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斯如何將半斤變成八兩

2021-01-21 蕭蕭送雁群

在我們現在初中的物理課本上有一節專門介紹質量單位和重量單位,現在這個世界上按照物理學統一的質量單位便是千克(kg),其他的單位都是演變出來的,比如噸,克等等。但是在我國百姓中最常用的還是斤這個單位,日常的買菜過程中幾乎都是以此來結算。按照我國現在的換算方法一千克等於兩斤,而一斤等於十兩。於是有許多小夥伴從小便十分迷惑一個成語「半斤八兩」,這個成語不是用來形容兩個東西差不多,彼此不分上下嗎,這一個半斤一個八兩怎麼能一樣呢。原來這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成語,當時的計量方法還不是現在這樣的。

這個故事還要從兩千多年前開始說起,當時的中國處於戰國時期,各個國家之間不斷的交戰。直到嬴政統一了整個中國。當時的中國已經經歷了好幾百年的戰亂,各個國家之間都是採用不一樣的文字律法等等,根本無法得到有效的管理。皇帝害怕將來會像周朝一樣再次出現分裂,於是便強制下令全國採用同樣的一套律法,同樣的錢幣,全國從此都採用小篆來寫書面文字,馬車兩個輪子之間的距離也都改成一樣的六尺。本來這些事情都是交給李斯進行辦理,但是其他的事情都好說,在統一度量衡的時候李斯泛起了為難。

原來當時各國的度量衡都不同意,看到各國採用的不同度量衡他感覺每個都用起來挺方便的,每個都有自己的道理,於是不知道到底選擇哪一個來作為標準。於是他便只能想皇帝去請教究竟如何將這斤兩之間進行換算,皇帝看到他為難,自己也泛起了為難,也不知道究竟如何確定換算單位,於是寫了「天下公平」四個字給了李斯。

李斯拿到這幾個字之後無論怎麼琢磨也琢磨不到皇帝究竟是什麼意思,弄錯之後又怕皇帝怪罪下來。於是便想出一個歪主意將四個字的筆畫拆開,正好是十六畫,於是他便決定要將一斤定為十六兩。其實這不是正經的歷史,是一個民間傳說,其實很容易看出破綻,當時的天下是採用小篆的,用小篆書寫這幾個字,筆畫肯定不是十六畫呀。

那麼究竟歷史中是如何確定這個斤兩換算單位的呢?經過查閱了許多史書,終於在正史《漢書》中找到了由來。原來當時的天地分為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一年又有四季,於是四乘四便是十六。一個月有三十天,於是三十斤為一鈞。一年有四個季節,故而四鈞為一石。從此古代時期天下的度量衡便確定了。而我們現在採用的一斤十兩的說法是建國之後和國際接軌採用的十進位才改變的。

