓非,「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其二、李斯身為丞相,要為大秦滅亡負一定的責任,焚書坑儒的建議與他脫不了干係,因為李斯、韓非皆是法家思想的崇拜者。作為政治上的對手,李斯自然要掃清與自己政治意見相左的儒家。其三、最不可恕的便是李斯竟為了保全自己的相位,勾結趙高與胡亥,害死公子扶蘇。

後人對於李斯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然而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說,李斯被稱為「千古一相」一點都不為過。總的來說,李斯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實踐著法家思想的。李斯在他生平的後期,雖然將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極端化,但是他僅僅是一個提出者,而不是一個完全的執行者。並且,此時的李斯,已經徹底蛻變,他寫《督責書》,很大的原因是為「阿二失意,欲求容」,此時的李斯,已經沒有了「以法治國」的志向。他已經不再代表法家了。因此,李斯後期的思想是否應該歸入法家的體系,是值得商榷的。

毛澤東:孟夫子一派主張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對秦始皇。李斯是擁護秦始皇的,屬於荀子一派,主張先法後王。

李斯的文學和文字的造詣令後人景仰。他的文章論證嚴密、氣勢貫通,洋洋灑灑,如江河奔流,魯迅先生曾稱讚李斯: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然子文字,則有殊勳。」他的書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稱為書法鼻祖。

上蔡李斯墓

李斯的小篆《嶧山刻石》本人愛不釋手,是習作篆書的佳作,鄧石如就是李斯小篆的書法師古者,終成一代名師。下面將李斯《嶧山刻石》全本分享給大家,經過PS處理,比網絡上流傳的質量要好許多,希望對書法愛好者、古文字愛好者、歷史考古學以及秦朝歷史感興趣的朋友有幫助。

