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千古第一相緣何被腰斬

2021-01-08 大河網

  人物簡介 

  李斯,名斯,字通古(約公元前284年至前208年),戰國末期的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自幼好學雄辯,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在秦王政統一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其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史稱「千古第一相」。他建議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他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鹹陽鬧市,並夷三族。

  李斯墓前的深思

  古都蔡國也就是現在的上蔡縣,居鄭州東南150公裡,這裡是秦一代名相李斯的故裡。

  2月18日一大早,我在上蔡縣公安局有關人員的陪同下,迎著早春料峭的寒風,自上蔡縣城向西南大約6公裡,找到了一個名字叫李斯樓的村莊。這個看上去極普通的小村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鼻祖秦丞相李斯故裡。相傳李斯祖籍為上蔡縣城東南郊區九彩要村,至李斯,觀此地東傍芒崗,西濱汝河,氣勢奇異,修建樓房依居,名曰李斯樓。村莊東頭便是李斯墓地。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被腰斬於鹹陽,趙高帶人來上蔡抄了李斯的家,在整個李斯的故居處進行了殘酷的「挖地三尺」,最深處竟達丈餘。久而久之,這裡就成了一片蘆葦叢生的坑塘。後人為紀念李斯,稱此處為「李斯坑」。

  李斯故居的東門外是一片水草叢生的沼澤,樹林茂密,荒草沒人,成群的肥兔在那裡出沒,李斯公事之餘,經常與其子到那裡打獵。李斯直至被殺之前仍念念不忘此地。在去刑場的路上,李斯含著熱淚對他的兒子感嘆道:「吾欲與若復牽黃犬具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李斯樓,是李斯的鄉下故居,李斯被害後,其幼子在親朋的掩護下得以倖免,藏匿在李斯樓。」上蔡縣公安局宣傳股長張克華說:「直到現在,李斯樓村的居民都姓李,自說是李斯的後代。他們自秦至今,留下一個習俗:即在清明節掃墓時不在墳頂上放置祭物(即圓形土塊),理由是李斯被殺沒頭。這是讓李斯樓的人們永遠記著李斯被趙高殺害的冤案。」

  我們來到李斯墓前,迎面是幾級水泥臺階,大約50米寬,拾級而上是一小平臺。站在平臺上仰望,墓前中間的一塊墓碑上刻著「秦丞相李斯之墓」幾個大字,兩邊各有一石碑,左邊為《重修秦丞相李斯墓記》碑,右邊為《秦丞相李斯墓誌》碑。

  佇立立墓前,冷風撲面,思潮翻湧。這個黃土堆下埋葬的就是滿腹經綸,協助秦國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譽滿天下,而又毀謗天下,最後又被腰斬鹹陽的秦相李斯……

  「老鼠哲學」的志向

  從李斯故裡歸來,總有一種歷史責任感壓在心頭,總想寫一寫這位千古奇相。於是我來到省社科院、試圖想通過專家揭開這個一代政治雄才為何落得被腰斬下場的千古之謎。

  「古往今來,大凡有成就之人,都在年輕時代立下志向,這是激勵、鼓舞自己努力奮鬥、不斷進取的精神動力。」省社科院歷史與考古研究副研究員唐金培一聽我的來意先說了這句富有哲理的話,「李斯也在年輕時立下了成就大業的志向。」接著,他講起了李斯的故事。

  李斯家境貧寒,他出身上蔡「閭巷布衣」之家,年輕時為郡小吏,低微的社會地位使他下決心改變自己的處境。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一開始就講述了李斯「倉鼠一嘆」的故事。他嘆息道:一個人有出息還是沒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李斯對老鼠的感嘆,可稱「老鼠哲學」。

  唐金培說:「李斯認為,凡是有出息的人就要身居高位,享受舒適的生活。這種思想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使自己不滿足現狀,激勵自己努力奮鬥、不斷進取。從這個角度看,此話有一定道理。不過,李斯把自己的志向與倉鼠相比,想當一隻坐食倉粟的大老鼠,品位實在不高。」

  在戰國時期人人爭名逐利的情況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想幹出一番事業來。為了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李斯辭去小吏,到齊國求學,拜荀卿為師。荀卿是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他從當時的政治形勢出發,對孔子的儒學進行了發揮和改造,因而很適合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張,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國家的學問,即所謂的「帝王之術」。

  書諫逐客 策滅六國 

  李斯到了秦國以後,很快就得到秦相呂不韋的器重,當上了秦國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機會。一次,他對秦王說:凡是幹成事業的人,都必須抓住時機。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在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李斯的見解是正確的,得到了秦王的賞識,因而被提拔為長吏。李斯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為客卿。

