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現在初中的物理課本上有一節專門介紹質量單位和重量單位,現在這個世界上按照物理學統一的質量單位便是千克(kg),其他的單位都是演變出來的,比如噸,克等等。但是在我國百姓中最常用的還是斤這個單位,日常的買菜過程中幾乎都是以此來結算。按照我國現在的換算方法一千克等於兩斤,而一斤等於十兩。於是有許多小夥伴從小便十分迷惑一個成語「半斤八兩」,這個成語不是用來形容兩個東西差不多,彼此不分上下嗎,這一個半斤一個八兩怎麼能一樣呢。原來這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成語,當時的計量方法還不是現在這樣的。
這個故事還要從兩千多年前開始說起,當時的中國處於戰國時期,各個國家之間不斷的交戰。直到嬴政統一了整個中國。當時的中國已經經歷了好幾百年的戰亂,各個國家之間都是採用不一樣的文字律法等等,根本無法得到有效的管理。皇帝害怕將來會像周朝一樣再次出現分裂,於是便強制下令全國採用同樣的一套律法,同樣的錢幣,全國從此都採用小篆來寫書面文字,馬車兩個輪子之間的距離也都改成一樣的六尺。本來這些事情都是交給李斯進行辦理,但是其他的事情都好說,在統一度量衡的時候李斯泛起了為難。
原來當時各國的度量衡都不同意,看到各國採用的不同度量衡他感覺每個都用起來挺方便的,每個都有自己的道理,於是不知道到底選擇哪一個來作為標準。於是他便只能想皇帝去請教究竟如何將這斤兩之間進行換算,皇帝看到他為難,自己也泛起了為難,也不知道究竟如何確定換算單位,於是寫了「天下公平」四個字給了李斯。
李斯拿到這幾個字之後無論怎麼琢磨也琢磨不到皇帝究竟是什麼意思,弄錯之後又怕皇帝怪罪下來。於是便想出一個歪主意將四個字的筆畫拆開,正好是十六畫,於是他便決定要將一斤定為十六兩。其實這不是正經的歷史,是一個民間傳說,其實很容易看出破綻,當時的天下是採用小篆的,用小篆書寫這幾個字,筆畫肯定不是十六畫呀。
那麼究竟歷史中是如何確定這個斤兩換算單位的呢?經過查閱了許多史書,終於在正史《漢書》中找到了由來。原來當時的天地分為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一年又有四季,於是四乘四便是十六。一個月有三十天,於是三十斤為一鈞。一年有四個季節,故而四鈞為一石。從此古代時期天下的度量衡便確定了。而我們現在採用的一斤十兩的說法是建國之後和國際接軌採用的十進位才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