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戰國時期也是人人爭名逐利的大時代,李斯也想幹出一番事業來。他於是辭去小吏到齊國求學,並拜荀卿為師,苦學「帝王之術」。學成後,李斯來到秦國。投奔到當時炙手可熱的呂不韋門下當門客。呂不韋比較很欣賞他,安排他做了郎官,有了接觸到剛即位的秦王嬴政的機會。後來贏政讓李斯從事瓦解東方六國的情報工作。李斯不負所望,在離間六國君臣、拉攏六國人才的工作上很有成績,被提拔至客卿。之後李斯因功勞甚偉官至丞相,位極人臣。而秦始皇為獎賞、籠絡李斯,讓他的兒子們全部娶公主,女兒們全部嫁給王子,使得李家的權勢達到頂點,成為公卿百官無比「眼紅」的對象。不過李斯雖然富貴至極,但每每想到「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的道理,心中便總是惴惴不安。
李斯列傳》中開篇寫道: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同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李斯是楚國上蔡人。他年輕的時候,曾在郡裡當小吏,看到辦公處附近廁所裡的老鼠在吃髒東西,每逢有人或狗走來時,就受驚逃跑。後來李斯又走進糧倉,看到糧倉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積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擔心人或狗驚擾。於是李斯就慨然嘆息道:「一個人有出息還是沒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李斯的頓悟無非就是你個人所處於的一個平臺和所處的地位和環境。有了舞臺就可以施展才華,就可以像倉中的老鼠一樣。為所欲為富貴榮華。同樣是老鼠,只因為舞臺與環境的不同,居然有如此大的反差。他徹底顛覆了李斯的人生觀。這就是因為後臺和背景不一樣,生長的環境不同。這就是所謂的環境改變人,環境對人的影響。老鼠哲學讓我們不得不相信一個道理:實力為上。只有努力改變。完全可以成為倉中老鼠。這是李斯老鼠哲學積極向上的一面。
所以李斯極力向秦王嬴政推銷自己的滅六國方案。意圖掌控大政,成為在糧倉中的老鼠;滅六國後,他又推銷自己的書同文等政策,爭取控制更大的權力。於夥同趙高,謀害公子扶蘇,擁立胡亥為帝,霍亂朝政。李斯最後和兒子一起被趙高所殺。「具斯五刑,論腰斬鹹陽市,夷三族」。李斯參與沙丘政變,謀害扶蘇,其實就是為了保住自己「倉中鼠」的位置。而,不顧秦始皇遺命,不考慮胡亥是否適合做皇帝。最終,自己全家都被處死,夷三族!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夢想的權利,只是這「倉中鼠」並不好當。「廁中鼠」雖然瘦小怕事,但是,起碼辦事謹慎。「倉中鼠」雖然吃喝不愁,但過於託大,卻不知危險就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