  正當秦王下決心統一六國的時候,韓國怕被秦國滅掉,派水工鄭國到秦國鼓動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牽制秦國東進。後來,鄭國修渠的目的暴露了。這時,各國也紛紛派間諜到秦國做賓客,群臣對外來的客卿議論很大,對秦王說:「各國來秦國的人,大抵是為了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來秦國做破壞工作的,請大王下令驅逐一切來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勸秦王不要逐客,這就是有名的《諫逐客書》。李斯上書,不僅情詞懇切,而且確實反映了秦國歷史和現狀的實際情況,代表了當時有識之士的見解。因此,這篇《諫逐客書》成為歷史名作。

  秦王明辨是非,果斷地採納了李斯的建議,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為廷尉。

  秦國堅持接納、使用客卿的政策,對其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迅速發展,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李斯的《諫逐客書》,對秦網羅天下人才是有功績的。

  正當李斯步步高升的時候,秦王卻十分喜愛韓非的才華。韓非和李斯是同學,他繼承了荀子的學說,並在此基礎上,把慎到的「勢」,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結合起來,並加以豐富和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主專制理論。韓非是戰國末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學問比李斯大得多。李斯怕韓非才大不利自己的仕途,就四處串通,迫使韓非自殺而死。從此以後,李斯為秦王統一六國出謀劃策,建功立業,做出了一定貢獻。  

  李斯憑藉學到的「帝王之術」,幫助秦王嬴政謀劃滅六國的戰爭。統一後,又幫助秦始皇建立鞏固統治的各項制度,展示了出眾的才華,受到秦始皇的賞識,其官職步步攀升,從長史、客卿、廷尉,最後擔任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官丞相。秦始皇對李斯的貢獻十分讚賞,與他的關係非常密切,甚至結為兒女親家!

  「就李斯而言,經過自己的奮鬥已實現了功名富貴,其實,這時已經60多歲的李斯若是真的聰明,告老還鄉才是明智的選擇。」唐金培惋惜地說,「可惜的是,他沒有把人生之路走正、走好,貪戀富貴,結果晚節不保,葬送前程!」

  「阿順苟和」鑄悲劇

  李斯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反面呢?「李斯是在名利富貴問題上迷失了方向,進而落得悲慘的下場。」省社科院原副院長張緗霓說。

  李斯所信奉的是「老鼠哲學」,即千方百計保住榮華富貴。為此,他處處迎合秦始皇。且不說他隨秦始皇出巡到處立碑刻石,歌功頌德,在震驚歷史的焚書坑儒事件中他的表現更是十分惡劣。焚書的起因是討論管理國家的方法,博士淳于越提出在偏遠地區可以分封子弟為王,是作為郡縣制的補充形式,並非實行西周那樣的全面分封(漢以後實行的就是這種制度)。究竟實行與否,本來是可以討論的問題。李斯卻小題大做,視這種主張為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提出了摧殘文化的焚書建議,加劇了秦國的社會矛盾。在坑儒事件中,李斯又一反常態,對秦始皇的暴虐行為,不加任何阻攔,聽任秦始皇被方士矇騙,實際上是一種失職的行為。他的這種做法就是司馬遷所批評的「阿順苟和」。

  李斯的徹底蛻變是在秦始皇死後,趙高策動政變,欲改變秦始皇的遺詔,立胡亥,殺扶蘇。論當時李斯的地位和權力,遠遠高於趙高。對趙高的倒行逆施,李斯完全有能力制止。但是他只想保住榮華富貴,竟然忘記了自己的職責,在趙高軟硬兼施,威脅利誘之下,李斯終於被拉上賊船。政壇強人李斯,無計可施,只有「仰天長嘆,垂淚太息」。

  李斯原以為和趙高搞在一起就可以保住榮華富貴,其實大錯特錯。趙高在殺害了扶蘇、蒙恬、蒙毅,殺害了秦國諸公子、公主之後,又把屠刀對準了李斯,他們羅織李斯謀反罪,將其投入死牢。行刑的時刻到了,李斯和次子被押出牢門,他無比傷感,對兒子說道:「吾欲與若復牽黃犬具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意思是,我想和你再牽著黃狗一起去上蔡東門打獵追逐狡兔,又怎能辦得到呢?說罷,父子二人相對痛哭。

  李斯的人生悲劇在於他貪戀功名富貴,其實在他功成名就之時,完全可以衣錦還鄉,而且他也意識到「物極則衰」,但是,「老鼠哲學」支配了他的行動,他相信「賢與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不願意急流勇退,見好就收,結果成了趙高的幫兇,最後自食惡果。正如唐人胡獸在《題李斯墓》詩中寫道:「上蔡東門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歸?功成不解謀身退,直待鹹陽血染衣。」