相關焦點

  • 李斯:千古第一相緣何被腰斬
    人物簡介   李斯,名斯,字通古(約公元前284年至前208年),戰國末期的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自幼好學雄辯,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在秦王政統一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其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史稱「千古第一相」。
  • 「千古一相」李斯葬於故鄉,其後人添墳不置墳頭,全國獨一無二
    李斯出生於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他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文字學家和書法家,素有「千古一相」之稱。李斯的文學和文字的造藝令後人景仰。魯迅先生曾稱讚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然子文字,則有殊勳。」他的書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稱為書法筆祖。公元前247年,李斯34歲那年,他離楚入秦。
  • 李斯被誅殺三族,下場如此悲慘,緣何?
    說到李斯,大部分網友都覺得他是一個奸臣,秦二世而亡,除了趙高是罪魁禍首之外,李斯也難逃罪責,不過李斯最終的下場卻非常悲慘,胡亥將其處死之後,還誅殺其三代,李斯為什麼會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
  • 大秦賦李斯結局是什麼揭秘 李斯最後死了嗎怎麼死的
    據悉,《大秦賦》的大結局中,是講到了呂不韋被貶,秦始皇嬴政拿回了所有的政權,真正的開始執掌天下,而那個時候李斯還沒死。李斯是後來被胡亥給賜死的,因為趙高想要當丞相,所以要除掉擋在自己前面的李斯,趙高妖媚惑主,胡亥完全被他欺騙。
  • 看李斯如何將半斤變成八兩
    在我們現在初中的物理課本上有一節專門介紹質量單位和重量單位,現在這個世界上按照物理學統一的質量單位便是千克(kg),其他的單位都是演變出來的,比如噸,克等等。但是在我國百姓中最常用的還是斤這個單位,日常的買菜過程中幾乎都是以此來結算。按照我國現在的換算方法一千克等於兩斤,而一斤等於十兩。
  • 楊天真的情商,真的配得上第一經紀人的稱號
    當時雜誌有一個廣告客戶想在封面的最下面一排放上他們的廣告,但是楊天真覺得那個廣告會影響封面的質感,所以所以就跟雜誌社的主編談判說能不能把這個廣告去掉。但雜誌社說這是客戶的要求,無法拒絕。楊天真用了一招,就搞定了對方。楊天真換位思考去想了下雜誌社想要什麼,認為對方是十分注重質量的。
  • 這個標準的制定和李斯有關!
    眾所周知,一千克是兩斤,一斤是十兩,這個換算機制我們用了不知道多少年依然成立。但是人們總會在不經意間說到半斤八兩這個詞,意思呢大家都明白,就是說被指雙方實力不相上下。而大家熟知的半斤應該是五兩才對啊,為什么半斤和八兩被說成是旗鼓相當呢?說起來,這和我國古代的計量方式有關,甚至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人們一直以來的觀念都是半斤就是八兩,關於這種換算制度的確立,最早要追溯到秦始皇時期。
  • 秦國丞相李斯的老師,曾提出「人定勝天」的理論,究竟是何人?
    通過教育,學而能行的可以為士;在達到為士的水平後,仰慕聖人而勤勉努力向上的,可以為君子;能勤勉為學,通曉普遍事理,就和聖人一樣。人應將學而為聖人作為德的最高標準。他主張政府要在人們受教育後,按照人的德與能授官定職,這種選賢任能的思想,是孔子「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在新時期的發展。在教學內容上,也是以「詩、書、禮、樂、春秋」為教材,以德育為主,最重視學「禮」,認為禮應是人們共同遵守的準則。
  • 韓非離奇死亡的三大幕後兇手,李斯倒數,東皇太一是否參與其中?
    第三:李斯李斯是秦國的丞相,同時也是韓非的同門師弟,完成學業後李斯前往最強大的秦國,希望發揮自己的作用能夠功成名就,後來在韓非的推薦下李斯在秦國投靠了新任秦王嬴政,李斯的天賦和學識沒有韓非深厚,就連名聲韓非也一直在李斯之上,所以李斯的內心一直嫉妒著韓非。
  • 李斯被腰斬後,一個後代被偷偷藏入小山村,現今這個村子人都姓李
    同那些在糧倉中的老鼠不同,這些老鼠又髒又臭,且非常瘦弱,一看到李斯便四散奔逃。還沒等李斯趕它們,它們就消失不見了。    想想糧倉中的老鼠,又想想廁所中的老鼠,李斯不禁陷入了沉思:同樣是老鼠,為什麼差別如此之大呢?過了一會,他若有所悟地自言自語道:「就像老鼠一樣,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老鼠。一個人是否賢能,也要看這個人所處的環境啊。」
  • 千古疑案:秦始皇之死,究竟是死於疾病還是死於謀殺?
    關於千古一帝秦始皇,他的身上有著太多的謎團,秦始皇之死,可以說是最大的千古疑案,後世對此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秦始皇死於疾病,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秦始皇是死於謀殺,那麼,秦始皇之死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呢?秦始皇為何會如此蹊蹺的死在巡遊路上呢?
  • 書同文,始皇帝一次失敗的文字統一
    戰國七雄每個馬字的寫法都不一樣《史記》記載秦始皇是個工作狂,秦始皇要求一-天二十四小時,官員都要把竹簡寫的公文呈遞他,每天看不完,就堅決不睡覺。為了儘快提高行政效率,秦始皇讓丞相李斯趕緊想辦法,將文字統一。那用什麼字體呢?當時秦國官方使用的是「大篆」。「大篆」的前身叫做「籀書」,是對商周時期甲骨文和金文進行的簡化。我們知道,甲骨文和金文都是刻在龜甲或者青銅器上的。它們表面凹凸不平,人們不能平均用力,所以刻上去的字都是龍飛鳳舞的。雖說「大篆」做了一些簡化,但也是筆畫眾多,彎彎曲曲,跟畫畫差不多。
  • 李斯是如何從一隻老鼠身上得到人生啟示的?
    而戰國時期也是人人爭名逐利的大時代,李斯也想幹出一番事業來。他於是辭去小吏到齊國求學,並拜荀卿為師,苦學「帝王之術」。學成後,李斯來到秦國。投奔到當時炙手可熱的呂不韋門下當門客。呂不韋比較很欣賞他,安排他做了郎官,有了接觸到剛即位的秦王嬴政的機會。
  • 漢字的傳奇,文字是怎麼產生的,三種說法那種靠譜
    而人類文明史,是開始於文字的發明,在時間上最早不過幾千年,不足人類史的千分之一。 文字的產生,使人類脫離了野蠻,開始有了公平規則的社會,例如華夏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同時也產生了精神文明,例如佛教文明、道教文明、儒家文明。
  • 秦國宰相李斯,暮年卻遭腰斬,家裡還被挖地三尺,令人唏噓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協助秦始皇帝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年少不甘人下李斯生於戰國末年,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西南)人,年輕時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
  • 韓非之才不弱於李斯,為何不得韓王重用?
    韓非和李斯一樣都是荀子的學生,且二人都非常有才華,學成之後,一個奔赴秦國,一個選擇去自己的國家韓國。為何二人的命運大相逕庭? 韓桓惠王十九年(前253年),27歲的韓非投奔了荀子門下,學習帝王之術,一起學習的還有後來的秦國丞相李斯,二人在當時都是荀子最得意的學生,韓非之學並不在李斯之下。
  • 這才是中國:中國文字符號的職能分化史簡說
    文\金岷彬 圖\金岷彬金岷氏認為,在中國文字的發展和字形演變史上,有三次性質明顯的文字符號的職能分工。(一)第一次,在商周時代,這是從現在能見到的上古時代的文字字形而得出的觀點,或許真正的文字符號的職能分工還要早於商代,但這需要以後的考古證據來證實。
  • 李斯位高權重為何終屈服於趙高,害了自己的女婿 扶蘇公子
    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早期李斯巡遊中的秦始皇病重後立下遺詔,讓蒙恬大將軍獨掌軍權,公子扶蘇趕回首都鹹陽主持始皇帝的葬禮,然而事情並未朝著正常的方向發展,大公公趙高密謀丞相李斯篡改了遺詔,賜死了始皇帝的大兒子扶蘇和戍邊大將軍蒙恬,改變了秦國的發展方向,為秦國二世而亡埋下伏筆。令人奇怪的是,李斯為何會與趙高聯手篡改遺詔害死自己的女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