相關焦點

  • 半斤原來真的等於八兩?這個標準的制定和李斯有關!
    而大家熟知的半斤應該是五兩才對啊,為什么半斤和八兩被說成是旗鼓相當呢?說起來,這和我國古代的計量方式有關,甚至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人們一直以來的觀念都是半斤就是八兩,關於這種換算制度的確立,最早要追溯到秦始皇時期。秦始皇完成大一統後,原來各諸侯國還沿用著自己之前的文字和度量衡。
  • 臺灣一斤=600克,半斤=八兩,你知道為什麼嗎?(乾貨帖)
    那麼按照百科的解釋,1斤是十兩,半斤應該等於五兩,為什麼說半斤等於八兩呢?「半斤八兩」說的是舊制,現在已經是「半斤五兩」了。古代為何一斤要定為十六兩呢,這其中又有哪些特殊意義呢?說起一斤十六兩的起源,那就不得不提一下關於「度量衡」的故事了?
  • 半斤有八兩重的那些事!
    在喝酒聊天中我一個兄弟開玩笑的跟我說:你買的羊肉夠不夠稱呀才這麼點肉;然後我 隨口答了他一句:夠不夠稱我不知道,反正我買半斤得八兩就對了;就這麼一句話這兄弟和我爭紅臉了。他說半斤只有五兩,是不可能八兩的。當時他大哥也在場,他大哥是個50後。然後他大哥就說話了,他大哥說:半斤得八兩的原由是,那是一把十六兩稱,我們中國以前所用的稱都是十六兩為一斤的,所以半斤就是八兩了,半斤是五兩的稱是外國稱。
  • 半斤白茶白毫銀針該如何保存?乾燥、遮光、密封一樣都不能少!
    尤其是初次嘗鮮,許多人會跟掌柜說:「來半斤白毫銀針」。這半斤白毫銀針,地位卻有些尷尬,尤其是在存茶時,增加了不少煩惱。《2》半斤白毫銀針,並不適合長期存放!半斤這個數量,頗有些尷尬。在長期存放這方面,並不具備優勢。真正了解白茶保存特性的茶友都知道,長期存放的白茶,講究一個「團隊陳化」。所謂團隊,這數量肯定不能少,否則只能是獨自一人衝鋒陷陣,如何組成團與隊。
  • 李斯是如何從一隻老鼠身上得到人生啟示的?
    而戰國時期也是人人爭名逐利的大時代,李斯也想幹出一番事業來。他於是辭去小吏到齊國求學,並拜荀卿為師,苦學「帝王之術」。學成後,李斯來到秦國。投奔到當時炙手可熱的呂不韋門下當門客。呂不韋比較很欣賞他,安排他做了郎官,有了接觸到剛即位的秦王嬴政的機會。
  • 李斯:千古第一相緣何被腰斬
    相傳李斯祖籍為上蔡縣城東南郊區九彩要村,至李斯,觀此地東傍芒崗,西濱汝河,氣勢奇異,修建樓房依居,名曰李斯樓。村莊東頭便是李斯墓地。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被腰斬於鹹陽,趙高帶人來上蔡抄了李斯的家,在整個李斯的故居處進行了殘酷的「挖地三尺」,最深處竟達丈餘。久而久之,這裡就成了一片蘆葦叢生的坑塘。後人為紀念李斯,稱此處為「李斯坑」。
  • 大秦賦李斯結局是什麼揭秘 李斯最後死了嗎怎麼死的
    據悉,《大秦賦》的大結局中,是講到了呂不韋被貶,秦始皇嬴政拿回了所有的政權,真正的開始執掌天下,而那個時候李斯還沒死。李斯是後來被胡亥給賜死的,因為趙高想要當丞相,所以要除掉擋在自己前面的李斯,趙高妖媚惑主,胡亥完全被他欺騙。
  • 李斯被誅殺三族,下場如此悲慘,緣何?
    說到李斯,大部分網友都覺得他是一個奸臣,秦二世而亡,除了趙高是罪魁禍首之外,李斯也難逃罪責,不過李斯最終的下場卻非常悲慘,胡亥將其處死之後,還誅殺其三代,李斯為什麼會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
  • 《大秦賦》3件事看出李斯的情商,無人匹敵
    在熱播歷史大劇《大秦賦》中,秦國東出,滅六國一統天下的過程中,出現兩位「絕代名相」,分別是呂不韋和李斯,而李斯以一個學子的身份入秦,從一個謁者門客,到官居丞相高位,他長袖善舞,遊刃有餘,足以看出其情商之高。
  • 聰明的李斯,為什麼不支持扶蘇,反而要對於胡亥「情有獨鍾」呢?
    影視中的趙高害怕丟位,轉而支持胡亥作為胡亥的心腹大臣,趙高由於他善於溜須拍馬而受到秦始皇的信任,甚至還通過巧言令色來逃避罪責,而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他深得胡亥的喜歡,而秦始皇在第5次南巡中病倒在中途,本來打算將扶蘇立為秦朝的繼承人
  • 從文字學角度來說,李斯是否配得上千古一相的稱號?
    原創:文章首發於牛虻公眾號 文字對於一個國家的文明來說至關重要,史學界普遍有一種觀點認為:判斷一種文明的誕生要看其是否有相應的文字對應。尤其在上個世紀中國古史辨派那裡,他們認為東周以上無信史。
  • 秦國宰相李斯,暮年卻遭腰斬,家裡還被挖地三尺,令人唏噓
    為了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李斯辭去小吏,到齊國求學,拜荀卿為師。荀卿是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他是打著孔子的旗號講學的,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樣墨守成規,而是從當時的政治形勢出發,對孔子的儒學進行了發揮和改造,因而很適合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張,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國家的學問,即所謂的「帝王之術」。李斯學完之後,反覆思考應該到哪個地方才能顯露才幹,得到榮華富貴呢?
  • 從蜘蛛結網看浙大教授「半斤酒量」招生門:你觸碰了哪根紅線
    浙大社會學系馮教授,近日提出了在研究生錄取方面的個人標準:男生必須有半斤白酒酒量。儘管馮教授一再解釋這只是開玩笑,並不是真正操作的規則,但還是引來了罵聲一片。如何看待馮教授這番言論呢?請允許我先講一講蜘蛛和春蠶的故事。蜘蛛和春蠶同樣是在紡織,紡織就是它們共同的工作,至少從外表看上去,他們都是辛苦的,都是勤勞的。但蜘蛛為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