  「古往今來,貪戀富貴,唯利是圖之人總沒有好下場。」張緗霓無不感慨地說,「由於他們的私心埋藏很深,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凸現,但到權大名高時,到生死考驗時,其陰暗的人生觀、價值觀就顯露出來,最後將自己拖入泥潭。李斯的人生悲劇不就是深刻的教訓嗎?」

相關焦點

  • 「千古一相」李斯葬於故鄉,其後人添墳不置墳頭,全國獨一無二
    李斯出生於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他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文字學家和書法家,素有「千古一相」之稱。李斯的文學和文字的造藝令後人景仰。魯迅先生曾稱讚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然子文字,則有殊勳。」他的書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稱為書法筆祖。公元前247年,李斯34歲那年,他離楚入秦。
  • 從文字學角度來說,李斯是否配得上千古一相的稱號?
    網上看到貶低李斯的人不乏其輩,有的人說李斯是小人,有的人說李斯是偽君子,有的則說李斯是秦朝滅亡的導火索,有的則認為秦成也李斯敗也李斯,而我則一直認為:儘管李斯有諸多的可恥行為,但是李斯毫無疑問是千古一相。下面我就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談談我的看法。 文字是檢驗民族或文明存在的試金石,儘管我們揚言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
  • 秦國宰相李斯,暮年卻遭腰斬,家裡還被挖地三尺,令人唏噓
    設計殺死韓非子李斯害怕秦王重用韓非,向秦王講韓非的壞話,秦王輕信李斯,把韓非打入大牢。根據秦國法令的規定,獄中的囚犯無權上書申辯。在李斯和姚賈的串通下,韓非吃了李斯送來的毒藥,自殺而死。另有一說,李斯一直想將韓非留在秦國,等秦滅韓之後再為秦國所用。
  • 清朝酷刑:灌鉛、腰斬、宮刑、騎木驢,但他是最後一個被腰斬之人
    清朝的酷刑是令人髮指的:剝皮、腰斬、俱五刑、凌遲、烹煮、宮刑、插針、鴆毒、鋸割、灌鉛、刷洗、彈琵琶、抽腸、騎木驢......這些清朝人所用的酷刑聽著都讓人膽寒。其中的抽腸之刑最為讓人噁心,行刑的場面猶如人間地獄,被抽腸之人皆是犯下了較為嚴重的錯誤才會被用此刑。其殘忍程度勝過凌遲,抽腸之人還是在活著的狀態,被人用鋒利的刀具割開肚皮,然後將沾滿鮮血的腸子扯出!
  • 李斯被誅殺三族,下場如此悲慘,緣何?
    說到李斯,大部分網友都覺得他是一個奸臣,秦二世而亡,除了趙高是罪魁禍首之外,李斯也難逃罪責,不過李斯最終的下場卻非常悲慘,胡亥將其處死之後,還誅殺其三代,李斯為什麼會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
  • 古代殘忍酷刑腰斬:被殺者十分痛苦,斬後半小時還未斷氣
    古代封建帝王為了更好地統治老百姓,給他們定下了很多非常殘酷的刑罰,其中有一些讓人聽到就背後出冷汗,而腰斬無疑是最殘忍的刑罰之一。 腰斬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因為青銅根本不夠鋒利,而到了戰國隨著鐵器的發展,腰斬這一酷刑也就生成。
  • 李斯是如何從一隻老鼠身上得到人生啟示的?
    而戰國時期也是人人爭名逐利的大時代,李斯也想幹出一番事業來。他於是辭去小吏到齊國求學,並拜荀卿為師,苦學「帝王之術」。學成後,李斯來到秦國。投奔到當時炙手可熱的呂不韋門下當門客。呂不韋比較很欣賞他,安排他做了郎官,有了接觸到剛即位的秦王嬴政的機會。
  • 李斯被腰斬後,一個後代被偷偷藏入小山村,現今這個村子人都姓李
    辭去官職後,李斯向家人說明了自己的想法。剛開始,家人對他的行為很不理解,他的父親和母親都堅決表示反對。李斯的妻子甚至抱著孩子哭泣,說什麼也不讓李斯離開。但是,李斯的態度十分堅決。他對妻子的哭泣聲置若罔聞,只是悶頭收拾行李。準備好行李後,他和家人一一告別,踏上了去往齊國的道路。
  • 秦國丞相李斯的老師,曾提出「人定勝天」的理論,究竟是何人?
    韓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李斯是秦始皇時期的秦朝丞相,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入秦後,向秦王嬴政建議對六國採取各個擊破政策,得到賞識。秦統一六國後,力主廢分封,設郡縣;提出「焚書」,禁私學;以「小篆」為標準,統一文字;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秦始皇死後,與趙高偽造遺詔,立始皇少子胡亥為皇帝。後為趙高忌恨,誣以謀反罪,腰斬於鹹陽。工書法,泰山、琅邪等刻石,傳說均為他所手書。
  • 大秦賦李斯結局是什麼揭秘 李斯最後死了嗎怎麼死的
    據悉,《大秦賦》的大結局中,是講到了呂不韋被貶,秦始皇嬴政拿回了所有的政權,真正的開始執掌天下,而那個時候李斯還沒死。李斯是後來被胡亥給賜死的,因為趙高想要當丞相,所以要除掉擋在自己前面的李斯,趙高妖媚惑主,胡亥完全被他欺騙。
  • 千古疑案:秦始皇之死,究竟是死於疾病還是死於謀殺?
    關於千古一帝秦始皇,他的身上有著太多的謎團,秦始皇之死,可以說是最大的千古疑案,後世對此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秦始皇死於疾病,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秦始皇是死於謀殺,那麼,秦始皇之死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呢?秦始皇為何會如此蹊蹺的死在巡遊路上呢?
  • 李斯位高權重為何終屈服於趙高,害了自己的女婿 扶蘇公子
    所以始皇帝去世後,趙高就有了篡改遺詔的想法,然而此時的丞相李斯也在場,他要做的是說服李斯站在自己這邊,史料記載的是,當李斯得知趙高的想法後,大為震驚並嚴詞拒絕。然而老狐狸趙高是很了解李斯的,李斯作為一介布衣不堪卑賤窮困效忠於秦始皇,如今位居三公,享盡榮華富貴,不可能不考慮自己的未來,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
  • 韓非離奇死亡的三大幕後兇手,李斯倒數,東皇太一是否參與其中?
    第三:李斯李斯是秦國的丞相,同時也是韓非的同門師弟,完成學業後李斯前往最強大的秦國,希望發揮自己的作用能夠功成名就,後來在韓非的推薦下李斯在秦國投靠了新任秦王嬴政,李斯的天賦和學識沒有韓非深厚,就連名聲韓非也一直在李斯之上,所以李斯的內心一直嫉妒著韓非。
  • 《大秦賦》3件事看出李斯的情商,無人匹敵
    在熱播歷史大劇《大秦賦》中,秦國東出,滅六國一統天下的過程中,出現兩位「絕代名相」,分別是呂不韋和李斯,而李斯以一個學子的身份入秦,從一個謁者門客,到官居丞相高位,他長袖善舞,遊刃有餘,足以看出其情商之高。
  • 看李斯如何將半斤變成八兩
    本來這些事情都是交給李斯進行辦理,但是其他的事情都好說,在統一度量衡的時候李斯泛起了為難。原來當時各國的度量衡都不同意,看到各國採用的不同度量衡他感覺每個都用起來挺方便的,每個都有自己的道理,於是不知道到底選擇哪一個來作為標準。於是他便只能想皇帝去請教究竟如何將這斤兩之間進行換算,皇帝看到他為難,自己也泛起了為難,也不知道究竟如何確定換算單位,於是寫了「天下公平」四個字給了李斯。
  • 李斯的狗枷、司馬相如的圍裙、誰殺了陳陀
    果然沒幾天,劉義恭又腆著臉來要古董,何勖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呈上兩隻箱子,神神秘秘地告訴宰相大人:箱內絕非尋常之物,乃李斯的狗枷和司馬相如的裙子!李斯是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丞相,司馬相如是漢代名滿天下的詞賦大家,兩人都是青史彪炳的名人,他們的貼身之物,絕對是難得的古董! 劉義恭大喜過望。
  • 李陽冰,李斯之後第一人
    李陽冰,李斯之後第一人。 「陽冰篆書,若古釵依物,力有萬鈞,李斯之後,一人而已。」
  • 聰明的李斯,為什麼不支持扶蘇,反而要對於胡亥「情有獨鍾」呢?
    《史記》丞相李斯進諫曰:放棄詩書,極意聲色經過這一番說辭,李斯被趙高給說動了,於是他決定與趙高一起扶持胡亥登位。李斯今人復原圖過度貪權,而害了自己趙高清楚的明白,李斯貪戀權位這一要害,於是向他說明,一旦扶蘇登基後,自己的地位可能會大不如前,甚至還會丟官罷職、遣回鄉裡,這使得李斯在決定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站在了趙高這邊。